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登堂入室”方是至友
書名: 通向哲學的后樓梯:34位哲學家的思想和生平作者名: (德)威廉·魏施德本章字數: 5227字更新時間: 2025-05-12 14:34:23
葉秀山
哲學很難通俗,不是因為它太“上層”,而是因為它太“基礎”。哲學討論的是宇宙、人生最基本的道理,人們通常都太脫離這個“基礎”“基本”的道理,或者甚至忘掉了這些基本的道理,所以才覺得哲學太“高深”,“高”不可攀。哲學之所以顯得“不可攀”,乃是因為它不在“高”處。因為對哲學有這種認識,所以我對把哲學通俗化的某些嘗試,總是抱有懷疑態度,明知這種態度相當偏頗,但思想一時還不易扭過來。
不過,哲學的通俗化工作,中國人、外國人一直都在做,有的做得還很有成績,這是不能否認的。譬如我們上大學時都念過杜蘭特(Durant)的《哲學的故事》,還作為學英文的教材來選讀過,因為這本書的英文(實際是美式英文)實在是很優美的,對中國人來說,文字的難度反倒大些。有些哲學通史,寫得也是很通俗的,譬如改革開放后商務出版的梯利的《西方哲學史》,非常簡明,連英文寫得都十分簡練,用這本書來學哲學史結合著學英文,對中國學生來說,不失為很好的教材。
我沒有統計,只是感覺到,通俗工作做得不好的,也很不少。許多年前在舊書店看到一本把康德《純粹理性批判》進行通俗改寫的德文書,就有這種感覺。康德的《純粹理性批判》當時就被認為很難讀,因此才有人來做這個通俗工作,篇幅不大,我稍許讀了幾頁,覺得很不合康德的思路。其實,除了專門的研究著作,真正把康德《純粹理性批判》解釋得比較切實的,還要數英國斯密那本釋義,但這個釋義也不是普通意義上的“通俗”工作。
那么,用別的方法來提高讀者對哲學的興趣如何?譬如配上插圖——這是中國某些學者做了的,又譬如多談些哲學家的生平軼事——這是德國魏施德先生在這本書中所做的工作。
魏施德先生寫這本書的立意是要努力使“哲學”——以及它的作者都更加有趣,更加輕松,所以他的書起名叫《通向哲學的后樓梯》。“后樓梯”與“后門”相通,西方也并不是每家都有,許多年前,我在美國住的那家就沒有;現在我女兒的房子是有的。推測起來,“前門”是接待客人的;而走“后門”,一般都是家人或者非常親密的朋友,可以熟不拘禮地通行無阻。能進出“后門”的人,對于這家的主人——譬如哲學家,自然是很熟知的。
于是,魏施德先生如數家珍地談論了他所熟知的從泰勒斯到維特根斯坦三十多位哲學家,每位都盡量介紹他的生平事業、生活習性,包括一些一般不太注意的有趣的生活故事,并從這里引入他的哲學思想的介紹——當然也是用盡量輕松、有趣的筆法來介紹其哲學思想。就這個宗旨來說,魏施德先生的工作是很成功的。我們看到,魏施德在每位哲學家后面都附上一個有趣的副標題,如蘇格拉底叫“煩人的提問”,奧古斯丁叫“浪子回頭金不換”,康德叫“準時的哲學”等等;從譯筆行文來看,譯者大概也盡力忠實于原文的趣味性、可讀性,讀起來真的非常輕松,可以想見,原文一定是非常優美的德文,如果找來對照著譯文讀,仍不失為既學哲學、又學外語(德語)的好讀本。
讀這本書,還可以糾正我的另一個偏向,因為我一直不很重視哲學家的傳記材料。我為這個偏向找了一個理由:哲學是最普遍的學問,思考的是宇宙、人生的大義,哲學家的個人經歷對他的哲學思想的影響,相對較少。這里所謂“相對”,是相對于藝術家、文學家而言,他們要更多受個人具體經歷的影響,而哲學家則傾向于普遍地思考問題,個人色彩比較少。這個理由,也不是毫無道理,只是比較忽略哲學家也是人,他的思想,無論怎樣“普遍”,也要受時代的影響,其中也包括生活在時代中的個人經驗的影響,這是無可否認的一面,魏施德先生把這一面著重揭示出來,也是很有價值的,而不僅僅是為了有趣、生動才這樣做的。
我們還應該看到,有些哲學家的個人經歷對他的獨特哲學思想的形成影響相當大,譬如魏施德書中說到的克爾凱郭爾,如果不是他有那種特殊的生活環境和經歷,他對“生存”的本質的體會,就不可能如此深刻,因而是否能夠把“生存”提出來與謝林、黑格爾的“絕對理念”抗衡,就很難說了。
康德應是受他個人生活影響較少的哲學家,他足不出城,交往不多,整日沉浸于做他的哲學建構工作;然而如果我們考慮到他的虔誠的宗教感情,就會體會到他的全部哲學工作都在努力從哲學理路上來“化解”宗教問題,使這些問題在哲學的思想系統中有恰當的位置,因而他的工作不限于《純粹理性批判》,而這個第一批判之所以醞釀許久而匆匆出版,正說明他老先生是把三個批判的思路都理順了以后才出版他第一部批判的。
康德的第一批判,一方面固然是批判懷疑主義,要為科學知識找出必然性的基礎,但同時也是為了“審批”科學知識的“權限”:理性只能在“經驗”領域里為科學立法,而超出這個范圍,則是形而上學失誤的地方。康德說,他要“限制知識,為信仰留出余地”。這句常受到批判的話的意思是:從形而上學不能“推”出“神”“自由”和“不死”,形而上學不能“證明”“神”存在,因為凡“存在”都只能是經驗的、綜合的,但“神”不存在于經驗之中。
康德當時說“形而上學”——包括“本體論”“宇宙論”“自然神論”都不能證明“神”之存在,這需要有相當的勇氣,因為自古以來,從希臘的亞里士多德,經由安瑟姆、托馬斯到斯賓諾莎等等,都是用形而上學來“證”神的,但康德說不行,把傳統的理論否定了;那么,哲學能不能“證”(推論、討論)神的問題?康德說,可以,但不是形而上學,不是用“元物理學”的方法,而是用“實踐理性”——“元倫理學”的方法,則哲學可以“證”(設定、推斷)神。這是他在《實踐理性批判》里所做的工作,但希臘哲學沒有做這個工作,基督教也只在宗教層次上做了奠基工作,康德則把這個宗教的神的問題,從“理性”——“實踐理性”哲學的層次上加以審批,在理路上打通了,為哲學開出了新局面。康德這個工作的意義,一直到20世紀60年代以后,才逐漸被人們認識,此后只要注意到這層意思,再讀康德的書,在理路上把握起來,則并不很難。
這里之所以要談到對康德的理解,是想進一步說:有各種方法可以使哲學通俗起來,魏施德在哲學家的生活和文字的趣味性、輕松性上做了不少努力,做得很成功,我想補充的是,如果能在理路上貫串起來,則可由形式的通俗進入實質的通俗。當然,并不是說魏施德這本書在理論上沒有下功夫,實際上他努力把某些深奧的理論用平常、輕松的語言表達出來;我只是想強調這方面的重要性。在我看來,哲學的通俗性,主要在于理路上的“通”,至于“俗”,也主要是說哲學的問題原本就在“日常經驗”(俗)之中,“日常經驗”、“俗”到了極處,就會產生“超越”(飛躍),先是內容,然后才是表達形式問題。哲學乃是“通學”,“條條道路通哲學”,物理學“通”哲學,倫理學也“通”哲學,哲學講的是“融會貫通”——前面說康德在完成兩大批判之后,還要有第三批判,這個《判斷力批判》,乃是前兩大批判的“融會貫通”。
哲學不僅與其他學科、其他科學相通,而且各哲學家思考、研究的“問題”“學說”“思想”也相通。“通”不等于完全相“同”,“君子和而不同”,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不同”和這個“者”——受時代、社會、個人條件影響的“不同”的“者”,有很多的關系;但“不同”卻可以“通”,或者說,因有“不同”才有“通”的問題,“通”就是“和”。
西方人很重視“不同”,在思想、理論上注重“批判”“創造”,這本也是哲學之本性。哲學不能像其他學科那樣作為現成的“知識”來普及,哲學家、哲學著作都要求有自己的獨創性,都要批判前人的理論、思想,提出自己獨特的學說、思想,才能自成一家;但自己提出的學說的獨特性,也要在和他人或別的哲學家對話、討論的基礎上產生出來,而不是閉門造車。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不可替代的生活經歷,但并不能說,每個人都在同等的意義上是哲學家。哲學家需要哲學史,魏施德這本書說的正是歷史上一個個的哲學家,實際上同時也是一本哲學史。
魏施德先從泰勒斯說起,這是公認的西方哲學的創始者,然后講到巴門尼德、赫拉克利特,至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士多德,經伊壁鳩魯、普羅提諾進入中古奧古斯丁、安塞爾謨到托馬斯,有歷史順序,這個順序不能打亂,亞里士多德不能在柏拉圖前面,這不僅是個史實問題,也有個理路問題,因為亞里士多德的學說建立在總結從泰勒斯起的希臘古代哲學基礎上,沒有“自然哲學”階段的始基,沒有巴門尼德的“存在”,沒有柏拉圖的“理念”,出不來亞里士多德的“實體”;由亞里士多德的“實體”到普羅提諾的“一”,也是歷史過程;普羅提諾的“太一”(一)不能在柏拉圖之前,因為這個超越存在的“至善”是柏拉圖先提出來的,沒有柏拉圖的理論準備,出不來“至善”的超越性,而柏拉圖這種超越性,又是和蘇格拉底“把哲學從天上拉回人間”(西塞羅語)、“認識你自己”“美德即知識”這些思想分不開。像“始基論”“存在論”“理念論”“實體論”……這些理論倒未必一定由誰提出來,但這些“理論”自身有一個理路——用哲學的行話來說是有“內在必然性”,這是不能錯亂的。同樣,我們不該指望古代希臘就能有像康德那樣把自由提到核心地位的哲學體系出現,因為哲學意義上的“自由”是基督教宗教思想長期傳播逼出來的哲學問題,在古代希臘沒有那樣突出,他們集中思考的是“必然”問題,而阿那克西曼德的απερον(無定),并沒有與自由問題真正溝通起來,直到康德才系統做了這個工作。
當然,哲學史的發展常有這種情形:前人已蘊含了后人的思想,后人開發了前人的思路,譬如魏施德書中說亞里士多德思想時提到“邏各斯”其實在赫拉克利特那里談得就很多,不過亞里士多德是把它邏輯(Logic)化了,提出了形式推理的問題,顯然在某個方面大大推進了這個思想,但也失去了赫拉克利特那種普通超越性的“道理”意義,而這種意義,又被后來的普羅提諾,以至近代的黑格爾注意到,闡發出來,這種新闡發出來的“邏各斯”,和赫拉克利特、亞里士多德不可同日而語,但道理的順序是相通、相承的。
從這個意義來看,魏施德這本書是讓人重視哲學史的學習,它告訴人,不僅這些哲學家像普通人一樣有許多趣聞趣事,而且他們的工作——“哲學”,同樣也很有趣。讀他們的書,學習哲學的歷史發展,本不是枯燥無味的事。“哲學”的思想、思考本身就有魅力,才贏得了一代又一代人不知疲倦地去研究、思考——為伊消得人憔悴,犯個錯誤也是值得的!
“思想”本身就有吸引力,讀歷史上一代一代哲學家的書,就是體會他們如何一個一個地被“他人”(其他哲學家、前輩哲學家)所吸引,而自己又如何力圖吸引別人——同輩、后輩的哲學家。那么,讀哲學書是不是就僅僅為了被吸引、被征服,而準備當俘虜呢?當然不是。我們說,哲學書有思想的魅力、吸引力,正在于它能引起你自己思想的興趣,而實際上,真正的“被征服者”“俘虜”,都是被剝奪了思想的權力和興趣的,因而不是被吸引,而是被壓制的。在這個意義上,“被征服者”和“征服者”是不平等的,而“讀者”和“作者”的地位在原則上是平等的,大家都以探求真理為目的,而探求真理則是從古代希臘以來奠定了的哲學的崇高使命,寫書的如此,讀書的也是如此。
這樣,讀哲學書,固然是學習,但同樣也是交談、討論,需要友誼、理解和討論的態度。讀哲學書,是在作者引導下,把他想過的問題,用讀者自己的心思“重新”想一遍(或多遍)。作者在書里寫下的“話”,不是對牛彈琴,而是調動讀者思考,讀者“跟隨”他的思路,把他走過的歷程,再走一遍,這就叫作“重新”,因為這條路讀者尚未走過。或者還想再走,作者來指引你,等你讀者自己走了一遍或多遍后,讀者的體會不會和作者完全一樣,或許你在同一條路上有新體會,或者你還會發現一些新道路。如果你也是做哲學的,你會有自己的書問世,前一本書的作者理應拍手高興,因為他作為“引導”的作用,就在于“引導”讀者自己去思考、發現、創造,如今真有了新思想出現,應該共同歡慶,慶祝在哲學探索的道路上,又多了同道、朋友、知己。
我們通常說,“讀書”如“交友”,是讀者與作者的交談;就哲學或其他學術領域來說,“交友”則離不開“讀書”,只是書有各種讀法,“交友”也有不同方式、不同層次。魏施德先生為我們提供了比較愉快、輕松的方式、方法:從“后樓梯”的“后門”進去,可以不拘一格開懷暢談。就我自己的經驗來說,我常常想象把這些大哲學家請到我這個小書房來,和他們交談——從圖書館借回他們的著作,認認真真、有時是恭恭敬敬地讀。所以別看我這個小書房不起眼,我也請到過從泰勒斯以來的許許多多大哲學家,承他們盛情,一談就連續好幾個月、甚至好幾年,所以我很喜歡這間小屋子,真可謂“往來無白丁”。
無論前門、后門,進門了以后是要交談的,要聽主人談他關于哲學的所思、所想,有時你也要插上幾句,說你自己的想法——所以書上有許多批批點點。這樣,無論前門、后門,只在“過道”里不行;能進出后門可謂“熟知”,但黑格爾說“熟知”未必“真知”,要想“真知”,總是要“登堂入室”,坐下來仔仔細細、認認真真地用心“交談”,這樣的朋友,才是“至友”,才是“知己”。不要看魏施德先生的書從“閑談”入手,他在談到各位大家的哲學思想時,不認真讀他們的書是寫不出來的。
1997年1月27日于
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
龍族(1-4合集)
累計銷售量達千萬冊的青春幻想小說,被譽為“東方的《哈利·波特》”,作者江南本人獲得2013年中國作家富豪榜榜首的榮譽。主角路明非原本只是一個普通的高中生,在申請留學的時候收到了來自屠龍學院——卡塞爾學院的來信,從此開啟了他不平凡的人生,在伙伴陳墨瞳、楚子航、愷撒等人的幫助下,屬于龍族的神秘世界逐漸在他們面前展開,路明非神秘莫測的身世也慢慢浮出水面。
天亮了,你就回來了
《夏有喬木雅望天堂》作者籽月闊別3年全新力作,電子書全文首發。穿越時空元氣少女VS風度翩翩優質大叔。如果愛人突然消失,你會等幾年?江倩兮撞上時空折疊,短短10個小時,外界已過了23年,好不容易追到手的新婚丈夫,轉眼變成陌生大叔?!完美言情男主再添一員猛將:顧池!少年時,他是腹黑學霸,牢牢抓住姐姐的心。新婚時,他是甜美奶狗,撒嬌男人最好命。愛人無故失蹤,他在漫長等待里事業有成,溫潤不油膩的優質大叔誰能拒絕?
天之下
昆侖紀元,分治天下的九大門派為新一屆盟主之位明爭暗斗,關外,薩教蠻族卷土重來……亂世中,蕓蕓眾生百態沉浮,九大家英杰輩出,最終匯成一首大江湖時代的磅礴史詩,并推動天下大勢由分治走向大一統。
我叫趙甲第(原名:老子是癩蛤蟆)
【扮豬吃虎+逆襲燃爽+掉馬打臉】豪門棄子打工記!烽火戲諸侯都市勵志作品、元祖級男頻爽文!影視劇《我叫趙甲第》原著!我叫趙甲第,綽號趙八兩,偽宅男,武力值不詳,智力值比較變態,理科無敵。聰明絕頂卻錦衣夜行,家財萬貫卻素袖藏金。別人笑我癩蛤蟆,我笑別人看不穿。看似屌絲一枚,實際卻是豪門繼承人、超一線富二代。但作為最“窮”富二代,我的底氣不是姓趙,是敢拿命賭明天。翻開本書,看“土強慘”如何一路逆襲、攪弄風云!
三體全集(全三冊)
【榮獲世界科幻大獎“雨果獎”長篇小說獎,約翰·坎貝爾紀念獎,銀河獎特別獎】套裝共三冊,包含:《三體I》《三體II:黑暗森林》《三體III:死神永生》對科幻愛好者而言,“三體”系列是繞不開的經典之作。這三部曲的閱讀體驗和文字背后的深刻思想配得上它所受的任何贊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