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一章 《反電信網絡詐騙法》對電信網絡詐騙犯罪案件辦案的影響

電信網絡詐騙伴隨著科技和互聯網而蓬勃興起。據統計,借助電信網絡技術實施詐騙犯罪的案件已接近所有刑事案件的一半,并且還在以加速度的趨勢演進,給人民的財產安全和社會秩序造成巨大的危害。大量不法分子通過網絡改號電話、利用“偽基站”發送詐騙信息等電信網絡新型技術結伙作案,精心設計各種騙局,跨區域乃至跨境實施詐騙活動,誘使被害人上當受騙,得逞后迅速匯轉資金,行為惡劣。[1]

隨著通信、互聯網技術的發展,電信網絡新型違法犯罪已成為犯罪新常態。并且,隨著反網絡詐騙工作的不斷推進、國家反詐中心App的全面普及、公民的法律意識和防范意識有所增強,電信網絡詐騙的套路也隨之不斷翻新,與時事結合,呈現出新的特點。騙術花樣不斷增多。騙術花樣多、手段更新快是電信網絡詐騙犯罪的典型特征之一。短短幾年,犯罪分子從最初的打電話、發短信,發展到網絡改號、使用QQ、微信號作案,從雇傭馬仔提取贓款發展到網上轉賬、跨境消費、境外提現。同時,詐騙分子緊跟社會熱點,不斷變換升級騙術,針對不同群體量體裁衣、精心設計、步步設套,讓人防不勝防。目前,主要的電信網絡詐騙類型有冒充公檢法詐騙、冒充熟人詐騙、網絡購物詐騙、網絡刷單詐騙、網絡投資詐騙等五六十種之多,并且還在不斷變化中。[2]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發布的《新形勢下電信網絡詐騙治理研究報告(2020年)》顯示,電信網絡詐騙呈現出新特點,電信網絡詐騙手法不斷翻新、模式持續升級。

首先,作案方式呈現從電話詐騙向互聯網詐騙轉變的趨勢,互聯網應用成為主要的詐騙渠道。[3]詐騙模式與引流推廣方式也不斷升級,詐騙鏈條越來越專業化,詐騙過程呈現出接觸周期長、詐騙環節多、多手法疊加、跨平臺實施等特點。比如,“殺豬盤”詐騙同時涉及婚戀交友、即時通信等多個業務平臺,詐騙全程長達1至3個月。[4]其次,作案模式由隨機詐騙向精準詐騙轉變,精準詐騙逐步成為主流模式。與廣撒網、隨機式詐騙方式不同,“精準詐騙”更具針對性和指向性,欺騙性、迷惑性進一步增強。一些犯罪分子還從單一“對話式”詐騙向“情景劇式”詐騙轉變。并且,個人信息泄露成為電信網絡精準詐騙成功的重要因素,非法獲取個人信息也往往是實施電信詐騙的前置手段。[5]再次,詐騙地域由境內向境外移轉,跨境電信網絡詐騙愈發活躍。在我國持續高壓打擊和有效治理下,境內電信網絡詐騙活動空間明顯壓縮,詐騙分子開始“走出國門”,逐步向東南亞、非洲等地區轉移。同時,為了躲避監管處置,一些詐騙分子大量利用境外電信網絡資源在境內實施詐騙。并且由于詐騙實施地和詐騙資源地均在境外,詐騙行為的監測處置,追蹤和偵查打擊的難度均加大。[6]

從2016年8月4日原中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和公安部聯合發布的《電信網絡新型違法犯罪案件凍結資金返還若干規定》(以下簡稱《規定》)首次使用“電信網絡新型違法犯罪”,2016年9月23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等六部委發布的《關于防范和打擊電信網絡詐騙犯罪的通告》(以下簡稱《通告》)中首次使用“電信網絡詐騙”之后,國家層面出臺了較多有關電信詐騙及電信詐騙犯罪的司法解釋對電信網絡詐騙案件的規制做出指導。2022年9月2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反電信網絡詐騙法》(以下簡稱《反電信網絡詐騙法》)正式公布,標志著我國反電信網絡詐騙治理進入了有法可依的新階段。電信網絡詐騙是一種新型犯罪,依托于電信網絡技術的發展,和當下的時代背景即時互動,受害人非常容易陷入被騙的境地。相較于傳統的詐騙罪,電信網絡詐騙具有手段的多樣性、行為的隱蔽性、成本的廉價性、傳播的廣域性、犯罪的連續性、后果的難以預測和不可控性等特點。這些特點也決定了電信網絡詐騙的社會危害性遠遠大于普通詐騙。[7]盡管司法機關一直對電信網絡詐騙活動從嚴打擊,消滅了不少電信網絡詐騙團伙,但由于電信網絡詐騙善于運用金融、技術手段,隱蔽性極強,加上很多詐騙窩點隱藏于國外,實行遙控犯罪,導致司法打擊運作困難重重。并且,司法打擊往往具有滯后性,案發時群眾財產已經受損,即使破案了,違法所得也已被揮霍,難以追回,被害者的損失得不到補償。在事后打擊不能有效治理電信網絡詐騙活動,保護公民財產安全的情況下,如何把防線設立在電信網絡詐騙行為實施之前或者實施過程中就成了重中之重。更進一步講,電信網絡詐騙犯罪不是單純的財產犯罪,它侵蝕的是公民合法權益、社會秩序和公共安全,是對政府治理能力和治理體系的直接沖擊,并會帶來牽連性的危害后果。[8]

《反電信網絡詐騙法》則直擊了上述痛點,加強對電信網絡詐騙的預防,將電信網絡詐騙的打擊提前,并構建打擊閉環和打擊網絡?!斗措娦啪W絡詐騙法》一共七章五十條,從電信治理、金融治理、互聯網治理、綜合措施以及法律責任方面對預防、遏制和懲治電信網絡詐騙活動作出規定。從立法定位上看,《反電信網絡詐騙法》是一部面向電詐犯罪治理的急用先行的預防性法律制度,這一預防性法律制度實現的關鍵在于通過市場主體在通信治理、金融治理和互聯網治理三個層面上開展前端防范。[9]《反電信網絡詐騙法》的突出特色及其對電信網絡詐騙犯罪案件辦案的影響主要體現在以下幾點:

一是構建前端防范,加強源頭預防。黨和政府提倡源頭治理,如果潛在的被害人對犯罪人實施的詐騙行為有清楚的認識,并能積極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就會有足夠的時間和資源來預防被害、減少不必要的損失。在這方面,刑事司法機關有責任也有能力通過建立和完善相關機制進行詐騙犯罪管控,被害人更是有必要切實提高自身的防范水平。[10]《反電信網絡詐騙法》規定從人民政府、行政、民政等有關部門到村委會、居委會,再到各個單位均需承擔起反電信詐騙的宣傳工作,從根本上增強人民群眾的法律意識和防詐騙意識。

各級人民政府和有關部門應當加強反電信網絡詐騙宣傳,普及相關法律和知識,提高公眾對各類電信網絡詐騙方式的防騙意識和識騙能力;教育行政、市場監管、民政等有關部門和村民委員會、居民委員會應當結合電信網絡詐騙受害群體的分布等特征,加強對老年人、青少年等群體的宣傳教育,進行針對性的宣傳教育,并開展反電信網絡詐騙宣傳教育進學校、進企業、進社區、進農村、進家庭等活動。各單位加強內部防范,對工作人員開展防范電信網絡詐騙教育。個人也應當加強電信網絡詐騙防范意識,并且單位、個人應當協助、配合有關部門依照《反電信網絡詐騙法》的規定開展反電信網絡詐騙工作。

前端防范則體現在對電信、金融和互聯網行業的行政治理。《反電信網絡詐騙法》則建立起了建立跨行業、跨企業的統一檢測系統,反電信網絡詐騙不僅僅是司法機關的單打獨斗。電信網絡詐騙的開展依托于電信、金融和互聯網等業務,犯罪分子往往利用這些業務、服務或技術開展詐騙活動并進行贓款的后續轉移等。因此,加強對電信、金融和互聯網行業的治理是防范電信網絡詐騙的重點和關鍵?!斗措娦啪W絡詐騙法》在第二章、第三章和第四章分別對電信治理、金融治理、互聯網治理作出了規定,并在“總則”第6條第5款明確規定了上述行業的風險防控責任,即電信業務經營者、銀行業金融機構、非銀行支付機構、互聯網服務提供者承擔風險防控責任,建立反電信網絡詐騙內部控制機制和安全責任制度,加強新業務涉詐風險安全評估。

二是多部門聯動,構建全鏈條治理。應對電信網絡詐騙這種復雜、動態、多元的社會安全問題,核心就是集結各方力量。[11]從犯罪預防的角度來說,電信網絡詐騙犯罪數量呈井噴式增長的原因與互聯網業務的飛速發展存在直接關聯。伴隨著“互聯網+”行動深度滲透到日常生活,衣食住行都與互聯網聯系密切。互聯網科技的迅速發展在給民眾生活帶來了極大便利的同時,也為犯罪分子提供了技術上的支持,產生了一系列犯罪防范方面的漏洞,給電信網絡詐騙犯罪的懲治和預防工作制造了諸多障礙。[12]因此,電信網絡詐騙的治理不能是一家的單打獨斗,要實現對案件的整體管控,構建多部門聯動機制。

《反電信網絡詐騙法》明確規定了國務院建立反電信網絡詐騙工作機制,統籌協調;地方政府組織領導本行政區域反電信網絡詐騙工作,開展綜合治理;公安機關牽頭負責反電信網絡詐騙工作,加強依法打擊;法院、檢察院依法防范、懲治電信網絡詐騙活動;金融、電信、互聯網等主管部門負責本行業領域反詐工作。人民檢察院依法提起公益訴訟;政府部門間打擊治理電信網絡詐騙的協同配合和聯動機制;金融、電信、互聯網部門對有關企業的監督檢查、管理防范職責;部門工作人員在反電信網絡詐騙工作中濫用職權、玩忽職守的法律責任。《反電信網絡詐騙法》注重從人員鏈、信息鏈、技術鏈、資金鏈等進行全鏈條治理,從前端的宣傳預防,中端的監測止付以及后端的教育懲治進行全流程治理,強化部門監管主體責任,壓實企業責任,對電詐分子規定了有效預防懲處措施,嚴厲打擊各類涉詐黑灰產行為,構筑了反電信網絡詐騙立法的“法網恢恢”。[13]

三是責任落實,民事、行政和刑事責任協同配合,形成責任閉環?!斗措娦啪W絡詐騙法》規定要落實相關行業或者單位的反詐工作不力的民事責任、行政責任,形成反電信網絡詐騙工作責任閉環,切實解決在反電信網絡詐騙工作中,法律有而無效、有而無力的被動局面。[14]以金融行業為例,在對電信網絡詐騙進行司法打擊的過程中,有時會出現受害人被騙后及時進行報案,公安機關也實時展開追查,但因為網絡支付的便捷性、銀行或第三方支付平臺在管控方面存在不足,未能及時制止轉賬到賬,經濟損失無法挽回的情形。[15]并且公檢法機關在偵查辦案過程中大多需要金融、通信等行業提供掛失支付、信息查詢等合作業務,涉及的部門很多、級別較高,協調統一很有難度。[16]因此,反電詐工作的落實與否與相關行業或者單位密切相關。

《反電信網絡詐騙法》第六章規定了法律責任,對犯罪分子的責任,相關行業或者單位未盡到反電詐工作職責以及人民檢察院的公益訴訟等均作出了規定,形成了部門法協同演進的治理格局。(1)犯罪分子的責任承擔方面。組織、策劃、實施、參與電信網絡詐騙活動或者為電信網絡詐騙活動提供幫助,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尚不構成犯罪的,承擔行政責任。同時,上述人員除依法承擔刑事責任、行政責任以外,造成他人損害的,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等法律的規定承擔民事責任。(2)相關行業或者單位的責任承擔方面。如果金融、電信、互聯網相關行業或者單位反電詐工作不力,需由有關主管部門責令改正,情節較輕的,給予警告、通報批評,或者處以罰款;情節嚴重的,除處高額罰款外,還可以由有關主管部門責令暫停相關業務、停業整頓或吊銷營業執照等,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也可處以罰款。同時,除行政責任外,電信業務經營者、銀行業金融機構、非銀行支付機構、互聯網服務提供者等違反《反電信網絡詐騙法》規定,造成他人損害的,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等法律的規定承擔民事責任。(3)反電信網絡詐騙工作有關部門、單位的工作人員濫用職權、玩忽職守、徇私舞弊,或者有其他違反《反電信網絡詐騙法》規定行為,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1] 參見戴長林主編:《網絡犯罪司法實務研究及相關司法解釋理解與適用》,人民法院出版社2014年版,第112頁。

[2] 參見王曉偉:“電信網絡詐騙犯罪的防范與打擊”,載《人民論壇》2019年第10期,第98頁。

[3] 參見《新形勢下電信網絡詐騙治理研究報告(2020年)》第25頁,載CAIAT中國信通院,http://www.caict.ac.cn/kxyj/qwfb/ztbg/202012/t20201218_366375.htm,最后訪問時間:2022年11月10日。

[4] 參見《新形勢下電信網絡詐騙治理研究報告(2020年)》第35~39頁,載CAIAT中國信通院,http://www.caict.ac.cn/kxyj/qwfb/ztbg/202012/t20201218_366375.htm,最后訪問時間:2022年11月10日。

[5] 參見《新形勢下電信網絡詐騙治理研究報告(2020年)》第37頁,載CAIAT中國信通院,http://www.caict.ac.cn/kxyj/qwfb/ztbg/202012/t20201218_366375.htm,最后訪問時間:2022年11月10日。

[6] 參見《新形勢下電信網絡詐騙治理研究報告(2020年)》第39頁,載CAIAT中國信通院,http://www.caict.ac.cn/kxyj/qwfb/ztbg/202012/t20201218_366375.htm,最后訪問時間:2022年11月10日。

[7] 參見遠桂寶:“電信網絡詐騙犯罪的三個特征”,載《檢察日報》2019年10月20日第03版。

[8] 參見李懷勝:“電信網絡詐騙犯罪的治理難點與回應”,載《中國信息安全》2019年第9期,第69頁。

[9] 參見單勇:“數字社會走向前端防范的犯罪治理轉型——以《中華人民共和國反電信網絡詐騙法(草案)》為中心”,載《上海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2年第3期,第63頁。

[10] 參見王潔:“司法管控電信網絡詐騙犯罪的實效考察”,載《中國刑事法雜志》2020年第1期,第173頁。

[11] 參見孫少石:“電信網絡詐騙協同治理的制度邏輯”,載《治理研究》2020年第1期,第109頁。

[12] 參見曾磊、王龍:“電信網絡詐騙犯罪的司法困境及路徑選擇”,載《北京政法職業學院學報》2022年第2期,第55頁。

[13] 參見“小切口 打要害 明權責——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權威解讀反電信網絡詐騙法亮點”,載《人民公安報》2022年9月7日第04版。

[14] 參見金澤剛:“反電信網絡詐騙法將帶來什么變化”,載《光明日報》2021年11月3日第10版。

[15] 參見張弘:“電信網絡詐騙犯罪的法律預防研究——以刑法規制為視角”,載《東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2年S1增刊,第84頁。

[16] 參見王潔:“電信網絡詐騙犯罪的獨特屬性與治理路徑”,載《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年第4期,第6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兖州市| 武平县| 余姚市| 昌黎县| 连云港市| 始兴县| 临澧县| 河池市| 独山县| 浦北县| 宁阳县| 溧水县| 天柱县| 浠水县| 新安县| 河西区| 西安市| 宁国市| 宕昌县| 湘阴县| 叶城县| 咸宁市| 石河子市| 沐川县| 屯留县| 洛南县| 阜新市| 高碑店市| 江安县| 苏尼特右旗| 兴山县| 图木舒克市| 沂水县| 阿克苏市| 中西区| 红桥区| 略阳县| 平泉县| 延吉市| 兰西县| 珠海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