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章 將軍末路,嫁禍于人
- 大明:我,朱允熥,開局復活祖母
- 相遇依舊
- 8192字
- 2025-06-30 12:54:42
郭英披掛整齊,準備親自出戰,
可是,他來騎戰馬,兩次都沒騎上去。
有手下的軍士過來攙扶著他。
郭英卻把他推開了:“我自己能騎上去。”
終于,第三次郭英騎上了那匹戰馬:“眾將士聽令,隨我迎戰朱高煦!”
郭英來到了兩軍的陣前,手下眾軍士點起了火把,照如白晝。
果然,時間不長,朱高煦領著軍隊沖到了近前。
朱高煦把戰馬勒住了,閃目觀看,只見郭英骨瘦如柴,須發皆白,兩只眼睛深陷,已經沒有了當年的威風。
但是,郭英端坐在馬背上卻顯得十分穩當,氣勢也很正啊。
郭英騎在馬背上,高聲喊道:“朱高煦,你率兵前來,想要干什么?”
郭英聲音洪亮。
朱高煦聽了,身子也是為之一顫。
他心想都說郭英病了,現在看來,他的精神還算不錯呀。
他伸長了脖子,往郭英的身后看了看,旌旗眾多,
一時半會兒,他也弄不清楚郭英到底有多少軍隊。
朱高煦心想都說郭英只有1萬軍隊,看上去好像不止啊,對方的旌旗比他的旌旗還要多呀。
朱高煦在馬背上施禮:“老將軍,一向可好啊?我這廂有禮了。”
“我老人家好得很吶,想當初我與你皇爺爺并肩作戰之時,那會兒你的父王朱棣還小,還沒有你呢。
彈指之間,數十年過去了,你們也長這么大了,你能征慣戰,勇不可當,
我替你皇爺爺感到高興啊。
我曾經和你父王并肩作戰,也曾救過他的命。
記得有一次,他差點兒被元軍俘虜,是我老人家殺入重圍,把他從元軍的陣營之中救了出來。
當然了,我和你說這些,也不是在你的面前邀功,
你父王對抗北元功勞甚大,
但是,他起兵對抗朝廷,這就不對了。
朝廷對你父王還算是不錯的,別的不說,
在你皇爺爺駕崩之時,曾經下旨,各路藩王不得進京吊喪,
但是,你父王公開違抗了這道旨意,率兵十萬趕赴京師,說什么是抗擊北元,順路至此,那不是瞎扯嗎?
北元在哪呢?”
朱高煦也曾聽說郭英救過朱棣的命,而且,他們倆私交還不錯呢。
朱高煦明白,很多的老將,比如馮勝、傅友德、藍玉等人都被皇爺爺所殺,而郭英到現在還能受朝廷的重用,說明他有過人之處啊。
郭英功勞很大,而且處事十分低調,
此次,朱允炆把40萬軍隊交給他,由此可見,朱允炆對他也是十分信任的。
朱高煦提高了嗓音:“當初,朝廷要抗擊北元,沒有人愿意到北平來,
因為北元實力太過強悍,而那時的北平是斷壁殘垣,城墻低矮,破敗不堪,要兵沒兵,要將沒將。
可是,我父王并沒有計較這些,挺身而出,他到了北平之后,一邊抗擊北元,一邊慢慢發展。
才有了今天的戰績,
他把北元擋在了黃河和北平以北,京師才得以平安無事。
朱允炆繼位之后,聽信小人齊泰和黃子澄的建議大力削藩,把矛頭指向了我的父王,試問我父王有什么錯?
難道抗擊北元錯了嗎?
我父王被迫無奈,這才起兵,發動靖難之役,‘清君側,誅小人!’
我父王并非造反,他是為了朝廷的安危呀。”
郭英聽了,手捻須髯,冷笑了一聲:“朱高煦,沒想到你現在小嘴挺能白活啊,
你父王到底是為了朝廷著想,還是為了他自己謀私利,能瞞得了別人,還能瞞得了我老人家嗎?
你用不著再自欺欺人了,你可知道大將軍李景隆率兵將近50萬,正在圍攻北平,
馬上你們北平就要丟了,你們就成了喪家之犬,
到那時,你們失去了根據,如何自處?
聽我老人家一句良言相勸,趕緊下馬投降,我在皇上的面前替你們美言,饒你們不死。
倘若遲誤,悔之晚矣。”
“你是在嚇唬我嗎?”朱高煦劍眉倒豎,虎目圓翻,“郭英,念在你曾經救過我父王的份上,我勸你現在下馬投降,
雖然你當年十分勇猛,但是歲月不饒人啊,
你現在已經老了,
并非我小看你,你能是我的對手嗎?
不要做困獸之斗,毫無意義。
上一次你和耿炳文在真定打了勝仗,卻被朱允炆拿掉了官職,
由此可見,朱允炆偏聽偏信,賞罰不明啊。
朝廷無將可用了,他又把你派來了,他是把你派來當做替死鬼呀。
我想就算你僥幸沒有戰死,等你回到朝廷之后,等待著你的,還是回家抱孫子去,
與其那樣,不如你現在投降我父王,
像張信那樣的人,我父王都會對他禮遇有加,何況是你呢?
相信父王肯定會對你加以重用的。
郭英對于朱允炆的那一套做法,心中也很不滿,但是,在朝廷大義方面,他絕不動搖。
謀反可是誅滅九族的重罪呀。
“朱高煦,你不用再擺話了,不用再說下去了,既然你認為你手里的霸王槍厲害,那么,我老人家陪你走幾趟。”
郭英說到這里抖擻精神,拍馬舞刀,直奔朱高煦而去。
話已經說到了這個份上,也不必再說下去了,兩個人當即動手。
朱高煦原以為郭英年老,身體有病,不堪一擊,可是,一旦交上手,發現郭英手里的一柄大刀也很厲害呀。
就算比起當年的關羽的青龍偃月刀,也是不差。
朱高旭心想,我自從出戰以來,從未遇到過對手,要說對手,那也只有常遇春一人罷了,
沒想到這郭英也有兩下子,怪不得人家常說老將出馬,一個頂倆,
看來我還得小心點了。
朱高煦想到此處,認真對待,沉著應戰。
時間長了,郭英的體力漸漸不支。
朱高煦就像是一頭下山的猛虎,渾身上下有使不完的力氣,越戰越勇。
到最后,直把郭英累得氣喘吁吁,帶浪袍松,鼻洼鬢角熱汗直流,實在是招架不住了,即便如此,郭英也沒有逃跑。
他把手里的大刀往空中一舉,代替軍令:“給我沖!”
郭英手下1萬的將士和朱高煦的軍隊混戰在一起,直殺得天昏地暗,人仰馬翻,哭爹叫媽,鬼哭狼嚎。
但是,畢竟朱高煦有將近3萬的兵力,而郭英只有1萬人馬兵力,懸殊較大,所以,最終,郭英還是吃了虧,眼看郭英就要招架不住了,
就在這時,在朱高煦的背后出現了一支人馬,襲擊朱高煦。
燕軍一陣大亂。
郭英想不出哪來的援軍,
但是,南軍見有援軍來了,士氣大振,
前后夾擊,終于把朱高煦給殺退了,非但如此,而且,俘虜了5000燕軍的軍士。
郭英這才知道來的這支軍隊正是朱允熥的軍隊。
正所謂來得早,不如來得巧啊。
郭英拉住了朱允熥的手,激動地說:“允熥啊,難道你這是從天上掉下來的不成?又是你把我們給救了呀。”
朱允熥一笑:“郭老將軍,你還好嗎?”
“如果不是你及時趕到的話,我這把老骨頭恐怕就要扔在這兒了。”
此時,趙靈兒來到了郭英的面前,口中說道:“郭老將軍,你可真厲害呀,病得這么重,還能上戰場,居然還敢和朱高煦那小子動手。”
“哎呀,這不是趙姑娘嗎?你怎么會在這兒?
我和你爹可是老朋友啦。”
“我閑來無事,也過來湊湊熱鬧。”
郭英咳嗽了兩聲,笑道:“你這小鬼,戰場之上,多么兇險呀,
這是你一個姑娘家湊熱鬧的地方嘛?
趕緊回家去吧。”
“沒事兒,允熥在哪兒,我就要跟到哪兒,我得把他看住了。
要不然,外面那么多的女人,他把眼都看花了。”
朱允熥一臉的尷尬。
郭英忍不住咳嗽了兩聲,仰天大笑:“說得有理,得看緊點兒,允熥啊,長得也太帥了點兒。”
“我懂點醫術,我這里帶的有止咳的藥。”
趙靈兒說著從一個小藥箱子里面拿出來一包藥,遞給了郭英。
“小鬼,沒想到你還有這本事!”
“那些受傷的軍士,我可以替他們消炎、包扎。反正我閑著也是閑著。”
“是嗎?那真是再好不過了,我們軍中就是缺少醫官。”郭英真是如獲至寶。
趙靈兒背著個藥箱子到軍營中去了,看望那些傷員。
郭英和朱允熥攜手攬腕進了營帳。
兩個人分賓主落座,有軍士獻茶。
“你這是從何而來?”郭英問道。
朱允熥便把事情的經過講述了一遍。
郭英聽了之后,驚嘆不已:“這么一說,如果不是你去支援真定的話,真定已經被朱柏攻下了。
在我看來,徐輝祖不但相貌堂堂,而且的確是個良將。
李景隆的那兩個弟弟李增枝和李芳英就是一對飯桶,他們除了能撈錢,撈女人之外,還能干什么?
包括李景隆在內,也是個酒囊飯袋。
他帶去了47萬人馬圍攻北平,北平城中只有1萬人馬,至今,居然沒把北平給拿下來,
這在歷史上也沒有這樣的事兒呀。
兵法上是怎么說的,數倍于敵,便可以圍攻,
他這可是將近50倍啊。
我真想不明白,我就是拿這50萬人馬猛攻南城門,采用車輪戰術,也應該把北平給攻下來了啊。”
朱允熥聽了,笑道:“老將軍,你說得很對,
兵法有云,集中優勢兵力攻打敵人薄弱環節,
如果李景隆集中兵力攻打北平南城門的話,此時,肯定已經打下來了,
可是,他是把北平包圍了之后,四門一起攻打,兵力分散,很難形成有效的殺傷力。”
對于朱允熥的看法,郭英表示贊同。
“李景隆圍攻了這么多天,也沒拿下北平,朱棣已經率兵回去救援北平,這么一說,李景隆腹背受敵,還很危險啊。”
朱允熥聽了,神情變得憂慮了起來:“如果真是那樣的話,就算我們現在發兵去支援,恐怕也來不及了啊。”
郭英長嘆了一聲:“這就是天意呀!
如果北平被咱們給拿下來了,朱棣基本上就完了,
可是,有這么好的機會,李景隆居然沒有打下北平,真是滑天下之大稽。
真想不明白,皇上是怎么想的,居然任命李景隆為大將軍。
他用你或者用徐輝祖,不都很好嗎?”
朱允熥端起茶碗呷了一口,搖了搖頭說:“我是一個被廢了的王爺,已經是一名庶人,目前,臨時在外統兵對抗海盜,等海盜退了,等待我的,恐怕還是大理寺的監牢啊。”
郭英聽到這里,神情悲憤:“皇上有時候忠奸不分,耳朵根子軟,
聽信齊泰和黃子澄的建議,數次要對你下毒手啊。
那幫奸卯小人,著實可恨。
齊泰乃一文官,他如何能做得了兵部尚書?
讓他去指揮打仗,不是亂彈琴嗎?
比如說,那一次,他向皇上推薦張昺出任北平布政史,謝貴和張信出任北平都指揮使司,
都指揮史司是多么重要的官職啊,他卻推薦了張信。
他也不想一想,張信乃是朱棣的舊部,而且兩個人關系密切,朱允炆也不加詳察,并聽從了他的建議。
后來好了,聽說朱棣把那鶴鳴樓的紅玉送給了張信,張信當時便跪在了朱棣的面前,起誓發愿,要跟隨朱棣對抗朝廷。
你說這事兒不是齊泰種下的禍根嗎?”
這件事,朱允熥也曾經勸過,可是,朱允炆不聽啊。
郭英接著說:“張信投降了朱棣之后,便設了個局把謝貴給抓了起來,完全掌控了都指揮使司。
張昺也被朱棣軟禁了起來。
朱允熥手扶著文案:“那些都是過去的事了,現在還說他有什么用呢?”
“我替你鳴不平啊,你每次立下了功勞,皇上不封賞你,卻要打壓你,甚至要殺你,也只有你到現在還能想著替朝廷出力,換做別人早都不管這些事兒了。
憑你吳王的身份和影響力,又有常遇春、常升父子他們支持你,你完全可以獨立呀。”
朱允熥聽到這里,眼神暗淡:“一路上走來,我看見了很多流民,很多的百姓無家可歸,
有的地方鬧災荒,沒有糧食吃,甚至易子而食。
當我看到那種情景的時候,我的心很痛啊。
東南沿海一帶,海盜經常登陸,燒殺搶掠。
他們占據了50座城,還不滿足,北邊的北元一直經常南下,侵擾邊境,
塞外很多的百姓流離失所。
如今,朱棣和朱柏相繼與朝廷對抗,又使得中原內部和黃河以北廣大地區的百姓受到了災難。
咱們大明的百姓何錯之有呀?
為什么他們要遭受如此深重的災難呢?”
朱允通說到動情之處,眼眶變得有些濕潤。
聽了朱允熥的一番話,郭英肅然起敬:“哎呀,吳王,我萬萬沒有想到你的心中裝著天下的蒼生啊。
如果朱允炆和朱棣能有你這樣的覺悟,那還能打得起來嗎?
他們都是在為自己的皇位而戰吶。”
朱允熥苦笑了一聲:“我并非為朝廷而戰,也不是為自己而戰,我只希望咱們大明的百姓能夠生活富足,安居樂業。
這就是我奮斗的目標!
我打算閑暇之時搞一搞科技種田,盡可能地增加糧食的產量,
比如說,雜交水稻的試驗和推廣。”
雖然郭英對朱永熥所說的什么科技種田不太懂,但是,他知道這是一件利國利民的好事兒。
郭英不住地點頭贊嘆:“吳王,聽了你的一席話,讓我感覺到自己太過渺小和狹隘了。
不怕你笑話,我的眼里只是盯著官爵、俸祿和財寶啊。
現在看來,我的格局太小了些。”
“老將軍,你過謙了,當年皇爺爺征伐天下之時,你是他的得力干將,曾經立下了赫赫戰功,那些都將載入史冊,永遠也不可能被磨滅的。
大明建國之后,你在朝中為官小心謹慎,十分低調,一直深受皇爺爺的器重。
如果不是你身體的原因,你恐怕早已成為大將軍了。”
郭英擺了擺手:“不瞞你說,我一直就不想做大將軍。
有那么一句話,叫做槍打出頭鳥,出頭的椽子先爛。
我不想做大將軍,也不想做頭排將軍,我只想做個雜號的將軍。”
“雜號將軍?”對于郭英的說法,朱允熥感到意外,因為一般人都想做個大將軍,沒有人愿意做雜號將軍。
“對,就像三國時期的趙云那樣的,關羽和張飛都是頭排將軍,結果怎么樣?他們死得最早。
趙云不太受待見,是個雜號將軍,卻能壽終正寢。”
朱允熥聽了之后,哈哈大笑:“老將軍,這么一說,還是你看得開呀。
你的覺悟很高啊。
一般為將者,都拼命地向上擠,把能做大將軍和做大帥作為自己的奮斗目標,而你卻反其道而行之。”
郭英擺了擺手:“我這個人呢,因為身體不好,閑來無事,我就喜歡看一些史書,看得多了,就害怕了起來。”
“哦,老將軍,你都看了哪些史書?為什么會害怕?”朱允熥更是覺得奇怪。
“為將者終日與皇上為伍,想一輩子不犯錯,很難吶,想壽終正寢太難了。
咱功勞再大,能比得上戰國時期秦國的白起、趙國的李牧、漢高祖手下的大將軍韓信嗎?
這些人,誰的功勞不是大得沒邊兒啊?
秦國能夠在西方崛起,秦昭襄王能夠坐穩王位,難道和白起沒有關系嗎?
白起幾乎一輩子沒打過敗仗,號稱‘人屠’。
別的不說,長平一戰,他就坑殺了45萬趙軍,從此,使趙國失去了對抗秦國的力量。
但是,最終,白起的結局怎么樣呢?
范雎在秦昭王的面前說話很有分量,
他三言兩語便把白起的功勞說沒了,說什么白起在家中有怨言,滿腹牢騷,
于是,秦昭王命令白起出戰,白起以生病為由拒不出戰。
再加上范雎在旁邊煽風點火,秦昭襄王一怒之下,便賜給白起一柄寶劍,逼他自殺。
一代名將白起沒有死在戰場之上,卻死在了秦昭襄王的屠刀之下。
李牧是趙國的名將,鎮守邊塞,抗擊匈奴,無論是匈奴,還是秦國,都不能把趙國怎么樣,也從來沒有敗績。
但是,小人郭開擔心李牧的功勞太大,將來地位凌駕于自己之上,在趙王的面前搬弄是非。
最終,趙王命人把李牧抓了起來,關押在獄中。
李牧就這樣不明不白地死了。
漢家的天下幾乎都是韓信打下來的,韓信以少勝多,背水一戰,滅趙,撲燕,攻占齊地。
垓下一戰,又獻出了十面埋伏之計,滅了項羽。
如果不是韓信,劉邦能得天下嗎?幾乎不可能啊。
可是,最終結果怎么樣呢?
韓信卻以謀反罪被呂后殺死在未央宮,一代名將就這樣窩窩囊囊地死在了一個女人的手中。
我就想不明白了,當年韓信占據齊地,擁兵30萬,他不反,
等到后來,他從齊王降為淮陰侯,那時,卻能反了嗎?
在我看來,這是莫須有的罪名啊。
咱們再說一說周亞夫,漢景帝時期發生了七國之亂,吳王劉濞和楚王劉戊聯合其他7個諸侯王,共同謀反對抗朝廷,眼看軍隊就要打到長安了,
漢景帝驚慌失措,無計可施。
袁盎對漢景帝說,七國打的旗號是‘清君側,誅晁錯。’
他們并非把矛頭指向朝廷,而是指向晁錯呀。
那你就把晁錯殺了吧。
等你把晁錯殺了,七國必定會退兵。
晁錯是什么人呢?
晁錯是朝廷的忠臣,漢景帝的老師啊。
在漢景帝作為太子之時,就已經是他的老師了。
漢景帝就是這么一個刻薄寡恩的人,他當真就把晁錯給腰斬了,腰斬晁錯之時,晁錯還身穿官服,由此可見,漢景帝慌亂到什么地步,而在此之前,晁錯是一點也不知道。
然而,等他殺了晁錯之后,原以為七國會退兵,可是他想錯了,七國非但沒有退兵,相反,進軍的速度更快了。
危難之時,漢景帝任命周亞夫為太尉,竇嬰為大將軍,起用梁王劉武。
周亞夫為漢景帝制定了平定七國的方略。
漢景帝依計而行,劉武在前面鎮守梁國,擋住了七國的軍隊。
周亞夫調兵遣將,后來,終于找準了時機一舉將七國平定。
前后只用了三個月的時間。
如果不是因為周亞夫,漢景帝恐怕就要亡國了。
周亞夫的功勞不可謂不大呀。
但是,因為立太子之事,漢景帝和周亞夫鬧翻了。
當時的太子是劉榮,漢景帝想把劉榮給廢了,改立劉徹為太子。
周亞夫卻堅決支持劉榮,這讓漢景帝十分惱火。
恰逢匈奴王王前來投降,漢景帝打算封那五王為侯,目的是吸引更多的匈奴的王公貴族來投降漢朝。
這種舉措從外交策略上來說,也有一定的道理。
但是周亞夫堅決反對,他的理由是,高祖曾經立下祖訓,非軍功不得封侯,那些投降的人怎么能封他們為侯呢?
那豈不是等于鼓勵天下的臣子都背叛自己的主子去投降了嗎?
可是,漢景帝不聽,依舊我行我素。
漢景帝要封皇后王娡的哥哥,王信為侯,周亞夫又說他沒有軍功,不可封侯。
漢景帝與周亞夫兩個人之間經歷了這些不愉快的事情,鬧僵了。
恰巧周亞夫的兒子購買了500件甲胄,
目的是用作冥器,等將來,周亞夫死了之后,用這些甲胄陪葬周亞夫。
漢景帝卻以此為由,把周亞夫關到了獄中,讓刀筆小吏去逼問周亞夫。
周亞夫曾經統領百萬的將士,征戰沙場,性情耿直,
他如何能夠經得起那些刀筆小吏的盤問呢?
因此,周亞夫絕食5天而亡。
朱允熥靜靜地聽著,目光注視著帳外。
他也感觸很深,誠如郭英說的那樣,一個將軍想要壽終正寢,絕非易事啊。
郭英剛剛所說的白起,李牧,韓信和周亞夫都是歷史上的名將,他們的功勞都非常大,可以說居功至偉,
如果沒有他們的話,秦國不可能那么強大,趙國就會滅亡,劉邦就不可能奪取天下,漢景帝的江山就要被顛覆。
即便如此,這四位名將沒有一個有好結果的,難怪郭英心灰意冷啊。
其實,本朝的藍玉、馮勝和傅友德功勞也不小,尤其是藍玉,
但是,最終卻被老朱所殺。
這也更加地印證了郭英所說的話不是沒有道理呀。
真正的大將因為手握重兵,被皇上所忌憚,因此,能夠壽終正寢的并不多。
朱允通和郭英正在談論之間有一名軍士慌慌張張地從外面跑了進來:“吳王,郭老將軍,大事不好了。”
郭英吃了一驚,問道:“發生什么事了?
我們剛剛得到消息,李景隆被朱棣和朱高熾前后夾擊,大敗而歸,現在正率兵逃往真定。
朱棣與朱高煦合兵一處,正在追擊李景隆。”
真是怕什么來什么,郭英聽了這個消息之后,差點兒背過氣去。
他顫抖著聲音,問道:“你們打探的消息可靠嗎?”
“老將軍,千真萬確呀!”
郭英跌足長嘆:“看來是天滅朝廷吶。
繼續打探!”
“諾!”那名軍士答應了一聲,轉身出去了。
郭英悲憤地哭了起來,罵道:“李景隆,那個王八羔子,終日只會夸夸其談,自以為了不起。
他果然是個草包啊,他非但比不了趙括,他也比不了袁紹和劉表啊。
哎呀,真是我朝之大不幸吶!”
朱允熥也是感慨萬千。
他見郭英如此悲痛,只好在旁邊勸說:“郭老將軍,你就不要太難過了,身體要緊吶。”
郭英忍不住地咳嗽了起來,喘息了半天:“吳王啊,我打了一輩子的仗,見過窩囊的,但是,沒見過像李景隆這樣窩囊廢的,
50萬人竟然打不過人家1萬人,這將成為千古的笑柄。
滿朝諸將,朱允炆把軍隊交給誰,也比交給他強啊。”
“事已至此,老將軍,你就不必難過了,看怎樣能夠把損失降到最低,保存有生力量,能夠保住真定就行了。”
郭英用手捶著文案:“依我看,這真定早晚也是保不住啊。”
朱允通沉吟了片刻:“老將軍,你身體不太好,在這里守著鄭村壩,我立即率兵去支援李景隆,讓他們少受一點損失。”
“看來也只好如此了。”
李景隆率領40多萬的軍隊一直往南跑,急急如喪家之犬,茫茫似漏網之魚。
他沒想到朱棣回兵回得那么快,而且,朱高煦那小子果然勇不可擋,差點兒把他給抓住了,要不是手下的將士拼命抵抗,他可能已經做了俘虜。
他真是驚魂未定啊,早知北平這么難打,朱棣、朱高煦父子如此英勇,他就不來趟這洪水了。
現在想想也十分后悔,更令他擔心的是,回去如何向皇上交代?
皇上豈不是要拿他開刀?
李景隆心想我原以為率領50萬大軍,威風凜凜,到了北平,一走一過,不就把北平給拿下了嗎?
沒想到,事實并不是那樣。
北平太過堅固了,不要說我,就算是吳起、白起、韓信復活,恐怕也未必能拿得下來,
半道之上,
瞿能向他報告說:“大將軍,那紅玉跑了。”
“紅玉?我不是讓她留在真定等我回去嗎?
她到哪里去了啊?”李景隆一臉的茫然。
“哎呀,大將軍,到現在,你還蒙在鼓里,紅玉把你的金銀財寶全部卷走了,不知道他去了哪里。”
“什么?”李景隆一聽,差點兒從馬背上掉了下來,“那個臭娘們,死女人!
我要是早知道她是這樣的貨色,我怎么能把金庫的鑰匙交給她呢?
那可是我這幾年所有的積蓄呀。
真是遇人不淑啊。
真定城怎么樣?”
“真定城沒事兒,目前,真定還在咱們的手上。”
李景隆臉色稍緩:“看來還是我的兩個弟弟可靠呀。”
“大將軍,并非如此,而是因為朱允熥和徐輝祖率兵來援,
如果不是他們及時趕到的話,真定城也已經丟了。”瞿能向他解釋說。
“徐輝祖?”李景隆一邊逃跑,一邊想,“哦,對對對,我讓他去搬救兵,
他果然把朱允熥搬來了。
看來,還是我的謀略得當。
朱允熥最是瞧不上我,不管怎么樣,咱們得把守住真定的功勞記在我和我兩個弟弟的頭上,絕不能讓朱允熥搶了功勞去。
另外,咱們得把這一次圍攻北平失敗的罪過,推到朱允熥的頭上。”
“這好像有點不太道義吧?”
“什么道義不道義的,保住自己的小命和烏紗帽才是最重要的。”李景隆沒好氣地說。
此時,寧忠趕了上來,用手指著后方驚慌失措地說道:“大將軍,朱高煦又追上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