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守律章
拾遺子帶著弟子們在村口的老槐樹下歇息。有弟子好奇地問:“先生常說人有本性,愛偷東西愛占人便宜都是人之常情,那遇到這樣的人該如何是好呢?”
拾遺子便講起了楊志的故事。當年楊志流落東京,身上沒錢,只好賣祖傳寶刀。有個叫牛二的潑皮,非要搶他的刀,還百般刁難。楊志忍無可忍,一時沖動殺了牛二。可殺了人之后,楊志沒有逃跑,而是自己去官府自首了。
弟子們聽完紛紛議論,有人說楊志傻,殺了人還去自首。拾遺子擺擺手說:“你們錯了。楊志雖然殺了人,但他是被逼無奈,而且他自首了,這就是懂得利用法律。法律不是用來限制好人的,而是保護好人的。牛二愛占人便宜,欺負人,這是他的本性。但楊志沒有像他一樣胡作非為,而是在犯錯后主動承擔,通過法律來證明自己的情況。這樣一來,官府也會根據實際情況來處理,楊志最后不就因為自首得到了相對輕的處罰嗎?所以啊,咱們守法的人,遇到事情不要慌,要勇于用法律來捍衛自己的利益。就像楊志,他知道自己殺了人不對,但他相信法律會給他一個公正的評判,所以他選擇自首,這就是明智的做法。”
二、辨利章
在一個集市上,拾遺子看到一個商人正在和買主爭吵。原來買主買了商人的布,卻只給了一半的錢,說剩下的以后再給,可過了很久都沒給,現在還想賴賬。
拾遺子帶著弟子走上前去,問商人:“你為什么不通過官府來解決呢?”商人無奈地說:“我覺得大家都是做生意的,低頭不見抬頭見,不好意思去告官。”拾遺子說:“這就是你的不對了。那個人愛占你便宜,這是他的本性,你不能因為面子就放棄自己的利益。法律是保護我們的,你應該去官府告狀,讓官府來幫你要回錢。”
商人聽了,還是有些猶豫。拾遺子接著說:“你看,以前有個人,賣糧食給別人,別人也是欠了錢不還。那個人一開始也不好意思去告,結果對方越來越過分,最后欠了很多錢都不還。后來他實在沒辦法,去了官府,官府判他勝訴,幫他要回了錢。所以啊,不要覺得不好意思,維護自己的利益是正當的,用法律來解決問題,才是正確的做法。”商人聽了,恍然大悟,連忙去官府告狀,最后要回了自己的錢。
三、護產章
在一個村莊里,有個工匠辛辛苦苦做了一件家具,賣給了一個財主。財主拿到家具后,卻說家具做得不好,不給工匠錢,還想把家具占為己有。
工匠聽說拾遺子很有智慧,就來找他幫忙。拾遺子問工匠:“你有沒有和財主簽訂契約呢?”工匠說:“有,我們當時寫了契約,說好了家具做好給錢。”拾遺子說:“那太好了,你可以拿著契約去官府告他。財主愛占人便宜,這是他的本性,但你有契約,這就是法律的依據。官府會根據契約來判斷,讓財主給你錢。”
工匠有些擔心地說:“可是財主有錢有勢,官府會幫我嗎?”拾遺子說:“法律是公正的,不管是誰,只要違反了契約,就要受到懲罰。以前有個農民,把地賣給別人,對方也是想賴賬,后來農民拿著契約去官府,官府還是判農民勝訴了。所以你不要害怕,要相信法律,勇于用法律來保護自己的財產。”工匠聽了,鼓起勇氣去官府告狀,最后財主不得不給了工匠錢。
四、維權章
有一天,拾遺子路過一個學堂,聽到里面有學生在爭論。原來有個學生的筆墨被同學拿走了,同學還說只是借用,不想還了。
拾遺子走進學堂,對那個拿筆墨的學生說:“你拿了別人的東西,應該還回去。”那個學生說:“我只是借用一下,又不是不還。”拾遺子說:“借用也要經過別人的同意,而且說好了借用時間就要按時還。你這樣不還,就是愛占別人的便宜,這是不對的。”
然后拾遺子對丟筆墨的學生說:“你要學會維護自己的利益,不能讓別人隨便占你的便宜。如果他不還你,你可以告訴先生,或者通過其他合理的方式來解決。就像以前有個人,自己的書被別人拿走不還,他一開始不敢說,后來書丟了。后來他學會了,再遇到這種情況,就去找長輩幫忙,最后要回了自己的書。所以我們要懂得,自己的東西別人不能隨便拿,當別人侵犯我們的利益時,我們要勇于維權,用合理的方式,比如借助長輩、官府的力量,也就是利用法律來保護自己。”
五、止爭章
在一個小鎮上,有兩戶人家因為宅基地的問題爭吵不休。一家說另一家占了他們的地,另一家卻不承認,雙方吵得不可開交,差點動手。
拾遺子聽說后,就去調解。他對兩家人說:“大家都是鄰居,何必為了這點地傷了和氣呢?但話又說回來,自己的利益也不能隨便被侵犯。我們應該按照法律來解決問題,以前有專門管土地的官員,會根據地契來判斷土地是誰的。現在雖然情況不同了,但道理是一樣的。你們可以拿著地契去官府,讓官府來判斷到底是誰占了誰的地。”
其中一家說:“我們沒有地契,只是口頭上說的。”拾遺子說:“所以啊,以后不管做什么交易,都要簽訂契約,這樣才有法律依據。現在你們雖然沒有地契,但可以找周圍的鄰居作證,官府會根據實際情況來判斷的。不要吵架,更不要動手,用法律來解決問題,才是最公正的辦法。”兩家人聽了,覺得有道理,就去官府解決了問題,最后也和好了。
六、明責章
拾遺子在游歷的時候,遇到了一個書生。書生很苦惱,說自己借給朋友錢,朋友卻一直不還,自己又不好意思去要。
拾遺子對書生說:“你這就是不懂利用法律來捍衛自己的利益。朋友愛占你便宜,這是他的本性,你不能因為友情就放棄自己的錢。你可以先和朋友好好說,如果他還是不還,你就去官府告狀。”
書生說:“可是這樣會傷了友情的。”拾遺子說:“真正的友情是建立在互相尊重的基礎上的,他如果尊重你,就不會不還你的錢。而且法律也是為了維護大家的利益,讓人與人之間的交往更有規則。以前有個人,也是借錢給朋友,朋友不還,他去官府告狀,最后朋友還了錢,他們的友情反而更牢固了,因為朋友知道他是一個有原則的人。所以你不要擔心,維護自己的利益是正當的,用法律來明確彼此的責任,這樣才能讓關系更健康。”書生聽了,決定去和朋友溝通,要是不行就用法律手段,最后朋友果然還了錢。
七、護物章
在一個村莊里,有個農民養了一群羊,經常有鄰居家的孩子來偷羊吃。農民很生氣,但又不知道該怎么辦,怕得罪鄰居。
拾遺子知道后,對農民說:“你不能因為怕得罪人就任由他們偷你的羊。孩子愛偷東西,這是本性,但你要讓他們知道這樣做是不對的,要學會保護自己的東西。你可以先去和鄰居說,如果他們不管,你就去官府告狀。”
農民說:“可是都是鄰居,抬頭不見低頭見的。”拾遺子說:“法律不僅是懲罰壞人,也是教育人的。你去官府告狀,不是為了讓鄰居受到重罰,而是讓他們知道不能隨便偷別人的東西。以前有個老人,家里的果樹經常被人偷果子,他一開始也忍著,后來偷的人越來越多。他去官府告狀后,官府對偷果子的人進行了教育,后來就沒人敢偷了。所以你要勇于用法律來保護自己的財物,這樣才能讓大家都知道要遵守規則。”農民聽了,去和鄰居溝通,鄰居也很不好意思,讓孩子再也不去偷羊了,問題就這樣解決了。
八、正心章
拾遺子在一個寺廟里,遇到了一個和尚。和尚說:“世人皆有貪念,愛偷東西愛占人便宜,這可如何是好?”
拾遺子說:“貪念是人的本性,但我們可以通過法律來引導人們。就像我們知道不能隨便拿別人的東西,因為法律會懲罰這樣的行為。所以守法的人要懂得用法律來保護自己,讓那些有貪念的人知道不能為所欲為。”
和尚又問:“那如何讓人們從心里不想去偷去占呢?”拾遺子說:“這需要長期的教育和法律的約束。法律不僅是一種懲罰手段,更是一種行為規范。當人們知道違反法律會受到懲罰,就會慢慢約束自己的行為。就像以前有個地方,一開始很多人偷東西,后來官府嚴格執法,抓住偷東西的人就懲罰,慢慢的,大家就不敢偷了,最后形成了良好的風氣。所以法律的作用很大,我們要善用法律,不僅捍衛自己的利益,也讓社會更加和諧。”
九、循法章
在一個城市里,有個商人開了一家店鋪,賣的貨物很好,生意興隆。可沒過多久,就有人模仿他的貨物,以次充好,搶了他的生意。
商人找到拾遺子,哭訴自己的遭遇。拾遺子說:“你可以去官府告他們,他們這是侵犯了你的利益。”商人說:“可是他們人多,我怕告不贏。”拾遺子說:“法律是講證據的,你只要能證明他們模仿你的貨物,以次充好,官府就會幫你。以前有個做瓷器的師傅,有人模仿他的瓷器,他拿著自己的瓷器和對方的對比,去官府告狀,最后官府判他勝訴,那些模仿的人也受到了懲罰。所以你不要害怕,收集好證據,勇敢地去官府,法律會還你公道的。”
商人聽了,按照拾遺子說的去做,收集了證據,去官府告狀。最后官府判那些模仿的人停止侵權,還賠償了商人的損失。商人很感激拾遺子,說以后會更懂得用法律來保護自己的生意。
十、守道章
拾遺子年老的時候,弟子們圍坐在他身邊,問他:“先生一生教導我們要懂得利用法律捍衛利益,這其中的根本是什么呢?”
拾遺子說:“根本就在于我們要明白,人有本性,愛偷東西愛占人便宜是難免的,但我們不能因為這樣就縱容別人侵犯自己的利益。法律是上天賜予我們保護自己的工具,我們要遵守法律,也要善用法律。就像我們走在路上,遇到有人搶我們的東西,我們不能只靠自己的力量去對抗,而是要懂得向官府求助,用法律的力量來懲罰壞人,保護自己。”
“從夏商周時期開始,就有了法律,用來規范人們的行為。到了現在,法律更加完善。我們每一個守法的人,都要記住,當自己的利益受到侵犯時,不要害怕,不要猶豫,勇敢地拿起法律的武器。就像楊志殺了牛二后自首,他用法律來證明自己的無奈和正直;就像那些商人、工匠、農民,他們用法律來保護自己的財產和勞動成果。這就是我們一直堅守的道理,用法律來捍衛自己的利益,讓這個世界更加公平、正義。”弟子們聽了,都紛紛點頭,把拾遺子的話記在了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