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龍山經驗”:新時代基層法治建設的實踐
- 余釗飛 張素敏 李博倫等
- 1892字
- 2025-05-14 15:57:47
總序
治理與善治是當代社會科學中最熱門的話題之一,其主要研究如何通過政府與民間合作,改善國家與社會的治理結構,提高治理效能,增進民生福祉。在這個過程中,治理理論逐漸與中國現實高度結合,不斷豐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治理實踐。近二十年來,西北政法大學、杭州師范大學、安慶師范大學等高校共同組織的“楓橋經驗”聯合研究團隊長期致力于基層治理領域的研究,走遍千山萬水,深入千村萬戶,收集大量基層治理相關文獻資料,積極推動“楓橋經驗”“浦江經驗”“龍山經驗”“六尺巷經驗”“千里草原安睦隆”等治理經驗的實踐探索和理論總結,對中國國家治理基層基礎建設的認識也逐漸從立體式直觀感知上升到系統化理論思考。
地方治理水平直接關系到國家政治穩定、經濟發展、文化繁榮。我國是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幅員遼闊、歷史悠久,各地所處經濟社會發展階段存在較大差異,如何在中央統一領導下最大限度發揮地方積極性,因地制宜,是國家治理的一項重要任務。計劃經濟時代,我國按照產業結構進行身份界定,基層治理制度規范縱向管理特征明顯;工人、農民、知識分子、軍人是計劃經濟時代的主流職業劃分,社會結構與產業結構的高度關聯,使得相關社會治理制度規范主要表現為規范企事業單位和人民公社的具體管理活動。在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轉型的歷史進程中,國有企業改革、事業單位改制、集體經濟發展、民營企業壯大等大潮推動著個體身份的動態變革,“單位”“戶籍”“職業”必須與時俱進,適應現實社會的要求。依附于單位和人民公社的社會保障、社會福利等社會建設滯后于市場經濟發展,導致社會結構與經濟結構不協調,基層治理現代化挑戰與機遇并存。
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的主題是“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自此,社會治理尤其是基層治理研究成為我國哲學社會科學研究的熱門話題。2021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關于加強基層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的意見》,提出力爭用5年左右時間,實現黨建引領基層治理機制全面完善,基層政權堅強有力,基層群眾自治充滿活力,基層公共服務精準高效,黨的執政基礎更加堅實,基層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明顯提高。在此基礎上力爭再用10年時間,基本實現基層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中國特色基層治理制度優勢充分展現。由此,對基層治理研究提出了諸多命題。基層治理研究和探索,內涵豐富,任重道遠,既有廣闊的歷史空間,也有豐富的地理空間,還有強烈的需求空間。
中國有不同于其他國家的歷史經驗、人文傳統、自然地理資源稟賦,有著源遠流長的治理文化和豐富包容的治理智慧。研究中國的基層治理問題,必須堅持問題導向、效果導向,認真汲取中國歷史傳統中關于治理基層社會的經驗教訓,并從獨特的國情出發,服務基層治理現代化目標。基層治理現代化事關國家穩定和發展的全局工作,具體落實到不同的空間范圍,必須結合地方實際,順應社情民意。如以新時代“楓橋經驗”為代表的基層社會治理,充分吸收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形成了一套內生式演進發展的社會治理模式,為平安中國、法治中國建設提供了豐富的基層智慧。從“楓橋經驗”的發展歷程中可以看到,在中國共產黨堅強領導下,人民群眾通過實踐行動,推動了基層治理現代化進程。例如,為了突破法的局限性,在法的實施過程中,楓橋等地的干部群眾充分尊重基層社會的歷史傳統和風土民情,從人民群眾切身利益出發,在基層群眾自治、綜合治理、人民調解、文化建設等工作過程中通過實踐不斷豐富基層法治內涵,為中央和地方立法提供了源源不斷的素材。同時,以村民自治章程、村規民約、居民公約為載體,將充分反映基層社會公序良俗和傳統美德的一些經驗做法上升為基層社會自治規范,完善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了建設中國式現代化的目標任務,再次明確了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大意義和總體要求。基層治理在國家治理中處于重要地位,是國家治理的基石。堅持頂層設計和基層創新結合,問題導向和結果導向統一,是社會治理創新的必然要求。自古以來,就有“郡縣治,天下安”的說法。治國安邦重在基層,國家治理最堅實的力量支撐在基層,最突出的矛盾和問題也在基層。基于此,叢書選取多個來自基層且具有突出成就的典型經驗進行系統研究,聚焦鄉村治理、城市治理等主題,凸顯中國國家治理基層基礎建設的原創性、多樣性、有效性。
行者無疆。推動基層治理現代化是我們孜孜以求的既定目標。讓我們同心同德,堅韌不拔,奔赴大江南北、長城內外,提煉、梳理和總結各地好的經驗做法,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為“中國之治”的基層治理現代化建設盡綿薄之力!
是為序。
汪世榮 余釗飛
2023年9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