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巴門尼德與赫拉克利特:相反的孿生子
- 通向哲學的后樓梯:34位哲學家的思想和生平
- (德)威廉·魏施德
- 5736字
- 2025-05-12 14:34:23
按照通常的看法,哲學在其初期就已有兩種互相對立的觀點,這就是存在與運動的對立。據說這一對立還決定了后來整個哲學的發展。此外,人們還習慣于將這兩種對立的觀點分攤到早期的兩位哲學家頭上。他們是巴門尼德(Parmenides)與赫拉克利特(Heraklit)。按照這種看法,巴門尼德是存在說的代言人,赫拉克利特則是運動說的祖師爺。但是,真的有必要把這兩位哲學家劃為兩類對立起來嗎?哲學真的就是以這種標語口號式的方式開始的嗎?
這兩位哲學家究竟是誰呢?關于他們的情況我們知道得很少。關于巴門尼德的就更少了。據說,巴門尼德的老師是詩人和哲學家色諾芬尼,色諾芬尼一生四處漫游,直到晚年還在各個城邦的宮廷演唱哲理詩歌。除此之外,我們幾乎只知道生于公元前6世紀,出生地是意大利南部的愛利亞,也可能是在那兒死去的。據古代學者記載,他雖然出身豪門,卻與“出身貧窮,思想高尚”的人結為好友。據說,他還是個政治家,制定過法律。在這方面,我們沒有確切的證據。還有人說他在埃及學過邏輯與天文。這就更難肯定了。比較可信的是,他也許去過雅典。據柏拉圖講,他曾在雅典和蘇格拉底辯論過。只有一點肯定無疑,這就是他的學生們非常能干。能說的也就這些了。記載他生平的作品少得可憐。對于一位把現實歸結為純粹存在的哲學家來說,這也是頗具特色的。他對未來哲學的意義也正在于他的這個觀點。因此柏拉圖稱他是“巨人”,一位“很有原始深度的思想家”。
和巴門尼德相比,對赫拉克利特的生平事跡,我們知道得相對多一點。他比巴門尼德小,住在小亞細亞的以弗所,特別關心政治。古代還有人說他甚至和波斯的大流士國王通過信。無論出身還是思想,赫拉克利特都是高貴的人。據說,他曾拒絕接受世襲的祭師職位,但信奉貴族統治,特別是他在政治方面的好友赫爾謨多洛斯被流放以后。此外,他極其蠻橫地反對民主政體。面對貴族政治的沒落,他認為最有效的辦法是所有公民都應該上吊自盡。因此,他寧愿在阿爾忒彌斯的神廟里和小男孩玩投骰子游戲,也不肯在民主政體下從事政治活動。據說,他最后對人類也感到厭惡,并因此隱跡山林,在那兒靠吃野草野菜度日。他當然適應不了這種生活,因此還患上了水腫病。醫生們愛莫能助,他便試圖用自己的土辦法戰勝病魔。所用的藥物是牛糞。具體如何治法,講法不一。有人說他把牛糞蓋在身上,然后曬太陽。這種療法很殘酷,他也因此悲慘地死去了。另一種說法更玄乎,說他如此這般把自己包在牛糞里以后,不明真相的狗以為是個動物尸體,所以就連皮帶骨頭把他吃掉了。這一切當然都不可靠。可以肯定的是,他大約是60歲時去世。另外,古代學者一再強調,還有一位名叫赫拉克利特的,是個職業小丑。人們切記不可把二者混淆。
再回到巴門尼德吧。他本來是個詩人,用詩的形式表達他的哲學思想,也寫過一些帶有詩意、富有哲理的夢幻式的作品。他的一首寓意詩就是這樣開頭的,講的是某個“智慧之人”的故事。這個人坐在“太陽神的女兒們”引導的車上,離開“黑夜之家”,在人們常走的道路旁邊前進。這時,“白天黑夜兩條路的大門”被打開了,大門的鑰匙由正義女神提克保管。最后,他到了另外一位女神那里,女神告訴他,什么是真理,什么是假象。這里通過詩的形式所表現的,顯然是一位從事哲學思考的人的故事。他走出無知的黑夜,沿著自己的路,不為人們所理解,去尋找真理。他戰勝了困難,通過了關閉的大門。就真理而言,也不是他自己發明的,而是女神親口告訴他的。這正是希臘哲學思辨的基本特征。真理并不是通過艱難的苦思冥想所能得到的。真理本來存在,以特有的方式表現出來。人的任務只是動身去尋找真理,并通過觀察聽聞獲得。
但是,什么是這種哲學真理呢?巴門尼德先列舉了幾種“大多數人的看法”,然后通過對比表達了這種真理。第一,人們通常認為各具特性的單一事物就是真正的現實,從而忽略了整體。而只有位于整體之中,單一事物才能夠獨立存在;第二,人們通常認為世界是互相對立的東西之間的矛盾,從而忘記了所有的矛盾之中還有統一。只有以統一為基礎,對立才能產生。另外,巴門尼德還按照這種通常的看法,把現實世界的對立狀況歸結為基本的對立,即白晝與黑夜,或者說光明與黑暗的對立,女性代表白晝與光明,男性代表黑夜。后來的德謨克利特對女性就沒有這么殷勤了。他糾正巴門尼德說,準確來說,應該是男性代表光明。這只是個插曲。接著說吧。第三,人們通常將處于消亡或形成之中的暫時性的東西看成是本來存在,從而沒有看到存在同時還包括虛無,而且在以上三個方面虛無都存在。無論何處,人們所認為的現實都是存在與虛無的結合。單一的東西能夠存在,只是因為另一個單一的東西沒有存在。在矛盾中,事物互相否定。消失的東西,就是過去沒有,將來也不會再有的東西。因此,著眼于存在與非存在(即虛無),人們通常的看法是自相矛盾的。正因為如此,他們所說的存在的東西并不是真正的存在,而只是過眼云霧,只是表象。哲學家必須看穿表象,爭取窺見現實存在的真諦。
這時,與赫拉克利特一樣,巴門尼德也處于岔路口,有三條路可走。第一:他可以沿著普通人的這條路走下去,得到自相矛盾的真理。這條路是“什么也不知道的凡人大搖大擺走過的路”。但哲學家卻不能對存在與虛無之間的矛盾視而不見。他不能承認,那部分并不存在的東西就是真正的存在。因此,巴門尼德告誡我們不能逃避現實:“不能讓思想沿著這條路去尋找真理。習慣也不能將你逼上這條路。不要相信沒有目光的眼睛,不要相信轟轟隆隆的耳朵,也不要相信嘰嘰喳喳的舌頭?!闭l聽從了這個告誡,他就會超越存在與虛無之間的對立。對他來說,“產生已經消失,消亡已不產生”。
第二條路的方向是,在存在與虛無的矛盾中倒向虛無,認為不存在的才是真正的存在。后世有些思想家選擇這個方向,但巴門尼德卻認為此路不通。因為虛無是無法被認識的,無法被表達的,因而也是不真實的。他告誡說:“也不要使你的思想走上這條路。”
前兩條路都被否定了。對于理智的哲學思考來說,只有第三條路可走。這就是動身去尋找真正的存在!“現在剩下的,就是尋找存在的道路。”因此,巴門尼德在哲學上的真心表達的是:“存在存在著。”聽起來,這確實有點玩弄辭藻,但其含義卻很豐富。存在這個概念說的是具體的事物消亡在虛無之中以后依然存在的東西,指的是普通人所認為的存在消失以后還存在的本來存在,指的是唯一、單獨、真正的存在。
現在,巴門尼德才開始說明這種唯一真實的東西是什么。他列舉了它的幾個特征。首先,它與有限的存在不一樣,不會分裂為純粹單一的事物。它自身是一。此外,它不知對立與矛盾為何物,自身和諧不可分。最后,它沒有永遠運動的特點,自身是不動的、永恒的。巴門尼德的這個思想,開辟了哲學中形而上學的先河,對后來的整個哲學的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因為巴門尼德非常明確地指出:誰要尋找真正的存在,就不能單純停留在包圍我們的現實之中,不能死守暫時性的事物,必須看到永恒的、位于所有現實存在之上的這個唯一的真實的存在。巴門尼德堅決、毫無置疑地表達了這個思想,這正是這位早期思想家的真正獨特之處。
這種哲學觀點非常偉大,同時又非常極端,因而難以持久。具體的現實存在不能如此粗暴地被棄之不顧,不能為了所謂純粹的存在而將它們推入虛無的深淵。具體的現實將要重新獲得自己應有的地位與權力,拋棄現實世界畢竟不可能成為哲學的終點。巴門尼德的偉大同代人,即赫拉克利特的學說,已經對此有所表現。
早在古代,人們就說赫拉克利特“深奧難懂”。蘇格拉底曾從戲劇家歐里庇德斯那里借了赫拉克利特的書。他說,這本書太深奧了,需要像一個得洛斯島上的潛水者那樣潛入其深淵才能看懂。赫拉克利特的作品只有一些殘篇流傳了下來。盡管晦澀拗口,其作用仍然不可低估。黑格爾認為:“思想深邃的赫拉克利特將哲學的開端推向完美。”尼采也同意黑格爾的看法。他說:“赫拉克利特永遠不會過時?!?
和巴門尼德一樣,赫拉克利特也反對世俗的看法。他說,那些受習慣束縛的人“既不會聽,也不會說”。“給他們講話,他們并不懂,卻以為能理解?!闭軐W家不能用世俗的眼光看世界。他知道事物的真相,因為他掌握看待世界的方法,能理解,會思考,善判斷。
赫拉克利特批判世俗的看法,并且把這種批判運用到對時代的批判之中。他指責詩人赫西俄德、哲學家普羅塔戈拉和色諾芬尼,說他們什么也不懂,卻自以為學識淵博。“博學不能幫助人們真正地理解事物?!薄熬瓦B最有名的人看到、記載的也是事物的表面現象?!彼踔敛捎脤戄W聞的方式,諷刺荷馬也自詡博學:“在認識顯而易見的現象時,人們往往弄錯,就像荷馬那樣。他比所有的希臘人都聰明,但捉虱子的孩子們卻捉弄了他。他們對他說:我們放棄看到、捉到的,我們捕捉看不見、捉不住的。荷馬聽后不知所云?!敝R是如此,對宗教的看法也是如此:“他們朝著神像祈禱,如同一個人和一座房屋說話那樣。他們并沒有認識到神與英雄的真正本質與真實存在?!焙喲灾?,到處都缺乏洞察力,缺乏邏各斯。
當然,普通人也可能占有真正的認識,因為邏各斯非常奇怪地也存在于普通人的靈魂之中?!八麄兛偤瓦壐魉勾蚪坏?,但卻生活在矛盾之中?!币虼?,人如同處于睡眠之中,哲學家的任務就是喚醒他們。
“邏各斯為靈魂所固有”,這是赫拉克利特的看法。通過這句話,在哲學史上,研究者的眼光第一次投向了人的內心世界。赫拉克利特所說的“全面研究自我”就是這個意思。當然這里所說的“內心世界”完全是希臘式的,它不是現代人那種對自我心理解剖的好奇心,也不是奧古斯丁所講的人的內心中最秘密的“靈魂沖動”。它的本來意義是,通過研究自我探討人是怎樣在自我之中找到對現實世界的真正理解的。內部世界是指向外部世界的。此外,這個發現還有更深一層的意義。觀察內心世界時,赫拉克利特看到了,自我本身是博大深遠、無法窺測的:“你可以采取各種不同的方法,試圖走每一條道路,靈魂的界線是永遠找不到的。靈魂的邏各斯就是如此地深奧。”在哲學史上,精神第一次表達了對自己的驚奇與詫異。
但是,赫拉克利特并沒有因此忽視他那個時代的主要哲學任務,即探究所有存在的本質。他將在所有存在中起主宰作用的那個東西稱為“自然”,并且說了一句令人沉思的話:“自然喜歡掩蓋自己?!蔽挥谌f物之中的自然,并不是公開的、顯而易見的。它將自身掩蓋起來,因此必須通過哲學思辨的威力揭開它的面紗。但自然掩蓋在什么之中呢?在現實之中。照此看來,現實是以時隱時現的方式表現自己的本質的。因此赫拉克利特認為現實具有歧義性。它一方面顯示主宰自身,同時又將它掩蓋起來。現實的這種矛盾性是怎么回事呢?
和巴門尼德一樣,赫拉克利特也看到了現實本身充滿了矛盾。他詳細列舉了這些矛盾,如“白天—黑夜,冬天—夏天,戰爭—和平,富?!毟F,死亡—永恒”。單一事物中也有這種對立性:“海水最干凈,同時又最臟。魚可以喝海水,并且有益于魚的健康;人不能飲用海水,海水對人體有害?!碧貏e是河流最能充分地象征這種到處可見的矛盾與對立。“進入同一條河流的人,面對的卻總是不同的水。”“我們步入同一條河流,同時又不是同一條河流?!薄拔覀兪牵覀冇植皇??!笔澜缡欠至训?、矛盾的。赫拉克利特以戰爭為例表達了這種所有存在顯示出來的對立性:“戰爭是萬物之父,萬物之王。它使有些變成神,有些變成人。使一部分淪為奴隸,另一部分成為自由民?!币痪湓挘菏澜绯錆M了矛盾與對立。
我們可以想起,巴門尼德也以類似的眼光看待現實世界。這個看法促使他將世界當作純粹的假象而棄之不顧。與巴門尼德不同,赫拉克利特堅信:世界充滿了矛盾與對立,但又不能簡單地被拋棄,因為我們就生活在這個現實之中。哲學家也不能把這個現實看成是暫時的。他必須著眼于最終統治現實的那個東西對這種對立性做出更深的解釋。
赫拉克利特選擇了這條路。他清楚地看到,對立并不是結果,對立的各個環節都是先后相互聯系的。譬如生與死之間有內在聯系。人也是如此?!盎钪臅r候人已接觸死亡,醒著的時候就已接觸睡眠?!卑凑胀瑯拥囊馑迹糯腥嗽f赫拉克利特的主張是:“通過相互對立,所有的事物都相互結合?!绷硗?,赫拉克利特也看到了,對立總是相互轉換的:“冷變熱、熱變冷,潮濕變為干燥,干燥變得濕潤?!备钜稽c:“不朽的恰恰是非永恒的,非永恒的也許是不死的。它們相互經歷自己的死亡,犧牲自己的生命。”因此,整個世界是一場變化的周而復始的循環?!皩`魂來講,死就是變為水;但對水來說,化為土就是死。然而,水又是來自于土地,靈魂來自于水。”最后,赫拉克利特為這種無窮無盡的變化找到了偉大的象征:“整個世界如同一場大火。燃燒起來又熄滅,再燃燒,再熄滅。周而復始,無限循環。”
但是,這并不是赫拉克利特的最后結論。他進一步發現,對立的相互聯系顯示了更深的、主宰這些對立的統一體。因此,赫拉克利特并不是傳統看法所講的那樣,是和主張存在論的巴門尼德唱反調的宣揚純粹運動論的哲學家。他也進入了運動的背后,看到了存在這個層次。所以,著眼于現實的對立與分裂,赫拉克利特說道:“看不見的和諧比易見的和諧更強大?!被蛘撸骸跋嗷シ蛛x的事物結合在一起,最美妙的和諧產生于差異。”最后,他用簡單的一句話概括了這一思想:“萬物為一?!边@樣,赫拉克利特便令人驚奇地來到了巴門尼德的身旁。盡管如此,區別還是存在。赫拉克利特看到了“一”,但他并沒有像偉大的同代人巴門尼德那樣,把多樣性當作無關緊要的假象拋棄。運動變化被納入存在之中:“萬物之中產生統一,統一產生萬物?!彼械淖兓傆袉我坏臇|西被表現出來。因此赫拉克利特說,單一“位于不斷的變化之中”。單一是統一體,它在富有生命力地發展自己,同時又將發展變化重新收回到自己本身之中。四分五裂、變化萬千的世界中,單一是其更深層的真實存在。
回過頭來,再看看本章的標題,我們便可發現:巴門尼德和赫拉克利特確實是精神上的孿生子,因為他們最終關心的都是那個真正、唯一、包括了整個現實的存在,他們倆并不完全對立。盡管如此,他們還是有不同的地方。巴門尼德為了純粹的存在不惜放棄全部的現實,赫拉克利特卻搶救了充滿矛盾的世界,將它納入富有活力的單一之中。這樣,這兩位早期的哲學家便代表了形而上學思辨的兩種基本可能:忘乎一切地沉溺于對絕對的窺視之中,或者從絕對出發解釋謎一般的現實。后來的哲學史中,這兩種可能將以無窮無盡的變化形式不斷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