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二十四章 道路交通事故人身損害賠償

第一節 人身損害賠償制度的變化

一、損害賠償適用法律

(一)人身損害賠償的法律制度

1987年1月1日施行的《民法通則》對人身損害賠償作出了原則性規定,之后發布的法律、法規及司法解釋不斷補充和完善了人身損害賠償的法律制度,造成了不同類型的人身損害賠償有不同的法律規定。我國目前有多部法律涉及人身損害賠償的制度,如《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產品質量法》《國家賠償法》《環境保護法》《鐵路法》《航空法》等。亦有許多行政法規和規章涉及人身損害賠償制度,如《醫療事故處理條例》《鐵路旅客運輸損害賠償規定》等。最高人民法院頒布了許多針對人身損害賠償的司法解釋,如《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涉外海上人身傷亡案件損害賠償的具體規定(試行)》《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觸電人身損害賠償案件若干問題的解釋》《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等;還有許多涉及人身損害賠償的司法解釋,如《最高人民法院關于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若干問題的意見(試行)》《最高人民法院關于確定民事侵權精神損害賠償責任若干問題的解釋》等。

造成人身損害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一般侵權和特殊侵權之分,適用不同的賠償責任原則。任何立法的出發點都應當是保護被侵權人的權利,而實際上卻并非如此,由于立法者所處的位置不同,立法的目的也不一致。如修正前的《國家賠償法》在人身損害賠償方面存在賠償項目不全、賠償標準不高的情形,有保護國家利益的傾向;又如《醫療事故處理條例》在人身損害賠償中存在的問題更加明顯了,比《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規定計算的賠償金額要低得多。在人身損害賠償制度方面,司法解釋彌補法律和法規立法方面存在的問題。

隨著《侵權責任法》自2010年7月1日起施行,統一了人身損害賠償原則和賠償項目,最高人民法院也發布了一些涉及人身損害賠償的司法解釋,如《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道路交通事故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醫療賠償糾紛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

2020年5月28日由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將于2021年1月1日起施行,《民法通則》《侵權責任法》《民法總則》等將廢止。《民法典》有關人身損害賠償制度基本沒有改變,原有關人身損害賠償的司法解釋將根據民法典的精神進行修訂。

最高人民法院根據《民法典》的規定對一些相關的司法解釋進行了修訂,于2020年12月31日發布了《最高人民法院關于修改〈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在民事審判工作中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工會法》若干問題的解釋〉等二十七件民事類司法解釋的決定》,其中有《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鐵路運輸人身損害賠償糾紛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最高人民法院關于確定民事侵權精神損害賠償責任若干問題的解釋》和《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道路交通事故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

(二)交通事故的人身損害賠償制度

1.2004年5月1日之前,道路交通事故損害賠償適用國務院頒布的《道路交通事故處理辦法》確立的賠償原則和賠償項目。該辦法第三十五條規定,交通事故責任者應當按照所負交通事故責任承擔相應的損害賠償責任;該辦法第36條規定,損害賠償的項目包括:醫療費、誤工費、住院伙食補助費、護理費、殘疾者生活補助費、殘疾用具費、喪葬費、死亡補償費、被扶養人口生活費、交通費、住宿費和財產直接損失。

隨著人身損害賠償法律制度不斷完善,人們認識到精神損害賠償的必要性。2001年3月8日,最高人民法院頒布了《關于確定民事侵權精神損害賠償責任若干問題的解釋》。雖然《道路交通事故處理辦法》中沒有精神損害賠償項目,但是在司法實踐中有些省高級人民法院通過民事審判紀要的形式確立交通事故的精神損害賠償制度。

2.2004年5月1日之后,道路交通事故損害賠償應當按照《道路交通安全法》的規定執行。該法僅對損害賠償作了原則性規定,未涉及損害賠償項目和標準。公安部制定的《道路交通事故處理程序規定》第58條第5項規定,計算人身損害賠償和財產損失總額,確定各方當事人分擔的數額。造成人身損害的,按照《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規定的賠償項目和標準計算。該行政規章明確了交通事故人身損害賠償的法律適用。

《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增加了賠償項目和改變了賠償計算標準,比以往交通事故的人身損害賠償大大地提高了。新舊損害賠償項目及計算方式比較如下:

(1)修訂前的《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17條和第18條對人身損害賠償項目作了明確的規定。

第17條規定:受害人遭受人身損害,因就醫治療支出的各項費用以及因誤工減少的收入,包括醫療費、誤工費、護理費、交通費、住宿費、住院伙食補助費、必要的營養費,賠償義務人應當予以賠償。

受害人因傷致殘的,其因增加生活上需要所支出的必要費用以及因喪失勞動能力導致的收入損失,包括殘疾賠償金、殘疾輔助器具費、被扶養人生活費,以及因康復護理、繼續治療實際發生的必要的康復費、護理費、后續治療費,賠償義務人也應當予以賠償。

受害人死亡的,賠償義務人除應當根據搶救治療情況賠償本條第一款規定的相關費用外,還應當賠償喪葬費、被扶養人生活費、死亡補償費以及受害人親屬辦理喪葬事宜支出的交通費、住宿費和誤工損失等其他合理費用。

第18條規定:受害人或者死者近親屬遭受精神損害,賠償權利人向人民法院請求賠償精神損害撫慰金的,適用《最高人民法院關于確定民事侵權精神損害賠償責任若干問題的解釋》予以確定。

精神損害撫慰金的請求權,不得讓與或者繼承。但賠償義務人已經以書面方式承諾給予金錢賠償,或者賠償權利人已經向人民法院起訴的除外。

(2)《道路交通事故處理辦法》第36條規定:損害賠償的項目包括:醫療費、誤工費、住院伙食補助費、護理費、殘疾者生活補助費、殘疾用具費、喪葬費、死亡補償費、被扶養人生活費、交通費、住宿費和財產直接損失……

(3)相同的賠償項目:醫療費、后續治療費、誤工費、護理費、交通費、住宿費、住院伙食補助費、殘疾輔助器具費、被扶養人生活費、喪葬費、死亡補償費。

(4)增加賠償項目:必要的營養費;殘疾賠償金;受害人因傷致殘的因康復護理、繼續治療實際發生的必要的康復費、護理費;精神損害撫慰金。舊的賠償項目沒有規定營養費,但在司法實踐中賠償營養費較為普遍。以往殘疾賠償金認為屬于精神損害賠償,新的規定與舊的賠償項目“殘疾者生活補助費”類似,不屬于精神損害賠償。精神損害撫慰金是近幾年新增加的一項賠償項目,充分體現了生命健康權的價值,使得人身損害賠償更加合理。通過康復治療能夠改善殘疾者的生理功能,對提高受害人的生活質量非常必要。

(5)雖然增加賠償項目不多,但是相同賠償項目計算標準有較大區別。受害人因傷致殘持續誤工計算有了明確的規定,誤工時間可以計算至定殘日前一天,護理期限不限于住院期間,而且計算至受害人恢復生活自理能力時止,并且確定最長不超過20年;殘疾輔助器具的合理費用標準、更換周期和賠償期限參照配制機構的意見確定。喪葬費按照受訴法院所在地上一年度職工月平均工資標準,以六個月總額計算;被扶養人生活費的計算標準由事故發生地居民生活困難補助標準計算改為按照受訴法院所在地上一年度城鎮居民人均消費性支出和農村居民人均年生活消費支出標準計算;被扶養人為未成年人的,計算至由16周歲增至18周歲;被扶養人為成年人的,也提高了減少賠償被扶養人生活費的年齡等。

3.2010年7月1日起施行的《侵權責任法》統一了人身損害賠償原則和賠償項目,但在賠償項目方面與司法解釋有所區別。

《侵權責任法》第16條規定:“侵害他人造成人身損害的,應當賠償醫療費、護理費、交通費等為治療和康復支出的合理費用,以及因誤工減少的收入。造成殘疾的,還應當賠償殘疾生活輔助具費和殘疾賠償金。造成死亡的,還應當賠償喪葬費和死亡賠償金。”

《侵權責任法》第16條規定的人身損害賠償項目與《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相比較,缺少“被扶養人生活費”。為此,最高人民法院在貫徹實施《侵權責任法》通知中對《侵權責任法》的“殘疾賠償金”和“傷亡賠償金”作擴充性解釋,這兩個人身損害賠償項目均包含“被扶養人生活費”。這樣《侵權責任法》所規定人身損害賠償項目與司法解釋的規定就完全一致。

4.2021年1月1日施行的《民法典》在人身損害賠償項目比《侵權責任法》僅增加了“營養費”和“住院伙食補助費”兩個項目,但這兩個人身損害賠償項目在最高院人身損害賠償的司法解釋中有明確的規定。《民法典》第1181條第2款是新增加的,該款規定:“被侵權人死亡的,支付被侵權人醫療費、喪葬費等合理費用的人有權請求侵權人賠償費用,但是侵權人已經支付該費用的除外。”擴大了人身損害賠償請求權人的范圍。

二、損害賠償原則

(一)國外交通事故損害賠償原則

19世紀末發明了汽車,同時也伴隨著交通事故的出現。那時汽車的速度較慢,危險性相對較小,發生的交通事故也少。但隨著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后汽車工業迅速地發展,汽車數量急劇地增加,交通事故也逐步成為一個社會公害。按傳統民法過錯責任原則來判斷交通事故侵權行為,受害人往往因不能證明加害人具有過錯,而得不到賠償。德國法官在司法實踐過程中逐步采用過失推定原則,即由機動車一方來證明自己不存在過錯。1952年德國制定規范道路交通事故賠償的特別法《陸上交通法(公路)》,率先在立法上確定無過錯責任原則。該法規定:“車輛在駕駛過程中致人死亡、受傷或者損害人的健康和財物時,由車輛所有人就所發生損害向受害人負賠償責任。如果事故是由不可避免的事件所引起,而這種不可避免的事件既不是因車輛故障也不是因操作失誤而引起,則不負賠償責任。”1955年日本制定的《汽車損害賠償保障法》第3條規定:“為自己運行汽車者,因其運行害及他人生命或身體時,對因此而產生的損害負賠償責任。但是,能證明自己及司機就汽車運行并未怠于注意、受害人或司機以外第三人有故意或過失且汽車并無構造缺欠或機械障礙時,不在此限。”在大陸法系國家對機動車損害賠償責任都適用特殊的侵權行為規則,適用無過錯責任。

英美法系國家通過嚴格責任的方式來確立交通事故損害賠償責任。美國雖仍采用過失錯責任原則,但發生了一些重要的變化:第一,廢除或修改了一些限制加害人責任的準則。第二,廢除了以受害人對事故發生有過失為理由完全否定其賠償請求的“與有過失”抗辯,而采取了按照事故當事人的過失比例分擔損害的“比較過失”。第三,對駕駛人的過失,可以追究其雇傭者、機動車所有人等的責任的范圍擴大了。英國雖然也適用過失錯責任原則,但在機動車事故的領域里,例外地過失推定的法理占據著中心的位置。

(二)我國交通事故損害賠償原則

《民法通則》第123條的規定:“從事高空、高壓、易燃、易爆、劇毒、放射性、高速運輸工具等對周圍環境有高度危險的作業造成他人損害的,應當承擔民事責任;如果能夠證明損害是由受害人故意造成的,不承擔民事責任。”明確將高速運輸工具界定為危險作業,由此造成的損害適用無過錯責任原則。目前,常見的運輸工具有飛機、火車、汽車、輪船等,但是哪些屬于高速運輸工具有爭議。《鐵路法》第58條第1款的規定:“因鐵路行車事故及其他鐵路運營事故造成人身傷亡的,鐵路運輸企業應當承擔賠償責任;如果人身傷亡是因不可抗力或者由于受害人自身的原因造成的,鐵路運輸企業不承擔賠償責任。”火車傷亡事故歸咎于受害人自身的原因是不是指受害人主觀上故意呢?《鐵路法》第58條第2款給了明確回答,受害人自身的原因造成的人身傷亡是指違章通過平交道口或者人行過道,或者在鐵路線路上行走、坐臥造成的人身傷亡,而不是指受害人主觀上故意。因此,火車是否屬于高速運輸工具存在著爭議。《道路交通事故處理辦法》規定了交通事故損害賠償適用過錯責任,由此分析機動車輛顯然不屬于高速運輸工具。高速運輸工具不應當由法律規定,而是由于其存在對周圍環境危險性所確定。目前,我國每年因道路交通事故死亡人員高達十多萬人,受傷人員五十余萬人,交通事故是青壯年的第一死亡原因。而火車造成人員傷亡相對要少得多,飛機造成人員傷亡則更為罕見。如果將機動車輛排除在高速運輸工具之外,還有哪些交通運輸工具比機動車輛更具危險性呢?新實施的《道路交通安全法》已經摒棄了過錯責任原則,在機動車與非機動車駕駛人、行人之間發生的交通事故實行無過錯責任原則。

(三)《交通安全法》規定的交通事故損害賠償原則

《道路交通安全法》第76條規定:“機動車發生交通事故造成人身傷亡、財產損失的,由保險公司在機動車第三者責任強制保險責任限額范圍內予以賠償;不足的部分,按照下列規定承擔賠償責任:

(一)機動車之間發生交通事故的,由有過錯的一方承擔賠償責任;雙方都有過錯的,按照各自過錯的比例分擔責任。

(二)機動車與非機動車駕駛人、行人之間發生交通事故,非機動車駕駛人、行人沒有過錯的,由機動車一方承擔賠償責任;有證據證明非機動車駕駛人、行人有過錯的,根據過錯程度適當減輕機動車一方的賠償責任;機動車一方沒有過錯的,承擔不超過百分之十的賠償責任。

交通事故的損失是由非機動車駕駛人、行人故意碰撞機動車造成的,機動車一方不承擔賠償責任。”

該條款規定機動車與機動車之間,機動車與非機動車駕駛人、行人之間發生交通事故,分別適用不同的歸責原則。

1.交強險優先原則。在交強險限額內的損害賠償,適用《機動車交通事故責任強制保險條例》的規定,而不適用《侵權責任法》的規定。只有交強險限額賠償不足部分,才能適用《侵權責任法》的規定。

2.機動車之間發生交通事故損害賠償適用過錯原則。損害賠償由過錯一方承擔責任,雙方都有過錯的,按照各自過錯的比例分擔責任。所謂過錯責任是指民事主體只有在主觀有過錯的情況下,才對因自己的行為造成的損害承擔民事責任。

3.機動車與非機動車駕駛人、行人之間發生交通事故的損害賠償適用過錯推定原則。交通事故發生后,如果機動車一方不能證明事故的發生自己無過錯,那么就推定機動車一方有過錯,并為此承擔賠償責任。

4.實行過失相抵。當機動車一方和非機動車、行人一均有過失時,實行過失相抵。在過失相抵時,機動車一方承擔責任比正常承擔責任要高一點,要高10%左右。

(四)《侵權責任法》規定的交通事故損害賠償原則

《侵權責任法》第六章對“機動車交通事故責任”作了專門的規定。第四十八條規定:“機動車發生交通事故造成損害的,依照道路交通安全法的有關規定承擔賠償責任。”

《侵權責任法》和《交通安全法》有關交通事故人身損害賠償的原則是一般法與特別法的關系。《侵權責任法》規定賠償原則適用交通事故人身損害賠償案件,《侵權責任法》與《交通安全法》有沖突的地方,就適用《交通安全法》的規定。

(五)《民法典》規定的交通事故損害賠償原則

《民法典》第七編第五章對“機動車交通事故責任”作了專門的規定。第1208條規定:“機動車發生交通事故造成損害的,依照道路交通安全法律和本法的有關規定承擔賠償責任。”與《侵權責任法》第48條規定相似。因此,《民法典》有關交通事故損害賠償原則的規定沒有改變。

三、交通事故的過失相抵

(一)過失相抵的概念

過失相抵,是指被害人和加害人雙方行為共同造成同一損害,或損害發生后,因被害人的過失行為,使損害擴大,法院于確定損害賠償額時,考慮被害人的過失,減輕賠償義務人的賠償金額或免除其責任。如農民王某在馬路上騎自行車時被汽車撞倒,肇事司機將王某送往縣人們醫院診治。檢查發現王某有頭部外傷,CT提示硬腦膜外小血腫。王某自覺沒有不適癥狀,拒絕醫生要求住院治療的醫囑,并在病歷上簽字一切后果自負。次日上午發現王某死在家中,尸體解剖證實死亡原因為硬腦膜外血腫致腦疝死亡。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交通事故認定肇事司機負全部責任,法院判決肇事司機承擔50%的賠償金額。雖然王某在這起交通事故中不負任何責任,但是對自己的死亡存在不配合治療的過失行為,因此法院判決按照過失相抵的原則減輕了賠償義務人的民事責任。過失相抵制度,自羅馬法以來,即為各國法制所采用。《民法通則》第131條規定:“受害人對于損害的發生也有過錯的,可以減輕侵害人的民事責任。”《侵權責任法》第26條也作了相同的規定。《民法通則》第131條、《侵權責任法》第26條和《民法典》第1173條的規定與過失相抵的精神是一致的。

(二)過失相抵的構成要件

1.被害人或賠償權利人均須有過失

被害人或賠償權利人存在過失是過失相抵的前提條件,沒有過失行為,就無從談起減輕或免除加害人的賠償金額。過失相抵并不要求被害人或賠償權利人的過失是違反法定的注意義務,只要過失就可以了。而在機動車與非機動車駕駛人、行人之間發生交通事故中適用過失相抵,非機動車駕駛人、行人的過失是指違反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規,這是《道路交通安全法》的規定。如果被害人雖然有過失行為,但是沒有違反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規,賠償權利人不得適用過失相抵。因此,交通事故的非機動車駕駛人、行人的過失是違反法定注意義務。

2.被害人或賠償權利人的過失行為,須為損害發生或擴大的共同原因

雖然被害人或賠償權利人存在過失行為,但是該過失行為與損害發生或擴大之間沒有因果關系,就不適用過失相抵。道理非常簡單,損害完全由加害人造成的,受害人或賠償權利人的過失與交通事故所致傷殘或死亡無因果關系,則不適用過失相抵原則。

3.被害人須有過失相抵能力

被害人須有過失相抵能力是指被害人應具有識別能力。能夠識別自己行為是否為過失行為,不能夠識別的則不能適用過失相抵。無行為能力人,如精神病人、兒童,存在無識別能力。

主站蜘蛛池模板: 揭西县| 乐清市| 桂平市| 密山市| 阿巴嘎旗| 五台县| 察哈| 遂溪县| 禹州市| 交口县| 石泉县| 南漳县| 曲阜市| 隆化县| 海晏县| 安阳市| 太白县| 虎林市| 宽甸| 辽宁省| 曲靖市| 页游| 通河县| 青岛市| 卢氏县| 故城县| 九台市| 灵璧县| 黄龙县| 温泉县| 城市| 平阴县| 翁源县| 赤水市| 凤凰县| 容城县| 西和县| 屏边| 连山| 白玉县| 灯塔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