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章 張既的新型戶籍制度
- 神話三國:從種田天賦到鎮國安邦
- 莊子非魚
- 2316字
- 2025-06-19 11:56:45
蘇淮這么解釋下來劉備也大致明白了,敢情先不談出力與否的問題,這些人已經在想著以后怎么分蛋糕了,這明顯從一開始目的就不純啊。
“玄德公,這個其實不重要的,只要你能壓服他們,世家給我們提供的助力也不會小,況且人生在世,無非名利,就像我們與您算是以義而聚。
但同樣也是因為看好您能夠匡扶漢室,利益這東西只要是個人就都拋不開,難不成在座幾位難道都是當初洛陽那些無欲無求的閹黨,哦不對,就算是閹黨還弄權亂政呢?”
蘇淮說這話的時候神情微微認真了一些,畢竟他直接將話挑明了,他們這群人幫助劉備也是有謀私的,只不過相對而言他們更有底線,也更忠誠可靠,哪怕有一天因為利益分配產生沖突,但好歹還有情義。
至于那些時刻可能跳槽的豪門世家,你壓得住還好,壓不住就等于是自毀長城,辛苦到頭不過一場空。
不過話又說回來了,要是劉備能一直保持住現在的霸主之姿,強大到讓世家只能將自身的貪欲隱藏,那么至少這一代不會有啥問題的。
“子韞,你這有些過分了啊……”
郭嘉有些無奈,雖說話糙理不糙,但這整得他們幾個很丟臉啊。
劉備本人倒是不介意這種含有絲絲貶低味道的說辭,畢竟他自己就是織席販履出道的,高祖也是一個流氓地痞啊,不一樣最后開創大漢了。
“那又怎樣,勝了大家一起青史垂名,敗了哪怕你們都棄我而去也無妨,總之我劉玄德若是過了河,拉也會把你們這些家伙拉上岸,還能獨自一人偷偷把橋拆了不成。”
劉備忍不住哼哼了兩句,他這人可能在某些方面有缺陷,但有功之臣他從來不會虧待,仁義就是他的立身之本,這一點他會一直堅守下去。
“好了,我大概知道該怎么做了,等明天你們就能看到一個不一樣的劉玄德。”
還不等蘇淮回話,劉備就大笑兩聲仰天而去,看上去跟個熱血中二少年沒區別,也不知道這家伙是明白什么了,其實按蘇淮的要求來看不需要改變什么,只要照目前這樣就很好啊,難道王霸之氣還能變出來?
“子揚,玄德公最近是不是發病了,趕緊找個大夫看看,別病重了。”蘇淮推了推同樣發懵的劉曄。
“大概是被你說的話打擊到了吧。”劉曄回瞪了一眼,拍開他的手。
“哈哈,我也頓悟了,你們明天就能見到一個不一樣的蘇子韞了!”蘇淮覺得這是個曠工的好借口,于是也仰天大笑準備奪路而逃。
郭嘉、劉曄二人皆是冷眉相對,張既沉浸在政務當中無法自拔,徐庶坐在一旁假裝沒看見,孫乾忙著將一大沓卷宗文書搬到案幾上,簡雍則是在一邊翻書一邊捂嘴偷笑。
“啪。”
然而蘇淮沒走幾步就被一堵墻撞了回來。
“仲康,你怎么又擋我路?”
蘇淮摸了摸額頭腫起的大包,怒道。
“主公有令,今日不得讓軍師離開政務廳一步,軍師還請回去坐著吧。”許褚伸出粗壯的胳膊攔住去路。
蘇淮的臉色有些郁悶。
不是,說好的過河不拆橋呢。
老劉你這是翻臉比翻書還快啊。
“這是你這段時間來需要填補上的政務。”孫乾指了指案幾上的小山道。
“有這么多?”蘇淮眼皮直跳。
郭嘉心情大好道:“別喊冤了,是公祐一天一天給你翻出來的。”
“不是,我的意思是只有這么多嗎?”蘇淮搖了搖頭,無奈反問道。
“……”
郭嘉忽然有種不好的預感。
兩個時辰后,蘇淮活動了一下酸疼的五指,端起茶杯抿了一口茶水,隨后道:“我搞定了,可以走了吧?”
“不行!”這次是張既抬頭喊道。
蘇淮聞言有些困惑,張既作為一個頂倆的文臣楷模,一般是不會管他偷奸耍滑的,即便他將所有事務處理完畢,最后到張既手上對方還是會閑得無聊復查一遍,也正因此,張既才是在座之中最了解蘇淮的人。
“德容,你還有什么事情?”
蘇淮緩緩收斂了笑容,嚴肅問道。
“這是我在齊國頒布的一些政令,我挑了其中一部分詳細寫下來了,你幫我看看究竟是出錯在哪里?”張既從一疊紙中拿出幾張遞過來。
蘇淮將之接過,隨后回到座位上,開始仔細瀏覽,臉色愈發地驚奇起來。
由官府將部分土地按人口分配給農戶,田賦抽一半收成交還官府,農戶耕作一定年限和繳納一定稅款后,土地可歸其名下所有,署名本人,待本人死后,需交還部分土地。
等等,這不就是北魏孝文帝的均田法嗎?
除了稅款這一條可以買賣土地外,剩下的和均田法也就是賦稅值方面的出入了。
不得不說這種方法確實能極大恢復農業生產,而且還能調動百姓的積極性,當然蘇淮也不是沒想過普及施行,關鍵這種方法只能在青州用一用,因為青州世家九成以上都沒了,土地兼并的現象稍微好點。
而他的屯田令好歹土地所有權一直是歸官府的,像均田法這樣授權于民,弊端在于最后很難保證土地能全部還回來,一旦被世家搞點黑幕還更糟糕,那基本等同于被抓住命脈。
不過只在齊國施行的話,還真可見成效,短時間內產糧可能比不上平原,但這種增漲速度只會越來越快。
而平原這邊的話,就沒必要再修改政令了,畢竟好不容易穩定下來的秩序,并且糧食早就超額產出了,足以讓一郡百姓這幾年吃喝不愁。
下一條下一條……
相似的地方蘇淮就直接自動忽略了。
直到翻到最后一張時,蘇淮不由地皺起了眉,張既見狀湊過來問道:
“這是我改的戶籍制度,最近遷徙來的人口有點多,除了流民之外還有東萊郡以及濟南國的一些百姓,為了方便落戶,我向兩郡的官府提議直接不用開具證明了,留下兩份戶籍和資料算了,以后若是他們想回去也不用上稟官府,那樣太麻煩,當然賦稅方面的話兩地各按各的。”
“這算是自由遷徙吧。”
蘇淮聽后只覺得頭皮發麻。
漢代的戶籍制度以編戶齊民為主,意在限制人口流動,脫籍的程序繁瑣,且沒有正當理由官府不予通過,這樣既能保證賦稅制度的平穩運行,還能有利于維持治下的人口。
而張既的這個政令明顯就是允許人口自由流動了,這不就是宋朝的自由遷徙嘛,那還得了,這個時代你對百姓施以恩惠,別人肯定都樂意去你那生存,而脫籍沒了限制,可以想象今后齊國人口數劇增,而濟南國、東萊郡被掏空的慘狀了。
問題是青州本來就是他們的大本營,這么下去六個郡變成了兩個郡了……別的不說,田楷現在得瘋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