第95章 接觸
書名: EVE星圖破曉:從軍校到星海作者名: 努力挺好的本章字數: 2011字更新時間: 2025-06-19 14:30:00
林教授仔細檢查了郵件中的資料附件,確認文件完整且無遺漏后。
在電腦上操作學校內部系統。
將這份加密郵件發送給楊辰。
發送完成后,系統彈出“發送成功“的提示框。
他拿起辦公桌上的電話,撥通了楊辰的號碼。
電話很快被接通,聽筒里傳來楊辰的聲音。
“林老師?”
“小楊啊,你要的等離子護盾資料我已經通過內部系統發過去了。”
林教授語氣平和地說。
“郵件里包含了你要的工作原理說明、設計圖紙和參考文獻等資料,你記得查收一下。”
楊辰在電話這邊回應道。
“好的,我這就登錄系統查看。”
“麻煩您了,林老師。”
林教授繼續補充道。
“如果下載過程中遇到什么問題,隨時聯系我。
這些資料涉及跨學科內容,系統可能會有些特殊提示,按正常流程操作就行。”
楊辰答道。
“明白,我先看看資料,有不清楚的地方再向您請教。”
掛斷電話后,楊辰打開電腦,登錄內部系統,開始下載林教授發過來的文件。
資料下載完畢后,楊辰立刻將電子文件打印下來。
當然遵循保密條例,這些資料將按照規定,不可以拿出實驗室,使用完畢需要立即銷毀。
拿著這堆資料回到燭光實驗室內的閱讀室。
將資料放在桌面上,楊辰開始閱讀。
在看書的過程中,每當遇到關鍵原理說明,他就會停下來,在自己的筆記本上畫出自己能理解的簡易示意圖。
看到其他比較重要的內容時,楊辰還會使用紅筆標記,同時把重點記在筆記本上。
他準備在實驗室內開始閉關研究。
不過楊辰在閉關前,團隊內的三人開了一個小會。
楊辰詳細說明了自己接下來的計劃安排,兩人聽完之后。
鄭飛光拍著胸脯保證。
“楊哥,你放心吧,實驗室的日常工作就交給我們。”
周瑤則推了推眼鏡補充道。
“如果有需要協助的事情,直接說。”
接下來的日子里,實驗室形成了默契的工作節奏。
鄭飛光負責處理日常實驗設備的維護和基礎數據采集。
周瑤則負責離子推進器的后續事宜。
但每當經過閱讀室的時候,兩人都會不約而同地放緩腳步,連說話聲音都壓低幾分。
閱讀室和休息室成了楊辰的主要活動區域。
清晨時,鄭飛光從寢室來到實驗室的時候經常會看到閱讀室的燈光還在亮著。
楊辰還在閱讀室內伏案學習。
深夜時,又總能看到休息室內放著疊好的毛毯。
周瑤特意在休息室內添置了一個小型的保溫箱。
里面時常備著茶水和點心。
某天中午,鄭飛光拎著三份盒飯回來。
發現早上給楊辰帶的早餐還放在原地原封未動。
鄭飛光探頭看了看閱讀室內,只見楊辰坐在椅子上,面前攤開放著厚厚的資料。
他正在全神貫注的在筆記本上記錄著什么。
沒有發覺鄭飛光的靠近。
鄭飛光搖了搖頭,輕手輕腳的把午餐放在一邊的茶幾上,退了出去。
晚上八點,周瑤結束了一天的工作,路過閱讀室的時候。
發現今天的午餐依然沒動。
她無奈的嘆了口氣,轉身去休息室泡了一杯熱咖啡。
連同小保溫箱內的點心一并放在楊辰的手邊。
“先吃點東西吧。”
周瑤輕聲提醒。
“資料又不會長腿跑了。”
楊辰這才如夢初醒,看了看時間,不好意思的對著周瑤笑了笑。
自此以后,周瑤和鄭飛光達成了無聲的約定。
早餐由最早到的鄭飛光負責,午餐兩人輪流帶。
晚餐則由比較晚走的周瑤準備。
他們從不多說什么,只是確保食物總是準時出現在楊辰觸手可及的地方。
有時是一份熱氣騰騰的蓋飯,有時是幾塊補充能量的巧克力。
偶爾還會附上一張寫著記得休息的便利貼。
而楊辰則在閉關后把所有的心思放在了等離子護盾的資料上。
靠著團隊內其他兩個小伙伴心照不宣默契的照顧。
楊辰進入了一種比之前幾次學習知識還要專注的狀態。
隨著研究的深入,楊辰逐漸摸清楚了等離子護盾技術的工作原理。
當初在查詢這款技術的時候,在檔案中看到了它的測試表現。
也知道等離子護盾技術現在只是名為護盾。
但當了解這項技術的工作原理后,他發現這實際上更像一個精密的電磁過濾器。
通過特殊的方式產生的等離子體,能夠像篩子一樣篩選電磁波,從而達到抵御EMP的效果。
研究過程中,楊辰在筆記本中的某一頁列出了一張對比表格。
左邊是楊辰摸清楚的等離子護盾技術的實際功能。
右邊的則是他想象中的護盾技術擁有的效果。
兩者之間用紅筆標注的差距足足有七八項。
其中最醒目的是無法防御物理攻擊這一條。
盡管如此。
研究等離子護盾技術帶來的收獲還是讓脈沖護盾發生器的進度條往前攀升。
看著腦海中的系統兌換界面里增長的進度條。
楊辰揉了揉有些發酸的眼睛,他此刻覺得距離目標又近了一步。
等他將國防科技大學提供的等離子護盾技術資料完全消化后。
筆記本上已經記滿了密密麻麻的推導公式和原理分析。
楊辰反復核對了所有關鍵參數,甚至重新驗證了幾處復雜的技術模型。
但系統界面的進度條卻像被凍住似的。
始終停留在38%的位置。
再沒有一絲進展。
這個現象讓楊辰陷入沉思。
更讓他感到棘手的是,當他嘗試根據現有的理論推導下一步的時候。
發現很多關鍵環節完全超出了當前的科技框架。
那些未解的難題就像一堵無形的墻,單靠學習現有的資料根本無法突破。
這還是楊辰擁有系統,能夠知道難點出在哪。
不像離子推進器那樣完全是另一個領域的問題,需要有人指點。
也不像是三鈦合金這種不怎么需要大量知識的配方藍圖,需要自己實地結合修改配方重現三鈦合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