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章 槐花緣
- 煙火人間事:民間故事雜談
- 吳命由天
- 3193字
- 2025-07-16 08:31:12
暮春的雨絲斜斜掠過青瓦,打濕了巷口那塊被磨得發亮的青石。阿竹蹲在自家染坊的門檻上,手里捏著根銅簪子,簪頭雕的并蒂蓮被摩挲得泛出溫潤的光。
“這雨再下,新收的藍草可要發霉了。“娘的聲音從屋里飄出來,混著皂角水的清苦。阿竹慌忙將銅簪揣進懷里,起身去搬院角的竹匾。檐角的水珠串成簾子,恍惚間竟看見對門的藥鋪掀開了竹簾,一個月白長衫的身影立在雨里。
那是沈硯之第一次來這條巷子。他背著半舊的藥箱,長衫下擺沾了泥點,清瘦的臉上帶著趕路的疲憊,唯有雙眼睛亮得像浸在溪水里的黑曜石。阿竹盯著他挽起的袖口露出的半截手腕,那里有道淺淺的疤痕,像片被蟲蛀過的槐葉。
“姑娘可知,何處能尋到落腳的地方?“他的聲音比檐雨還清亮。阿竹猛地紅了臉,手指絞著圍裙角指向巷尾:“張...張婆婆家有空房。“
沈硯之就在張婆婆家住了下來。他說是來尋一味叫“血竭“的藥材,卻總在藥鋪幫王郎中抄藥方。每日清晨,阿竹總能看見他坐在藥鋪前的老槐樹下翻醫書,陽光透過葉隙落在他睫毛上,抖落一地碎金。
染坊的活計是枯燥的。阿竹將藍草搗成漿,兌上石灰水攪勻,棉布在染缸里泡上七七四十九天,才能染出像雨后天空那樣的顏色。可自從沈硯之來了,連染缸里泛起的泡沫都像是活的。她總找借口去藥鋪,有時是買止血的草藥,有時是問治蚊蟲叮咬的方子,次數多了,王郎中捋著胡子笑:“阿竹丫頭,你這身子骨比鐵還硬,哪來這么多毛病?“
沈硯之卻從不戳破。他會仔細地幫她包好藥,在紙上寫下用法,字跡清雋如松。有次阿竹染布時被竹篾劃破了手,他正好路過,不由分說拉過她的手腕,用沾了烈酒的棉布擦拭傷口。他的指尖微涼,觸得阿竹心尖發顫,倒比傷口的刺痛更讓人慌亂。
“這里怎么弄的?“他忽然指著她胳膊上的舊疤問。那是去年染坊失火時留下的,像條丑陋的蜈蚣。阿竹慌忙把袖子往下扯,卻被他按住。“別怕,“他輕聲說,“我給你配些去疤的藥膏。“
那晚阿竹躺在床上,摸著胳膊上還殘留著微涼觸感的地方,聽見窗外傳來沈硯之咳嗽的聲音。張婆婆說過,沈先生是從北邊逃難來的,肺不大好,每逢陰雨天就咳得厲害。她悄悄爬起來,將娘曬的枇杷膏裝了小半罐,放在他門口的石階上。
第二日天剛亮,阿竹看見藥鋪的門板上掛著個布包。打開來,是雙繡著槐花的鞋墊,針腳細密,花瓣上還沾著點藥草香。她想起前日幫王郎中曬藥時,曾說過自己總穿不慣硬底鞋。
槐花開始落的時候,沈硯之要去城外的山澗采藥。阿竹自告奮勇要帶路,說那山里有片野生藍草,她熟得很。沈硯之起初不肯,架不住她軟磨硬泡,最終還是點頭了。
山路濕滑,沈硯之走得慢,不時要停下來咳嗽。阿竹走在前面,聽見他咳得厲害,就故意放慢腳步,撿些野果給他:“這個甜,能潤嗓子。“他接過野果時,指尖總會不經意碰到她的,像有電流竄過。
在山澗邊,沈硯之蹲下身采集附在巖石上的青苔,說這能治外傷。阿竹坐在溪邊搗藍草,看他卷起褲腿下水,白色的長衫沾了泥水,卻絲毫不顯狼狽。忽然他腳下一滑,阿竹驚呼著撲過去拉他,兩人一起摔在水洼里。
沈硯之的醫書濕透了,他卻只顧著看阿竹有沒有摔傷。阿竹的粗布裙沾滿泥漿,露出的胳膊肘擦破了皮。他急忙從藥箱里拿出草藥搗爛,小心翼翼地敷在她傷口上,鬢角的水珠滴在她手背上,涼絲絲的。
“沈先生,“阿竹忽然鼓起勇氣,“你...你要找的血竭,找到了嗎?“
他的動作頓了頓,望著遠處云霧繚繞的山峰,聲音低沉下來:“還沒。聽說長在懸崖峭壁上,要有命才能采到。“
阿竹的心猛地一揪。她想起爹就是采懸崖上的靈芝摔死的,娘為此哭瞎了一只眼。“那...那別找了行不行?“她的聲音帶著哭腔。
沈硯之轉過頭,定定地看著她,眼睛里翻涌著她看不懂的情緒。他伸手,輕輕拂去她發間的槐花瓣:“有些東西,比性命還重要。“
回到巷子時,夕陽把兩人的影子拉得很長。阿竹的藍布裙還在滴水,沈硯之的長衫沾滿泥點,卻沒人笑話他們。王郎中瞇著眼笑,張婆婆站在門口張望,連染坊的老黃狗都搖著尾巴跟在后面。
夜里阿竹做了個夢,夢見沈硯之站在懸崖邊,手里舉著通紅的血竭,身下是萬丈深淵。她嚇得叫出聲,醒來時發現娘坐在床邊,手里拿著那個裝枇杷膏的空罐子。
“那后生,是個好人。“娘的聲音有些發顫,“可阿竹,咱們這樣的人家,攀不起...“
阿竹把臉埋進被子里,不敢告訴娘,沈硯之給她的鞋墊,她每天都穿著;不敢說,她偷偷在他常喝的藥里加了潤肺的蜂蜜;更不敢說,她愿意陪他去任何地方,哪怕是懸崖峭壁。
變故發生在七月初七。那天阿竹正在曬染好的藍布,忽然看見幾個穿著官服的人闖進巷子,腰間的刀閃著寒光。他們直奔藥鋪,將沈硯之從老槐樹下揪了起來。
“沈硯之,你這通敵叛國的罪臣之子,還想躲到何時?“為首的官差厲聲喝道。阿竹手里的竹竿“哐當“落地,染好的藍布散了一地,像片破碎的天空。
沈硯之沒有反抗,只是回頭望了阿竹一眼。那眼神里有太多東西,不舍、愧疚,還有一絲她讀不懂的決絕。他被推搡著往外走,藥箱掉在地上,里面的草藥撒了出來,其中就有那包她熟悉的去疤藥膏。
阿竹瘋了似的沖過去,卻被官差攔住。她眼睜睜看著沈硯之的身影消失在巷口,白色的長衫在人群中晃了晃,像只折翼的白鶴。
那天的雨下得特別大,比任何時候都要冷。阿竹把自己關在染坊里,一遍遍地染布,藍草的汁液染藍了她的指甲,染藍了她的指尖,卻洗不掉她臉上的淚痕。王郎中說,沈硯之的父親原是太醫,因不肯給奸臣開假藥方被誣陷,全家流放,只有沈硯之逃了出來,一直在找能證明父親清白的證據——那血竭,根本不是藥材,而是父親藏著的密信。
“他說要去采血竭,是要去自首嗎?“阿竹的聲音嘶啞。
王郎中嘆了口氣:“他是怕連累咱們這條巷子。那血竭,根本不在懸崖上。“
日子一天天過去,青石巷恢復了往日的平靜,只是藥鋪前的老槐樹下,再沒坐著那個翻醫書的身影。阿竹依舊每天染布,只是染出的藍色越來越深,像化不開的夜色。她把沈硯之留下的醫書一頁頁粘好,把那雙槐花鞋墊小心地收在樟木箱里。
轉眼又是一年槐花盛開。阿竹在染坊門口曬布,忽然看見張婆婆慌慌張張跑來:“阿竹丫頭,快...快看官府的告示!“
告示上寫著,前太醫沈敬之冤案昭雪,其子沈硯之官復原職,任太醫院院判。阿竹的手指撫過那“沈硯之“三個字,忽然想起他手腕上的疤痕,想起他在山澗邊說的話,眼淚像斷了線的珠子滾落下來。
街坊們都來道賀,說她這下能做官夫人了。阿竹只是笑笑,繼續埋頭染布。她知道,沈硯之不會回來了。那條繁華的青石巷,那間藥鋪,那棵老槐樹,都配不上如今的太醫院院判。
直到深秋的一個傍晚,染坊的門被輕輕推開。阿竹以為是買布的客人,頭也沒抬地問:“要點什么顏色?“
“我想要一種藍,像那年山澗的溪水,像你眼睛的顏色。“
阿竹猛地抬頭,看見沈硯之站在門口,穿著件月白長衫,比從前清瘦了些,卻依舊眉眼清亮。他手里提著個藥箱,手腕上的疤痕在夕陽下若隱隱現。
“你...“阿竹的聲音哽咽,說不出話來。
“我辭官了。“沈硯之走近幾步,從藥箱里拿出個小布包,里面是塊通紅的石頭,“這才是真正的血竭,能治百病,包括...“他頓了頓,目光落在她胳膊上的疤痕,“包括心上的傷。“
阿竹的眼淚又掉了下來,這次卻是熱的。她想起娘說的話,想起那些流言蜚語,可看著眼前的人,忽然什么都不怕了。
那天晚上,青石巷的人都看見,沈硯之幫著阿竹把染好的藍布掛起來,兩人的影子在燈籠下依偎在一起。老槐樹上最后一片葉子落下來,蓋在那塊被雨水打濕的青石上,像個溫柔的秘密。
后來,沈硯之在巷口開了家小藥鋪,阿竹的染坊生意越來越好。人們常看見他們一起去后山采藥,沈硯之背著藥箱,阿竹提著竹籃,夕陽把他們的影子拉得很長,像幅永遠不會褪色的畫。
藥鋪的門板上,總掛著塊藍色的棉布,風吹過時,像片流動的天空。有人問沈硯之,放棄太醫院的前程會不會后悔。他總是笑著望向染坊的方向,那里有個穿藍布裙的姑娘,正踮著腳往竹竿上掛新染的布,陽光落在她發間,像撒了把碎金。
“這世間最好的藥材,“他輕聲說,“從來都不是血竭。“
而是那年暮春的雨,是山澗邊的水,是青石巷的槐花,是她眼睛里的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