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章 沙洲義士
- 殘唐復興
- 鱸州小魚
- 2043字
- 2025-05-22 16:00:00
在這個春夏之交的時節,遠在西域的沙洲,也有人在為大唐的復興而興奮不已。
“義潮,義潮,我打聽清楚了,大唐復興了,名將杜牧,就是去年在定遠城,擊破突厥、黨項聯軍的那位,去了隴右當刺史,此番就是他統兵在隴右為大唐收復失地呢。咱們這里的吐蕃人少了,就是去隴右增援了。”
“哥,你說的都是真的?這,這大唐簡直像是在策應咱們啊。”張義潮雖還沒見過唐使,但敏銳的意識到,唐皇知道了他胸中的志向,有意的在策應自己。
不然唐皇欲收復隴右失地,干嘛只出一萬兵,不干脆拉上長安的禁軍,把隴右失地一口氣收復了?
大唐禁軍據說是和以往不同了,建制多達三萬,隴右只出一萬人,和吐蕃人在那里拉扯,怎么看都是另有目的啊?
他哥哥張議潭興奮道:“當然是真的,我覺得,咱們可以發動了,反正吐蕃兵少了,咱們趁機扯旗,豈不是好?”
張義潮猶豫不定,道理是這么說沒錯,但大唐那邊到底動向如何,他一時還沒法確定,萬一不是,自己這邊發動了,吐蕃派主力來鎮壓可怎么是好?
河西走廊這里,最大的問題就是人口太少,哪怕是最多的漢人,其實也是不足以雄霸一方的。
這邊的土地只能靠山上的融化冰水灌溉,確實也養活不了太多人啊。
正猶豫間,門子來報:“二位主人,有個和尚求見,他說自己是從長安來的,奉皇命來見沙洲義士。”
“啊?快,快請見!”張義潮兄弟也顧不得許多,連忙請見。大唐來的和尚?還是奉皇命來的?這或許可以解釋,長安那邊究竟是怎么回事了。
不多時,二人在客廳見到了唐使悟玄。
他倆一頭霧水,豈不知悟玄也是一臉懵逼,沙洲這里還真有個張義潮,看樣子家世也挺不錯的,莫非皇帝真有未卜先知的能耐,要不遠在萬里之外,咋能確定在這西域路上的沙洲,真有這么個人呢?
“呃,二位張施主,貧僧悟玄,本次是奉皇命而來……”
悟玄的自我介紹還沒完,就被張義潮打斷了,“皇上如何知道我的?”
“據說是先帝臨終前,留言如此。嗯,貧僧私下揣測,可能是先帝托夢給當今陛下了……”
“大師還是沒說,先帝又如何知道我的?”
“那就不知道了,反正陛下是這么對貧僧說的。”
“那大師此來何意?”
“陛下托貧僧給張施主帶個話,說是:該發動了,朕在隴右策應你,你應該迅速打通絲路,方可從長安獲得補給,這才是最快的解決吐蕃的辦法。”
“發動?策應?禁軍在隴右果然是吸引吐蕃人的注意力么?”
“也不全是,后面長安會增兵,全取隴右失地,但那就得看張施主這邊的速度了。”
“大師說補給品,都有什么?有多少?”
“這就多了,糧食是必然有的,哦,對了,還有此物。”和尚想起來什么,從包袱里掏出一個玻璃罐頭來,“張施主請看,這東西名為水果罐頭,據說這里面的桃子是從陛下親自打理的桃樹上摘下來的……”
話沒說完,手中的罐頭已被張義潮雙手接過,語聲有了些顫音:“陛……陛下親自種的桃子?張某萬死,安敢有如此榮幸?”
“呃,不止這些,張施主在西域,應該也聽說長安的變化了吧?貧僧一路行來,也多有耳聞呢。禁軍如今已經不同了,他們現在用的武器,應該被稱之為‘火器’,陛下的意思是,讓張施主盡量打通往長安的道路,然后取得火器再與吐蕃人搏殺,會輕松很多的。”
“火器?那是何物?”張義潮一怔,火藥的應用,要到宋朝了,他當然不知道。
“就是……”悟玄也不知道該如何形容,只能往道家法術那邊形容了一番,“這火器一經發射,就噴出火焰,發出雷霆般的巨響,如道家法術‘掌心雷’一般,擋者披靡。”
張義潮終究還是懂點王朝規矩的,驚疑不定問道:“這么厲害?如此利器,陛下肯賜予草民?”
“當然,陛下連長安百姓都肯賣,何況張施主這樣身在異域,心懷大唐的義士?放心吧,陛下乃是千年難遇的圣君,其心胸,那是無比寬大的,張施主但請安心便是。”悟玄和尚最后一句話算是安了張義潮的心。
旋即,兩兄弟又是一番商議,決定全家先東行,去長安先取得皇帝許的補給品,再回來造吐蕃人的反。
這也是把家安回長安的意思,自己拋不下沙洲,還要和這里的漢民同甘共苦,不能自己在長安享福,讓其他漢民在吐蕃人的統治下受苦啊。吐蕃人這時候還是農奴時代,對漢人的壓榨極其殘酷,所以漢民們才密謀造反,既然唐皇說,能提供大量的糧秣以及厲害的火器,當然要取回來再對付吐蕃人。
至于家眷,就讓他們安心的在長安享福唄。
張義潮沒琢磨當土皇帝的事,后世的歷史上,張家之所以當了土皇帝,是因為大唐沒了,張家想效忠,卻找不到效忠對象了,這才不得不苦撐了幾十年,最后被西夏人所滅。
原本歸義軍的歷史,也是因為唐朝沒了,才不得不割據一方的,這次有了依靠,張義潮說什么也不會考慮自立的問題了。有個大唐王朝可以依靠,還沒起事,補給、武器就送來了,比張家自己在大漠里掙扎容易多了。
“陛下說了,張施主若答允起事,就封張施主為歸義軍節度使,張施主到時候可以直接打出大唐的旗號來。”
“歸義么?陛下對草民的期許,草民實銘感五內也。”
如此,滿懷熱忱的張家人一行百余眾,隨著又一個西行僧,踏上了東歸的路途,并在同年的年底,抵達了長安。其歷經的艱苦,自不待言,但吐蕃人卻沒能給他們造成什么障礙,因為杜牧和鄭七命在隴右打得太好了,將吐蕃人的力量牢牢的吸引在了隴右高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