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戰亂讓百姓流離失所,民生疲敝。傳統的世卿世祿制使得貴族壟斷權力,新的人才難以出頭,軍隊也因缺乏有效的激勵機制而戰斗力不足。土地貧瘠,耕作方式落后,國家財政入不敷出。
所有的問題都理清楚后,那么接下來就要思考如何解決問題了。
秦王云想起前世商鞅變法,那是一場轟轟烈烈的改革,讓秦國從一個弱小的國家迅速崛起,最終統一六國。商鞅廢除世卿世祿制,獎勵軍功,讓平民也有了出人頭地的機會;推行土地私有制,鼓勵農耕,極大地提高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統一度量衡,促進了經濟的發展。這些舉措讓秦國煥然一新。
秦王云下定決心,他要以商鞅變法為藍本,對秦國進行一場徹底的改革。他要讓秦國強大起來,抵御外敵,讓百姓安居樂業。他知道,這是一條充滿艱難險阻的道路,但他別無選擇,為了秦國的未來,為了自己的理想,他必須義無反顧地走下去。
在秦國的朝堂之上,世卿世祿制如同一座沉重的大山,壓得平民階層喘不過氣。貴族們憑借出身世代壟斷著權力與資源,新的人才難以出頭,國家的活力被嚴重抑制。秦王云深知,要讓秦國走出困境,必須廢除這一舊制。
另外,在秦國的土地上,地方勢力盤根錯節,對朝廷的政令陽奉陰違,嚴重影響了國家的統一和穩定。秦王云知道,只有加強中央集權,才能讓朝廷對全國有更強的控制力。而前世秦國的郡縣制將是他主要的參考依據。
另外秦國貧瘠的土地需要進行改善,耕作手段需要進步。
秦王云深知水利對于農業的重要性,他想要效仿鄭國渠,在秦國境內大規模修建水利工程將關中地區土地改善,他要沃野千里,要大幅提高糧食產量,只有這樣,才能支撐秦國的統一大業。
另外耕作手段需要進步,前世的曲轅犁將會是秦國耕作進步的重要工具。
商業和手工業也需要規范。秦王云認為,只有商業和手工業有序發展,才能進一步推動秦國經濟的繁榮。
軍隊方面也需要改革,需要打通上升的空間,只有這樣才能擁有一支強大的軍隊,才能支撐住秦王云心中的野望。
在秦國以往,世卿世祿制下,軍隊晉升通道狹窄,士兵們出生入死,卻難以獲得應有的榮譽與地位,軍隊戰斗力因此大受影響。秦王云深知此弊,以商鞅變法為鑒,決心全面改革軍制。
整個秦國的發展方向都在秦王云的心里,他又太多的想法需要實現,但是細數秦國朝堂,可用之人實在不多。他需要人才,大量的人才,各行各業的人才。
秦國的人才不夠,那就向六國去招募,他相信一定會找到屬于他的商鞅,屬于他的鄭國。
另一邊,魏國,大梁。客卿衛旭帶著滿心的決絕,來到了李荀的書房。李荀正低頭處理著政務,見衛旭進來,微微抬了抬眼。衛旭拱手行禮,語氣堅定地說道:“右相,在下衛旭,有一事相告。”李荀放下手中的筆,看著他,示意他繼續說。
衛旭深吸一口氣,將早已準備好的辭呈呈上,說道:“在下在府中多年,雖蒙右相厚愛,但始終未能得償所愿。如今在下已心灰意冷,決定離開魏國,另尋他處。”李荀眉頭微皺,眼中閃過一絲意外,他拿起辭呈仔細看了看,沉吟片刻道:“衛旭,你可莫要沖動。你在府中的才能,我是知道的,只是有些事情并非一蹴而就。”
衛旭搖了搖頭,語氣中帶著一絲無奈:“右相,在下心意已決。魏國雖大,卻容不下我這樣無背景之人。在下不想再蹉跎歲月,浪費自己的才華。”李荀沉默不語,他知道衛旭的離開已成定局,但他心中也有自己的盤算,于是說道:“好吧,既然你執意要走,我也不強留。不過,你可愿再等我幾日,我再去向魏王爭取一下,或許還有轉機。”衛旭心中明白,這不過是李荀的托詞,但也不想與之爭執,便點了點頭,應了下來。
李荀在衛旭離開后,便著手準備向魏王爭取。他仔細梳理了衛旭在府中提出的各項建議,以及這些建議為府中事務處理帶來的積極影響,將之整理成一份詳細的奏折。
次日早朝,李荀早早來到朝堂,待魏王上朝后,他便出列,拱手行禮道:“陛下,臣有要事啟奏。”魏王微微點頭,示意他繼續。李荀便將衛旭之事細細道來,他說道:“陛下,衛旭此人雖出身寒微,但在臣府中屢次表現出非凡的才能。此人若能重用,對我魏國發展大有裨益。如此人才,若不能為我魏國所用,實乃可惜。”
魏王聽后,眉頭微皺,并未立刻表態。他心中對衛旭的出身始終耿耿于懷,覺得一個沒有背景的落魄書生,即便有些才能,也難以擔當大任。而且魏國朝廷內部勢力錯綜復雜,他更傾向于重用那些有家族背景的人,以穩固自己的統治。思及此,魏王淡淡地說道:“愛卿所言孤已知曉,但衛旭畢竟出身卑微,孤擔心他難以服眾,還是再觀察觀察吧。”
李荀見魏王態度猶豫,又繼續說道:“陛下,如今各國人才爭奪激烈,若我魏國不能及時重用人才,只怕會被其他國家搶占先機。衛旭的才能有目共睹,臣愿以身家性命擔保,他定能為我魏國做出更大的貢獻。”魏王卻依舊不為所動,擺了擺手道:“此事孤自有考量,愛卿不必再言。”李荀無奈,只得退下,心中滿是擔憂與不甘。
李荀回到府中,將爭取失敗的消息告知了衛旭。衛旭聽后,雖心中早已有所預料,但仍是感到一陣失落。他看向李荀,眼中閃過一絲無奈,拱手說道:“右相,在下早已料到會是如此結果,多謝右相費心。”
李荀嘆了口氣,眼中滿是惋惜:“衛旭,我實在無能為力。魏王他……”衛旭搖了搖頭,打斷了他的話:“右相不必再言,在下明白。魏國已無我衛旭的立足之地,離開是我最好的選擇。”說完,他便轉身準備離去。
李荀看著衛旭的背影,心中五味雜陳。他深知衛旭的才能,若讓他去往其他國家,定會成為魏國的心腹大患。想到此處,李荀的眼神逐漸變得冰冷起來。他喚來心腹,低聲說道:“你去安排一下,務必在衛旭離開魏國的路上,將他解決掉,絕不能讓他為其他國家所用。”心腹領命而去。
衛旭并未察覺到李荀的異樣,他帶著滿心的失望與對未來的迷茫,毅然踏上了離開魏國的道路。他不知道,等待他的,不僅僅是未知的前途,還有致命的危險。而李荀,則站在府中,目送著他離開,眼神中閃爍著復雜的光芒,心中充滿了對權力的執著和對潛在威脅的防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