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態環境服務功能損失賠償條款適用研究
- 王海晶
- 2165字
- 2025-05-12 17:04:45
序
我們只有一個地球,她是我們人類賴以生存的唯一家園。人與自然形成了相融相愛、和諧共生的生命共同體。“大自然是包括人在內一切生物的搖籃”,“生態是統一的自然系統”,良好的生態環境不僅是人類生命健康的根本,也是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基礎,關系著當代,也關系著未來。近代以來,人類由于片面追求經濟發展,忽視生態環境保護,雖然在短期內獲得了巨大的經濟效益,但卻導致了長期的環境問題。人與自然的深層矛盾日益凸顯,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面臨嚴峻考驗。
“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衰則文明衰”,生態環境保護功在當代,利在千秋。“只有實行最嚴格的制度、最嚴密的法治,才能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可靠保障。”2020年5月28日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第三次會議審議通過、2021年1月1日起施行的《民法典》[1]規定了多個綠色條款,被譽為“綠色”《民法典》。該法第9條“民事主體從事民事活動,應當有利于節約資源、保護生態環境”的規定,被稱為“綠色原則”。該法第七編“侵權責任”第七章“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責任”以專章規定生態環境侵權責任,彰顯侵權責任制度對于生態環境保護的重要意義。《民法典》的頒布實施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達到新高度的重要標志,是新時代中國法治建設的里程碑。“天下之事,不難于立法,而難于法之必行”,法律的生命在于實施,法律的權威也在于實施。如何適用好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責任條款,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生態環境損害是一種特殊的損害,《民法典》第1234條和第1235條確立的生態環境服務損失補償條款,是“綠色原則”在侵權責任領域的具體化,為生態環境損害賠償訴訟奠定了請求權基礎。本書聚焦《民法典》第1235條,意圖通過闡釋生態環境服務功能損失賠償條款的規范定位、生態環境服務功能損失賠償的責任構成與責任承擔、生態環境服務功能損失賠償條款與相關制度的協動等問題,系統研究《民法典》第1235條的價值取向、立法邏輯、應有內涵、請求權邏輯關系等問題;全面考察司法實務中生態環境服務功能損失賠償的裁量樣態;深度評析裁量因素,尤其是鑒定意見的裁量性適用。本書是對《民法典》第1235條的開拓性研究,具有較強的理論價值和實踐意義。
本書的突出特色是,始終站在規則適用的角度梳理生態環境服務功能損失賠償規則體系,評析司法裁判,希冀通過損失賠償規則的完善和解釋維護生態環境公共利益。本書至少有三個亮點值得肯定:
一是提出生態環境服務功能損失不以主張生態修復費用為前提,論證《民法典》第1234條與第1235條之間的相對獨立性。一直以來,理論界和實務界對于私益訴訟與公益訴訟之間的關系存在分歧,具體到環境公益訴訟領域也不例外。《民法典》第1234條確立了生態環境修復費用,第1235條確立了生態環境服務功能損失賠償,兩者是獨立關系還是包含關系,存在疑問。作者通過規范分析,深度剖析生態環境服務功能損失賠償條款的立法邏輯和規范定位,認為生態環境服務功能是可以直接作為請求權基礎的公共利益;同時認為國家規定的機關或者法律規定的組織在根據《民法典》第1234條主張修復生態環境的費用后,還可以就生態環境服務功能損失提出賠償請求。
二是堅持解釋論視角。立法論與解釋論各有所長,不同學科、學者之間也各有偏好,各有所成。在《民法典》頒布實施之后,民事法律制度研究的重心將不可避免地從立法論向解釋論轉變。本書作者意識到這一趨勢,將研究重點放在對《民法典》“侵權責任編”之“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責任”專章的解釋上,尤其是對《民法典》第1235條的解釋論研究。本書從解釋論的角度提出一些有意義的觀點,比如,對于環境服務功能損失賠償案件中需要適用的“國家規定”,在效力位階、適用范圍方面需作擴張解釋,而在效力強度、規范目的上需作限縮解釋;將生態環境服務功能損失的性質界定為非財產性損害、直接損害、消極損害、社會公共利益損害、純生態環境損失;反對在適用該條時對因果關系適用舉證責任倒置;指出地方人民政府在招商引資等情形下作出的政策承諾、國家規定的變化有可能影響生態環境服務功能損失賠償責任的構成。
三是觀點具有一定的獨到性。本書將生態環境公共利益置于《民法典》的公共利益體系,提出公共利益是限制民事主體自由的正當、充分理由。本書又跳出一般公共利益,解讀生態環境公益利益的特殊性,指出生態環境服務功能損失賠償具有不同于行政處罰強制性的“商談性”和“額外性”,使得賠償數額具有很大的不確定性,增加了司法裁量空間。作者通過大量的案例梳理,以類型化的方式,結合環境要素類型、判決金額、訴請支持比例等方面,評析裁判考量的因素和存在的問題,特別是鑒定意見對司法裁量的影響。
本書的個別觀點和提法有待商榷,對個案的分析還有待深入,但這并不影響本書在生態環境賠償方面的學術價值和實踐意義。
通覽本書,得一偈語:
生態環境本無邊,民事責任需有限。
折中是非詳斟酌,公平正義在心間。
作為一名從事多年法律實務后轉入學術研究的青年環境法學者,能夠立足《民法典》的大背景和邏輯體系,將環境法與民法結合起來系統分析并提出一些建設性的觀點,實屬難能可貴。“業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毀于隨”,坐得住冷板凳,受得了“無人問”,才能成就學者的夢想與情懷。
又偈:
實務有學術,學術有實務。
雙手合一心,正義無分殊。
愿以此共勉!是為序。

2022年8月16日
武漢曉南湖畔
[1] 為便于閱讀,本書中相關法律文件名稱中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字樣都予以省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