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章 高仙芝不戰而退
- 大唐:從安史之亂開始藩鎮割據
- 逍遙七葉
- 2126字
- 2025-05-15 16:00:37
河南道,陜郡。
高仙芝正在元帥府跟榮王李琬商談進軍方案。
在一百三十五年前,秦王李世民從關中出發揮師東進,在洛陽城下與王世充形成對峙,最終于武牢關一戰擒雙王,從此奠定大唐王朝的基業。
在一百三十五年后,歷史是否還會重演?
唐軍躍馬揚鞭北渡黃河的夙愿能成為現實嗎?
榮王李琬這個天下兵馬大元帥并非遙領掛名,而是真正來到前線指揮作戰,故而高仙芝不敢擅作主張,軍中大事需要跟他商量過后才能下達軍令。
“元帥,十一萬天武軍陸續抵達陜郡,如今我軍兵力已經高達十六萬人,后勤糧草完全可以依托太原倉補給,將士們的軍餉隨之也可解決。”
高仙芝一臉正色匯報道。
榮王李琬微微點頭說道:“本帥剛剛接到最新情報,安賊大軍已經攻克武牢關,正向東京洛陽挺進,可否派遣一支騎兵星夜馳援,這樣也可以緩解封常清和畢思琛兩位將軍的壓力。”
高仙芝思考片刻回答道:“這完全沒問題。”
“好!”
榮王李琬擔心東京洛陽堅守不了太久,他正欲派兵前去支援封常清。
結果還沒等著他們兩人調兵遣將,封常清已經帶著數千殘兵逃到陜郡。
榮王李琬和高仙芝兩人聽聞這事,急忙派人把封常清召到元帥府。
其實李隆基還算及時作出軍事部署,他委任高仙芝為天下兵馬副元帥,讓他領兵進駐陜郡支援封常清,又派宦官邊令誠隨軍出征作為監軍,明顯不存在任何掣肘問題。
因為邊令誠乃是高仙芝的老朋友,所以他自然不會坑對方。
昔日邊令誠曾經跟隨高仙芝出征小勃律國,后來高仙芝越級報捷繞過安西節度使夫蒙靈察,惹得這位老帥破口大罵。
所幸邊令誠偷偷向李隆基打起小報告,高仙芝這才得到豐厚獎賞,擢升鴻臚卿,兼攝御史中丞,接替夫蒙靈察充任安西節度使。
尤其是在高仙芝兵敗于怛羅斯城的時候,又是監軍邊令誠替他在李隆基面前多加美言,故而這才沒有受到任何處罰,反而調入長安委任金吾衛大將軍。
從這里就能看出高仙芝和邊令誠兩人不存在任何利益矛盾,前線將領和皇帝陛下派來的監軍能處成這樣,這在歷史上還真不多見。
至于后來邊令誠為什么要坑死高仙芝和封常清,這件事情馬上就會浮出水面。
封常清一臉狼狽前來元帥府負荊請罪,他右臂上還纏著紗布,傷口中滲出鮮紅的血,這是被李歸仁的箭矢所射傷。
高仙芝看見封常清竟然身受重傷,他面露震驚問道:“封二,你怎么退守到陜郡來啦?莫非東京洛陽丟失啦?”
“高帥,我對不起你啊!!!”
封常清痛哭流涕匍匐在地,他當著文武百官和皇帝陛下的面前夸下海口,聲稱很快就能取得安祿山的首級進獻朝廷。
然而安祿山的首級不僅沒有拿到,反而還把東京洛陽給丟失掉。
榮王李琬看著封常清這副一瘸一拐的敗軍模樣,他懶得再跟這位罪將多費口舌,正欲把這最新情況寫成書信匯報給朝廷。
旁邊的邊令誠看見榮王李琬想要把這情況匯報上去,他趕緊通過眼神示意高仙芝。
高仙芝見狀跪拜在榮王李琬的面前,他痛心疾首哀求道:“元帥,這份敗報可否晚些再呈上去?”
“你想要給封常清求情?”
榮王李琬不置可否反問道。
“是的!”
高仙芝抬起頭來哀求道:“若是元帥能夠答應下來,卑職愿意以死報效!”
本來榮王李琬完全可以不理會高仙芝的求情,可他認為封常清乃是對方一手提拔起來,若是駁了他的面子必定會導致內部不合,此乃犯了兵家之大忌也。
與其在大敵當前自亂陣腳,不如賣個人情給高仙芝,這樣他跟封常清兩人才會更加誓死報效朝廷。
“行吧,那本帥就先不上報!”
榮王李琬選擇答應下來。
高仙芝和封常清兩人聽聞大喜,這就代表著事情還有回轉余地。
封常清立刻給高仙芝仔細分析情況:“高帥,卑職與叛軍血戰多日,六萬官兵幾乎全軍覆沒,叛軍大將姜天驕和崔乾佑兩人皆為當世驍將,麾下士卒其戰力不在我西域唐軍之下。”
“雖然高帥手上掌握著十六萬大軍,但是這里面只有五萬禁軍裝備精良堪當重任,但是他們從未上過戰場,我估摸著打起來也是馬馬虎虎而已。”
“其余十一萬天武軍乃是從關中地區新募的市井之徒,這肯定是擋不住安祿山的精兵勁旅。”
高仙芝好歹也是久經沙場的西域名將,他何嘗不知封常清所說皆為屬實。
榮王李琬皺著眉頭問道:“封將軍,我記得陜郡以西有個函谷關可守,我軍可否在陜郡依托關隘進行有效防御?”
封常清不認為函谷關能夠抵擋住叛軍,他有條不紊回答道:“啟稟元帥,那個函谷關我路過陜郡之時早已派人去看過,可惜關隘已經廢棄難修,況且叛軍兵鋒實在銳不可當,這肯定是抵擋不住的。”
“最主要的是,陜郡以西皆為崤函古道,異常狹窄,朝廷大軍潰敗下來勢必會擁擠成一團,極有可能相互踐踏。”
“為今之計我建議直接退守潼關,那里固若金湯易守難攻,就算叛軍再精銳那也不可能攻下。否則敵我兩軍要是在崤函古道發生激戰,再讓叛軍趁亂攻入潼關,那長安可就危險啦!”
其實兩漢以后函谷關基本已經廢棄,關中地區更多的是依托潼關來防御敵人進攻。
換而言之,封常清認為必須放棄掉潼關以東所有土地,退守潼關保存有生力量才是萬全之策。
只要各大藩鎮的勤王之師陸續抵達長安,到時候發起進攻一切都會好起來的。
高仙芝何嘗不知封常清說得在理,可他同樣明白不戰而退乃是死罪,只有取得榮王李琬的許可方能行動。
所幸榮王李琬是個顧全大局的皇子,他站起身來說道:“這份軍報由我來寫,然后請人親自送回朝去,向父皇說明原委,我相信他老人家定會以大局為重。”
隨著榮王李琬一錘定音同意撤軍,十六萬唐軍往潼關方向撤退,大部分將士還不知道這是在向鬼門關邁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