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二章 繼承概述

第一節 繼承與繼承權

一、繼承的概念和特征

我國現行法中的繼承是財產繼承,指自然人死亡時遺留的個人合法財產,由法律規定的或者由被繼承人指定的人取得的制度。取得遺產的人可能是繼承人、受遺贈人或者酌情分得遺產的人。

繼承制度具有如下兩個特征:

(一)繼承自被繼承人死亡時開始

《民法典》第1121條第1款規定,繼承從被繼承人死亡時開始,即被繼承人死亡的時間就是繼承開始的時間。

1.繼承開始的時間之法律意義

其一,繼承開始的時間是確定繼承人、受遺贈人范圍的時間標準,即只有在繼承開始時生存的人或已受胎的胎兒才具有繼承或受遺贈的資格。其二,繼承開始的時間是確定遺產范圍的時間標準,在繼承開始時屬于被繼承人的個人合法財產才是遺產。其三,繼承開始的時間也是繼承人可以放棄繼承權的時間標準。

2.繼承開始的時間之確定

法律上對自然人死亡時間的確定是以死亡證明記載的時間為準;沒有死亡證明的,以戶籍登記或者其他有效身份登記上所記載的死亡時間為準;但有其他證據足以推翻上述記載時間的,以該證據證明的時間為準。如果不知道自然人是否死亡或者需要確定更確切的死亡時間以處理繼承問題,就需要宣告死亡制度和死亡時間推定制度來確定繼承開始的時間。

(1)宣告死亡制度

自然人失去音訊處于下落不明的狀態達到一定期限,利害關系人可以申請宣告其死亡。被宣告死亡之人的死亡時間為人民法院宣告其死亡的判決作出之日;但因意外事件下落不明而被宣告死亡的,意外發生之日視為其死亡的日期。需要注意的是,因意外事件下落不明而申請宣告死亡,不論是否經有關機關證明該自然人不能生存,只要下落不明是因為意外事件,其死亡的日期均應確定為意外事件發生之日。

(2)死亡時間推定制度

兩個以上相互有繼承關系的人在同一事件中死亡,又難以確定實際死亡時間的,為解決死者之間的相互繼承問題,需要通過死亡時間推定制度來確定死亡順序。

根據《民法典》第1121條第2款的規定,我國死亡時間推定制度包含三個具體規則:第一,推定沒有其他繼承人的人先死亡。第二,死者都有其他繼承人時,如死者的輩份不同,則推定長輩先死亡。第三,死者都有其他繼承人時,如死者的輩份相同,則推定同時死亡,相互不發生繼承。

例如,夫妻與其未成年獨生子在刑事案件中被害,不能確定三人的死亡順序。丈夫的繼承人只有其長兄,妻子的繼承人只有母親。夫妻生前有共同財產100萬元。按照上述三個規則確定死亡順序:第一,推定沒有其他繼承人的人先死亡,夫的繼承人有其長兄,妻的繼承人有其母親,獨生子的繼承人有其外祖母,都有其他繼承人;第二,死者都有其他繼承人時,如死者的輩份不同,則推定長輩先死亡,因此推定夫妻先于獨生子死亡;第三,死者都有其他繼承人時,如死者的輩份相同,則推定同時死亡,相互不發生繼承,因此夫妻被推定同時死亡。本案中,夫妻先于兒子死亡,夫妻同時死亡,夫的遺產50萬元由其第一順序繼承人兒子繼承,妻子的遺產50萬元由其第一順序繼承人母親和兒子繼承,兒子從父母處應繼承的遺產發生轉繼承,由兒子的唯一法定繼承人外祖母取得。

(二)繼承的結果是遺產的權利轉移

繼承是財產權利轉移的方式之一。被繼承人死亡后,根據《民法典》第1123條的規定,繼承開始后,按照法定繼承辦理;有遺囑的,按照遺囑繼承或者遺贈辦理;有遺贈扶養協議的,按照協議辦理。據此可歸納出遺產處理有如下規則:

1.被繼承人死亡后,有遺贈扶養協議的,應先按遺贈扶養協議的約定轉移遺產。

2.沒有遺贈扶養協議或者協議尚有未處理完的遺產,如有遺囑的,則由遺囑繼承人或受遺贈人取得遺產。

3.如果被繼承人生前與他人訂有遺贈扶養協議,同時又立有遺囑,若二者沒有相抵觸,則遺產分別按協議和遺囑處理,若二者有抵觸,則按協議處理,與協議抵觸的遺囑全部或部分無效。

4.沒有遺囑、遺囑無效或遺囑未處分全部遺產的,則由法定繼承人或酌分遺產人取得遺產。

如上述遺產轉移的方式都不能適用的,則根據《民法典》第1160條的規定,無人繼承又無人受遺贈的遺產,歸國家所有,用于公益事業;死者生前是集體所有制組織成員的,歸所在集體所有制組織所有。

二、繼承權的概念和特征

(一)繼承權的概念

繼承權是自然人依照法律規定或被繼承人生前有效遺囑的指定所享有的取得被繼承人遺產的權利。

法律以及法學著作通常在兩種意義上使用“繼承權”一詞。第一種是繼承期待權;第二種是繼承既得權。

1.繼承期待權。這是一種不確定的權利,指繼承人在將來有繼承遺產的可能性。

2.繼承既得權。這是確定的現實權利,享有繼承期待權的推定繼承人在繼承開始后轉化為享有繼承既得權的應召繼承人,享有取得被繼承人遺產的權利。

(二)繼承權的特征

1.繼承權是一項獨立的民事財產權利。依據《民法典》對權利的分類,繼承權與物權、債權、知識產權等均屬于民事權利中的財產權利。

2.繼承權的主體只能是被繼承人法定繼承人范圍之內的自然人。

第二節 法定繼承

一、法定繼承定義

法定繼承,是指依照法律直接規定的繼承人范圍、順序和遺產分配原則,將遺產分配給合法的繼承人的繼承方式。

二、適用法定繼承的情形

(一)被繼承人沒有訂立遺囑或遺贈扶養協議

被繼承人沒有訂立合法有效的遺囑或遺贈扶養協議時,繼承開始后繼承人的范圍、繼承順序以及遺產分配規制按法律的規定確立。

(二)遺囑繼承人放棄繼承或者受遺贈人放棄受遺贈

被繼承人雖然訂立了遺囑,但遺囑繼承人或受遺贈人放棄繼承權或受遺贈權,依遺囑本應由遺囑繼承人或受遺贈人取得的遺產份額,適用法定繼承的規則。

(三)遺囑繼承人喪失繼承權或者受遺贈人喪失受遺贈權

被繼承人雖然訂立了遺囑,但遺囑繼承人或受遺贈人因法定違法行為而喪失繼承權或受遺贈權的,遺囑中指定由該遺囑繼承人或受遺贈人取得的財產份額,適用法定繼承的規則。

(四)遺囑繼承人或受遺贈人先于遺囑人死亡或終止

被繼承人雖然訂立了遺囑,但遺囑繼承人或受遺贈人先于被繼承人死亡或在法律上終止主體資格,遺囑中指定由該遺囑繼承人或受遺贈人取得的財產份額,適用法定繼承的規則。

(五)有遺囑無效部分涉及的財產

《民法典》第1143條規定,無民事行為能力人或者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所立的遺囑無效。遺囑必須表示遺囑人的真實意思,受欺詐、脅迫所立的遺囑無效。偽造的遺囑無效。遺囑被篡改的,篡改的內容無效。無效的遺囑或遺囑中無效部分所處置的遺產,由法定繼承人取得。

(六)有遺囑未處分的遺產

被繼承人雖然訂立了有效遺囑或遺贈扶養協議,但并未處理完全部遺產,未處分的遺產適用法定繼承的規則。

三、法定繼承人的范圍

法定繼承人包括第一順序和第二順序的繼承人,也包括依法可以代位繼承的代位繼承人。我國的法定繼承人是被繼承人的親屬。

(一)配偶

配偶之間相互為繼承人。依照現行法律的規定,男女雙方完成結婚登記,即確立婚姻關系,產生配偶的身份關系。在婚姻關系存續期間,一方死亡,另一方享有法定繼承權。

現實社會生活中,存在符合結婚的條件且以夫妻名義共同生活的男女雙方,沒有辦理結婚登記的情形。在這種情形下,一方死亡,另一方以配偶身份主張享有繼承權的,根據《民法典婚姻家庭編司法解釋一》第7條的規定,1994年2月1日民政部《婚姻登記管理條例》公布實施以前,男女雙方已經符合結婚實質要件的,按事實婚姻處理,一方死亡另一方可以配偶身份參加繼承;1994年2月1日以后,男女雙方符合結婚實質要件并以夫妻名義同居生活的,如未補辦結婚登記的,雙方關系按同居關系處理,互不享有配偶的法定繼承權。

(二)近血親

1.父母子女

父母子女是最近的直系血親,《民法典》第1070條規定“父母和子女有相互繼承遺產的權利”。根據《民法典》的相關規定,被繼承人的生父母、養父母和撫養教育其的繼父母,被繼承人的婚生子女、非婚生子女、養子女和其撫養教育的繼子女,均是其法定繼承人。

需要注意的是:《民法典婚姻家庭編司法解釋一》第40條認為“婚姻關系存續期間,夫妻雙方一致同意進行人工授精,所生子女應視為婚生子女,父母子女間的權利義務關系適用民法典的有關規定”。故雙方一致同意進行人工授精所生子女即使與男方并無自然的血緣聯系,但仍然是其法定繼承人。此外養子女被收養后,與其養父母互為繼承人,與其生父母不再互為法定繼承人。

2.兄弟姐妹

兄弟姐妹是最近的旁系血親,被繼承人同父同母,同父異母或同母異父的兄弟姐妹、養兄弟姐妹均是其法定繼承人。但根據《民法典繼承編司法解釋一》第12條第2款的規定,被收養人與其親兄弟姐妹之間的權利義務關系,因收養關系的成立而消除,不能互為第二順序繼承人。

3.祖父母、外祖父母

《民法典》未界定祖父母、外祖父母,但依據第1111條第1款的規定,被繼承人的生父母之生父母或養父母,或者養父母之生父母或養父母為被繼承人的法定繼承人。

4.子女的直系晚輩血親

所謂直系晚輩血親,是指己身所生的血親,即子女、孫子女、外孫子女、曾孫子女等。被繼承人子女的直系晚輩血親作為代位繼承人,不受輩數的限制。

5.兄弟姐妹的子女

兄弟姐妹的子女即被繼承人的侄子女或外甥子女。依據《民法典》第1127條第3款和第5款規定,被繼承人同父同母、同父異母或同母異父的兄弟姐妹、養兄弟姐妹、有扶養關系的繼兄弟姐妹的婚生子女、非婚生子女、養子女和有扶養關系的繼子女是代位繼承人。

(三)有扶養關系的特定姻親

姻親是以婚姻為中介而形成的親屬關系,可分為直系姻親和旁系姻親。前者如公婆與兒媳、岳父母與女婿、繼父母與繼子女,后者如繼兄弟姐妹等。在我國的親屬制度中,姻親之間的權利義務關系很少,單純的姻親不是法定繼承人,但有扶養關系的特定姻親可依法成為繼承人。

1.有扶養關系的繼父母、有扶養關系的繼子女

繼父母子女關系是配偶一方和配偶另一方與前配偶所生子女之間的關系,該方配偶為繼父母,另一方配偶與前配偶所生子女為繼子女,繼父母子女互為直系姻親關系。依據《民法典》第1127條第3款和第4款的規定,有扶養關系的繼父母與生父母、養父母一樣是被繼承人的法定繼承人;有扶養關系的繼子女與婚生子女、非婚生子女、養子女一樣是被繼承人的法定繼承人。

這里需要注意三點:其一,被繼承人生前與其繼父母或繼子女之間存在扶養關系。其二,被繼承人生前與其繼父母或繼子女之間的姻親關系存在。如果被繼承人生前與有扶養關系的繼父母或繼子女已經終止姻親關系,相互不再是繼父母子女關系,也不能互為對方的法定繼承人。其三,繼父母繼承了繼子女的遺產,或繼子女繼承了繼父母的遺產,不影響其繼承自己生子女或生父母的遺產。

2.有扶養關系的繼兄弟姐妹

繼兄弟姐妹,是指繼子女與繼父母的生子女、養子女之間的相互關系。繼兄弟姐妹之間是旁系姻親關系,相互之間本來沒有繼承權,但如果繼兄弟姐妹之間有扶養義務,則可互為法定繼承人。

3.對公婆、岳父母盡了主要贍養義務的喪偶兒媳、女婿

兒媳與公婆、女婿與岳父母本是直系姻親關系,相互沒有繼承權,但是,兒媳、女婿在喪偶后對公婆、岳父母盡到了主要贍養義務的,為公婆、岳父母的法定繼承人。

這里需要注意兩點:其一,姻親關系在中介婚姻關系因離婚而終止時會隨之解除,但不會在中介婚姻關系因一方死亡而終止時隨之解除,因此無論喪偶兒媳、女婿是否再婚,均有權依照《民法典》第1129條的規定作為第一順序繼承人參加繼承,其與公婆和岳父母仍然具有姻親關系。其二,喪偶兒媳、女婿對公婆、岳父母盡到了主要贍養義務,主要是指在喪偶后,兒媳、女婿對公婆、岳父母的生活提供了主要經濟來源,或在勞務等方面給予了主要扶助。

第三節 遺囑繼承

一、遺囑繼承定義

遺囑繼承,是指依照被繼承人生前遺囑,由其指定的繼承人取得遺囑確定的遺產份額的繼承方式。

二、遺囑繼承的法律特征

第一,遺囑繼承的發生需要兩個法律事實:一是被繼承人死亡,二是被繼承人生前訂立了有效遺囑。

第二,遺囑繼承在適用上優先于法定繼承,如果另有遺贈扶養協議的,則優先適用遺贈扶養協議。

第三,遺囑繼承人均為法定繼承人范圍之內的人,但不受法定繼承順序和份額的限制。

第四,遺囑繼承不適用代位繼承。遺囑指定的繼承人先于遺囑人死亡的,涉及的遺產份額按法定繼承處理。

三、遺囑繼承的適用條件

1.被繼承人生前訂立合法有效遺囑。被繼承人生前依照法律規定的遺囑有效要件訂立了遺囑,這是適用遺囑繼承的首要條件。

2.遺囑人死亡。

3.沒有遺贈扶養協議或遺囑未與遺贈扶養協議抵觸。根據《民法典》第1123條的規定,繼承開始后有遺囑的,按照遺囑繼承或者遺贈辦理;但有遺贈扶養協議的,按照協議辦理。《民法典繼承編司法解釋一》第3條也明確規定,如果被繼承人的遺囑扶養協議與其遺囑有抵觸,按協議處理,與協議抵觸的遺囑全部或部分無效。

4.遺囑繼承人未放棄繼承,也未喪失繼承權。

5.遺囑人先于遺囑繼承人死亡。如遺囑指定的繼承人先于遺囑人死亡,遺囑中指定其為繼承人的部分不生效。

四、遺囑的概念、特征和形式

(一)遺囑的概念

遺囑,是指自然人生前對個人財產進行處分并于其死亡后生效的單方民事法律行為。遺囑處分的方式有三種:一是遺產繼承,二是遺贈,三是設立遺囑信托。

依據《民法典》第1133條第2款、第3款、第4款的規定,自然人立遺囑將個人財產指定由法定繼承人中的一人或者數人繼承的是遺囑繼承。自然人立遺囑將個人財產贈與國家、集體或者法定繼承人以外的組織、個人的是遺贈。自然人可以依法設立遺囑信托。以遺囑形式設立的信托,既要符合《民法典》對遺囑有效要件和生效要件的規定,又要符合《信托法》的規定才能產生法律效力。

(二)遺囑的特征

1.遺囑是單方民事法律行為。根據《民法典》第134條、第138條的規定,遺囑是無相對人的單方民事法律行為,遺囑按照法律規定的形式和要件訂立后即成立,無須他人了解更不需要他人同意。遺囑的這一特征也決定了遺囑人在死亡前可以隨時隨意更改、撤回其遺囑處分。

2.遺囑于遺囑人死亡時生效。遺囑屬于終意處分行為,在遺囑人死亡前其均有權撤回、變更其遺囑處分,所以即使是符合法律規定成立的遺囑也只能在繼承開始后方能執行。故根據《民法典》第136條、第138條、第1121條第1款的規定,遺囑于符合有效要件完成時成立,于遺囑人死亡時生效。

3.遺囑不得代理。為確保遺囑是被繼承人的真實意思,遺囑人應親自訂立遺囑,不得由他人代理。

4.遺囑是要式法律行為。遺囑屬于《民法典》第135條規定的要式法律行為,只有符合法律規定的六種形式遺囑才能有效成立。這是因為遺囑生效執行時,遺囑人已經死亡,必須有嚴格的形式要求來保證其真實性。

(三)遺囑的形式

遺囑是要式法律行為,《民法典》第1134條至第1139條規定了六種遺囑的形式,即自書遺囑、代書遺囑、打印遺囑、錄音錄像遺囑、口頭遺囑和公證遺囑。

1.自書遺囑。自書遺囑,也稱為親筆遺囑,要求遺囑人親筆書寫全部遺囑內容,并在遺囑上簽名,注明年、月、日。自書遺囑的形式要求比較簡單,無須他人幫助即可自行完成。根據《民法典繼承編司法解釋一》第27條的規定,自然人在遺書中涉及死后個人財產處分的內容,確為死者的真實意思表示,有本人簽名并注明了年、月、日,又無相反證據的,可以按自書遺囑對待。

2.代書遺囑。遺囑人若因不識字或因病不能親自書寫遺囑,可以采用代書遺囑的形式。代書遺囑有以下三個要求:其一,需要有兩個以上見證人在場見證。也就是說,最少需要兩名見證人,并且見證人必須在現場親自見證訂立遺囑的過程。其二,遺囑人口授遺囑內容,在場的一名見證人書寫其遺囑內容。該名見證人在記錄完成后向遺囑人和其他見證人宣讀講解。其三,經遺囑人和其他見證人確認遺囑內容無誤后,由遺囑人、代書人和其他見證人簽名并注明訂立遺囑的年、月、日。

《民法典》第1140條明確規定了不能擔任遺囑見證人的情況,包括:(1)無民事行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以及其他不具有見證能力的人。見證能力主要是指能夠履行見證職責的能力,比如能夠表達、能夠看見的能力。(2)繼承人、受遺贈人。繼承人和受遺贈人的利益與遺囑的內容息息相關,法律將其列為不適格的見證人是為保證遺囑是遺囑人的真實意思表示。(3)與繼承人、受遺贈人有利害關系的人,包括繼承人、受遺贈人的親屬、債權人、債務人,共同經營的合伙人等。這也是為避免因利害關系而影響遺囑的真實性。

3.打印遺囑。打印遺囑是新的遺囑形式,但在司法實踐中多有出現。由于打印遺囑不是遺囑人的親筆書寫,容易被篡改,為確保其真實性,法律規定需符合如下要求:其一,需要兩名以上見證人在場見證訂立打印遺囑的過程;其二,遺囑人和見證人均應在打印遺囑的每一頁簽名,并注明日期。

4.錄音錄像遺囑。由于智能手機的普及,不受書寫能力和書寫環境限制,在錄音錄像中口述遺囑內容的形式是比較方便的。但影像錄音資料也容易被篡改,所以法律要求遺囑人和見證人均需在錄音錄像中表明自己的姓名等身份信息以及錄音錄像的日期信息。

5.口頭遺囑。口頭遺囑屬于特別遺囑形式,沒有文字記載,全憑見證人證明,存在見證人記錯記漏的可能性,且容易被篡改。

訂立口頭遺囑應注意:(1)在危急情況下才能訂立口頭遺囑。危急情況一般是指因遺囑人生命垂危或者與外界隔絕等,無法訂立其他形式遺囑的情況。(2)需兩名以上見證人在場見證。(3)口頭遺囑從危急情況消除,遺囑人能夠以任何其他法定形式訂立遺囑之日起無效。能夠以任何其他法定形式訂立遺囑是指一種可能性,并不需要遺囑人在危急情況解除后實際上以其他形式訂立遺囑。

6.公證遺囑。公證機構按照法定程序證明遺囑人設立遺囑行為真實、合法的活動為遺囑公證。經公證證明的遺囑為公證遺囑。

較之其他遺囑形式,公證遺囑的要件要求是最嚴格的。自然人辦理遺囑公證,應經由公證機關依照《公證法》《公證程序規則》以及《遺囑公證細則》所規定的條件和程序辦理。需要注意的是,遺囑公證應由立遺囑人親自申請,不得委托他人代理申辦。遺囑公證應當由兩名公證人員共同辦理,由其中一名公證員在公證書上署名。因特殊情況由一名公證員辦理時,應當有一名符合要求的見證人在場見證并在遺囑和筆錄上簽名。

《民法典》雖未規定共同遺囑,但兩個以上的遺囑人堅持申請辦理共同遺囑公證的,公證機關應引導其在共同遺囑中明確遺囑變更、撤銷及生效的條件。

第四節 繼承權的取得、放棄、喪失和保護

一、繼承權的取得

繼承權依據取得根據的不同分為法定繼承權和遺囑繼承權。

(一)法定繼承權的取得

法定繼承權,是指法定繼承人依據法律直接規定而享有的取得遺產的權利。法定繼承權的取得取決于兩個法律事實:一是被繼承人的死亡;二是被繼承人死亡時有法定繼承人。

(二)遺囑繼承權的取得

遺囑繼承權基于被繼承人的遺囑指定。被繼承人可以通過遺囑來指定繼承人、指定繼承份額或具體遺產的取得,法定繼承人因被繼承人的意思而取得遺產的權利為遺囑繼承權。遺囑繼承權的取得也取決于兩個法律事實:一是被繼承人死亡;二是被繼承人生前有合法有效的遺囑指定了繼承人。

二、繼承權的放棄

(一)放棄繼承權的時間

繼承人放棄繼承權應在繼承開始后,遺產處理前。繼承開始前,繼承人享有的是繼承期待權,該權利不具有客觀確定性,所以無法放棄。遺產分割后表示放棄的不再是繼承權,而是所有權。

(二)放棄繼承權的方式

《民法典》第1124條第1款規定,繼承人應以書面形式作出放棄繼承的表示。

1.放棄繼承權不需要得到他人的同意

放棄繼承權是單方法律行為,作出該意思表示即可放棄繼承權,不需要其他繼承人、遺產管理人或法院的同意。但為了處理遺產的方便,放棄繼承權的意思表示應向其他繼承人、遺產管理人或人民法院作出。依據《民法典》關于遺產管理人職責的規定,以及《民法典繼承編司法解釋一》第33條和第34條的規定,繼承人放棄繼承權的意思表示應以書面形式向遺產管理人或其他繼承人作出,也可以在訴訟中向人民法院作出。

2.放棄繼承權應以書面形式作出

根據《民法典繼承編司法解釋一》第34條的規定,在訴訟中,繼承人向人民法院以口頭方式表示放棄繼承的,要制作筆錄,由放棄繼承的人簽名。

3.放棄繼承權不能部分接受,部分放棄

放棄繼承權的后果是從繼承一開始就不享有繼承權,因此是整體地對繼承人法律地位的放棄,而不是放棄這部分遺產而接受另一部分遺產。這里需要注意兩點:一是放棄繼承權是對個人財產權利的放棄,不得以不承擔法定義務為條件,例如以將來不贍養父親為條件放棄對母親遺產的繼承權;二是如果繼承人既享有遺囑繼承權,又享有法定繼承權,單獨放棄遺囑繼承權或法定繼承權,不屬于部分接受部分放棄。

4.監護人一般不得代為放棄繼承權。監護人應當按照最有利于被監護人的原則履行監護職責。而繼承權是一項純受益的財產權利,監護人不得代為放棄。

(三)放棄繼承權的法律效力

根據《民法典繼承編司法解釋一》第37條的規定,放棄繼承權的效力追溯到繼承開始的時間。也就是從繼承開始該繼承人就沒有繼承權,處理遺產時不再考慮該繼承人。

繼承人放棄繼承的,對被繼承人依法應當繳納的稅款和債務可以不負清償責任。

三、繼承權的喪失

(一)繼承權喪失的概念和特點

繼承權喪失是有繼承資格的人因有法律規定的違法行為而喪失繼承資格。我國的繼承權喪失具有如下3個特點:

1.喪失的繼承權既可能是繼承期待權,也可能是繼承既得權。

2.喪失繼承權是一種民事制裁,針對的是法律明文規定的違法行為。

3.繼承權喪失的規則適用于法定繼承和遺囑繼承,也適用于遺贈的情形。受遺贈人有《民法典》第1125條第1款規定的行為,喪失受遺贈權。

(二)繼承權喪失的法定情形

根據《民法典》第1125條第1款的規定,繼承人有下列行為之一的將喪失繼承權:

1.故意殺害被繼承人

關于此種情形有兩點需要注意:(1)有殺害被繼承人的故意即可,不考慮其動機或目的。因過失行為致被繼承人死亡并不導致繼承權喪失。(2)根據《民法典繼承編司法解釋一》第7條的規定,無論殺害被繼承人的犯罪行為既遂還是未遂,繼承人只要有故意殺害被繼承人的行為均喪失繼承權。

2.為爭奪遺產而殺害其他繼承人

關于此種情形有四點需要注意:(1)繼承人殺害的是其他繼承人,被殺害者是繼承順序在前或與殺人者同一順序的法定繼承人,或是遺囑指定的繼承人;(2)繼承人殺害其他繼承人是為了爭奪遺產,而不是因為其他糾紛;(3)殺害其他繼承人的時間,可能是在繼承開始之前,也可能是在繼承開始之后;(4)繼承人為爭奪遺產殺害其他繼承人的行為無論既遂還是未遂,均喪失對被繼承人的繼承權。

3.遺棄被繼承人,或者虐待被繼承人情節嚴重

遺棄,是指有扶養能力的人,對其負有扶養義務又需要其扶養的無獨立生活能力的被繼承人拒絕履行法定扶養義務的行為。遺棄是嚴重違反親屬間法定義務的行為,無論繼承人遺棄被繼承人的行為是否造成嚴重后果,也無論其情節是否惡劣,均喪失繼承權。

虐待,是指繼承人經常以打罵、凍餓、禁閉、強迫過度勞動、有病不給治療或其他方式摧殘、折磨被繼承人,給其精神上和身體上造成傷害的行為。虐待被繼承人情節嚴重的將導致繼承人喪失繼承權。《民法典繼承編司法解釋一》第6條規定,可以從繼承人實施虐待行為的時間長短、手段的惡劣程度、后果的嚴重性和社會影響大小等方面認定其虐待被繼承人情節是否嚴重。只要達到情節嚴重的程度,無論是否追究其刑事責任,均可確認其喪失繼承權。

4.偽造、篡改、隱匿或者銷毀遺囑,情節嚴重

《民法典繼承編司法解釋一》第9條規定,繼承人偽造、篡改、隱匿或者銷毀遺囑,侵害了缺乏勞動能力又無生活來源的繼承人的利益,并造成其生活困難的,應當認定為“情節嚴重”。

5.以欺詐、脅迫手段迫使或妨礙被繼承人設立、變更或者撤回遺囑,情節嚴重

通常可以從非法獲利大小,造成他人權益受損后果等方面判斷是否構成情節嚴重。

(三)被繼承人寬恕對繼承權喪失的影響

《民法典》第1125條第1款所列的5項導致繼承權喪失的情形,分為絕對喪失繼承權和相對喪失繼承權:

1.有第1項“故意殺害被繼承人”和第2項“為爭奪遺產而殺害其他繼承人”行為的繼承人依法絕對喪失繼承權,即使被繼承人嗣后表示寬恕原諒或嗣后遺囑指定該繼承人的遺產份額,也無法恢復或重新賦予其繼承權,因為這是非常嚴重的犯罪行為。根據《民法典繼承編司法解釋一》第8條規定,若繼承人有上述兩項行為,而被繼承人以遺囑將遺產指定由該繼承人繼承的,可確認遺囑無效,并確認該繼承人喪失繼承權。

2.有第3項至第5項行為(即“遺棄被繼承人,或者虐待被繼承人情節嚴重”“偽造、篡改、隱匿或者銷毀遺囑,情節嚴重”“以欺詐、脅迫手段迫使或者妨礙被繼承人設立、變更或者撤回遺囑,情節嚴重”)的繼承人相對喪失繼承權,如果同時具備繼承人確有悔改表現和被繼承人表示寬宥或事后在遺囑中將其列為繼承人的兩個條件,可不喪失繼承權。

(四)繼承權喪失的效力

1.當然喪失。繼承權的喪失不需要經人民法院確定或宣告,有法律規定喪失繼承權的情形的,繼承人當然喪失繼承權。但是根據《民法典繼承編司法解釋一》第5條的規定,繼承人之間因是否喪失繼承權發生糾紛,訴訟到人民法院的,人民法院可判決確認繼承人是否喪失繼承權。

2.不能代位繼承。根據《民法典繼承編司法解釋一》第17條規定,繼承人喪失繼承權的,其直系晚輩血親不得代位繼承。這是因為代位繼承人只能繼承被代位人有權繼承的遺產,被代位人喪失繼承權的,代位繼承人也無法繼承被繼承人的遺產。

四、繼承權的保護

根據《民法典》第188條的規定,繼承權受到侵害的繼承人向人民法院請求保護繼承權的訴訟時效期間為3年。訴訟時效期間自繼承人知道或者應當知道繼承權受到損害以及義務人之日起計算。但自繼承權受到損害之日起超過20年的,人民法院不予保護;有特殊情況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據繼承人的申請決定延長。

另外,繼承人應取得的遺產的物權,從被繼承人死亡時就發生效力。即使尚未完成動產交付或不動產登記,其權利受到侵害的,繼承人也可以通過請求保護物權獲得救濟。

主站蜘蛛池模板: 罗平县| 莱西市| 辽源市| 铅山县| 盘锦市| 武威市| 土默特左旗| 科技| 海林市| 安远县| 晋江市| 监利县| 灵川县| 桂东县| 西昌市| 绥阳县| 中牟县| 泗水县| 太仆寺旗| 漾濞| 桓仁| 巨鹿县| 娱乐| 会昌县| 无极县| 太和县| 尉犁县| 泊头市| 弥勒县| 彰武县| 淮阳县| 平凉市| 准格尔旗| 天门市| 渭南市| 顺平县| 德惠市| 洪湖市| 龙川县| 澄江县| 沂水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