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法典守護美好生活
- 管洪彥 劉振曉編著
- 1071字
- 2025-05-14 15:12:38
6.聚餐飲酒后死亡,其他共飲人是否應擔責?
案情介紹
許某與被告廖某、劉某甲、劉某乙、喬某等人因經(jīng)常在喬某家的麻將館打牌而相識。2019年11月,被告劉某甲約許某及被告喬某等人到其家中用晚餐,席間許某與各被告均喝了白酒。后幾人相約到喬某家打牌,劉某甲先在家收拾碗筷,隨后到達喬某家短暫逗留后先于幾人離開。打牌結(jié)束后許某騎電瓶車自行離開,后于途中發(fā)生單方事故,經(jīng)送醫(yī)搶救無效死亡。許某家屬認為各被告在明知許某醉酒且情緒激動的情況下,仍然放任其獨自騎電瓶車回家,導致其發(fā)生事故而死亡,遂起訴至法院要求各被告進行賠償。請問,本案中被告應如何承擔責任?
法理分析
在侵權責任中,過錯責任原則是最基本的歸責原則。凡是法律沒有規(guī)定適用過錯推定責任、無過錯責任或公平責任的侵權責任,都應當適用過錯責任。依據(jù)《民法典》第1165條第1款的規(guī)定,一般侵權責任應具備以下構成要件:其一,民事權益被侵害。其二,造成了損害,沒有損害就沒有賠償。因此,損害只是侵權賠償責任的構成要件之一。其三,具有因果關系。如果民事權益被侵害的后果并非該加害行為所致,而是由其他原因造成的(如受害人故意),行為人無須承擔侵權責任。其四,存在過錯,是指加害人具有過錯,包括故意和過失。在一般侵權責任中,即便行為人侵害了他人的民事權益,存在因果關系,但是如果沒有過錯,也無須承擔侵權賠償責任。當然,根據(jù)《民法典》第1173條的規(guī)定,被侵權人對同一損害的發(fā)生或者擴大有過錯的,可以減輕侵權人的責任。
本案中,死者許某作為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應根據(jù)自己的酒量大小等實際情況適量飲酒,亦應當預見酒后騎電瓶車可能導致?lián)p害后果的發(fā)生,但其放任結(jié)果發(fā)生,將自己置身于危險狀態(tài),應對自身損害承擔主要責任。由于一同飲酒,各被告與許某之間產(chǎn)生了相互照顧、保障安全和防范損害發(fā)生的義務。被告喬某、廖某、劉某乙明知許某是騎電瓶車前往的,應對其酒后駕駛電瓶車離開有一定的預見性,但上述三被告未能勸阻其不要騎電瓶車離開或是護送其安全回家,具有一定過錯,應承擔相應的賠償責任。被告劉某甲雖是聚餐活動的組織者,但餐后許某與其他人同去喬某家打牌,其并未參與后續(xù)活動,且早于許某離開,故其對許某安全的注意和保護義務因此終止,不應承擔責任。總之,在該類案件中,分擔責任的基本依據(jù)是行為的過錯大小以及對損害的原因力。
相關規(guī)定
《民法典》
第一千一百六十五條第一款 行為人因過錯侵害他人民事權益造成損害的,應當承擔侵權責任。
第一千一百七十三條 被侵權人對同一損害的發(fā)生或者擴大有過錯的,可以減輕侵權人的責任。
小貼士
聚餐飲酒有風險,互相關愛是關鍵,過錯致人損害構成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