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破產全流程手冊
- 北京市蘭臺律師事務所編著
- 20627字
- 2025-05-14 16:25:40
第一編 破產啟動
第一章 破產受理的主要實務問題
2022年2月4日,世界銀行發布宜商環境評估體系(Business Enabling Environment,BEE)[1]概念文件,并隨之于2023年最后三個月形成《世行宜商環境報告》第一版。BEE評估框架由三部分內容構成,分別是BEE評估的目標和原則(涵蓋評估目的、范圍、方法、得分等);BEE評估的具體領域和指標(涵蓋企業從開辦、運營到破產的10個環節);BEE評估實施要點(涵蓋數據收集方法、更新頻率及初步評估時間表等)。
BEE取消了《營商環境報告》(Doing Business,DB)中的保護中小投資者指標,增加了促進市場競爭指標。除納稅和辦理破產兩項指標不變外,其他7項指標從名稱到內容都做了不同程度的改變,BEE最終確定的10項一級指標是:市場準入、獲取經營場所、市政公用基礎設施報裝、雇用勞工、獲取金融服務、跨境貿易、納稅、解決商業糾紛、促進市場競爭、商事破產。在每個一級指標項下,統一設計3個二級指標組,即監管框架、公共服務和整體效率,合計30個。
就BEE項下的商事破產指標而言,破產框架追求的是效率,以確保已無經營價值的企業快速獲得清算,具有經營價值的企業能通過可持續的方式獲得有效重整。
BEE商事破產(Business Insolvency)評價指標中的3個二級指標組分別是破產程序的規制質量(quality of regulations for insolvency proceedings);破產程序的專門機構和運作機制的質量(quality of institutional and operational infrastructure for insolvency proceedings);獲得破產救濟的便利度(ease to resolve an insolvency judicial proceeding)。
與BEE商事破產指標所追求的目標一致,我國的破產程序既是平衡債權人、債務人利益的有力手段,也是挽救企業、使企業再生的重要安排。破產程序一般包括“破產清算”“破產重整”和“破產和解”。
破產申請是破產程序的首要環節,其便捷性是營商環境的重要考量指標,也受到債權人、債務人及清算義務人等主體的共同關注。本書立足于我國破產及相關法律規定,結合破產申請實踐,提供具有實踐價值的操作指引。
第一節 破產案件的啟動
根據BEE之指標,破產程序的啟動(commencement of insolvency proceedings)為破產程序規制質量項下的子指標。該指標用于評估“債務人或債權人是否可以提交破產清算或破產重整申請”與對破產程序啟動后的中止規則(stay of proceedings)等問題;該指標還會在提交破產申請前(實際上是程序啟動前),對陷入債務困境的企業可以訴諸哪些救濟程序展開評估,進而對企業債務人陷入緊急債務危機時可使用的法律救濟途徑,包括早期預警機制,與董事在此情形下申請破產的義務作出評判。
國際上一些優良的破產規制表明,法律應當明確規定,債務人和債權人均可提出破產程序申請,并規定提出申請的正式程序以及明確的啟動標準。良好的做法還包括在破產程序中通過高效的、透明的破產制度實現對債務人財產的管理,進而增加提高債權人受償率的可能性。債權人對破產程序的參與可以平衡債務人和(或)破產管理人的行動,如果債權人的權利得到充分保護,也會增加獲得互利結果的機會。
我國啟動破產程序的步驟分為以下幾個:
1.破產申請人提出申請;
2.法院對破產申請進行審查;
3.法院裁定受理破產程序。
法院裁定受理破產程序時即為我國破產程序的正式啟動。破產申請是破產程序中的一個獨立的階段,是破產程序開始的必備要件。
在破產程序的啟動上,世界各國主要有“申請主義原則”和“職權主義原則”?!吨腥A人民共和國企業破產法》(以下簡稱《破產法》)實行破產申請主義原則,即人民法院依據當事人的申請啟動破產程序。在破產程序的啟動方面主要有以下要點。
一、破產申請的主體
依據《破產法》第七條的規定,企業破產通常由債權人或債務人提出申請。
1.債權人
債權人申請破產,亦稱非自愿破產。債權人提出破產申請,是在債務人不能清償到期債務的情況下主張自己民事權利的法定方式。債權人具備下列條件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請債務人破產:債權人對債務人享有的債權合法有效;債權人的債權是具有金錢或財產給付內容的到期債權;債務人不能清償到期債務。
2.債務人
債務人在運營中出現不能清償到期債務且資產不足以清償全部債務或明顯缺乏清償能力的情形,亦可向法院申請破產。債務人提出破產申請被稱為自愿破產。在破產制度的發展史中,債務人曾長期沒有申請破產的權利,只被視為破產程序的客體。近年來,破產制度的宗旨從單純保護債權人的利益,逐步轉向對債權人與債務人雙方利益的保護,債務人才得以申請自己破產。
3.國務院金融監督管理機構或行政清理組
除前述債權人、債務人等傳統意義上的破產啟動主體外,《破產法》第十二章附則第一百三十四條還規定,國務院金融監督管理機構可申請商業銀行、證券公司、保險公司等金融機構的破產清算、破產重整。
4.公司解散中負有清算責任的人
《破產法》第七條第三款規定,公司解散中,依法負有清算責任的人在企業法人已解散但未清算或未清算完畢、資產不足以清償債務時,應向法院申請破產清算。但該款并未明確規定“依法負有清算責任的人”具體是指哪些主體。根據《公司法》第一百八十三條與第一百八十七條的規定,有限責任公司的清算組由股東組成,股份有限公司的清算組由董事或者股東大會確定的人員組成。逾期不成立清算組進行清算的,債權人可以申請人民法院指定有關人員組成清算組進行清算。清算組在清理公司財產、編制資產負債表和財產清單后,發現公司財產不足以清償債務的,應當依法向人民法院申請宣告破產,無須得到債權人同意。需要強調的是,清算組只能對債務人提出破產清算申請,不能提出破產和解申請和破產重整申請。
5.有關國家機關
債務人欠繳稅款、社會保險費用的,稅務部門、人保部門可以向法院申請債務人破產。
稅務機關申請破產最早的案例是2014年乳山市地方稅務局申請乳山欣業聯科技園開發有限公司破產重整案。《稅收征收管理法實施細則》第五十條規定:“納稅人有解散、撤銷、破產情形的,在清算前應當向其主管稅務機關報告;未結清稅款的,由其主管稅務機關參加清算?!痹摷殑t并未明確稅務機關破產申請權,僅明確了稅務機關參加清算活動的參與權?!镀飘a法》第七條第二款規定:“債務人不能清償到期債務,債權人可以向人民法院提出對債務人進行重整或者破產清算的申請?!钡诎耸l規定,“下列各類債權的債權人參加討論重整計劃草案的債權人會議,依照下列債權分類,分組對重整計劃草案進行表決:……(三) 債務人所欠稅款”,認定了稅務機關的債權人地位。因此,法條里的債權人當然包括稅務機關,也包括對債務人享有債權的其他國家機關。
6.職工債權人
債務人拖欠職工工資等勞動債權的,職工可以向法院申請債務人破產。
《北京市高級人民法院關于印發〈北京市高級人民法院企業破產案件審理規程〉的通知》第九條職工的申請權規定:“債務人出現企業破產法第二條規定的情形,經職工代表大會或者全體職工三分之二以上多數同意,債務人職工可以以企業破產法第一百一十三條第一款第(一)項規定的債權申請債務人破產清算?!睋耍粲晒镜穆毠ど暾埰飘a,需要經過全體職工三分之二以上同意。
7.出資額占債務人注冊資本十分之一以上的出資人
《破產法》第七十條第二款就破產重整程序的啟動,在債權人與債務人外,賦予了債務人股東申請破產重整的權利:債權人申請對債務人進行破產清算的,在人民法院受理破產申請后、宣告債務人破產前,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請重整。
值得注意的是,執行轉破產(以下簡稱執轉破)并不意味著我國采用了依職權啟動破產的方式。依據《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執行案件移送破產審查若干問題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執轉破指導意見》)第四條的規定,執行法院采取財產調查措施后,發現作為被執行人的企業法人符合《破產法》第二條規定的,應當及時詢問申請執行人、被執行人是否同意將案件移送破產審查。此條規定了法院推動執行程序向破產程序轉換的義務,即法院會主動推動程序的轉換。但在該條規定下,法院依然不可以依職權開啟破產程序,因為此時如申請執行人、被執行人均不同意移送且無人申請破產,執行法院應當按照《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的解釋》(以下簡稱《民事訴訟法司法解釋》)第五百一十四條的規定處理,不能直接開啟破產程序。
二、破產案件的管轄
1.破產案件管轄的一般規則
(1)地域管轄規則
《破產法》第三條規定:“破產案件由債務人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轄。”2002年7月30日《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企業破產案件若干問題的規定》[2](法釋〔2002〕23號,以下簡稱《破產案件若干規定》)第一條規定:“企業破產案件由債務人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轄。債務人住所地指債務人的主要辦事機構所在地。債務人無辦事機構的,由其注冊地人民法院管轄?!?/p>
2012年10月29日《最高人民法院印發〈關于審理上市公司破產重整案件工作座談會紀要〉的通知》(法〔2012〕261號)“二、關于上市公司破產重整案件的管轄”指出:“……上市公司破產重整案件應當由上市公司住所地的人民法院,即上市公司主要辦事機構所在地法院管轄;上市公司主要辦事機構所在地不明確、存在爭議的,由上市公司注冊登記地人民法院管轄……”
2013年7月22日《北京市高級人民法院關于印發〈北京市高級人民法院企業破產案件審理規程〉的通知》(京高法發〔2013〕242號)第一條地域管轄規定:“破產案件由債務人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轄。債務人住所地指債務人的主要辦事機構所在地。債務人主要辦事機構所在地難以確定的,由債務人注冊登記地人民法院管轄?!?/p>
(2)級別管轄規則
《破產案件若干規定》第二條規定:“基層人民法院一般管轄縣、縣級市或者區的工商行政管理機關核準登記企業的破產案件;中級人民法院一般管轄地區、地級市(含本級)以上的工商行政管理機關核準登記企業的破產案件;納入國家計劃調整的企業破產案件,由中級人民法院管轄。”
《最高人民法院印發〈關于審理上市公司破產重整案件工作座談會紀要〉的通知》“二、關于上市公司破產重整案件的管轄”指出:“……由于上市公司破產重整案件涉及法律關系復雜,影響面廣,對專業知識和綜合能力要求較高,人力物力投入較多,上市公司破產重整案件一般應由中級人民法院管轄?!?/p>
《北京市高級人民法院關于印發〈北京市高級人民法院企業破產案件審理規程〉的通知》第二條級別管轄規定:“基層人民法院管轄縣、區級工商行政管理機關核準登記企業的破產案件。中級人民法院管轄市級以上工商行政管理機關核準登記企業的破產案件。納入國家計劃調整的企業破產案件,由中級人民法院管轄。金融機構、上市公司破產案件,由中級人民法院管轄。”[3]
2.破產案件的集中管轄
破產案件的集中管轄有兩個層面的意義。一個層面是指在一個區域內,所有破產案件均由指定的清算與破產審判庭負責受理管轄;另一個層面是指根據《破產法》第二十一條之規定:“人民法院受理破產申請后,有關債務人的民事訴訟,只能向受理破產申請的人民法院提起?!?/p>
對于破產衍生訴訟的集中管轄,應注意以下幾點。[4]
(1)限于破產受理后提起的訴訟
對于在破產受理前已經立案受理且在破產案件受理時尚未審理完畢的有關破產企業的民事訴訟案件,無論是否已經開庭,根據《破產法》第二十條的規定,均應由原審理法院繼續審理,而不應再移送破產受理法院。
另外,在重整案件中,對于法院裁定批準重整計劃并終止重整程序后新發生的事實所引發的有關債務人的訴訟,因此時重整計劃已進入執行階段,債務人已完成資產負債的集中清理并恢復經營,新發生的事實與重整工作已無關聯,應當恢復適用《民事訴訟法》的管轄規則?!蹲罡呷嗣穹ㄔ宏P于印發〈全國法院民商事審判工作會議紀要〉的通知》(以下簡稱《九民紀要》)第一百一十三條第二款規定:“重整計劃執行期間,因重整程序終止后新發生的事實或者事件引發的有關債務人的民事訴訟,不適用《企業破產法》第21條有關集中管轄的規定……”
(2)訴訟僅限民事訴訟
破產程序屬于民事特別程序,其在管轄規則上的特殊性也僅限于民事訴訟領域。對于涉及破產企業的行政訴訟案件或刑事訴訟案件,因不屬于民事程序,其管轄仍應遵從有關法律法規的規定。
(3)破產企業作為第三人的管轄問題
破產企業在作為有獨立請求權第三人時,因其對訴訟標的具有獨立的請求權,應當屬于破產衍生訴訟集中管轄的范圍。但在破產企業作為無獨立請求權第三人時,由于訴訟結果對破產企業可能并無直接影響,此時是否仍由破產受理法院集中管轄,則存在一定爭議。[5]
在集中管轄的基本規則之下,破產衍生訴訟案件也存在由破產受理法院之外的其他法院審理的情形。此類情形仍然屬于破產受理法院管轄的范疇,立案仍需在破產受理法院辦理,只是根據相關規定由其他法院審理。具體類別如下。
(1)專業案件的審理
對于部分專業性較強、不宜由破產受理法院審理的民商事案件,可以由相關法院進行審理。[6]
(2)小額簡單案件由下級法院管轄
對于部分案情相對簡單、標的數額較小的衍生訴訟案件,為減輕破產受理法院壓力、提高案件審理效率,破產受理法院可以根據《民事訴訟法》第三十八條的規定,將此類案件交由下級法院審理。[7]
如前所述,上述兩種案件均屬于破產受理法院管轄的案件,本質上并未脫離破產衍生訴訟案件的集中管轄規則。因此,此類案件原則上仍應在破產受理法院辦理立案。
除了由破產受理法院管轄的案件以外,部分法院會根據審判實踐需要,特別規定由其他法院管轄破產衍生訴訟案件。與前述衍生訴訟管轄的區別在于,此類訴訟應在有管轄權的法院直接辦理立案。
以上海市為例,根據《上海市高級人民法院關于調整上海法院強制清算與破產案件集中管轄的通知》(以下簡稱《集中管轄通知》)第二條、第三條、第四條,以及《上海市高級人民法院關于上海法院受理涉勞動爭議破產衍生訴訟指定管轄的通知》等規定,法院受理破產案件后發生的有關債務人的衍生訴訟案件,適用指定管轄的相關規定。[8]
因實踐中存在諸如此類的特殊規定,本文不再一一列舉,當事人如欲提起關于破產企業的衍生訴訟案件,建議先行了解當地相關管轄規定。
關于破產案件集中管轄,《最高人民法院印發〈關于在中級人民法院設立清算與破產審判庭的工作方案〉的通知》(法〔2016〕209號)“二、設立范圍”指出:“直轄市應當至少明確一個中級人民法院設立清算與破產審判庭,省會城市、副省級城市所在地中級人民法院應當設立清算與破產審判庭。其他中級人民法院是否設立清算與破產審判庭,由各?。▍^、市)高級人民法院會同省級機構編制部門,綜合考慮經濟社會發展水平、清算與破產案件數量、審判專業力量、破產管理人數量等因素,統籌安排。根據各地經濟發展水平、僵尸企業處置工作的實際需求、破產案件審判工作情況,首先在北京、上海、天津、重慶四個直轄市的一個中級人民法院以及河北、吉林、江蘇、浙江、安徽、山東、河南、湖北、湖南、廣東、四川等11個省的省會城市和副省級市中級人民法院設立清算與破產審判庭,于2016年7月底前完成。其余?。▍^)省會城市和副省級市中級人民法院于2016年12月底前完成清算與破產審判庭設立工作……”
“四、案件管轄”指出:“中級人民法院設立的清算與破產審判庭一般管轄地(市)級以上(含本級)工商行政管理機關核準登記公司(企業)的強制清算與破產案件。省、自治區、直轄市范圍內中級人民法院因特殊情況需對公司強制清算與企業破產案件的地域管轄作出調整的,須經當地高級人民法院批準?!?/p>
2015年2月5日,深圳市中級人民法院發布《破產案件立案規程》,第五條規定:“住所地在深圳的企業法人及法律規定的其他組織的破產申請,統一由本院審查受理?!?/p>
就破產案件以及衍生案件的集中管轄,上海市高級人民法院于2021年12月27日發布且于2022年1月1日開始生效的《集中管轄通知》規定,破產案件以上海市第三中級人民法院(破產法庭)管轄為原則,上海金融法院、上海市浦東新區人民法院管轄為輔(見表1)。
表1 上海法院強制清算與破產案件集中管轄

上海市高級人民法院確定以由上海三中院集中管轄破產案件為一般原則,同時對于因為破產衍生的案件,根據指定管轄、專業管轄、專屬管轄原則,由相關法院集中管轄受理。
北京市也同樣規定了破產案件的集中管轄及衍生制度,根據北京市高級人民法院于2019年10月28日發布且于2019年11月1日開始生效的《關于調整公司強制清算案件及企業破產案件管轄的通知》及《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北京金融法院案件管轄的規定》的規定,破產案件以由北京破產法庭集中管轄為原則,其他法院管轄為輔(見表2)。
表2 北京法院強制清算與破產案件集中管轄

第二節 破產原因
破產原因是破產程序的門檻,對破產率有直接影響,對破產程序的繁簡多寡亦有決定性意義,反映法律對利益的權衡取舍。
《破產法》第二條第一款規定:“企業法人不能清償到期債務,并且資產不足以清償全部債務或者明顯缺乏清償能力的,依照本法規定清理債務?!逼飘a原因是人民法院判斷對破產申請是否應予受理時的審查認定標準。
《破產法》第七條第一款規定了債務人申請破產的條件:“債務人有本法第二條規定的情形,可以向人民法院提出重整、和解或者破產清算申請?!?/p>
《破產法》第七條第二款規定了債權人申請破產的條件:“債務人不能清償到期債務,債權人可以向人民法院提出對債務人進行重整或者破產清算的申請。”
破產原因不同于破產申請條件,后者是申請人向人民法院提出債務人破產申請時應當具備的要件。由上文可知,由債務人自行提出破產申請的,破產申請的條件與破產原因一致;由債權人提出破產申請的,債務人不能清償到期債務是債權人提出債務人破產申請的唯一實質條件,至于債務人是否資不抵債或明顯缺乏清償能力,債權人無須在提出債務人破產申請時舉證證明。法院收到申請后,如果依據《破產法》第十條第一款之規定,債務人不能在收到法院通知之日起七日內舉證證明其資可抵債,或者具備清償能力,則法院裁定受理債權人提出的破產申請。
破產須同時滿足如下兩個破產原因:第一,企業法人無法清償到期債務;第二,資產不足以清償全部債務或者明顯缺乏清償能力。
一、無法清償到期債務的認定
企業無法清償到期債務,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破產法〉若干問題的規定(一)》[以下簡稱《破產法司法解釋(一)》]第二條及《北京市高級人民法院關于印發〈北京市高級人民法院企業破產案件審理規程〉的通知》第十九條之規定,應該同時滿足下列條件:一是債權債務關系依法成立;二是債務履行期限已經屆滿;三是債務人未完全清償債務。
就申請債務人破產的債權人的債權是否須經生效法律文書確認的問題,《四川省高級人民法院關于印發〈關于審理破產案件若干問題的解答〉的通知》第一部分中的第2個問題及其解答為非必要。根據《破產法》第七條第二款的規定,債務人不能清償到期債務是債權人提出破產申請的條件之一。債權人申請債務人破產,應證明其債權人身份,且債務履行期限已經屆滿未獲清償。人民法院或仲裁機構的生效法律文書并非證明債權人身份的唯一證據形式,人民法院應根據當事人提交的證據材料對債權的真實性依法進行審查,如能夠依據當事人簽訂的合同、支付憑證、對賬單、還款協議等主要證據確定債權,且債務人未依據《破產法》第十條第一款的規定提出異議,或者其異議經審查不成立的,人民法院不能僅以債權未經生效法律文書確認、債權人身份尚不確定為由不予受理。
二、資產不足以清償所有債務的認定
《破產法司法解釋(一)》第三條規定:“債務人的資產負債表,或者審計報告、資產評估報告等顯示其全部資產不足以償付全部負債的,人民法院應當認定債務人資產不足以清償全部債務,但有相反證據足以證明債務人資產能夠償付全部負債的除外。”
資產不足以清償全部債務可以概括為“資不抵債”或“債務超過”,是指債務人的實有資產不足以清償全部債務,其著眼點是資債各自總額的多寡關系??疾靷鶆杖说膬斶€能力僅以其實有財產為限,不考慮信用、能力等可能影響債務人清償能力的因素,計算債務數額時,不考慮是否到期,均納入債務總額之內。
判斷債務人是否資不抵債,即判斷債務人的資產狀況的文件應具有明確性和客觀性。資產負債表反映了企業資產、負債、所有者權益的總體規模和結構,可以據此判斷債務人的資產狀況。同時,應該注意到資產負債表反映的企業資產價值具有期限性和不確定性,甚至企業自行制定的資產負債表也存在虛假的情況。結合資產負債表可能出現的不及時、不真實、不準確的問題,《破產法司法解釋(一)》第三條規定反映了以下做法:應當以債務人的真實財產數額為基礎;當利害關系人對債務人出具的資產負債表存在異議時,可以以中介機構編制的具有更高公信力與證明力的審計報告和資產評估報告作為判斷依據。比如,如果企業作為債務人的資產負債表的凈資產為負值,則可以推定其資產不足以清償所有債務。但是,如果債務人的不動產、無形資產等資產的賬面價值與市場價值存在巨大差異,債務人可以通過資產評估報告的方式證明債務人之資產能夠償付全部負債,則可以推翻資產負債表的初步證明效力。
在債權人申請破產案件中,關于如何認定資產不足以清償所有債務的舉證責任,法院通常采取舉證責任倒置的原則,即要求債務人提供其資產負債表等財務報表。
三、明顯缺乏清償能力的認定
《破產法司法解釋(一)》第四條規定,債務人賬面資產雖大于負債(即便資產負債表顯示凈資產為正數),但存在下列情形之一的,人民法院應當認定其明顯缺乏清償能力。
1.因資金嚴重不足或者財產不能變現等,無法清償債務(如無法變現或變現即意味著倒閉,實踐中,有擔保物權的債權人往往也難以說服法院采取必然導致債務人倒閉、職工失業的執行措施以實現權利,故啟動破產程序較為可行)。
2.法定代表人下落不明且無其他人員負責管理財產,無法清償債務(此時一般意味著債務人行為能力實際上難以發揮作用,即意味著其在償債履行上喪失能力)。
3.經人民法院強制執行,無法清償債務(如經強制執行無法清償債務,法院通常會依法出具終本裁定或者中止執行裁定,均可作為證據證明該情形成立)。
4.長期虧損且經營扭虧困難,無法清償債務(從債務人的持續經營能力角度考察其清償能力,載明持續虧損的損益表以及所有者權益不斷下降的資產負債表均可作為證據)。
5.導致債務人喪失清償能力的其他情形(兜底性條款,可附上欠付職工工資、欠付稅費、停止經營等相關證據,作為補強證據,給予法院一定的自由裁量權)。
第三節 破產能力
破產能力,或破產資格,是指債務人能夠適用破產程序解決債務清償問題的資格,也就是民事主體可以被宣告破產以清償債務的資格。[9]民事權利能力構成民事主體是否能取得破產能力的基礎,但民事主體具有民事權利能力,并不意味著其當然具有破產能力。
對是否賦予民事主體破產能力,取決于兩個方面的判斷:一是是否有一定程度上區分組成人員的相對獨立之資產;二是民事主體的消滅是否影響社會管理秩序。
基于以上兩個方面的判斷,公法人和私法人具有不同的破產能力。公法人一般指國家或地方政府機關以及代表國家或地方政府履行社會管理職能的團體,通常不具有破產能力,如《民法典》第九十六條規定的機關法人,即不具有破產能力,因為機關法人以社會公共管理職能為目的,其破產會導致社會管理職能缺失和社會秩序混亂。
因此,只有具有破產能力的主體才能被納入《破產法》的調整范圍,破產能力構成法院宣告債務人破產的必要條件,沒有破產能力的債務人,法院不得宣告其破產。
私法人最基本的分類就是公益法人(事業性法人)和營利性法人(企業性法人)。一般來說,公益法人是具有破產能力的,但會由特別法來限制其破產程序。對于營利性法人是否具有破產能力,各國立法和理論界均持肯定態度,但有的國家對特種行業企業法人的破產能力在破產程序的適用上進行了限制或排除。
《合伙企業法》第九十二條規定了合伙企業的破產能力。[10]《破產法》第一百三十五條規定:“其他法律規定企業法人以外的組織的清算,屬于破產清算的,參照適用本法規定的程序?!?/p>
2021年3月,《深圳經濟特區個人破產條例》正式實施,全國個人破產制度在深圳正式啟動。
根據《破產法》的規定,結合相關法律法規,具有破產能力的民事主體包括以下類別。
一、營利性法人
營利性法人包括有限責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全民所有制企業、外商投資企業、股份合作制公司(股份合作制是以合作制為基礎,吸收股份制的一些做法,勞動者的勞動聯合和資本聯合相結合形成的企業組織形式,通常由國有企業和職工共同持股)。
二、合伙企業
合伙企業屬于企業法人以外的組織,其破產清算可以參照適用《破產法》規定的程序。《合伙企業法》第九十二條規定:“合伙企業不能清償到期債務的,債權人可以依法向人民法院提出破產清算申請,也可以要求普通合伙人清償。合伙企業依法被宣告破產的,普通合伙人對合伙企業債務仍應承擔無限連帶責任?!辟x予合伙企業的債權人既可以依法提出破產清算申請,也可以要求普通合伙人清償的權利。
三、民辦非企業單位
1996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加強社會團體和民辦非企業單位管理工作的通知》,首次提出了“民辦非企業單位”(以下簡稱民辦非企)的表述。1998年,國務院頒布了《民辦非企業單位登記管理暫行條例》(以下簡稱《民非條例》)。2022年一季度民政統計數據中,社會組織中的民辦非企數量為52.1萬個。[11]
《民非條例》第二條規定,民辦非企是指企業事業單位、社會團體和其他社會力量以及公民個人利用非國有資產舉辦的,從事非營利性社會服務活動的社會組織。民辦非企的成員不能分配盈余和清算后的剩余財產,該等盈余或財產只能用于社會公益事業。民辦非企可以依法進行合理的收費。民辦非企并非不允許有國有資產的成分,只要國有資產不占主導、支配地位,都為立法所允許。
民辦非企所在行業主要有九類,包括教育、衛生、文化、科技、體育、勞動、民政、社會中介、法律服務,此外還有一個其他類作為兜底。依據《民辦非企業單位登記暫行辦法》第二條的規定,根據依法承擔民事責任的不同方式,民辦非企分為以下三種。
第一種,個體型。個人出資且擔任民辦非企負責人。
第二種,合伙型。兩人或兩人以上合伙舉辦。
第三種,法人型。兩人或兩人以上舉辦且具備法人條件的;或者由企業事業單位、社會團體和其他社會力量舉辦的或由上述組織與個人共同舉辦的。
根據《民法典》第八十七條第一款之規定,法人型民辦非企應為非營利法人。[12]但隨著社會的發展,民辦非企的公益性目的也在發生變化,如根據2016年修正后的《民辦教育促進法》,不再使用“合理回報”的概念 ,而是基于其是否以營利為目的設立及舉辦區分非營利性(強調其公益屬性,舉辦者不得收取回報,辦學結余全部用于辦學)或營利性(辦學結余可依照《公司法》等規定處理)民辦學校,并依此對非營利性或營利性民辦學校進行分類登記和管理。根據2016年12月30日發布的《營利性民辦學校監督管理實施細則》,營利性民辦培訓機構參照該細則執行。
此外,一些地方出于為社會服務的目的,也對民辦非企的公益性目的作了調整。[13]
無財產無人格,民辦非企的財產具有公共性(是一種舉辦者所管理的社會公共財產的集合體,相對于受益人而言)、獨立性(相對于舉辦者、捐助者或者其他社會組織而言),可以承擔獨立的法律責任,對其清算如果不會導致社會管理職能缺失和社會秩序混亂,則應該具有破產能力。
《民辦教育促進法》第五十八條規定,民辦學校終止時,應當依法進行財務清算。清算分為三種情形:一是民辦學校自己要求終止的,由民辦學校組織清算;二是被審批機關依法撤銷的,由審批機關組織清算;三是因資不抵債無法繼續辦學而被終止的,由人民法院組織清算。同時,第五十九條對民辦學校的財產規定了以下清償順序:第一,應退受教育者學費、雜費和其他費用;第二,應發教職工的工資及應繳納的社會保險費用;第三,償還其他債務。
非營利性民辦學校清償上述債務后的剩余財產繼續用于其他非營利性學校的辦學;營利性民辦學校清償上述債務后的剩余財產,依照《公司法》的有關規定處理。
結合《民辦教育促進法》第五十八條(從民辦非企的性質角度而言,民辦非企是可以具有破產能力的)與《合伙企業法》第九十二條(從組織形式的角度而言,合伙企業是可以具有破產能力的)之規定,再結合深圳試行的個人破產實踐,筆者傾向于認為,法人型的民辦非企應該具有破產能力,合伙型的民辦非企可以具有破產能力,個人型的民辦非企具有破產能力并不違反法律的強制性規定(個人獨資企業具有與個人型的民辦非企相同的情形)。[14]
第四節 申請破產需要提交的材料
《破產法》采用的是對廣義的破產法律制度的理解,而非狹義的破產清算概念,將破產清算以外的各種以避免債務人破產宣告為主要目的的重整、和解法律制度也被視為破產法的組成部分。因此,人民法院在確定案由時,應該依據當事人提出的申請材料明確其提出的具體破產程序類型。
因為申請破產清算的主體不同,所以其應提交的申請材料和法院的審查標準和范圍也不同。
一、債務人申請破產
《破產法》第八條規定,債務人提出破產申請,應當向法院提交以下資料。
1.破產申請書,載明申請人的基本信息、申請目的、申請類型、申請的事實和理由。
2.債務人的主體資格證明,包括企業法人營業執照副本、法定代表人或負責人身份證明及其他最新工商登記材料。
3.主動申請破產,一般須經債務人企業股東會(或股東大會)決議通過。債務人為國有獨資或者控股公司的,還應當提交出資機構同意申請破產的文件以及企業工會或者職工代表大會對企業申請破產的意見。
4.資產負債情況,資產不足以清償全部債務或明顯缺乏清償能力的證明資料,包括:債務人的資產負債表、資產評估報告或審計報告(一般是近三年的);債務人截至破產申請日的資產狀況明細表,包括有形資產、無形資產及對外投資情況等;債權清冊、債務清冊及擔保情況表;債務人所涉訴訟、仲裁、執行情況及相關法律文書。
5.職工情況,債務人的職工名單、工資清冊、社保清單、職工安置預案以及職工工資的支付和社會保險費用的繳納情況。
6.法院認為應當提交的其他材料。
債務人申請重整的,還應當提交下列材料。
1.債務人的股東會、董事會、主管部門或投資人同意重整的文件。
2.債務人具有重整價值的分析報告及證據材料。
3.債務人重整的可行性分析報告或重整方案。
二、債權人申請破產
《破產法》第七條第二款規定了債權人提出破產的情形,同時第十條規定了債務人后續的異議程序,故其應當向法院提交的資料少于債務人申請破產的材料。
1.破產申請書,載明申請人和被申請人的基本信息、申請目的、申請類型、申請的事實和理由。
2.申請人的主體資格證明,包括企業法人營業執照副本或居民身份證及其他身份證明。
3.債務人的主體資格證明,包括最新工商登記材料等。
4.債務人不能清償申請人到期債務的證據,包括債權性質、數額、有無財產擔保(有財產擔保的應當提供證據)等情況,債權明確無爭議的證據,如生效裁判文書等。
債權人申請債務人重整的,還應當提交債務人具有重整價值的分析報告及證據材料、法院認為應當提交的重整可行性分析報告等其他材料。
三、清算責任人申請破產
《破產法》第七條第三款規定:“企業法人已解散但未清算或者未清算完畢,資產不足以清償債務的,依法負有清算責任的人應當向人民法院申請破產清算。”
《民法典》第七十條第二款規定:“法人的董事、理事等執行機構或者決策機構的成員為清算義務人。法律、行政法規另有規定的,依照其規定?!?/p>
清算義務人申請債務人破產清算時應當提交以下材料。
1.破產申請書,載明申請人和被申請人的基本信息、申請目的、申請類型、申請的事實和理由。
2.債務人的主體資格證明,包括企業法人營業執照副本、法定代表人或負責人身份證明及其他最新工商登記材料。
3.清算義務人的基本情況或者清算組成立的文件。
4.債務人解散的證明材料(證明材料符合《民法典》第六十九條及《公司法》第一百八十條規定的解散情形)。
5.債務人資產不足以清償全部債務的財務報告或者清算報告。
6.債務人的職工名單、工資清冊、社保清單、職工安置預案以及職工工資的支付和社會保險費用的繳納情況。
7.債務人截至破產申請日的資產狀況明細表,包括有形資產、無形資產及對外投資情況等。
8.債務人的債權清冊、債務清冊及擔保情況表,列明債務人已有的債權人及債務人的名稱、住所、債權或債務數額、發生時間、催收及擔保情況等。
9.債務人所涉訴訟、仲裁、執行情況及相關法律文書。
10.法院認為應當提交的其他材料。
第五節 法院受理破產案件的審查方式
法院受理破產案件后的審查,分為形式審查和實質審查。
《最高人民法院關于破產案件立案受理有關問題的通知》(以下簡稱《立案受理通知》)第二條和第三條規定,立案部門登記立案后,應及時將案件移送負責審理破產案件的審判業務部門;審判業務部門應根據申請主體為債權人或債務人的不同情況在法定期限內作出是否受理的裁定。
《破產法》第十條規定,允許債務人提出異議且異議可以是針對實體或程序的所有異議。審判業務部門不經實質審查,無法判斷異議是否成立。比如,債權債務關系的真實性、是否已屆清償期等?!毒琶窦o要》第一百零七條本著提高破產案件的受理效率的原則,規定形式審查與實質審查應該有效銜接,法院不得以非法定理由拒絕接收破產申請材料,破產申請材料不完備的,立案部門應當告知當事人在指定期限內補充材料,待材料齊備后以“破申”作為案件類型代字編制案號登記立案,并及時將案件移送破產審判部門進行破產審查。
之所以要對破產申請進行實質審查,是因為“民事案件立案后,一般只產生受訴法院取得案件管轄權、當事人分別取得原被告訴訟地位等程序法律效果,以及訴訟時效中斷的實體法律效果,這對當事人的實體權益內容往往影響不大。但破產案件一旦立案,則會對債權人、債務人產生一系列重大的實體法律效果,嚴重影響債權實現的進程、方式以及債務人的經營活動和商業信譽等。概而言之,這些重大實體法律效果包括:有關債務人財產的執行程序應當中止,財產保全措施應當解除;未到期的債權加速到期,附利息的債權停止計息;債務人的經營管理人員喪失對企業的經營管理權,而由管理人全面接管債務人企業;禁止債務人對個別債權人進行清償;債務人的債務人或財產持有人應當向管理人清償債務或者交付財產;有關債務人的民事訴訟,只能向受理破產申請的人民法院提起;破產衍生訴訟由受理破產申請的法院專屬管轄;管理人有權解除待履行合同等”[15]。除此之外,法院經實質審查,發現債務人有隱匿、轉移財產等行為,為了逃避債務而申請破產,或者債權人借破產申請毀損債務人商業信譽、意圖損害公平競爭等情形的,都應裁定不予受理。
破產審判部門進行的實質審查包括破產能力審查,主要是對申請人進行的主體資格審查(審查債務人是否具備法人資格,或者雖不具備法人資格,但可以參照破產程序進行清算)以及破產原因審查(審查債務人是否不能清償到期債務、資產是否不足以清償全部債務或者債務人是否明顯缺乏清償能力)。
在法院內部,形式審查與實質審查是由不同的部門還是由同一個部門負責,不同的法院有不同的做法。主流做法為,形式審查由立案部門負責,實質審查由審判業務部門負責。[16]還有一種做法是,形式審查和實質審查均由審判業務部門負責[17]。為最大限度地把握破產申請案件立案審查的質量,基于立案部門和審判業務部門的人員與資源配置區別以及破產案件的特殊性質和影響等原因,兩種做法的實質審查均由審判業務部門負責,符合《立案受理通知》的相關規定。
第六節 法院受理破產案件的審查程序
根據《立案受理通知》之規定,立案部門經審查認為申請人提交的材料符合法律規定的(形式審查),應當場立案登記,及時將案件移送負責審理破產案件的審判業務部門進行受理要件審查。審判業務部門應當在五日內將立案及合議庭組成情況通知債務人及提出申請的債權人。債權人提出破產申請的,債務人應當自收到通知之日起七日內提出異議,審判業務部門應當自債務人異議期滿之日起十日內裁定是否受理。有其他情形的,審判業務部門應當自人民法院收到破產申請之日起十五日內裁定是否受理。有特殊情況需要延長審查期限的,經上一級法院批準,可以延長十五日。
法院對破產案件予以受理的,應出具破字案號裁定書,該裁定書一裁終局,不得上訴;不予受理的,應出具破申案號裁定書,對該裁定書不服的申請人可以上訴。
法院受理破產案件的審查程序見圖1。

圖1 啟動破產程序流程
第七節 破產申請程序中的個案和解
一、法院裁定受理破產申請前允許個案和解
在法院收到破產申請后、裁定受理破產申請前,如果債權人和債務人自行和解,債權人喪失不能清償到期債權的請求基礎,不再具備申請資格,則應該撤回破產申請,法院經審查后可以裁定準許;如果債權人不撤回破產申請,法院應當裁定不予受理。
在法院裁定不予受理或準許撤回申請之后,并不影響其他符合條件的主體再次提出破產申請。
破產申請被受理后,《破產法》第三十二條規定,人民法院受理破產申請前六個月內,債務人具有破產原因的情形,仍對個別債權人進行清償的,管理人有權請求人民法院予以撤銷。
二、法院裁定受理破產申請后禁止個案和解
在法院裁定受理破產申請后至破產宣告前,經審查發現債務人不具有破產原因的,可以依據《破產法》第十二條的規定駁回破產申請;申請人對該裁定不服的,可以向上一級法院提起上訴。
在法院裁定受理破產申請后,申請人不得請求撤回破產申請,債權人和債務人不得進行個案和解和清償。
第八節 破產程序對相關主體的影響
一、破產程序對債務人的影響
1.債務人財產、經營管理權的移交
《破產法》第二十五條規定,法院出具受理破產裁定并確定破產管理人后,債務人應當將財產、印章和賬簿、文書等資料移交給管理人;債務人的內部管理事務、日常開支和其他必要開支由管理人決定;在第一次債權人會議召開之前,債務人的營業繼續或停止經法院許可后,由管理人決定;債務人的財產由管理人管理和處分;債務人的訴訟、仲裁或其他法律程序由管理人代表。
在部分企業的重整或者預重整案件中,經法院認可,企業可以繼續行使企業管理權,而不移交給破產管理人。
2.保全措施解除、執行措施終止
《破產法》第十九條規定,法院受理破產申請后,有關債務人財產的保全措施應當解除,執行程序應當中止。
同時,法院在審理破產案件時,有關債務人財產被其他具有強制執行權力的國家行政機關,包括公安機關、稅務機關、海關等采取保全措施或者執行程序的,法院應當積極與上述機關進行協調和溝通,解除有關保全措施,中止有關執行程序,以便破產程序順利進行。
二、破產程序對債權人的影響
1.個案清償禁止
《破產法》第三十一條第三項、第四項及第三十二條通過規定管理人的撤銷權,從反面證成破產程序應該是債權人的平等受償程序,排除了個案清償,使采取了保全及執行措施的債權人與未進入訴訟程序以及未采取保全及執行措施的債權人,均可按照法定順位獲得清償。
2.債權申報
《破產法》第六章規定了債權人申報債權的程序、期限、債權確認或異議等。《破產法》第四十八條規定的職工債權不必申報。
三、破產程序對擔保物權人的影響
《破產法》第一百零九條和第一百一十條規定,對破產人的特定財產享有擔保權的權利人,對該特定財產享有優先受償的權利。但其行使優先受償權利未能完全受償的,其未受償的債權作為普通債權;放棄優先受償權利的,其債權作為普通債權。因此,擔保物權一般不受債務人破產的影響。
但在特定情形下,如債務人破產,對擔保物權人處置擔保物的程序性權利會產生一定的影響?!镀飘a法》第七十五條第一款規定,在重整期間,對債務人的特定財產享有的擔保權暫停行使。根據《九民紀要》第一百一十二條的規定,債務人進入破產重整程序的,管理人或者自行管理的債務人應當及時確定設定有擔保物權的債務人財產是否為重整所必需。如果認為擔保物不是重整所必需,管理人或者自行管理的債務人應當及時對擔保物進行拍賣或者變賣,拍賣或者變賣擔保物所得價款在支付拍賣、變賣費用后優先清償擔保物權人的債權。
四、破產程序對企業法定代表人、財務管理人員和其他經營管理人員的影響
《破產法》第十五條規定,自人民法院受理破產申請的裁定送達債務人之日起至破產程序終結之日,企業的法定代表人、經法院決定的企業的財務管理人員和其他經營管理人員承擔下列義務:(一)妥善保管其占有和管理的財產、印章和賬簿、文書等資料;(二)根據人民法院、管理人的要求進行工作,并如實回答詢問;(三)列席債權人會議并如實回答債權人的詢問;(四)未經人民法院許可,不得離開住所地;(五)不得新任其他企業的董事、監事、高級管理人員。
《破產法》第一百二十五條規定,企業董事、監事或者高級管理人員違反忠實義務、勤勉義務,致使所在企業破產的,依法承擔民事責任。有前款規定情形的人員,自破產程序終結之日起三年內不得擔任任何企業的董事、監事、高級管理人員。
《破產法》第一百二十六條規定,有義務列席債權人會議的債務人的有關人員,經人民法院傳喚,無正當理由拒不列席債權人會議的,人民法院可以拘傳,并依法處以罰款。債務人的有關人員違反本法規定,拒不陳述、回答,或者作虛假陳述、回答的,人民法院可以依法處以罰款。
《破產法》第一百二十七條規定,債務人違反本法規定,拒不向人民法院提交或者提交不真實的財產狀況說明、債務清冊、債權清冊、有關財務會計報告以及職工工資的支付情況和社會保險費用的繳納情況的,人民法院可以對直接責任人員依法處以罰款。債務人違反本法規定,拒不向管理人移交財產、印章和賬簿、文書等資料的,或者偽造、銷毀有關財產證據材料而使財產狀況不明的,人民法院可以對直接責任人員依法處以罰款。
五、破產程序對股東的影響
企業被裁定破產,通??衫斫鉃槠髽I資產不足以支付所有債務,因此,股東通過破產程序將無法收回其出資。破產程序在以下兩個方面對股東產生實質性影響。
1.股東出資加速到期
《破產法》第三十五條規定,人民法院受理破產申請后,債務人的出資人尚未完全履行出資義務的,管理人應當要求該出資人繳納所認繳的出資,而不受出資期限的限制。
2.股東出資權益喪失或者調整
在破產清算案件中,由于資產無法清償所有債務,股東將喪失所有出資權益。
在破產重整尤其是上市公司破產重整案件中,股東并不完全喪失其出資權益,但大概率面臨出資權益的調整,通過資本公積金轉增股票、無償或有償轉讓股票、縮股等權益調整方式,獲得現金或股票支持,全部或者部分用于清償債務,但原股東的股份將相應被稀釋。
六、破產程序對勞動者的影響
就企業破產啟動程序來講,破產申請可能由債權人、債務人提起,或者企業法人已解散但未清算或者未清算完畢,資產不足以清償債務的,由負有清算責任的人提起。不同主體提出破產申請時,法律對于其安置職工的要求有所不同。當債務人提出破產申請時,根據《破產法》第八條的規定,職工安置方案及職工工資的支付和社會保險費用的繳納情況是其在向法院提出破產申請時需要提供的必備材料之一。 如果企業在申請破產時未提交或提交的安置方案未達到要求,法院將裁定不予受理公司的破產清算申請,且其他主體不需要必須提供職工安置方案。因此,破產程序對勞動者的影響相對較小。
法院裁定受理破產申請后,企業與員工之間的勞動合同并不當然解除或者終止,原則上應當繼續履行。但根據申請人的不同,工作會有所不同,尤其是對于無職工安置方案的破產情形,職工債權申報等工作應當依法啟動。因受理破產申請導致企業停工停產的,員工按照停工停產的規定享受待遇;企業正常經營的,員工薪資和社保等不受影響。破產管理人接管企業后,可以根據企業情況,結合職工安置方案,依法單方解除或者與員工協商一致后解除勞動合同,員工可獲得經濟補償,還有其他職工權益,如應當依法處理社會保險等。根據《勞動合同法》第四十六條的規定,法院依法裁定宣告企業破產的,企業與員工之間的勞動合同依法終止,員工可獲得經濟補償。
法院受理破產和宣告破產之間的區別應當被充分關注,宣告破產是勞動合同終止的法定情形,在個別案例中確實存在以受理破產作為勞動合同終止的情形。在法院裁定受理破產申請后,應當依法進行債權申報,對符合條件的企業進行破產和解或者破產重整,因此,從受理破產到宣告破產,時間上可能相差幾個月甚至幾年,部分企業破產重整成功后,避免宣告破產,員工得以繼續履行勞動合同。如果破產企業無法獲得重生,則應當依法處理勞動關系解除事宜。
[1] 2020年8月27日,世界銀行發表聲明,確認營商環境報告發生數據違規行為,暫停發布《營商環境報告》。2021年9月16日,世界銀行決定停止《營商環境報告》及其數據的發布,并宣布將制定新的方法來評估商業和投資環境。
[2] 該司法解釋是針對2007年6月1日起已經失效的1986年12月2日發布、1988年11月1日開始實施的《企業破產法(試行)》作出的規定。隨著上述法律的失效,該司法解釋原則上亦應失效。因工作上的銜接考慮,尚未宣布失效。但在適用中應特別注意與2007年6月1日起施行的《企業破產法》及之后發布的相關司法解釋進行甄別,凡是與《企業破產法》及之后發布的相關司法解釋不一致或與《企業破產法》基本制度、原則不一致的,絕不能再適用;不矛盾的,在新的司法解釋出臺前可參照適用。
[3] 根據北京市高級人民法院于2019年10月28日發布且于2019年11月1日開始生效的《北京市高級人民法院關于調整公司強制清算案件及企業破產案件管轄的通知》及2021年3月16日發布且施行的《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北京金融法院案件管轄的規定》的規定,破產案件以北京破產法庭集中管轄為原則,其他法院管轄為輔。
[4] 蘭臺律師事務所:《破產衍生訴訟案件管轄規則》,載蘭臺律師事務所微信公眾號,地址:https://mp.weixin.qq.com/s/ZOGX8-xDv3thyBr8iEyObA,最后訪問日期:2023年2月6日。
[5] 例如,《北京市高級人民法院關于印發〈北京市高級人民法院企業破產案件審理規程〉的通知》第五十九條新發生的有關債務人民事案件的集中管轄規定:“人民法院受理破產申請后,以債務人為原告、被告或者第三人的新提起的第一審民事訴訟,由受理破產申請的人民法院管轄……”而《江蘇省高級人民法院民事審判第二庭關于印發〈破產案件審理指南(修訂版)〉的通知》(六)與受理破產申請有關的事項第七條則規定:“人民法院受理破產申請后、破產程序終結前,當事人提起的有關債務人的第一審民事訴訟,由受理破產申請的人民法院管轄,但債務人作為無獨立請求權第三人參加訴訟的除外……”
[6] 相關規定見于《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破產法〉若干問題的規定(二)》第四十七條第三款,該條款規定:“受理破產申請的人民法院,如對有關債務人的海事糾紛、專利糾紛、證券市場因虛假陳述引發的民事賠償糾紛等案件不能行使管轄權的,可以依據民事訴訟法第三十七條的規定,由上級人民法院指定管轄。”
[7] 例如,《北京市高級人民法院關于調整公司強制清算案件及企業破產案件管轄的通知》第二條規定:“……北京市第一中級人民法院將下列破產衍生訴訟案件交由石景山區、門頭溝區、海淀區人民法院審理:1.按訴訟標的額應由區級人民法院審理的破產債權確認案件;2.按訴訟標的額應由區級人民法院審理的取回權案件?!?/p>
[8] 第一,有關債務人的涉金融衍生訴訟案件,由上海金融法院管轄;第二,除了涉知識產權、海事、金融等專門管轄案件及法定專屬管轄案件以外,由上海市第三中級人民法院及上海金融法院受理的破產及強制清算案件引發的其他衍生訴訟案件,由上海鐵路運輸法院管轄;第三,涉勞動爭議衍生訴訟案件,由用人單位所在地或勞動合同履行地的基層人民法院管轄,二審案件則由基層法院對應轄區的中級人民法院審理;第四,除涉海事糾紛案件,以及上述專屬管轄以外的其他衍生訴訟案件,由上海市浦東新區人民法院管轄;第五,針對上海市浦東新區人民法院、上海鐵路運輸法院作出的衍生訴訟裁判提出上訴的二審案件,以及審判監督案件,除了涉知識產權、海事、金融等專門管轄案件及法定專屬管轄案件以外,由上海市第三中級人民法院管轄。根據《集中管轄通知》的規定,對于以上訴訟案件,當事人可以直接向有管轄權的人民法院提起衍生訴訟。此種方式應該仍然屬于集中管轄,只是基于特殊規定,集中管轄的法院不僅限于破產受理法院,而應擴大到其他法院受理。
[9] 王欣新主編:《破產法原理與案例教程》,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5年版,第20頁。
[10] 《合伙企業法》第九十二條規定:“合伙企業不能清償到期債務的,債權人可以依法向人民法院提出破產清算申請,也可以要求普通合伙人清償。合伙企業依法被宣告破產的,普通合伙人對合伙企業債務仍應承擔無限連帶責任。”
[11]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https://www.mca.gov.cn/article/sj/tjjb/2022/202201qgsj.html,最后訪問日期:2022年7月31日。
[12] 《民法典》第八十七條規定:“為公益目的或者其他非營利目的成立,不向出資人、設立人或者會員分配所取得利潤的法人,為非營利法人。非營利法人包括事業單位、社會團體、基金會、社會服務機構等?!?/p>
[13] 《江蘇省政府關于全面放開養老服務市場提升養老服務質量的實施意見》(蘇政發〔2017〕121號)規定,對有結余的民辦非企(如養老機構),可對舉辦者進行獎勵,對于開辦滿一定年限的,舉辦者還能就其份額進行轉讓、贈與和繼承。
[14] 2012年12月11日發布的《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個人獨資企業清算是否可以參照適用企業破產法規定的破產清算程序的批復》(法釋〔2012〕16號):“貴州省高級人民法院:你院《關于個人獨資企業清算是否可以參照適用破產清算程序的請示》 (〔2012〕黔高研請字第2號)收悉。經研究,批復如下: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破產法》第一百三十五條的規定,在個人獨資企業不能清償到期債務,并且資產不足以清償全部債務或者明顯缺乏清償能力的情況下,可以參照適用企業破產法規定的破產清算程序進行清算。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獨資企業法》第三十一條的規定,人民法院參照適用破產清算程序裁定終結個人獨資企業的清算程序后,個人獨資企業的債權人仍然可以就其未獲清償的部分向投資人主張權利。”
[15] 王富博:《破產立案制度的反思與重構》,載《人民司法》2017年第19期,第10頁。
[16] 《北京市高級人民法院關于印發〈北京市高級人民法院企業破產案件審理規程〉的通知》(京高法發〔2013〕242號)第二十九條(分工及案號)規定:“破產案件的立案工作由人民法院立案庭與負責審理破產案件的審判庭共同完成。審判庭負責破產申請的審查工作,立案庭負責案件立案的程序工作。立案庭收到破產申請人提交的破產申請書和相關材料后,經形式審查,符合本規程第13條、14條、15條、16條規定的,應立案號,案號為‘(××××)×破(預)字第×號’。之后,立案庭應將申請人提交的申請等有關材料移交審理破產案件的審判庭審查,并由審判庭依法作出是否受理破產申請的裁定。破產申請受理前人民法院制作的各類法律文書,以及審判業務庭作出的不予受理或受理民事裁定書,均按前款規定確定文號。審判業務庭裁定受理破產申請后,立案庭應以‘(××××)×破字第×號’確定案號?!钡谌畻l(破產程序中的文書應編排序號)規定:“人民法院在審理一個破產案件中作出的各類文書應編排序號。如:民事裁定書應當分別以‘(××××)×破字第×-1號’民事裁定書、‘(××××)×破字第×-2號’民事裁定書、‘(××××)×破字第×-3號’民事裁定書——依次編號;決定書應當分別以‘(××××)×破字第×-1號’決定書、‘(××××)×破字第×-2號’決定書、‘(××××)×破字第×-3號’決定書——依次編號,等等。”《深圳市中級人民法院破產案件立案規程》第三條規定:“破產案件立案實行形式審查與實質審查相結合的審查原則,形式審查由立案一庭負責,實質審查由公司清算和破產審判庭負責?!薄逗颖笔「呒壢嗣穹ㄔ浩飘a案件審理規程(試行)》第十七條規定:“立案庭登記‘破申’案號后應在一個工作日內將申請材料移送破產案件審判庭審查,由破產案件審判庭審查后作出是否受理破產申請的裁定。”
[17] 《東營市中級人民法院破產案件立案規程(試行)》第六條(立案審查)規定:“破產案件立案實行形式審查與實質審查相結合的審查原則,由破產審判部門負責?!?/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