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恩道爾國際地緣政治叢書·目標中國:華盛頓的“屠龍”戰略
- (美)威廉·恩道爾
- 530字
- 2025-05-19 11:33:20
命系石油
1994年,中國從石油出口國變為凈進口國。這一轉變對中國的國家安全意義深遠,也讓美英統治集團染指中國的能源命脈成為可能。中國的汽車行業發展迅猛,2010年的汽車保有量高達1990年的90倍,有人甚至預測在2030年之前就會超過美國。此外,石化、交通領域對石油的需求均有增無減。因此,確保石油供應就成為中國國家安全的重中之重。
1999年,中國開始在蘇丹投資石油開發,計劃鋪設1500千米長的管道,把蘇丹南部的石油輸送至紅海之濱的蘇丹港,然后轉運中國。不久,中國又在南部的達爾富爾發現了儲量豐富的油田。2005年4月,蘇丹能源部部長在喀土穆對外界宣布,達爾富爾地區發現了巨型油田,預計不久就能實現日產石油50萬桶。國際地質學家認為,達爾富爾、乍得、喀麥隆所在的盆地可能蘊含豐富的石油,堪與沙特媲美,該油田的發現不過是冰山一角。
這無疑讓華盛頓坐立不安,早已在蘇丹埋下的導火索被迫不及待地引燃了。

2011年的利比亞戰爭是五角大樓非洲司令部在非洲針對中國石油來源打響的第一戰。
隨即,武裝分子從鄰國乍得越過地處沙漠的兩國邊境,在達爾富爾大肆制造屠殺、強奸等滅絕人性的事件。他們的暴行背后都有西方情報機構的支持,可以說是華盛頓拉開了“達爾富爾種族屠殺”的大幕,目標是為北約介入制造借口,讓中國在當地的石油美夢徹底破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