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章 《總則》:立法目的

為了保護野生動物,拯救珍貴、瀕危野生動物,維護生物多樣性和生態平衡,推進生態文明建設,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制定本法。

條文主旨

本條是關于野生動物保護法立法目的的法律規定。立法目的通常規定在一部法律的第一條,以開宗明義、總覽全法。任何法律制定都有其要實現的預期目的,立法目的是法要實現的基本價值和法的基本使命,體現著立法者的價值觀念。本次修訂新增了“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這一立法目的,明確野生動物保護法的立法目的主要包括五個方面:一是保護野生動物,二是拯救珍貴、瀕危野生動物,三是維護生物多樣性和生態平衡,四是推進生態文明建設,五是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理解與適用

野生動物保護法的立法目的包括以下五個方面。

一、保護野生動物

野生動物是地球上所有生命和自然生態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們的生存狀況同人類可持續發展息息相關。要遵循自然規律,加強野生動物棲息地整體保護、系統修復,推進野生動物保護科技攻關、人才培養和國際合作,促進野生種群繁衍復壯,保護自然生態系統的原真性和完整性,給子孫后代留下自然遺產。[1]野生動物保護法自1988年頒布以來,曾于2004年、2009年、2016年和2018年修改。其中,前兩次修改并未對立法目的進行修改,維持了1988年“為保護、拯救珍貴、瀕危野生動物,保護、發展和合理利用野生動物資源,維護生態平衡,制定本法”的表述。在2016年修訂中,該表述被修改為“為了保護野生動物,拯救珍貴、瀕危野生動物,維護生物多樣性和生態平衡,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制定本法”,并沿用至今。之所以作出這一修改,主要是為了回應當時社會上對本法立法目的的誤解,即只有珍貴、瀕危的野生動物才需要被保護,對于其他野生動物則更注重對其的合理利用。將“保護野生動物”作為立法目的的第一項,表明立法最重要的宗旨就在于保護野生動物,以更好地統領立法、容納法條規范。本次修法保留了2016年的表述,對此未作修改。

但是對于野生動物的保護范圍,目前學界存在不同的觀點:有學者認為,不能以當前是否“珍貴、瀕危”“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來確定法律的保護范圍,而是應當擴大到所有野生動物;[2]也有學者認為應擴展至大部分野生動物,特別是陸生脊椎野生動物,僅排除常見魚蝦等少數水生野生動物;[3]還有學者認為應將全部野生動物包含在立法范圍之內,在不同事項上則可根據野生動物的類型采取不同的規制措施。[4]筆者認為,野生動物是重要的自然資源和生態資源,不論是珍貴、瀕危的野生動物,還是普通的野生動物,對生態平衡的維護均具有重要意義,均需要加以一定程度的保護。

二、拯救珍貴、瀕危野生動物

“拯救”一詞體現了立法對珍貴、瀕危野生動物的重點保護。在我國,珍貴、瀕危野生動物是指收錄在《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中的野生動物。《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由國務院野生動物保護主管部門組織科學論證評估后,報國務院批準公布。在2021年公布的新調整的《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中,共列入野生動物980種和8類,其中國家一級保護野生動物234種和1類、國家二級保護野生動物746種和7類。上述物種中,686種為陸生野生動物,294種和8類為水生野生動物。[5]

隨著人類社會的不斷發展,以及對能源、土地資源和環境資源等的不斷損耗,越來越多的野生動物面臨著棲息地的退化、開發、外來入侵物種、污染、氣候變化等生存危機。世界自然基金會(World Wide Fund for Nature or World Wildlife Fund,WWF)公布的數據顯示,由倫敦動物學會(The Zoological Society of London,ZSL)所負責監測的5230個物種、近3.2萬個種群——包括哺乳動物、鳥類、兩棲動物、爬行動物和魚類,自1970年以來平均下降了69%。[6]同時,野生動物還面臨著被人為非法獵捕、殺害的風險,為此,我國刑法共設置了5個與野生動物直接聯系的罪名,分別是走私珍貴動物、珍貴動物制品罪,非法捕撈水產品罪,非法獵捕、殺害珍貴、瀕危野生動物罪,非法收購、運輸、出售珍貴、瀕危野生動物、珍貴、瀕危野生動物制品罪以及非法狩獵罪。

三、維護生物多樣性和生態平衡

野生動物是自然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保護野生動物是維持生物多樣性、保持生態平衡的重要舉措。中國于1992年6月11日簽署了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Convention on Biological Diversity)。[7]該公約于1993年12月29日對中國生效。作為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國家之一,中國積極履行締約國責任,高度重視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實施了一系列保護措施。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提出,要加快實施重要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實施生物多樣性保護重大工程。

根據《中國的生物多樣性保護》白皮書,“生物多樣性”是生物(動物、植物、微生物)與環境形成的生態復合體以及與此相關的各種生態過程的總和,包括生態系統、物種和基因三個層次。生物多樣性關系人類福祉,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重要基礎。人類必須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加大生物多樣性保護力度,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8]生態平衡,是指生態系統中生物與環境之間、生物與生物之間相互作用而建立起來的,生產過程與消費分解過程基本相當的動態平衡。生態平衡是一種動態的平衡,具有一定的內部調節能力,為人類提供著賴以生存的、適宜的環境條件和物質資源。生態平衡一旦遭到破壞,很可能出現一系列連鎖反應,從而使該系統內的各類生物瀕臨滅絕。保護野生動物是維護生物多樣性和生態平衡的重要環節,兩者密切相關:首先,保護野生動物,拯救珍貴、瀕危野生動物是維護生物多樣性的題中應有之義;其次,野生動物作為生態系統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生存、活動是維持生態系統動態平衡不可或缺的因素之一;最后,當生物多樣性和生態平衡達到良好狀態時,也會反哺于野生動物,為之提供適宜的棲息地和生存物質。

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

自改革開放以來,伴隨著人口的不斷增長和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我國的生態環境面臨重大挑戰。《2021中國生態環境狀況公報》公布的數據顯示,在2021年,全國339個地級市中,空氣質量達標的城市僅為218個,占比64.3%;全國水土流失面積為269.27萬平方千米,全國荒漠化土地面積為261.16萬平方千米,沙化土地面積為172.12萬平方千米;4357種已知脊椎動物(除海洋魚類)中,需要重點關注和保護的脊椎動物2571種,其中受威脅的932種、近危等級的598種。[9]面對以上數據,必須承認,雖然近年來我國生態環境狀況已趨于好轉,但總體仍面臨著嚴峻的考驗。

進入新時代,黨和國家更加重視生態問題,不斷提升生態文明建設的戰略地位。黨的十八大報告將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將生態文明建設作為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的重要內容。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建設生態文明是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千年大計,并提出了建設美麗中國的戰略目標。對野生動物的保護、野生動物棲息地的保護和建設,不僅有利于維護生物多樣性、提升生態系統穩定性和持續性,更是推進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途徑。

五、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是本次修法的新增內容。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大自然是人類賴以生存發展的基本條件。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內在要求。必須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站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高度謀劃發展。”[10]人類與自然的關系是辯證統一的,自然界為人類社會的活動提供了必要的物質基礎和前提,而人類則通過活動影響和改變著自然并受到自然的約束。歷史的經驗表明,人類和自然是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命運共同體,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過度攫取自然資源以換取物質財富的結果只能導致人與自然關系的緊張從而損害人類自身。野生動物作為自然資源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構成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中的關鍵一環。把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作為立法目的之一,體現了野生動物保護的重要性和戰略意義。

關聯規范

《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第九條第二款;《中華人民共和國自然保護區條例》;《中華人民共和國陸生野生動物保護實施條例》;《中華人民共和國水生野生動物保護實施條例》。

注釋

[1]《栗戰書在全國人大常委會有關決定和野生動物保護法執法檢查座談會上的講話》,載全國人大網,

[2]宋蕾、秦天寶:《論我國野生動物保護法制之完善》,載《昆明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第4期。

[3]常紀文、吳平、王克穎、尹立霞:《〈野生動物保護法〉修改的熱點問題與建議》,載《中國環境管理》2016年第1期;莽萍:《野生動物保護法修訂應體現善治理念》,載《中央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16年第1期。

[4]李洪雷、戴杕:《我國野生動物立法的檢視與完善》,載《浙江學刊》2020年第3期。

[5]《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國家林業和草原局、農業農村部公告2021年第3號),載國家林業和草原局網站,

[6]《〈地球生命力報告2022〉:野生動物種群數量在過去幾十年內平均下降69%》,載世界自然基金會網站,

[7]載聯合國網站,

[8]國務院新聞辦公室:《〈中國的生物多樣性保護〉白皮書》,載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網站,

[9]《2021中國生態環境狀況公報》,載中華人民共和國生態環境部網站,

[10]《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載中國政府網,

主站蜘蛛池模板: 高碑店市| 托里县| 临朐县| 罗定市| 大城县| 绥滨县| 和龙市| 巴彦淖尔市| 安远县| 苏尼特右旗| 西青区| 广河县| 湖南省| 闸北区| 油尖旺区| 丰原市| 马关县| 永春县| 建瓯市| 民乐县| 芜湖县| 南华县| 长海县| 龙陵县| 湘潭市| 花莲县| 余干县| 凤山县| 碌曲县| 贡山| 嘉荫县| 阳江市| 达孜县| 正阳县| 龙川县| 宜良县| 关岭| 九台市| 阿城市| 定襄县| 盘锦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