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川念出那句“你們才是被選中的祭品”時,繡坊里空氣仿佛凝固。
楊洛沒有說話,只是將琴弦重新調緊了一分,像是在為即將來臨的風暴做準備。
“不管他們是誰,我們已經沒有退路了。”李雪梅低聲說,手指輕撫著手機屏幕上的DNA序列圖譜,“這些技藝不是數據,是活的東西。它們不該被篡改、被抹除。”
那就動手吧。楊洛站起身,目光掃過眾人,從現在開始,我們要把匠魂和技藝真正融合起來,不只是修復,而是重塑。
會議室內迅速布置起臨時工作站。無錫、杭州、南京三組成員通過遠程連接加入討論,屏幕上一張張面孔映照出各自的緊張與期待。楊洛打開共享文檔,將之前獲得的所有數據整合成一張龐大的傳承網絡圖。
這不是簡單的技術問題。他敲擊著鍵盤,一邊講解一邊標注重點,“每項技藝背后都有它獨特的節奏、結構和情感表達。我們要做的,不是把它們數字化,而是讓它們在數字時代中‘活著’。”
林川點頭:“就像古琴音波喚醒刻靈一樣,我們需要找到一種方式,讓技藝本身擁有自我修復的能力。”
討論持續到深夜。年輕匠人們提出用AR投影展示蘇繡技法的想法,也有人建議利用區塊鏈技術記錄每一針一線的來源與演變過程。最終,一個大膽的計劃逐漸成型:以蘇州為中心,聯合各地匠人后代,將傳統技藝與現代科技結合,創造出一批既能承載歷史記憶又能適應當下需求的新作品。
“這不是妥協,”楊洛在總結時說,“這是進化。”
接下來的日子里,工坊變成了實驗室。木雕師嘗試用激光雕刻機復現明代刻刀軌跡;緙絲匠人在織機上嵌入微型感應器,讓圖案隨光線變化產生動態效果;而蘇繡團隊則開發出一套“水路”頻率算法,使針腳排列自動匹配音樂節拍,形成視覺與聽覺的雙重韻律。
最引人注目的是顧氏繡坊的《牡丹亭》復原項目。李雪梅帶領小組成員,在原繡的基礎上疊加了光影互動層。當觀眾靠近,繡面上的杜麗娘會隨著腳步聲輕輕轉頭,眼中泛起微光。這一設計不僅保留了傳統刺繡的細膩質感,還賦予其沉浸式體驗的生命力。
“這就像……一場對話。”一位前來參觀的藝術評論家驚嘆道,“不是單方面的觀賞,而是技藝與人的互動。”
市場調研結果也令人振奮。數據顯示,年輕消費者對這種“可交互”的非遺產品興趣濃厚,尤其是那些能參與創作、留下個人印記的作品最受歡迎。
“我們可以推出定制服務。”有設計師提議,“比如讓用戶選擇自己喜歡的紋樣,再由匠人手工完成最后一步——這樣每個人拿到的都是獨一無二的。”
“但要注意比例。”楊洛提醒道,“科技只是工具,核心還是技藝本身。不能喧賓奪主。”
為此,團隊專門制定了“融合度評估標準”,確保每一件新品都能在傳統與現代之間找到平衡點。經過反復調試,第一批融合作品終于完成。
發布會當天,現場座無虛席。大屏幕上輪播著各項技藝的制作過程,從最初的構思草圖到最終成品,每一個細節都清晰可見。而展臺上,那些融合了現代科技元素的非遺作品靜靜陳列,仿佛在等待命運的裁決。
“這件是木版年畫與AR技術的結合。”講解員指著一幅《福字圖》,輕輕一掃,金色的福字便緩緩旋轉起來,化作一只飛舞的金蝶,環繞展廳盤旋數圈后,又落回原處,仿佛從未離開過紙面。
“這是緙絲與智能燈光系統的結合。”另一位工作人員按下按鈕,原本靜止的織錦忽然泛起漣漪般的光影,如同春風吹拂水面。
觀眾們紛紛上前體驗,拍照、掃碼、留言……整個展廳充滿了久違的活力。
“這不僅僅是展覽,”一位老匠人站在角落里低聲說道,“這是技藝的重生。”
然而,就在大家沉浸在成功的喜悅中時,后臺監控系統突然發出警報。
“又有異常信號。”林川快速查看數據,“這次比上次更復雜,像是……某種病毒程序。”
楊洛皺眉:“看來他們真的坐不住了。”
“要不要暫停發布?”李雪梅問。
“不。”楊洛堅定地說,“就讓他們看看,真正的傳承是什么樣子。”
發布會繼續進行。舞臺中央,楊洛親自演示了一段融合了古琴音波與AI分析的蘇繡技法。琴音響起的一瞬間,繡面上的圖案竟微微顫動,仿佛回應著旋律的召喚。
掌聲雷動。
而在后臺,林川已悄然啟動反制程序。他的手指在鍵盤上飛快敲擊,一邊追蹤入侵源,一邊部署防護協議。與此同時,無錫、杭州、南京三地的匠人團隊也同步行動,利用各自掌握的技術手段構筑起一道無形的防線。
“他們在試圖干擾我們的數據庫。”林川咬牙道,“但這次,我們不會讓他們得逞。”
楊洛望著窗外漸暗的天色,心中卻無比清明。他知道,這場較量才剛剛開始,但他們已經邁出了最關鍵的一步。
技藝,不再是塵封的記憶,而是流動的生命。
一陣風掠過窗欞,吹動了桌上未干的墨跡。那一刻,仿佛有無數先輩的目光穿越時空,落在他們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