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民法典與銀行法

民法典借款合同的金融法調整

強力[1]

《民法典》自2021年1月1日起施行,作為基礎性民事法律規范,其對規范金融信貸交易行為具有重要的作用,有利于規范信貸融資,促進金融安全,維護金融公平。《民法典》借款合同專章中對借款主體適用范圍的擴大,禁止高利放貸及對利息規則的修改,都反映了實踐需要并體現出時代特征。新時期雙循環發展新格局背景下,《民法典》借款合同的正確適用自然必須受到金融法的調整和規范,即借款合同的訂立、履行和糾紛解決必須服從于金融法的基本理念和原則,即金融要服務實體經濟,要防范、化解金融風險并且保護金融消費者權益。

一、《民法典》借款合同章是規范信貸融資交易活動的基礎法律

(一)《民法典》借款合同章旨在規范信貸融資交易

囿于經濟產業結構的特點和歷史文化傳統,信貸融資活動仍是我國經濟最重要的融資方式。2020年年末,我國社會融資規模存量為284.83萬億元,對實體經濟發放的人民幣貸款余額為171.6萬億元,占同期社會融資規模存量的60.2%[2];該貸款還不包括信托貸款、委托貸款、債券融資等,僅為銀行為支持實體經濟直接發放的貸款。同美國等直接融資占比較大的國家相比,我國在社會融資結構中依舊依賴的間接融資占比約為90%[3],而間接融資最主要的表現為以銀行信貸為核心,占比約為70%[4]。如此龐大的信貸融資規模需要在信貸行為開始時予以良好的法律規則進行規制。

《民法典》作為調整平等主體人身關系和財產關系的私法規范,對民事法律行為有規范作用,開展民事活動需要以《民法典》規定為依據。借貸行為是借貸雙方通過簽署書面借貸協議而形成的特定的債權債務關系,借貸雙方應以借貸合同為依據享有相應的權利和履行相應的義務。《民法典》借款合同章中將借款合同種類、方式、合同內容等都作了規定,以確保信貸活動正常有序開展,有利于維護信貸交易秩序。開展借貸活動需要按照《民法典》的規定簽署借款合同,借款合同需在借貸雙方意思表示一致的前提下依照《民法典》的規定來約定借款金額、借款利息、借款用途、借款期限及違約責任等。作為平等主體之間形成的民事法律行為,《民法典》理應對借貸行為進行調整和規制。

(二)《民法典》借款合同章保障信貸金融安全

經濟安全是一切安全之本,是人類活動包括經濟活動的基本前提,其實質為利益安全作為經濟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5]金融安全是經濟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金融參與主體、金融交易活動、金融調控、金融監管等各個環節都要維護金融安全,確保一定區域內的金融安全,最后確保國家的整體金融安全。

受國際經濟低迷以及國內經濟結構調整、寬信用與金融嚴監管等多種因素的作用,主要依賴表外融資或者高杠桿運行的企業面臨“縮表”壓力,信用風險多發,大中型企業違約增加,中小微企業破產倒閉時有爆雷風險。從數據統計來看,2019年信托風險項目規模突破5000億元,債券市場違約新增累計規模超1400億元,違約風險較大,由此引發的信用風險,帶來的金融市場隱患較大。[6]金融資源的稀缺性決定了信貸資源作為稀缺資源,需要運用到經濟薄弱以及結構調整的關鍵領域,《民法典》規定的借款合同作為信貸行為的基礎行為準則,對信用風險的發生有預防和化解作用,能夠規范信貸融資,進而促進信貸市場的規范發展。

安全作為法的基礎價值取向,要求保護人身和財產安全,有助于使人們享有諸如生命、財產、自由和平等其他價值的狀況穩定化并盡可能地持續下去。[7]金融法作為國家金融調控、金融監管的主要手段,從公法角度確保在預防風險或風險發生時,國家能夠運用法定方式對金融市場進行干預,以起到控制金融風險、防范金融危機的作用,直接體現出金融法具有保護社會公共利益的重要作用。然而在現實經濟社會中,金融市場金融交易活動大多是以契約為主流的民事法律行為,如金融消費者購買金融服務或金融產品、銀行開展信貸業務、企業發行股票債券等約束交易雙方的民事法律行為均為合同關系,當事人按照合同約定行使權利、履行義務,則必然需適用《民法典》的規定。信貸融資作為資金融通的主要方式,是金融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社會融資的主要構成;《民法典》關于借款合同的規定作為基礎信貸行為規則,有助于規范信貸融資行為,確保信貸融資交易行為的安全,促進信貸行業的健康發展,進而起到維護金融安全的作用。

(三)《民法典》借款合同章維護金融公平

金融公平強調的是在金融市場活動中各類主體公平地參與金融活動,機會均等地分享金融資源,形成合理的金融秩序,并通過金融市場實現社會整體利益的最大化。[8]在金融活動中形成的金融交易關系本質上是市場經濟中眾多私主體交易關系的一種,具有準公共性,要求金融交易要維持金融體系穩定,并為其他產業提供融資資金、維持國民經濟產業結構均衡發展等重任[9]。這種多重任務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金融資源的稀缺性及重要性,而此特性必然導致金融富貴化[10],金融公平不是要從根本上逆轉這種趨勢,而且也無法逆轉,因此金融公平強調的是機會均等及交易過程的公平,強調的是相對公平。

信貸融資活動本質上是平等主體以意思表示一致為前提開展的借款行為,這種活動更具有金融交易法即金融私法的屬性,在維護金融交易秩序,確保金融安全的前提下,更強調自由、效率及公平,這就要求市場金融經濟給每位參與者提供均等地參與市場資源配置的機會,要求做到機會公平、交易過程公平。

就機會公平而言,借貸活動首先應允許各類市場主體在遵守法律法規的前提下公平進入金融市場,市場主體不因背景、地域、所有制等因素受到限制。從借款需求者視角來看,公平進入金融市場意味著公平獲取借貸服務,即消除金融排斥,使各類主體都能有機會享受借貸金融服務,并且利用金融市場實現自身發展,最終實現社會公平。例如,通過支農貸款、小額信貸以及基礎金融服務的供給,使農村居民、小微企業等能夠獲取金融資源,促使其獲得發展機會。從借款供給者視角來看,公平進入金融市場意味著貸款主體在遵守法律法規的前提下,不論所有制性質、規模大小、行業和地域等因素,都能夠機會均等地開展信貸業務,不因與提供金融服務能力無關的因素遭受隱性或顯性的歧視待遇。《民法典》作為調整平等主體間財產關系和人身關系的法律規范,規定了借款行為既可以發生在金融機構與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組織之間,也可以發生在法人、非法人、自然人相互之間,從主體的角度規定了借貸行為可以有不同的參與主體,體現了不同主體參與金融借貸活動的公平性。

就交易過程公平而言,盡管借貸行為本身作為一種民商事行為取決于交易主體的意思自治,按照買賣自愿、買者自負的原則進行,然而這種形式上的公平在交易雙方實力懸殊的情況下可能會導致弱勢主體利益受損,如貸款人因占有優勢地位而超過法律規定的上限抬高利率,進而損害弱勢的借款人利益。《民法典》借款合同章明確規定了禁止高利放貸,借款利率不得違反國家有關規定,以法律的手段確定了貸款利率上限,進而維護貸款人的合法權益。可見應當允許公平原則合理介入意思自治,對弱勢主體進行傾斜性保護并通過強行性規范對強勢主體行為進行約束,以確保金融交易主體地位平等、權利義務對等,從而實現形式公平與實質公平相統一。

二、《民法典》借款合同章主要內容與創新亮點

(一)《民法典》借款合同章的主要內容

《民法典》借款合同章對《合同法》《擔保法》《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民間借貸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規定》等法律法規和司法解釋進行了整合,形成專章共14條,即第667條至第680條。相對于《合同法》借款合同章,減少了兩個條文。《合同法》借款合同章共16條,主要調整金融借款合同以及自然人之間的借款合同關系。日漸增多的非金融機構法人之間的借貸行為雖然有利于解決企業間融資難問題,也不存在損害社會公共利益的問題,可當發生糾紛時,法院卻因該類主體不具有貸款資格進而判定借款合同無效,認定合同無效的理由則顯牽強,實踐中產生了一定爭議。

2015年8月6日,最高人民法院發布《關于審理民間借貸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規定》,順應經濟金融發展的現實需要,從而認可了非金融機構法人之間正常借貸行為的合法性。《民法典》的編纂,吸收了實踐經驗,將《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民間借貸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規定》和《合同法》借款合同章進行了整合,將非金融機構法人之間的借款行為納入《民法典》。從整體來看,擔保依照《擔保法》的規定,由于擔保內容已在物權篇體現,為了避免重復性及保持條文上下的一致性,刪除了《合同法》第198條規定,即訂立借款合同,貸款人可以要求借款人提供擔保。此外,還刪除了《合同法》規定的辦理貸款業務的金融機構貸款利率,應當按照中國人民銀行規定的貸款利率的上下限確定。為順應利率市場化改革,中國人民銀行于2019年8月17日發布公告,決定改革完善貸款市場報價利率(LPR)形成機制,從2019年8月20日起中國人民銀行授權全國銀行間同業拆借中心于每月20日9時30分公布貸款市場報價利率。顯然《合同法》的該條規定已經失去了適用的前提條件。

《民法典》借款合同章主要調整金融機構與自然人、法人、非法人組織以及自然人、法人、非法人組織相互之間的借款關系,對借款合同的概念、形式及內容、貸款人和借款人雙方的權利義務,以及當事人違反合同的責任等內容作出了規定。首先,對借款合同進行定義,即借款合同是借款人向貸款人借款,到期返還借款并支付利息的合同。其次,借款合同在形式上明確規定應采用書面形式,且合同內容一般包括借款種類、幣種、用途、數額、利率、期限和還款方式等條款。再次,在借貸雙方當事人權利義務的規定上,集中體現對借款利息進行規定,如在借貸中出現的“砍頭息”,為了避免損害貸款人的利益,《民法典》規定借款利息不得預先在本金中扣除,如扣除,則應按照實際借款數額返還借款并計算利息。對于利息的支付期間,沒有約定或者約定不明,當事人之前不能達成合意形成補充約定的,如借款不滿一年,應當在返還借款時一并支付;如借款一年以上的,應當在每屆滿一年時支付,剩余期間不滿一年的,應該在返還借款時一并支付。對于借款合同利息的約定,明確規定利息不能超過國家法律法規規定的上限,明確禁止高利貸行為;借款合同利息支付約定不明確,又無法協商一致達成補充約定的,應該按照當地或者當事人的交易習慣、交易方式、市場利率等因素確定利息。最后,在違反借款合同的責任上,《民法典》借款合同章明確規定,貸款人未按照約定提供借款、借款人未按照約定收取借款均屬于違約行為,應當承擔違約責任。借款人未按照借款合同約定的用途使用借款的,屬于重大違約行為,貸款人可以停止發放借款、提前收回借款或者解除合同等。

(二)《民法典》借款合同章的制度亮點

1.擴大了適用范圍

《民法典》第680條規定,借款合同對支付利息沒有約定的,視為沒有利息。借款合同對支付利息約定不明確,當事人不能達成補充協議的,按照當地或者當事人的交易方式、交易習慣、市場利率等因素確定利息;自然人之間借款的,視為沒有利息。同時刪除了有關金融貸款利率的上下限規定。相較于《合同法》規定的借款合同僅適用于金融借款合同以及自然人之間的借款合同,自然人之間的借款合同對支付利息沒有約定或者約定不明的,視為不支付利息;自然人之間的借款合同約定該支付利息的,借款的利率不得違反國家有關限制借款利率的規定,從借款利息及利率上講,已經從原來的金融借款合同和自然人之間的借款合同,擴展到所有民事主體之間的借款合同。基于此,借款合同章的適用范圍必然擴大。《民法典》借款合同章既適用于金融機構與自然人、法人、非法人組織之間的借款,也適用于自然人、法人、非法人組織相互之間的借款。因此,《民法典》里的借款合同主要調整兩部分內容:一部分是金融機構與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組織的金融借款合同關系;另一部分是自然人、法人、非法人組織相互之間的借款合同關系。

2.自然人之間的借款合同自貸款人提供借款時“成立”而非“生效”

《民法典》將《合同法》第210條規定的自然人之間的借款合同自貸款人提供借款時“生效”改為“成立”。合同的成立與生效是兩個不同性質、不同范疇的問題。合同成立是合同生效的前提,合同成立僅意味著當事人之間合同關系的建立,合同生效才對當事人產生法律約束力并產生預期的法律后果。根據合同生效是否以標的物的交付為生效要件,將合同分為實踐合同與諾成合同,實踐合同生效的前提是交付標的物,諾成合同無須交付標的物即合同成立即生效。立法本意是將自然人之間的借款合同確定為實踐合同[11],即要求借款合同生效的前提是借款實際交付給貸款人,在未交付借款之前,合同只成立不生效,如發生糾紛,借款人無法要求對方承擔違約責任,更不能申請法院強制執行。之所以將自然人間的借款合同確定為實踐合同而非諾成合同,是因為自然人之間的借款往往存在于朋友、親屬、同事之間,借款程序簡單。賦予自然人借款合同以實踐性可以給貸款人一定的思考時間,在實際提供借款之前,貸款人可以有反悔的機會。《民法典》將自然人之間的借款合同由“生效”修改為“成立”,有利于確定自然人借款雙方的權利義務,能夠起到預防或減少糾紛發生的作用。

3.禁止高利放貸行為

《民法典》借款合同章增加了“禁止高利放貸,借款的利率不得違反國家有關規定”的內容,主要是基于借款合同章的適用范圍擴大到所有借貸領域,為解決借貸領域存在的突出問題,維護正常金融秩序,避免經濟脫實向虛,經憲法和法律委員會審議研究,決定明確規定禁止高利放貸。[12]需要明確的是,《民法典》第680條第1款規定的“禁止高利放貸”中的“禁止”,是法律、行政法規的強制性規定。在民間借貸糾紛中,只要違反了國家有關借款利率的強制性規定,原則上應作否定性評價。

《民法典》第680條規定的“借款利率的國家規定”,按照國家機構的職能劃分,利率標準的制定應為中國人民銀行的職責,可中國人民銀行制定的借貸利率,僅適用于金融借款。根據最高人民法院于1991年頒布的《關于人民法院審理借貸案件的若干意見》的規定,民間借貸利率可適當高于銀行利率,各地法院可根據本地區的實際情況自由裁量,但最高不得超過銀行同類貸款利率的四倍(包含利率本數)。超出此限度的,超出部分的利息不予保護。此條規定曾長期作為民間借貸確定利率的依據。2015年最高人民法院發布的《關于審理民間借貸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規定》第26條規定了民間借貸利率的“兩線三區”標準,作為近年來民間借貸確定利率的依據。實踐中民間借貸利率按照“兩線三區”的標準執行太高,對于本無法從銀行、信托等機構獲取“便宜”資金的中小微企業來說,融資成本進一步提高,融資難、融資貴的局面未從根本上得到解決,從而提高了生產成本。自2019年開始,中國人民銀行將每月頒布的貸款市場報價利率(LPR)作為商業銀行的金融機構發放貸款的利率參考標準。對于民間借貸利率,最高人民法院規定不得超過貸款市場報價利率四倍是對《民法典》“禁止高利放貸”的積極回應。

4.借款合同利息的調整

當借款合同未約定利息時,《民法典》第680條規定視為沒有利息。這對《合同法》進行了修改,既不再區分借貸雙方是單位還是個人,也不再區分出借人是否為金融機構。只要借貸雙方中有一方不屬于自然人,借款合同對利息未作約定,同樣視為不支付利息,即將沒有約定支付利息適用范圍,拓展到所有的借貸領域。計付利息作為借款合同的核心條款,通常情況下當事人不會遺忘,在此前提下,如若合同未約定利息,則推定當事人協商一致確實無須計付利息。此外,從處理糾紛的角度來看,借款合同未約定利息可能存在當事人協商確定無須支付,或者未經協商兩種情況,案件事實難以完全查清,難以做出相對統一且公正的裁判。因此,《民法典》對借款合同未約定利息時作出擬制規定沒有利息,不僅有利于指引當事人行為,也有利于統一裁判結果,維護社會和經濟秩序。

當借款合同雙方雖約定利息,但利率約定不明時,《民法典》規定如果借款主體為自然人時,視為沒有利息,與《合同法》規定保持一致。如果借款合同主體一方為非自然人時,則按照《民法典》的規定進行如下處理:首先,允許當事人就利率約定不明進行重新約定,經重新協商一致能夠達成補充協議的,法律尊重當事人意思自治,按照補充協議內容執行;其次,如果當事人就利率事項無法達成一致不能簽署補充協議的,按照當地或者當事人的交易方式、交易習慣、市場利率等因素確定利息,即此種情況下,法院對于案件糾紛享有一定的自由裁量權。

三、《民法典》借款合同的金融法規制

(一)《民法典》和金融法的關系

《民法典》與金融法肩負著不同的法治功能,因針對的經濟社會發展領域不同,承擔的作用也不同。在市場經濟法治體系中,金融法主要承擔著保障金融秩序和確保社會公共利益的作用,《民法典》則從維護金融公平的角度盡可能地對金融資源和利益進行分配和調整。二者理應構成協調統一的規制體系。

《民法典》作為私法的基礎性法律,是處理平等主體間人身關系和財產關系的基本依據。在金融活動中,一方面,保證金融活動參與者在意思自治的前提條件下開展各類金融活動;另一方面,也在一定程度上為金融行業的實務操作給出了指引性的規定,規范了金融活動。金融法作為調整貨幣流通和信用活動中所發生的社會關系的法律規范,是調整金融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13]在調整的金融關系中金融法既帶有私法性質,又帶有公法性質。金融行業的特殊性決定了金融業在國民經濟中處于核心地位,關系到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為了維持金融的健康運行秩序,最大限度地減少和防范金融風險,需要國家進行金融調控及金融監管,以起到預防及防止金融風險發生的作用,此時金融法公法的性質更突出;金融交易活動帶有強烈的私法屬性,主要表現為以合同為主的契約關系,需要《民法典》進行調整。例如,借貸關系、擔保關系、抵質押關系及出現金融機構損害消費者權益時的救濟關系等都為平等主體依照意思自治而形成的契約關系或是遵照契約約定而引發的法律后果,即尋求的私力救濟。因此,《民法典》和金融法是協調統一的法律規制體系,均在保證金融交易活動正常開展、維護金融安全、促進金融發展中起著重要作用。

在金融交易活動中,同一不當行為可能同時產生《民法典》、金融法上不同的效果,此時,必須遵守金融法、《民法典》相互區分且各自自洽的基本理念,對金融法、民法問題分別依據金融規范、民法規范進行裁斷。例如,金融借貸中對于利息的約定超過了法律規定的上限時,一方面,可能侵害了金融交易秩序,引發作為金融行政法甚至金融刑法之公法上的效果;另一方面,在私法上,它違背了《民法典》的規定,損害了借款人在借款合同中形成的意思自由,損害了借款人的合法權益,此時金融監管將代表國家公權力對該違規行為進行行政性處罰,而借款人可依據借款合同就超出法律法規規定的利率部分不承擔責任。

(二)《民法典》借款合同章的金融法適用

1.堅持金融服務實體經濟

首先,金融與實體經濟密切聯系、互促共生。縱觀金融體系的演進,其發展歷程就是改進和提升服務實體經濟能力的過程,其根本動力就是服務實體經濟。從信貸市場到證券市場,從原生品到金融衍生品,金融每一步創新的背后都是實體經濟需求的支持,也只有以服務實體經濟為最終目的,金融創新才具有生命力。習近平總書記在防范金融風險舉行的第十三次集體學習上強調,金融要為實體經濟服務,滿足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群眾需要。金融活,經濟活;金融穩,經濟穩。經濟興,金融興;經濟強,金融強。經濟是肌體,金融是血脈,兩者共生共榮。可見金融與實體經濟聯系密切、互促共生。當前經濟面臨下行壓力,要在保持宏觀政策穩定的同時,引導金融機構圍繞穩增長、調結構、惠民生創新服務方式,有效破解融資難、融資貴,加大金融對實體經濟的支持。

其次,金融應堅持服務實體經濟的宗旨。金融是應實體經濟發展的需要而產生的,并依靠實體經濟的發展而發展。金融發展的目的是通過構建有效的金融體系來降低隱性交易成本和風險,提高實體經濟發展的投融資效率,促進實體經濟發展。金融只有堅持服務實體經濟,才能與實體經濟相互促進、相得益彰,進而促進經濟整體健康發展。金融一旦偏離了服務實體經濟的軌道,不僅會導致資源配置扭曲、影響實體經濟發展,還可能引發金融危機。因此,金融機構需要堅守服務實體經濟的本分,將金融服務實體經濟作為開展金融活動的宗旨,認清自身的功能和定位,努力增強責任意識和服務意識。

最后,金融服務實體經濟需合理配置資源,鼓勵金融創新。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關鍵點是引導社會資金流向實體經濟,支持經濟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避免大量資金在金融體系內空轉和套利[14],通過引導社會上龐大、分散和無序的資本有序流向實體產業、實體企業。我國當前要延續普惠小微企業貸款延期還本付息政策,加大再貸款再貼現支持普惠金融力度;延長小微企業融資擔保降費獎補政策,完善貸款風險分擔補償機制;加快信用信息共享步伐;完善金融考核、評價和盡職免責制度;引導銀行擴大信用貸款、持續增加首貸戶,推廣隨借隨還貸款,使資金流向科技創新、綠色發展、中小微企業、新興農業經營主體,對受疫情持續影響行業給予定向支持;創新供應鏈金融服務模式;適當降低小微企業支付手續費,通過一系列措施矯正要素資源的錯配,促進經濟結構調整和產業優化升級。注重金融創新,加大金融科技的運用,積極開發新產品和新服務方式。金融產品和服務方式是否符合市場需求,對提高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效率有重要影響。金融機構應從戰略高度做好金融產品和服務方式的創新工作,加大金融科技的投入,運用金融科技提高金融服務效率,創新金融產品研發,加大新服務方式開發的力度,提供更具特色、更有差異性的優質產品和高效服務,以更好地服務實體經濟發展。

因此,借款合同需依法開展,并遵守公序良俗。《商業銀行法》第34條規定:“商業銀行根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需要,在國家產業政策指導下開展貸款業務。”中國人民銀行于2020年10月發布的《商業銀行法》(修改建議稿)第51條更是明確規定,商業銀行應當堅持風險可控和服務實體經濟的原則,依法合規開展業務,履行社會責任,不斷提升經營管理水平。

2.防范金融風險,維護金融安全

首先,防范化解金融風險是金融工作的永恒主題。2020年,我國經濟增速較低,宏觀杠桿率大幅上升,因全球疫情影響,部分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處于不正常狀態,還款有困難,甚至較多企業可能面臨破產重整或破產清算,銀行不良貸款上市在所難免,加之影子銀行、地方政府隱性債務風險、房地產泡沫化風險、互聯網金融風險等綜合性金融風險依然存在,金融行業作為現代經濟核心,其安全必然是國家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防范并化解上述綜合風險必然成為金融工作的永恒主題。打贏防范化解重大風險攻堅戰,是保持經濟社會大局穩定的戰略之舉,是推動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關鍵之舉,是落實“以人民為中心”發展思想的惠民之舉,也是提升金融業核心競爭力的務實之舉。

其次,完善金融風險處置工作機制,堅決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風險的底線。黨的十九大把防范化解重大風險攻堅戰確定為三大攻堅戰之一,防范化解金融風險是其中一個重要方面,2021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及,“去年堅決打好三大攻堅戰,主要目標任務如期完成”,盡管2020年防范化解金融風險攻堅戰取得了決定性成就,但有些金融風險又開始重新積聚,這是疫情應對時期實施特殊性、階段性政策的代價或者副產品。2021年《政府工作報告》強調防范化解金融等領域風險任務依然艱巨,同時強調要完善金融風險處置工作機制,壓實各方責任,具體說就是第一要壓實金融機構及其股東、地方政府和金融監管部門的責任;第二要著力防范化解中小金融機構風險,多渠道補充中小銀行資本金,強化公司治理;第三要完善債券市場法制,穩妥處置企業債務違約風險;第四要繼續化解存量風險,提高預見預判能力,防范增量風險,嚴密防控外部輸入性風險,健全風險處置長效機制,堅決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風險的底線。

為此,商業銀行發放貸款須遵守相關規定。《商業銀行法》(修改建議稿)[15]第7條(信貸原則)規定,商業銀行開展信貸業務,應當嚴格審查借款人的資信。第51條規定,商業銀行應當堅持風險可控和服務實體經濟的原則,依法合規開展業務,履行社會責任,不斷提升經營管理水平。值得注意的是,為防范金融風險,2021年1月26日,國務院發布《防范和處置非法集資條例》,更是對社會集資領域的非法活動全面系統的行政處置機制和措施,對于民法典借款合同的使用也具有重要意義。

3.保護金融消費者合法權益

首先,金融消費者保護有利于實現金融消費者和金融機構互利共贏。金融機構經濟實力雄厚,有些金融機構天然居于壟斷地位。金融消費者專業知識欠缺,面對花樣百出的金融創新產品,缺乏風險識別能力。多種因素共同作用使金融機構與金融消費者之間產生不平等的地位,需要國家通過公權力對金融消費者權益進行保護。這種保護能夠彌補天然的弱勢地位,增加交易的安全性。對于金融機構而言,國家公權力的介入保護會使越來越多的普通消費者愿意參與金融交易,金融機構因客戶的增多而獲得大量的流動資本,金融機構可以用這些資本進行投資,從而實現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其次,金融消費者保護有利于平衡金融創新與金融公平之間的關系。隨著社會經濟大環境的整體向前推進,越來越多的金融創新產品不斷涌現。原來按照銀行、證券、保險不同金融行業提供的金融產品或服務之間的界限日漸消除,一些多元的整合性金融產品被創造出來,金融消費者的知情權可能因天然的信息不對稱而受到影響,不利于金融公平的實現。保護金融消費者權益是在確保金融市場安全效率的前提下,平衡金融機構與金融消費者之間的利益,實現金融創新與金融公平之間的平衡。

最后,多渠道、多手段保護金融消費者的合法權益。

一是立法先行。中國人民銀行金融消費權益保護局在《中國人民銀行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實施辦法》(銀發〔2016〕314號)的基礎上,結合新需求、新情況、新問題和人民銀行新“三定”方案,修訂、增補相關條款后,將中國人民銀行《中國人民銀行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實施辦法》升格為部門規章,以人民銀行令形式發布并于2020年11月1日開始實施。該辦法引入了受尊重權,對公平交易和自主選擇權提出更具體的要求,擴大了信息披露范圍,強化了知情權保護,規范了營銷宣傳行為,在保護金融消費者、金融信息、爭端解決上都作出了相應規定并配置了相應罰則,解決了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領域違法違規成本較低的問題,使金融消費者保護更加有法可依、有據可依。《商業銀行法》(修改建議稿)專設第六章“客戶權益保護”,其第70條規定,商業銀行應當按照法律、行政法規以及中國人民銀行、國務院銀行業監督管理機構的規定,保障客戶的合法權益。第73條規定,商業銀行應當充分了解和評估客戶的風險偏好與風險承受能力,向客戶充分提示風險,確保提供的產品和服務與客戶的風險承受能力相匹配。特別是第74條明確規定,不得過度放貸和掠奪性放貸,“商業銀行向客戶提供授信前,應當根據客戶的財務、資信狀況和還款能力,合理確定授信額度和利率,不得提供明顯超出客戶還款能力的授信”。商業銀行在合同約定范圍以外增加收費項目或者提高收費標準的,應當提前告知客戶,客戶有權選擇是否繼續接受產品或者服務,并可以依據法律規定或者合同約定解除合同。

二是完善多元糾紛解決機制,加強金融監管。構建有效的投訴機制,包括金融機構內部投訴機制、金融申訴專員機制和投訴監督機制的多層次糾紛處理機制。推廣金融審判庭和金融仲裁院,提高解決金融糾紛能力,提高對金融消費者法律保護的工作質量和效率,充分發揮金融司法機構仲裁、調解等能力。構建獨立第三方解決糾紛體系并利用互聯網遠程數據等建立糾紛快速處理機制。加強金融機構的行為監管,完善信息披露制度,防范虛假標的投資等風險,減少互聯網平臺不當行為所帶來的消費者權益訴求。建立行為監管聯動機制,防范監管真空,聯合整治危害市場秩序、金融消費者合法權益的行為,防范不當交易行為給消費者帶來的金融風險。

三是推動金融消費者教育。金融消費者應主動了解所享有權益的種類,以便在合法權益受到侵害時,能夠依法維護自己的權益。增強自我維權意識,樹立理性投資意識,依法行使權利和履行義務,養成良好投資習慣,不聽信傳言,不盲目跟風,提高風險防范意識和自我保護能力。

在當前新時期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的背景下,需充分認識金融與經濟社會的內在關系,遵循基本的金融規律,不忘初心,牢記宗旨,服務實體,防控風險,積極保護金融消費者的利益。無疑,《民法典》借款合同章為社會融資的債權債務融資提供了基本的民事規則,有助于上述目的的實現。相應地,適用《民法典》借款合同章的規定更是要遵守金融法的宗旨和規則,以更好地促進經濟金融的有序健康發展,助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


[1] 強力,西北政法大學教授,山西省法學會金融法研究會會長。

[2] 《2020年社會融資規模存量284.83萬億元,同比增長13.3%》,中國經濟網:http://www.ce.cn/xwzx/gnsz/gdxw/202101/12/t20210112_36215714.shtml,最后訪問日期:2021年3月6日。

[3] 雪球財經網:https://xueqiu.com/9964488867/160437505,最后訪問日期:2021年3月10日。

[4] 《2020年社會融資展望:融資結構重構下的再平衡》,搜狐網:https://www.sohu.com/a/361935558_689862),最后訪問日期:2021年3月6日。

[5] 張忠軍:《論金融法的安全觀》,《中國法學》2003年第4期。

[6] 參見《2019年四季度末信托業風險資產規模攀升 規模5770億增幅159.71%》,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61649084043916923&wfr=spider&for=pc,最后訪問日期:2021年1月1日;《2019年債券市場不平靜 違約金額超1400億元》,https://www.finan-cialnews.com.cn/sc/zq/202001/t20200102_174587.html,最后訪問日期:2021年1月1日。

[7] 張忠軍:《論金融法的安全觀》,《中國法學》2003年第4期。

[8] 馮果、袁康:《走向金融深化與金融包容:全面深化改革背景下金融法的使命自覺與制度回應》,《法學評論》2014年第2期。

[9] 姚戰琪:《現階段我國金融服務業的結構、效率及公共政策》,《國際貿易》2006年第3期。

[10] 戚瑩:《金融公平:金融法新理念——以金融包容為實踐路徑》,《海峽法學》2012年第1期。

[11] 鄭學林、王燈:《民法典對民間借貸案件審理的影響》,《人民法院報》2020年8月13日。

[12] 鄭學林、王燈:《民法典對民間借貸案件審理的影響》,《人民法院報》2020年8月13日。

[13] 劉少軍:《金融法的基本理論問題研究》,《經濟法論壇》2008年。

[14] 《服務實體經濟是金融的天職和宗旨》,求是網:http://www.qstheory.cn/dukan/hqwg/2018-10/12/c_1123550892.htm,最后訪問日期:2021年3月13日。

[15] 《中華人民共和國商業銀行法(修改建議稿)》,http://www.pbc.gov.cn/tiaofasi/144941/144979/3941920/4111225/index.html,最后訪問日期:2020年10月1日。

主站蜘蛛池模板: 远安县| 射阳县| 延边| 丰顺县| 花莲市| 凉城县| 公主岭市| 扬中市| 广安市| 白水县| 柳州市| 孝昌县| 巴彦县| 淳安县| 河南省| 柞水县| 嘉善县| 甘南县| 宜兰市| 清水县| 昌邑市| 津南区| 伊金霍洛旗| 城固县| 昌黎县| 常山县| 明水县| 宜兰县| 额尔古纳市| 临武县| 克什克腾旗| 景谷| 高安市| 凤庆县| 高平市| 伊川县| 兴仁县| 晴隆县| 油尖旺区| 烟台市| 武陟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