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考點6 犯罪客觀方面

(一)作為犯與不作為犯

(二)不作為犯

成立條件

應為:負有作為義務

對危險源的監督義務。

(1)危險源是危險物(危險動物、危險物品、危險設施等)。

(2)危險源是他人的危險行為。

(3)危險源是自己的先前危險行為。

因特殊關系對法益的保護義務。

(1)法律規范產生的法益保護義務。

(2)職業、職務、制度或者體制產生的法益保護義務。

(3)合同關系或自愿接受行為產生的法益保護義務。

支配危險發生的領域產生的義務。

(1)對自己支配的建筑物、汽車等場所內的危險的消除義務。

(2)對發生在自己身體上的危險行為的阻止義務。

能為:有作為的可能性

從行為人自身能力和客觀條件兩方面判斷,是否有作為的可能性。

不為:未履行作為義務,造成了結果

(1)須有避免結果發生的可能性。如果行為人已充分履行了作為義務,結果仍不可避免地發生,則說明結果是其他因素造成,不是行為人不履行義務造成的,行為人不成立不作為犯罪。

(2)須實施足以防止結果發生的行為,才視為履行作為義務。如果其行為明顯不足以防止結果發生,視為未履行義務。

分類

真正(純正)的不作為犯

(1)作為義務的發生根據(該為)。

(2)作為的可能性(能為)。

(3)結果回避的可能性(因果關系)。

(4)不作為與作為的等價性(處罰必要性)。

(5)常考罪名:①丟失槍支不報罪。②不報安全事故罪。③拒不支付勞動報酬罪。④拒不執行判決、裁定罪。⑤巨額財產來源不明罪。⑥拒不履行信息網絡安全管理義務罪。⑦遺棄罪。

不真正(不純正)的不作為犯

舉例:故意殺人罪,既可用刀捅死人,也可將嬰兒活活餓死。當用不作為餓死嬰兒時為不真正不作為犯。

(三)刑法上的因果關系

因果關系概說

因果關系中的“因”僅指犯罪的實行行為。

日常生活行為引起了結果,不存在刑法上的因果關系。

因果關系中的“果”僅指犯罪的實害結果。

特定時間與地點的、具體的實害結果,不是假設的結果。

因果關系有客觀性,與人的主觀認識無關。

應以行為時的客觀事實為基礎來判斷因果關系,不能以行為人的主觀認識為標準。

因果關系的有無與刑事責任有無不可混淆。

即使行為和結果之間有因果關系,也只說明符合了犯罪的客觀要件,只有同時符合主觀要件,才構成犯罪,負刑事責任。

刑法上因果關系的認定

基本方法:條件說。

當行為與結果之間存在“沒有前者就沒有后者”的條件關系時,前者就是后者的原因,應用的場合有:

(1)被害人有特殊體質的案件。

(2)不作為犯罪中的因果關系。

相當因果關系說(適用于存在介入因素的案件)。

該說認為實行行為對法益產生的危險應當是類型化的危險,而非偶然的危險,其制造的實害結果應當是類型化的結果,而非偶然的結果。當實行行為的類型化危險相當性地實現為現實結果時,該結果才能算到實行行為頭上。如果是偶然的、非類型化的、與實行行為不具有相當性的結果,不應歸責于實行行為。

主站蜘蛛池模板: 兰考县| 筠连县| 德阳市| 大方县| 左云县| 石屏县| 海南省| 常山县| 宁晋县| 东方市| 疏附县| 宁德市| 博野县| 绵阳市| 阿坝| 邓州市| 富源县| 建瓯市| 来宾市| 梁河县| 穆棱市| 静宁县| 和田市| 苏州市| 五峰| 大安市| 华容县| 广州市| 眉山市| 镇远县| 峨眉山市| 文化| 昌江| 韩城市| 阜平县| 蓬溪县| 田林县| 桐城市| 潞城市| 毕节市| 锡林浩特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