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會保障與婦女發展:第三屆中德性別平等與發展研討會論文集
- 王向梅 (德)貝安娜主編
- 3500字
- 2025-05-12 17:46:02
如何以公共服務構建性別公正
芭芭拉·施蒂格勒[1]
摘要:一個社會中,實現性別公正的前提是勞動、收入、權力和金錢的平均分配。一項國際比較表明,在公共服務更充足的國家,兩性平等的程度更高。然而,在考量公共服務對于性別公正的重要性時,必須關注兩類不同的群體,一類是使用公共服務的群體(以女性為主),另一類是承擔公共服務的群體(也以女性為主)。一方面,托幼、照護、社會福利機構等一系列公共服務,減輕了女性在家庭中的照料負荷,使她們在勞動力市場上獲得了更多與男性平等的機會,促進了性別平等。另一方面,對于那些提供社會服務的群體來說,情況卻大不相同:與技術類職業相比,凡是社會服務類職業的待遇都被嚴重低估。低工資和工作條件差,成了幼兒教育、老年護理、病人照護等女性職業的特點。因此,社會要在提高公共服務產品的時候,更好地促進相關行業從業人員的性別公正,就必須提高對其職業的承認。
關鍵詞:公共服務;性別公正;對職業的更高認可
一、社會服務行業勞動者的價值被低估
德國的勞動力市場分化嚴重。男性從業者集中在建造類和技術類行業,女性從業者集中在照料類行業,主要是所謂的SAHGE職業:SA(社會性服務)、H(家政服務)、G(健康和護理)、E(幼教)。
SAHGE職業具有女性職業的典型特點。工作內容與無薪的日常家務非常相似。對從業者的要求是無邊界的,從業者要全身心投入,很多要求不在崗位描述的范圍內。這項工作同時伴隨著身體和精神的高度負荷。從業者要付出大量的個人情感,但情感勞動無法被承認,勞動負荷也無法被看到,工作條件難以改善。相應地,SAHGE從業者的薪酬也被低估。從業者簽訂的勞資合同往往是不合法或半合法的,而且缺乏相應的勞動保護。這種情況導致從業者幾乎無法站出來爭取工資和勞動條件的改善。
與男性主導的行業不同,SAHGE職業屬于社會福利經濟,該領域勞資關系的制度性框架高度碎片化,組織也非常松散。在雇主方面,私營、社區和公共機構的情況各不相同。女性雇員必須面對不同的勞動法制度。在勞資談判中,也必須面對許多不同的談判伙伴和談判類型。這導致了其薪酬和工作條件存在極大的地區差異。總體而言,SAHGE從業者的工資收入有下降的趨勢。
二、對社會服務行業的勞動價值認定不公
典型的女性行業與典型的男性行業對比表明,社會福利經濟工作的小時工資普遍較低,包含其中的社會服務行業自然也不例外。盡管女性的技能資質與男性相當,職業培訓時長也與男性相當,但作為典型女性職業的幼教教師的平均月工資僅約1700歐元,老年護工約1900歐元,病患護工約2100歐元,而作為典型男性職業的技術工人的平均月工資約為2400歐元。
社會服務行業的低工資問題,與雇主和工會在集體勞資協議中,對勞動價值的評價標準直接相關。這套標準從歷史上沿用至今,一直對社會服務人員存在歧視。它是一種男權社會的產物,只承認典型男性職業對勞動者的要求和負荷,形成了一種固有的社會規范。哪怕典型的女性職業也存在同等的要求,它對此要么視而不見,要么不屑一顧。以護理職業為例,從業者承擔的責任得不到任何的承認,老年護理人員付出的巨大體力勞動,也得不到與技術工人同等的報酬。除此之外,護理行業的運作原理也與其他行業不同。對于生產或管理行業來說,越省時高效就越成功,但對于護理行業恰恰相反,時間的投入才是最寶貴的。何況護理工作的流程也比其他行業復雜得多:護理人員不能像生產者或管理者那樣,按照一套流程按部就班地干活兒,而是要構建各種復雜多樣的人際關系。然而,這種勞動形式在傳統的評價體系中是完全不存在的。
針對這些問題,盡管存在一定的討論,真正的科學研究卻很少見。不久前,出爐了一個杰出的科研項目:可比價值項目(Comparable Worth Projekt)。該項目旨在運用新工具探索一種新的勞動評價方法,新方法將不再以男性為中心,而是能夠同等兼顧護理行業的勞動標準(Klammer, Klenner, Lillemeier,2018)。該研究試圖回答以下問題:
1.如何用一種不受性別影響的方法,判定職業對男女雙方的要求和負荷等值。
2.等值的工作要求和負荷,在女性行業中所獲的報酬,在多大程度上低于男性行業中所獲的報酬。
為回答以上問題,研究人員采用了一套中性的評定方案:
表1 勞動崗位中性評定方案

該項目利用這套標準,對各個職業所含的工作量做了評定。研究人員對每一項職業要求、每一項職業負荷都給予一個分值。各項工作內容的分值相加,得出一個職業的總分值,即可比指數(CW-Index)。研究人員使用這一方法對男性和女性職業均做了評定。
結果顯示:男女職業的可比指數等值時,從業人員中女性的比例越高,平均小時工資就越低。例如,表2所列行業的可比指數均為27,小時工資卻相差很多。
表2

表3對比了不同行業中專業崗位和管理崗位的小時工資,表明現有評價標準對護理和保健行業人員勞動價值存在系統性低估。例如,IT服務領域的管理人員比護理保健行業的技術人員平均小時工資高出17歐元,但這兩個職業群體承擔的工作要求和負荷實際是一樣的。
表3

三、工會中提高待遇的女性運動正逐漸改善性別公正[2]
根據《德國民法典》第612條第3款(Paragraph 612 Abs.3BGB),德國自1995年起,就明令禁止同工不同酬。但護理人員面臨的低薪和惡劣的工作條件并未因此改善。20世紀80年代,護理人員的困境終于引發了全國性的反對。從20世紀80年代到21世紀初,女性職業的從業女性們與工會人員、促進兩性平等的政府專員和學者一道投身于提高女性勞動待遇的運動之中。該運動的目的,是提高工會內部對現存的歧視性、男權式勞動評價標準以及集體勞資談判問題的認識。該運動主張以一種全新的視角理解整個社會勞動,不論是帶薪勞動,還是無薪勞動,都應重新定義。該運動提出了新的勞動資質概念,將社會性勞動也納入了勞動資質的范疇。新定義的目的,就是要擺脫男性主導的舊有規范,創立一套新的有關勞動資質和勞動成果的評價標準。這一新標準的核心訴求,就是減少勞動時間和勞動時間自主。與此同時,國際上的女性運動也在節節勝利:在加拿大安大略省,女性職業的勞動者在1998年頒布《薪酬公平法案》后獲得了補發工資;在瑞典,工會獲權將一部分集體勞資談判中爭取的漲薪待遇只給女性享受(所謂薪酬盤子兩分法),其他國家女性運動的成功也激勵了德國的女性。
1898-1990年間,德國幼教女教師在柏林舉行了為期13周的罷工,抗議低薪和惡劣的工作環境。這次罷工使女性平權運動的勢頭進一步提升。
此后一年間,德國工會聯合會召開了聯邦女性大會,明確了提高公共社會服務業中典型女性職業的待遇為其緊迫任務和目標。此舉帶來了一系列的成果:對幼教教師來說,勞資談判為她們爭取了更高的工資等級劃分;對清潔工來說,勞資談判為她們爭取了更多的升職機會。1996年,當時還未轉型為德國服務行業公會(ver.di)的德國公共服務、運輸和交通行業工會在第十三屆工會集體大會上通過決議,“進一步為公共服務行業從業女性爭取更高待遇并走更多新的道路”。1997年,荷林納·溫特(Regine Winter)和格特魯德·克雷爾(Gertrude Krell)撰寫了一份評估報告,揭露了聯邦公務員勞資談判協定中對女性勞動的歧視,呼吁提高對女性勞動的承認和待遇,引發了巨大影響。對各職業群體的薪資待遇認定,由此成為一個政治過程。所有利益相關方要同臺博弈,各方都有不同程度的回旋余地。因此,提高女性的薪資待遇顯然也是一項政治任務。1998年,工會委任了一批專員來推動勞資談判工作中的性別平等。2011年,德國服務行業公會在其成立大會上,正式宣告了《性別民主的勞資談判政策》。而今,德國服務行業公會依然以德國最高的女性比例,致力于維護女性雇員的正當權益。德國服務行業公會要求重新定義“正常工作時間”,保障護理行業所有男女員工的權益。德國服務行業公會還主張對照料行業、教育行業的個人服務,在勞資談判中運用可比價值指數提高員工待遇。德國服務行業公會也致力于改善公共社會服務職業的工作環境,使之更加人性化。所有這一切努力,都是為了以社會服務更好地促進兩性平等:不僅對那些使用公共社會服務的人更平等,對那些提供公共社會服務的人也要更平等。
參考文獻
烏特·克萊默/克里斯蒂安·克萊納/薩拉·里勒邁爾:“比較價值”(2018)勞動價值作為性別收入鴻溝原因分析中的盲點?”;“COMPARABLE WORTH”(2018)Arbeitsbewertungen als blinder Fleck in der Ursachenanalyse des Gender Pay Gaps? Projektbericht: Klammer, Ute/Klenner, Christina/Lillemeier, Sarah,WSI Düsseldorf。
海克·貢佩特/埃爾科·默勒/芭芭拉·施蒂格勒:“提高價值造就歷史——公共服務、運輸和交通工會(TV)的提高女性勞動價值運動(1990-2001)——對當前辯論的貢獻”;Gumpert, Heike/M?ller, Elke/Stiegler, Barbara,2016: Aufwertung Macht Geschichte: die Kampagne der Gewerkschaft TV zur Aufwertung von Frauenarbeit (1990-2001):ein Beitrag zur aktuellen Diskussion.Berlin Friedrich-Ebert-Stiftung.2016 http://library.fes.de/pdf-files/dialog/12564.pdf。
【譯者:徐若楠(北京外國語大學德語學院講師)】
[1] 作者簡介:芭芭拉·施蒂格勒(Barbara Stiegler),博士,弗里德里希·艾伯特基金會前婦女與性別研究部主任,主要研究方向:性別與性別平等、老年人護理與國家福利、老年人護理服務供應機制、性別與公共政策、社會性別主流化等。
[2] Gumpert,M?ller,Stiegler,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