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章 芣苢謠
- 煙火人間事:民間故事雜談
- 吳命由天
- 3072字
- 2025-08-14 08:22:13
一
鎬京的暮色漫過夯土城墻時,阿綰正蹲在籍田邊數新抽的稻穗。青銅耒耜斜倚在田埂上,木柄被汗水浸得發亮,她腕間的骨珠隨著俯身的動作輕響,像檐角懸著的玉磬在風里低吟。
“還在數?“低沉的嗓音裹著麥香飄過來。阿綰抬頭,看見伯奮背著半簍草藥站在田埂那頭,粗布褐衣沾著草屑,腰間懸著的銅劍在暮色里泛著冷光。
她慌忙攏了攏被風吹亂的鬢發,指尖無意識絞著麻布裙擺:“聽聞你今日隨司徒大人去了南鄙?“
伯奮將藥簍卸在地上,露出里面層層疊疊的蒼術與白薇:“那邊生了疫病,得趕緊煎藥送去。“他忽然從懷中摸出個東西,借著最后一點天光遞過來——是枚磨得光滑的骨佩,刻著繁復的云雷紋,邊緣還殘留著細微的鑿痕。
阿綰的指尖觸到那冰涼的骨面時猛地一顫。去年社祭那日,她偷偷把自己編的芣苢草環塞給剛入軍伍的伯奮,那時他鎧甲上的銅釘還閃著新光,接過草環時耳尖紅得像熟透的棗子。
“這是...“
“營里的老兵說,刻了云雷紋的佩能避兵災。“伯奮的聲音有些發緊,他轉身望向遠處漸暗的宮城,“下月要隨召公去西戎,聽說那邊的狼族...“
話未說完便被阿綰打斷:“我阿耶昨日從市集帶回些黍米,要不...“她的聲音越來越小,最后幾個字幾乎要被晚風吹散。
伯奮卻聽得分明。他重重點頭,藥簍里的草藥在轉身時輕輕碰撞,發出細碎的聲響,混著遠處傳來的編鐘余韻,在漸濃的暮色里暈開一圈溫柔的漣漪。
二
灶間的火光舔著陶釜底,將兩人的影子投在夯土墻上,忽長忽短地搖晃。阿綰往釜里撒著菽豆,伯奮蹲在角落仔細擦拭那柄銅劍,劍刃映著他專注的眉眼,竟比窗外的月光還要亮些。
“西戎那邊...很苦吧?“阿綰忽然開口,陶勺在釜里攪動的動作慢了下來。
伯奮的布巾頓了頓:“聽說冬天會下齊腰深的雪,不過有軍帳...“他忽然想起什么,從行囊里掏出塊折得整齊的麻布,“這是我畫的輿圖,你看——從鎬京往西,過了豐水就是邰城,再走三旬能到犬丘...“
麻布上用炭筆勾勒著蜿蜒的河流與方正的城邑,每個地名旁都標著小小的符號。阿綰湊近去看,在最西端發現個歪歪扭扭的標記,像株抽穗的禾苗。
“這是...“
“那是我猜的,狼族聚居的地方。“伯奮用指腹摩挲著那個標記,“老兵說他們的帳篷是圓的,像倒扣的鼎。“他忽然握住阿綰的手,將那枚骨佩按在她掌心,“等我回來,就請媒氏來你家。“
陶釜里的粥開始冒泡,咕嘟咕嘟的聲響里,阿綰聽見自己擂鼓般的心跳。她低頭盯著那枚骨佩,云雷紋的凹槽里還殘留著伯奮的體溫,暖得讓人心頭發顫。
窗外忽然傳來更夫敲柝的聲音,兩下,清脆的響在寂靜的夜里傳開。伯奮猛地站起身,銅劍“哐當“一聲撞在陶甕上:“得回營了。“
阿綰追到門口時,正看見伯奮的身影消失在巷口,褐衣下擺被夜風掀起,像只展翅欲飛的鳥。月光灑在空蕩蕩的巷子里,將那串漸行漸遠的腳步聲,敲成了心上密密麻麻的鼓點。
三
春祭那日,阿綰隨著人群往南郊的社稷壇走,手里捧著盛滿黍米的陶豆。沿途的田埂上開滿了黃色的苦菜花,風吹過時,花海像片起伏的浪,恍惚間竟與伯奮描述的西戎草原重疊在一起。
“阿綰!“鄰舍的阿母追上來,手里攥著片竹簡,“昨日有軍使帶信來,說伯奮他們...“
阿綰的陶豆“哐當“落在地上,黍米撒了一地,混著泥土里的草芽。她顫抖著展開那片粗糙的竹簡,上面的金文歪歪扭扭,是伯奮獨有的筆跡:“已至犬丘,得狼族女子贈苜蓿種,可飼戰馬。骨佩妥否?“
最后那個“否“字的墨痕有些暈開,像是滴落在竹簡上的淚。阿綰忽然想起他說過,西戎的女子會在發間插狼尾,笑起來時牙齒尖尖的,像山里的小獸。
“聽說西戎那邊缺婦人...“阿母欲言又止,看著阿綰蒼白的臉,終究把后半句咽了回去。
祭壇上的樂官開始奏《大武》,編鐘的轟鳴震得人耳膜發顫。阿綰望著禮官們捧著犧牲走向神位,忽然覺得那骨佩在衣襟里發燙,燙得她幾乎要攥不住。
散祭時,她繞道去了市集東頭的卜肆。白發蒼蒼的卜人接過她遞去的龜甲,在火上炙烤的瞬間,裂紋像道閃電般蔓延開來。
“吉。“卜人捻著胡須,聲音里帶著笑意,“雖有險,終得返。“
阿綰往龜甲上撒了把粟米,轉身時看見夕陽正落在城墻的雉堞上,將那片灰黑色的夯土染成溫暖的金紅。她忽然想起伯奮畫的輿圖,或許此刻,他正站在某個同樣被夕陽染紅的城樓上,望著鎬京的方向。
四
入夏時,鎬京開始流傳西戎大捷的消息。先是軍使快馬加鞭地報捷,接著是宮城上燃起的烽火,最后連巷口賣漿的老漢都在說,伯奮所在的隊伍斬了狼族首領,還帶回了好多匹汗血馬。
阿綰把那枚骨佩用紅繩系著,日夜貼身戴著。白日里在籍田勞作時,骨佩貼著心口,能聽見自己隨著稻浪起伏的心跳;夜里紡麻時,月光透過窗欞落在骨佩上,云雷紋的陰影在案幾上搖晃,像極了伯奮說過的西戎帳篷。
這天她剛收完最后一捆麥,就看見巷口圍了群人。擠進去才發現是幾個卸甲的士兵,其中一個瘸著腿的老兵正唾沫橫飛地講戰場事:“...伯奮那小子真勇猛!狼族首領的銅刀都架到脖子上了,他還能反手斬了對方...“
阿綰的手指猛地攥緊了麥捆,麥芒刺進掌心也不覺得疼。
“那他...“
老兵愣了愣,隨即拍著大腿:“嗨,當然是活著回來啦!我們明日就歸營,估摸著三日后就能...“
話音未落,阿綰已經轉身往家跑。麥捆掉在地上,金黃的麥穗撒了一路,像條通往未來的路。她要趕緊把藏在陶罐里的黍米取出來,還要去市集換塊新布,伯奮的褐衣定是在戰場上磨破了...
跑到家門口時,她忽然看見院門口的老槐樹下站著個人。褐衣上滿是補丁,腰間的銅劍少了塊劍格,可那懸在胸前的芣苢草環——雖然已經枯成了黃褐色,卻依舊系得牢牢的。
伯奮望著她,咧嘴笑起來,露出被風沙磨得有些干裂的嘴唇:“我帶回了苜蓿種,老兵說...“
阿綰沒等他說完,就撞進了那個帶著草原風氣息的懷抱。骨佩在兩人胸前硌出輕微的疼,可這疼痛里裹著的,是比編鐘更響亮的心跳,比祭祀的酒香更濃郁的甜。
遠處傳來新麥入倉的號子聲,混著宮城方向隱約的編鐘,在夏日的風里久久回蕩。阿綰忽然想起社祭時唱的《芣苢》,那些采摘車前草的歌謠,此刻正從心底漫出來,和著他胸腔里的心跳,譜成了最動人的樂章。
五
秋收后的第一個吉日,媒氏帶著束帛來到阿綰家。按照周禮,他們要先占卜吉日,再請宗伯賜婚,最后在祖廟里完成合巹禮。
伯奮的鎧甲擦得锃亮,銅釘在陽光下閃著光,腰間除了那柄陪他征戰的銅劍,還多了串新磨的骨珠——是用西戎那邊的牦牛骨做的,比阿綰原來的骨珠更溫潤些。
“聽說你在西戎還學了馴馬?“阿綰坐在窗邊縫嫁衣,絳色的麻線在指間穿梭,像條游動的紅蛇。
伯奮正在院子里劈柴,斧頭落下的聲音均勻有力:“嗯,狼族的女子教的,她們說馬喜歡聽《騶虞》。“他忽然放下斧頭,從懷里掏出個小小的陶俑,“這是用犬丘的陶土捏的,像不像你?“
陶俑捏得有些粗糙,卻認真地梳著雙丫髻,衣襟上還刻著細密的紋路。阿綰把它擺在妝奩旁,和那枚云雷紋骨佩并排放在一起,忽然覺得整個屋子都亮堂起來。
合巹禮那日,宗伯念著祝詞,聲音在祖廟里回蕩:“承先祖之休,永結為好...“阿綰與伯奮各執一半葫蘆,將里面的酒一飲而盡。酒液帶著微澀的甜,順著喉嚨滑下去,暖得像他第一次遞來骨佩時的溫度。
走出祖廟時,夕陽正落在鎬京的城墻上,將兩人的影子拉得很長很長。伯奮忽然停下腳步,從袖中取出片麻布,上面用炭筆補全了輿圖的最后一角——在狼族聚居地的旁邊,畫著兩個依偎的小人。
“等明年,我帶你去犬丘看看。“他的聲音里帶著笑意,“那里的苜蓿開紫色的花,像極了你嫁衣的顏色。“
阿綰望著遠處漸起的炊煙,忽然想起那個數稻穗的傍晚。原來有些相遇,就像田埂上的芣苢,看似尋常,卻早已在時光里,悄悄結下了最飽滿的籽。
夜風拂過,帶來新麥的清香,也帶來遠處宮城傳來的編鐘余韻。那聲音穿過層層疊疊的屋舍,落在兩人交握的手上,像句溫柔的祝福,在周王朝的暮色里,輕輕漾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