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章 前言

這是一本資料新、判例多、內(nèi)容全的走私犯罪專著。“資料新”體現(xiàn)在本書對最新的走私犯罪法律法規(guī)及司法解釋作了全面透徹地解析;“判例多”體現(xiàn)在本書全面分析了100個走私犯罪判例,其中大量判例為2015年后裁判的;“內(nèi)容全”體現(xiàn)在本書對幾乎所有走私犯罪罪名(走私核材料罪除外)的判例類型均作了深度研究,同時,對走私犯罪總論部分的判例則通過主觀故意的認定、犯罪形態(tài)的認定、單位犯罪的認定及處罰、自首的認定等四章作了體系性闡釋。本書判例由案件名稱、裁判要點、案情簡介、裁判理由、評析與辯點等五部分組成(少數(shù)判例還有余論部分),其中“評析與辯點”部分并未將“評析”與“辯點”截然分開予以表述,而是將兩者有機融合,讀者可自行品鑒。

本書最大特色在于理論緊密聯(lián)系實務,其中既包含了理論界、實務界的各種學說和觀點,又包含了最新規(guī)定和法院的大量判例。判例是一種司法實踐,蘊含著豐富的解決問題的方法和智慧,對爭議已有終局性的法律結論,大樣本的判例是觀察司法實踐全景的有效窗口。通過對判例進行觀察、概括、批判和總結,筆者試圖提煉出某些共同特征,把解決問題的方法概括為可適用的規(guī)則。筆者近3年的時間都在通過各種渠道收集判例、閱讀判例、分析判例、整理判例、萃選判例,書中判例是從我閱讀過的12687個走私犯罪真實判例(另有部分判例尚未進入審判環(huán)節(jié)即予終結)中萃選出來的,總共匯集了100個典型判例,也即本書所選的每個判例均是對幾十個乃至上百個同類判例進行反復甄選的結果,極具代表性,本書判例時間跨度為1994年至2016年,其主要來源為:最高人民法院公布的指導性案例;最高人民法院“中國裁判文書網(wǎng)”等網(wǎng)站所載判例;《最高人民法院公報》《刑事審判參考》《刑事司法指南》《人民法院案例選》《中國審判案例要覽》所載判例;各地高級人民法院、中級人民法院的官方網(wǎng)站及出版物所載判例,還有極少數(shù)判例來源于學者的論文、專著、教材或網(wǎng)頁。所有判例收錄本書時,均經(jīng)過我們編輯加工處理,僅為分析法律問題提供參考。

本書呈現(xiàn)以下六個特點:

第一,既重視判例研究,又重視規(guī)范分析。“個案——規(guī)范”作為一個法學研究的分析框架,是本書寫作過程中始終遵循的一種法學方法。在“個案——規(guī)范”的互動中發(fā)現(xiàn)刑法的思想,在“個案——規(guī)范”的分析框架中解釋走私犯罪刑事處罰的合法性或非法性。但相當一部分走私犯罪專著缺少法規(guī)范和個案的引證,與司法實務保持了不應有的“距離”。這樣的書不僅讀者讀起來無趣,對法律實踐也影響甚微。

第二,既重視個案研究,又重視類案研究。本書以個案研究為主,同時也兼顧了類案研究。個案研究是針對某一個具體的個案所展開的“解剖麻雀式”的分析;而后者是以某一領域的問題為中心所作的“一網(wǎng)打盡式”的分析,如本書中針對“走私貴重金屬案中從犯認定的證據(jù)標準”及“應如何界分特定故意及概括故意”等問題就進行了類案研究。圍繞上述主題,我們分別研究了8個判例及14個判例(事例),并從中概括抽象出一些基本原則、具體規(guī)則和模式類型。此外,需提示的是:本書每個判例僅研究一個問題(因此,我們在判例的“案情簡介”部分對與此問題無關的其他事實等內(nèi)容將根據(jù)需要有所刪減),如果在其他判例中又涉及這一問題時,雖然我們未再表態(tài),但并不代表我們改變了原有立場。如在“傅某某走私普通貨物(柴油)案”中,我們認為,走私柴油案不宜引用《刑法》第155條規(guī)定作為定罪處罰依據(jù);而在“胡某某走私普通貨物(柴油)案”中,法院也引用了《刑法》第155條規(guī)定作為定罪處罰依據(jù),我們對此未予置評并不代表我們調(diào)整了此前觀點。

第三,既重視最高人民法院公布的各類典型判例,又重視下級法院的新型判例。最高人民法院通過各種渠道公布的判例雖然具有權威性和典型性,但一般都經(jīng)過了人為的加工裁剪,研究主體很多時候實際上根本就無法掌握案件的全貌,因而未必是最理想的分析范本。在我國,絕大多數(shù)走私犯罪案件都是由中級人民法院審理的,因而大量新型案件是最早進入中級人民法院視野的。一般來說,這些新型案件在當時往往都具有廣泛的社會影響,有的還曾引起媒體的強烈關注,因而案件的全貌更容易掌握,是更為理想的判例素材。如“袁某某等走私武器、彈藥(氣槍、鉛彈)案”等即是絕佳的判例范本,其中蘊藏著極為豐富的研究素材。

第四,既重視主流裁判觀點,又重視非主流裁判觀點。我國境內(nèi)的判決書不同于境外有些國家或地區(qū)的判決書,前者判決主文中就只能包含一種觀點,而后者在公布判決所持多數(shù)法官的觀點的同時還公布其他少數(shù)法官的反對意見,讓當事人或讀者可以從中汲取更多養(yǎng)分。本書受此啟發(fā),對同類案件不同法院的判決進行比較研究,如在“陳某某走私國家禁止進出口的貨物(檀香紫檀)案”中,我們既選取了定走私國家禁止進出口的貨物罪的判例,又選取了定走私普通貨物罪的判例,還選取了持上述兩種罪名構成想象競合或法條競合應從一重處斷觀點的判例,然后有針對性地逐一評析,最后闡述了自己的傾向性意見。諸如此類同時選取持正反幾種觀點的不同法院之判例的情形在本書當中可謂俯拾即是,這對律師代理、學者研究和法官裁判而言無疑極具參考價值。

第五,既重視有罪判例,又注重無罪判例。本書選取的判例大部分都是有罪判例,這類判例大體類似,其在認定事實、審查證據(jù)、適用程序、適用法律等方面均需達到法定要求;而無罪判例則各有各的原因,有的是因為事實不清、證據(jù)不足,有的是因為缺乏法律依據(jù),對于這些無罪判例我們均給予了足夠的重視,以充分發(fā)掘出其潛在價值及指導意義。同時,在上述有罪判例中,我們經(jīng)過認真研究后,認為其中有些應認定為無罪,如“陳某走私貴重金屬(黃金制品)案”中,雖然法院判決陳某有罪,但我們認為這種個人攜帶黃金制品出境的情形不宜認定為走私犯罪。在另外一些有罪判例中,我們雖然贊同其判決結果,但認為其論理過程值得商榷。當然,也有部分有罪判例的判決結果及論理過程我們均表贊同。因此,我們對有些讀者所持“某某論述跟實務不符,故沒啥價值”的觀點實在難以贊同,因為唯有不同意見或觀點才會對探尋事物本質(zhì)及改進司法實踐更具教益。當然,提出新觀點并不意味著可以完全脫離實務去求新求異,其存在價值的前提須立于對目前通行的實務觀點及學界觀點全面透徹掌握的基礎之上,舍此,即為鏡中花、水中月、沙上塔。

第六,既重視法益保護,又注重自由保障。本書盡可能站在中立的角度來展開研究,避免預設立場或本位主義,在并非個案辯護的法學研究場域,如果完全站在律師的角度來闡釋案件,則該研究成果將難以獲得嚴謹?shù)目陀^性、公認的可信度及長久的生命力。鑒此,本著客觀中立的立場,在有的判例中,我們注重維護了刑事偵查機關、司法機關的權威性及刑法的法益保護機能,如在“蒼南TH公司等走私普通貨物(雜貨)案”中,我們即認為,“發(fā)錯貨”的說法如無其他客觀、充分、可信賴的證據(jù)作支撐,較難成為否認存在走私犯罪主觀故意的理由;而在有的判例中,我們注重維護刑法的罪刑法定原則及自由保障機能,如在“王某某等走私普通貨物(水產(chǎn)加工品)案”中,我們即認為,明知系擅自銷售的保稅貨物而單純收購的情形不宜認定為走私普通貨物罪。

本書與目前市面上的其他走私犯罪專著有較大區(qū)別,它的一大特色在于以最為重要的一些走私犯罪理論或實務問題為線將大量判例穿綴起來,而且,我們往往將內(nèi)在聯(lián)系緊密的多個判例分別放置在前后幾節(jié)進行“剝筍式”地層層推進和全面梳理,形成了體系性的研究態(tài)勢,并得出了一些較全面系統(tǒng)深入的研究結論,這些結論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折射出中國走私犯罪刑法圖景的現(xiàn)狀和未來。正如維特根斯坦在《札記》一書中所言:“洞見或透識隱藏于深處的棘手問題是艱難的,因為如果只是把握這一棘手問題的表層,它就會維持原狀,仍然得不到解決。因此,必須把它連根拔起,使它徹底地暴露出來。”同時,本書將刑事法、證據(jù)法、海關法、行政法較好地熔于一爐,并引入了法釋義學、法政策學、法比較學等法學研究方法,同時還借鑒了民事及行政領域的一些理論成果,部分判例提出了獨到并實用的立法建議,希望本書能夠為廣大刑事執(zhí)法人員、司法實務人員、理論研究人員及律師等法律界人士發(fā)揮較大的參考借鑒作用。

此外,本書與作者此前出版的《走私犯罪案例精解》一書配套使用(兩書重合部分較少)可以達到更好的閱讀和使用效果。

主站蜘蛛池模板: 内江市| 开江县| 冷水江市| 海阳市| 敖汉旗| 阿坝| 高淳县| 正阳县| 宁陕县| 襄樊市| 紫阳县| 江源县| 新安县| 吴川市| 东兴市| 三穗县| 元谋县| 环江| 宁城县| 赤城县| 子长县| 德昌县| 河津市| 宕昌县| 黎平县| 池州市| 左云县| 额济纳旗| 牟定县| 大丰市| 武强县| 六枝特区| 永新县| 台南市| 加查县| 满洲里市| 屏山县| 济阳县| 桑日县| 临西县| 新化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