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法律進化論:習慣與法律
- (日)穗積陳重
- 737字
- 2025-05-14 16:22:18
(一)主觀原因
眾人長期做同一行為并最終形成習慣之形式的主觀原因乃適應意識。凡個人之行為,因其最合乎生活所需而發生。因此眾人之一致行為,必定是由于人們意識到其合乎生活所需,或個人行為得到他人承認而合乎生活所需,進而被模仿時,才可發生。其過程性便是流行,其連續性便是習慣。有人因積極趨利而為之,有人則因消極避害而為之,可見其行為動機并非一致,卻同樣都來自適應意識。其實,人們有時并不審視作為習慣之基本事實的行為是否合乎生活所需,僅僅因為效仿眾人既安全且便利甚至令人愉悅,故模仿之。此亦來自適應意識。二者之差別,僅在于前者是對基本事實的直接適應意識,而后者是間接適應意識。該意識長期存在于眾人之中,因暗示、模仿或者審視等故,長久因襲,使一定的行為成形,方才有習慣。
吾說習慣來自適應意識,僅就習慣的主觀起因而言,并非意指習慣之起源必定合理且必然合乎生活所需。當然,多數習慣源于當時的生活需求,然而愚蒙未開的民眾往往迷信且無知,某些不合理且與生活需求背道而馳的行為仍多有人為之,后來者亦效仿之,竟成習慣,此等情狀亦非少見。例如,以人獻祭之殘忍行徑,因“合乎神意”,故眾人為之,又或行不潔之事以求多福少災,皆因眾人迷信重復此類無理有害之行為最合乎生活需求,且此迷信延綿不斷,最后竟成習慣。
習慣之基本事實因眾人對生活的主觀適應價值而成形,但有時也因想象導致一個基本事實催生出其他習慣,此類習慣便是依靠想象的適應價值而成形。例如熱帶地區盛行的沐浴禮俗,原本只為清潔身體,然而眾人從沐浴可防病的適應價值推而廣之,認為沐浴也可免除諸多災厄,進而行祓濯之事,最終生成一習俗,以沐浴來祓除罪惡。因此,即便乍看之下無意義且無理之習慣,亦有其誕生或存在之原因,細察之,便可知其起源乃基本事實的適應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