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3國家統一法律職業資格考試記憶通:刑法(學科版)
- 飛躍考試輔導中心組編
- 1153字
- 2025-05-14 15:15:18
考點6 犯罪客觀方面
(一)作為犯與不作為犯

(二)不作為犯
成立條件
應為:負有作為義務
對危險源的監督義務。
(1)危險源是危險物(危險動物、危險物品、危險設施等)。
(2)危險源是他人的危險行為。
(3)危險源是自己的先前危險行為。
因特殊關系對法益的保護義務。
(1)法律規范產生的法益保護義務。
(2)職業、職務、制度或者體制產生的法益保護義務。
(3)合同關系或自愿接受行為產生的法益保護義務。
支配危險發生的領域產生的義務。
(1)對自己支配的建筑物、汽車等場所內的危險的消除義務。
(2)對發生在自己身體上的危險行為的阻止義務。
能為:有作為的可能性
從行為人自身能力和客觀條件兩方面判斷,是否有作為的可能性。
不為:未履行作為義務,造成了結果
(1)須有避免結果發生的可能性。如果行為人已充分履行了作為義務,結果仍不可避免地發生,則說明結果是其他因素造成,不是行為人不履行義務造成的,行為人不成立不作為犯罪。
(2)須實施足以防止結果發生的行為,才視為履行作為義務。如果其行為明顯不足以防止結果發生,視為未履行義務。
分類
真正(純正)的不作為犯
(1)作為義務的發生根據(該為)。
(2)作為的可能性(能為)。
(3)結果回避的可能性(因果關系)。
(4)不作為與作為的等價性(處罰必要性)。
(5)常考罪名:①丟失槍支不報罪。②不報安全事故罪。③拒不支付勞動報酬罪。④拒不執行判決、裁定罪。⑤巨額財產來源不明罪。⑥拒不履行信息網絡安全管理義務罪。⑦遺棄罪。
不真正(不純正)的不作為犯
舉例:故意殺人罪,既可用刀捅死人,也可將嬰兒活活餓死。當用不作為餓死嬰兒時為不真正不作為犯。
(三)刑法上的因果關系
因果關系概說
因果關系中的“因”僅指犯罪的實行行為。
日常生活行為引起了結果,不存在刑法上的因果關系。
因果關系中的“果”僅指犯罪的實害結果。
特定時間與地點的、具體的實害結果,不是假設的結果。
因果關系有客觀性,與人的主觀認識無關。
應以行為時的客觀事實為基礎來判斷因果關系,不能以行為人的主觀認識為標準。
因果關系的有無與刑事責任有無不可混淆。
即使行為和結果之間有因果關系,也只說明符合了犯罪的客觀要件,只有同時符合主觀要件,才構成犯罪,負刑事責任。
刑法上因果關系的認定
基本方法:條件說。
當行為與結果之間存在“沒有前者就沒有后者”的條件關系時,前者就是后者的原因,應用的場合有:
(1)被害人有特殊體質的案件。
(2)不作為犯罪中的因果關系。
相當因果關系說(適用于存在介入因素的案件)。
該說認為實行行為對法益產生的危險應當是類型化的危險,而非偶然的危險,其制造的實害結果應當是類型化的結果,而非偶然的結果。當實行行為的類型化危險相當性地實現為現實結果時,該結果才能算到實行行為頭上。如果是偶然的、非類型化的、與實行行為不具有相當性的結果,不應歸責于實行行為。
- 2018年國家統一法律職業資格考試大綱
- 2018國家法律職業資格考試高分過關筆記:理論法學·經濟法·環境資源法·勞動社保法·國際法·司法制度和法律職業道德
- 2020國家統一法律職業資格考試分類法規隨身查:經濟法·環境資源法·勞動社保法
- 2022國家統一法律職業資格考試法律法規匯編指導性案例書1:民法
- 2018國家法律職業資格考試輔導用書配套真題詳解(第三卷):民法·商法·民事訴訟法與仲裁制度
- 經濟法基礎最后沖刺8套題
- 2020國家統一法律職業資格考試教材一本通5:刑事訴訟法
- 2020國家統一法律職業資格考試法律法規匯編(下卷)(雙色應試版)
- 2014國家司法考試全攻略:法理學·法制史·司法職業道德
- 2020國家統一法律職業資格考試教材一本通8:法理學·中國法律史·憲法·司法制度和法律職業道德
- 2018國家法律職業資格考試輔導用書·司法考試真題階梯式三輪瘋狂集訓(2002-2017):民法(含知識產權法)
- 2018年法律碩士(非法學)聯考重要主觀題背誦(含關鍵詞)
- 2020國家統一法律職業資格考試法律法規匯編便攜本(第二卷):刑法·刑事訴訟法·行政法與行政訴訟法
- 2020國家統一法律職業資格考試教材一本通9:國際私法·國際經濟法·國際法
- 2018年國家統一法律職業資格考試輔導用書:第二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