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370章 大結局

“技術?設備?老外送的資料?”

“沒帶啥。”秦致遠拍拍行李箱,“就帶回來一張照片,一封信。”

“信是人家的,照片是咱的。”

“你們爐子才是寶貝,我們哪敢把平臺的命根子扔香江。”

眾人圍著他們回了辦公室,鍋爐房那邊的爐子也點起來了,騰騰的熱氣直往屋里鉆。

張玉蘭泡了壺熱茶,一邊倒水一邊說:“你們不知道這段時間,平臺這邊有多火。”

“一個月前還沒人理的那幾個村子,自己開著板車來拿爐子。”

“農具廠訂單都排到明年了。”

“上面派人來兩次了,全都點名要我們交下一批技術改良方案。”

溫瑾瑜喝了一口水,問:“下一批啥意思?還要升級?”

“對,市里科技口給我們批了第二期任務。”

“要求我們把節柴爐從單口式升級成雙灶口,要兼顧炒鍋和湯鍋,還得考慮農村灶房改造問題。”

“意思就是,你做的是火頭軍,現在得改做規劃員了。”

劉長河舉手附和:“我已經開始畫了,火力分配、柴火導流、灰渣處理,全部按農村實際情況設定。”

“就差你倆拍板。”

秦致遠點頭:“這個我回來就干,明天一早就去廠房。”

“還有啥別的事嗎?”

張玉蘭猶豫了一下:“有。”

“省里要咱們平臺明年參與一個新試點——‘基層技術孵化機制’。”

“意思是,把平臺從一個點,擴成一張網。”

“你們能不能帶幾個年輕人,跑一跑西北、云貴川那些地方?”

“教他們怎么建廠,怎么設計,怎么做技術登記。”

溫瑾瑜靠在椅子上,慢慢道:“我明白了。”

“這不是叫我教人,是叫我‘立規矩’。”

“咱們平臺的東西,全是熬出來的,不能讓人隨便照抄亂來。”

“這事我干。”

“致遠,你帶項目,我帶人。”

“咱得讓這口爐子,不光在江城燒,也得在全國燒。”

“讓人知道,農村技術不是笑話,是命根子。”

秦致遠抬起頭:“咱這就開始?”

“現在。”

“張玉蘭,給我打印一份全平臺人員名單,我要開始做分組。”

“劉長河,把那幾批材料出庫單清一遍,凡是外派單位申請合作的,先看他們廠房條件。”

“不達標的,別談。”

一屋子人立刻忙活開了。

到半夜一點,研究所燈火通明,整個江城只有這一棟樓還亮著。

第二天早上,曹副高官來了。

老曹是個硬茬子,一進門就直奔主題:“我聽說你們回來了。”

“聽說你們香江那邊也受了些威脅?”

溫瑾瑜沒說話,秦致遠遞過一份簡報:“有點事,但我們都處理了。”

“我們的技術沒丟,人也沒事。”

“成果也在。”

曹副高官坐下,抽出簡報看了幾頁,點了點頭,“很好。”

“中央那邊已經關注到了你們平臺,評語很簡單四個字——‘踏實可用’。”

“接下來,咱們會把你們平臺作為重點試點單位,納入‘新農村科技支持計劃’。”

“意思是,你們得帶著隊伍往外走。”

“走出江城,走出省里,走進農村,走進最遠的角落。”

“你們不能只做技術員了,要做帶頭人。”

溫瑾瑜點點頭,“我們會準備。”

臨走時,曹副高官忽然站住,回頭說:“你們平臺的名,我剛才看到了一行新標語。”

“挺有意思的。”

那是劉長河昨天晚上剛釘上去的,白布紅字,寫得歪歪扭扭:

【我們愿為未來添一塊磚,不圖雕花,只圖耐燒。】

溫瑾瑜笑了:“那是我們平臺的脾氣。”

“也會是我們的路。”

送走老曹后,張玉蘭遞來一張信封。

“這個,是許柏年托人寄來的。”

溫瑾瑜打開一看,里面是一張照片和一張小小的地契復印件。

照片上,是香江后山的一塊小墳地,白花插著,前頭一塊木牌。

上面歪歪扭扭刻著:

【李晴 · 她在時,我們吃過熱飯。】

溫瑾瑜把照片放進抽屜,輕輕說了一句:

“走吧。”

“咱們的爐子,還得再燒遠一點。”

江若梅是在一次“香江技術資料泄密”核查里出事的。

那天省里下了紅頭文件,專門派了紀委與技術保密組聯合調查“光啟平臺資料在香江流出的線索”。她還照舊穿著那身灰呢子大衣,踩著高跟鞋進了會議室,結果門一關,門口兩名紀檢處的干部當場宣讀文件。

“江若梅,因涉嫌技術資料私自對外傳輸、利用職權打壓技術人員、偽造科研成果申請,你被帶走協助調查。”

她還想說話,被那干部一句堵住:“我們手里有你轉交給‘裕誠基金’的合同副本,有你當年私刻章子的賬冊影印頁,有你郵件里轉發的爐具結構文檔,還有——爐子。”

“你設計的爐子燒出來,三鍋飯都沒熟。”

江若梅臉色發白,嘴唇直哆嗦:“我……我那是草案!根本沒定稿——”

“那你怎么敢簽字賣?”

審訊從早上七點一直到第二天凌晨,最后她徹底崩了,把她當年做的一切全交代了。

包括五年前平臺立項,她是怎么靠著關系擠進評審組的;包括為什么強行保留自己設計的版本;還包括她怎么一步步盯著溫瑾瑜,試圖把平臺當成自己“翻紅”的工具。

她不是不知道溫瑾瑜干得是真事,她就是嫉妒。

“她憑啥啊?一個農村出來的女學生,就因為會燒幾口爐子,就成國家重點了?”

“我不服——”

這話傳到溫瑾瑜耳朵里,是在一場行業總結會上。

她沒說什么,只輕輕說了一句:“你不服,是因為你沒真干。”

三個月后,江若梅案子正式宣判:因嚴重違反技術資料保密條例、涉外資料私傳,處以有期徒刑七年,撤銷所有職務,永不再錄科研崗位。

她從研究所帶走的那點虛榮,最終燒成了一撮灰。

……

時間到了1985年初春。

光啟平臺正式升格為“國家農村基礎技術轉化核心試點”,平臺下屬五個分點,分布在西北、云貴川、魯豫皖,每個分點都有從江城研究所派出的技術骨干帶隊。

劉長河去了陜北,一路騎著摩托帶著爐芯翻了十幾個溝溝岔岔;張玉蘭去了貴州,光是爬坡進村就瘦了二十斤;曹廠長坐鎮江城,守著那間老舊廠房,專門給全國各地供貨發爐子。

溫瑾瑜那年,掛上了“全國優秀基層技術員”的牌子,照還沒拍,她就又跑了。

她去了XJ。

那是唯一一個還沒試點的地區,但她非要去。

“再不去,冬天爐子點不起來,他們就得生火盆。”她說,“火盆出事一鍋端,這事我不敢賭。”

秦致遠當然跟去了,他現在改名叫“秦工”,誰都知道他是溫工身邊那個“黑話不多、腦子賊快”的人。

兩人一起睡炕頭、蹲棚子、點爐子、聽群眾反映、打鐵、裝風道……到最后,連地方電臺都來錄他們。

那年臘月,WLMQ的新聞廣播里播了一段采訪。

記者問:“溫工,你這爐子全國都在推廣了,你圖什么?”

她站在雪地里,戴著灰布帽子,說:“我圖人家冬天不哆嗦,能吃上一口熱飯。”

記者又問:“你現在已經是平臺總負責人了,你考慮升職嗎?”

她擺擺手:“燒爐子就行了,別給我升,我怕坐辦公室坐廢了。”

……

再過十年,全國八十多個縣引進了“光啟爐”,三十多個縣按她的平臺改建了技術推廣站。

那時候,溫瑾瑜已經快四十歲了。

有一次,有人拍她照片,她一笑,滿臉的風霜與熬夜留下的皺紋,但整張臉,透著火光一樣的暖。

有人開玩笑說:“溫工,你是不是鐵打的?”

她回了句:“我不是鐵打的,我是爐子燒的。”

……

故事的最后,是研究所那片后山,立起了一塊新碑。

上面刻著:

【她在時,我們吃過熱飯。】

風吹過山林,松針簌簌落地。

爐子還在燒,人也還在干。

她走的那條路,沒有終點。

但每走過一地,就多一口熱飯。

【全文完!】

作者努力碼字中
主站蜘蛛池模板: 菏泽市| 静宁县| 手游| 扶绥县| 辽阳市| 聂拉木县| 舞钢市| 巍山| 清远市| 读书| 新干县| 华池县| 澳门| 桑日县| 百色市| 遂昌县| 云安县| 深水埗区| 山东| 汉沽区| 东城区| 呈贡县| 陇南市| 买车| 桃园市| 阳原县| 晋中市| 全南县| 涞源县| 侯马市| 象州县| 乐平市| 连云港市| 三都| 东兰县| 正蓝旗| 德庆县| 大田县| 杂多县| 南丰县| 泽普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