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宗的病床前達成了默契,李瀍的出宮自然沒再受到留難。
晚唐的宦官雖然位高權(quán)重,但文化水平畢竟還是低的,沒人詳細解釋的話,是領會不了當年漢文帝接位時的種種謀算的。所以,仇士良對李瀍還是挺熱情的,宦官嘛,權(quán)力欲畢竟有限,對未來的天子還是挺尊重的。
仇士良不但態(tài)度熱情,還送了處宅子給李瀍。
當然,只是普通農(nóng)舍,但位置很好,就在太液池邊上,入宮很方便,一葉扁舟劃上半個時辰就到建章宮了。
看到太液池,李瀍卻是起了點心思。
他那個破系統(tǒng),在后世時挺活躍的,花樣賊多,一套一套的,可穿過來后,就啞巴了,咋叫也沒回音。他倒不是一定要搞個逆天金手指啥的,本來他這趟穿越,打的就是后世難混,找個地方來療養(yǎng)的主意,可之前還挺活躍的金手指,一下就沒了,連問問情況都不行,這就難受了啊。
比如:前身去就藩了倒不奇怪,晚唐就是典型的爛船還有幾斤釘?shù)拇恚m然如今已經(jīng)爛無可爛了,但唐廷還是直接控制著兩京和兩川的。
兩京不奇怪,兩川則是先祖?zhèn)兞粝碌倪z澤了。安史之亂的時候,惹出禍來的太上皇李隆基,就是去的川地,再次證明了川蜀是多么適合割據(jù),后面的皇帝雖然都很拉,但一直控制著這里沒撒手。
別說眼下,后面的禧宗在黃巢攻入長安時,還跑來蜀地避禍呢。這般做為,在晚唐這光景下,是挺不容易的,要知道,此刻的殘?zhí)?,可是連隴地都割給鳳翔鎮(zhèn)了,后來殺過皇帝的李茂貞就是鳳翔節(jié)度使。
這跟李瀍關系不大,他也懶得去吐槽中、晚唐的這幫白癡皇帝了,容易血壓上升。人說晚明史讀起來容易讓人得高血壓,晚唐這幫其實也不遜于后人,一幫廢物沒一個真正做事的,各種抽后腿,從九節(jié)度使圍攻鄴城失敗開始,晚唐的節(jié)奏就一直是出工不出力的加官進爵,賣力做事的就只剩名垂千古的節(jié)奏。
李愬雪夜入蔡州這種仗都能名噪一時,蔡州那可是大平原,一堆節(jié)度使圍攻一個吳元濟,這種考題要是擺在天策府的門前,至少有二十個能完美作答的,李世民八成都看不到考題。太簡單了,這種軍事問題還用問么?簡直是侮辱太宗陛下了。
就這樣一戰(zhàn),圍攻時出工不出力的節(jié)度使們事后還要搶功,倒是將真正在臨潁和南頓連敗淮西軍,起到重大牽制作用的忠武軍節(jié)度使李光顏給埋沒了下去。
總之,晚唐的事不能細說,越說越氣,但凡真有個中興之主,大唐也不會沒的那么凄涼。
李瀍想到這個,倒不是別的,他只是想起了后世那場雙向奔赴的面談。的確,自己聯(lián)系不上系統(tǒng)了,但前朝可是有史書呢。那面試官里有漢武帝和周武帝都在自己前面呢,翻一下史書不就能得到答案了?
沒錯,他一時間也沒處翻書去,但這是皇宮,當今天子想要文宗的謚號,顯然是個喜歡讀書的,不然能厚著臉皮討要文宗的謚號么?
李瀍跟仇士良商量了一下,就直奔天祿閣而去。
唐文宗收藏的書還是挺多的,李瀍很快在其中找到了《史記》和《周書》,開篇便見到了武帝本紀和他前世看過的有了不同,元朔年間,本是武帝展示自己的年青壯志的時代,這里卻多了一條武帝廣納人才,招攬了一個逃去高麗的遺民,名為王仲的人,然后動工治理云夢古澤的記錄。
那個叫王仲的,李瀍也不知道是誰,但他對這個名字有印象,好像是東漢開國時的治水專家王景的先祖。他在后世時收集過王景的資料,做為寫作的備用資料,所以對這個治水名人的八世祖有些印象。
主要名字比較怪,明明是表示排行第二的仲字,很少有人直接當名字用的。
歷史上可沒這段,漢武帝會跑去治理云夢澤,肯定只能是出于自己的建議啊,也就是說,改變的歷史生效了?
這個改變非同小可,雖然一邊開大工程,一邊對外開戰(zhàn)似乎不太科學,但漢武帝就是那么做了,兩邊互不影響,隨著衛(wèi)霍嶄露頭角,漢武帝愣是在一邊暴揍匈奴的情況下,硬把云夢古澤在云鼎年間給治理好了。
云夢古澤治水成功,意義非凡,最直接的,就是荊襄地區(qū)一下子多了上億萬畝肥田。
有了這么新開出來的土地,漢武帝的經(jīng)濟狀況瞬間好轉(zhuǎn),他用不著再像歷史上那樣盤剝百姓了,‘湖廣熟,天下足?!闹V語提前出現(xiàn),漢朝的糧食產(chǎn)量一下就向明初看齊了,足足3000萬石!
武帝時代的百姓終于逃脫了被壓榨至死的命運,可以悠然的看著大漢威播四海,捷報連傳了。
這是李瀍在后世時夢想中的生活,可只享受了幾年就沒了,不過能看到漢朝的祖先們,因自己而逃脫了被壓榨至死的凄涼命運,他還是挺高興的。
當然,李瀍在后世只是提了一嘴,但從史書上來看,漢武帝還是挺領他的情的,在漠北決戰(zhàn)后,黃河也開始鬧騰,母親河在瓠子決口改道,武帝不得不暫時放下已經(jīng)遠遁的匈奴,轉(zhuǎn)頭來治理水患。
其所作的《瓠子歌》中,有‘為我謂河伯兮何不仁,泛濫不止兮愁吾師’的句子,殺了由漢至唐的無數(shù)學士們的腦細胞,這里的吾師是哪位高人?武帝的師傅里,也沒有跟治水有關的高人啊?難不成他私下里拜了王仲為師么?
這事太史公不敢親口去問武帝,后面的學者想問也問不到,就此成了個千古之謎。
直到晚唐時節(jié),被李瀍看到,才算是明白了武帝的念舊情之意。
然后周武帝的,這哥們果然活了很久,整整八十四歲,差點就追上梁武帝蕭衍的記錄了,完整的將隋朝那37年裝了進去不說,還熬死了自己的兒子宇文赟,導致最后上位的君王還是宇文闡,也是這位歷史上的幼主,顛覆了宇文家的江山。
周唐交續(xù)的歷史,在這里就不多說了,反正周武帝最大的功績是沒讓楊家父子上位來禍亂天下,這項功績同樣不為人知,但李瀍知道就行了,少死多少人啊,積了大德了。
至于其治國的功業(yè),隋朝的那些外交、建筑人才都在,沒了周隋的替代,還活下來了更多的人才,周武帝搞死了權(quán)臣后,一度還挺奔放的,但中年后,就開始內(nèi)斂了,對外事務上依然重用了外交天才長孫晟,在草原上玩起了勢力均衡,將柔然和后面的突厥治的服服帖帖的,對內(nèi)則是一統(tǒng)天下,成就了跟隋朝鼎盛期差不多的成就。
反正看的李瀍熱血沸騰的,都有些后悔,自己選了讓人腦溢血的晚唐了。
周武帝這劇本,才是正經(jīng)穿越者的劇本?。″e過了,好可惜。
他很快收斂精神,開始正經(jīng)琢磨如何殘?zhí)圃倨鹆恕?
他之前沒認真琢磨這事,就是想著躺平來的,實在是晚唐的光景太爛了,幾乎就沒有再起的機會了,干脆當做療養(yǎng)好了,多活幾年,說不定能等到歸義軍的使者來長安呢?
成就么,不比原主低就行,以自己的本事,應該不會很難。
可現(xiàn)在,他沒法躺平擺爛了,歷史上的那二位武帝可都是成績斐然啊,自己這個教別人的,總不能還比不上學生吧?好歹得做出點成就來???
是變革社會,還是開疆拓土呢?或許還是得變革社會吧?不然也沒辦法開疆拓土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