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章 ·四渡輪回
- 赤醴長歌:圣墟之外五千年
- 蓮花妙手
- 2361字
- 2025-04-30 16:13:00
赤醴長歌:圣墟之外五千年
第一卷·仙謫赤水·緣起
第40章·四渡輪回
1
赤水河在血色月光下沸騰,河面蒸騰的霧氣如同一層詭譎的薄紗,將整個河面籠罩其中。隨著一陣低沉的轟鳴,河面緩緩浮起九座青銅酒樽,每座酒樽都有一人多高,表面布滿歲月侵蝕的斑駁痕跡。樽身刻著“甲子““乙丑“等干支銘文,古老的文字在月光下泛著幽光,仿佛在訴說著塵封的往事。
李清照手持金簪,眼神堅定而專注。她輕輕劃破掌心,血珠墜入樽中,那一滴鮮血仿佛投入平靜湖面的石子,瞬間激起千層浪。樽內灰白液體驟然翻涌,表面如同鏡面般清晰地映出四組畫面:第一幕,1935年的赤水河岸邊,戰士們穿著破舊的草鞋,正小心翼翼地踏過湍急的河水,他們堅毅的眼神和疲憊的身軀,展現出革命的艱辛與頑強;第二幕,商周時期的祭壇上,儀狄正莊重地傾倒黍米,專注地進行釀酒儀式,古老的祭壇和祭祀用具,透露出神秘的氣息;第三幕,李白劍斬吐蕃妖僧,飛濺的鮮血如紅梅般灑入酒壇,劍影與血光交織,盡顯英雄的豪邁與英勇;第四幕,蘇軾焚燒的黃州酒方灰燼,在風中緩緩飄向烏蒙山巔,帶著無盡的遺憾與滄桑。
“四渡赤水,時空錨點。“李清照指尖撫過樽緣,聲音清冷而沉穩,“須借凡人壯烈酒魄,方能撕開輪回裂縫。“她的眼神中透露出一絲憂慮,卻也充滿了堅定,仿佛已經做好了迎接挑戰的準備。
2
劉伶醉臥河灘,身形歪斜地倚在岸邊的石頭上。夜郎國的巫鈴掛在他腰間,隨著夜風輕輕搖晃,發出斷斷續續的震顫聲。他翻身抓起酒葫蘆,本想痛飲一番,卻發現葫蘆口淌出的竟是腥臭黑水。“嘖,圣墟的走狗來得真快。“他瞇起醉眼,望向對岸。只見烏蒙山的陰影中,無數石俑緩緩爬出,石俑身上覆滿青苔,眼眶里燃著綠火,手中的青銅戈戟刻著秦篆“酒禁“二字,透著一股陰森恐怖的氣息。
“是始皇收天下酒器鑄的十二金人殘骸!“蘇軾見狀,臉色驟變,疾退三步。他袖中飛出半片竹簡,簡上《酒誥》文字閃爍著金色光芒,瞬間化作金盾,將逼近的石俑阻擋在外,“焚書坑儒時,這些俑吞了六國酒魂!“
李白長笑躍起,身姿矯健如鷹,青蓮劍出鞘,劍光如閃電般劈開夜幕:“管他幾劫的腌臜物!“然而,當劍鋒觸到石俑瞬間,戈戟上的秦篆陡然亮起,一股強大的力量將劍氣反彈回來。李白側身避過,衣袂被削去一角,他眼神凝重,沉聲道:“這些俑……飲過荊軻的易水烈酒!“
3
陶淵明盤坐河心,周身環繞著粉色的桃花結界。然而,石俑們瘋狂地撞擊著結界,結界上不斷出現裂痕,仿佛隨時都會破碎。陶淵明神情專注,膝上《桃花源記》殘頁飛速翻動,字句化作桃枝纏住石俑。“四渡赤水的英魂,助我!“他咬破舌尖,一口鮮血噴入河中。剎那間,河水泛起奇異的光芒,浮現出1935年的浮橋虛影,戰士們的草鞋印在浪尖烙出火痕,那是革命精神的象征,是永不磨滅的印記。
杜康玄袍鼓蕩,周身散發著強大的氣勢。他指尖凝出酒神敕令,大聲喝道:“酒魄為引,戰魂為橋!“敕令炸成金粉灑向浮橋,橋頭赫然顯現一支灰布軍裝的隊伍。戰士們腰間掛著竹筒酒壺,壺嘴還冒著茅臺鎮的醬香,他們眼神堅定,步伐整齊,仿佛穿越時空而來,準備與邪惡勢力展開一場殊死搏斗。
石俑們發出尖銳的嘯叫,眼眶中的綠火暴漲三丈,它們揮舞著青銅戈戟,瘋狂地沖向戰士和眾人,戰斗一觸即發。
4
李清照躍上青銅鹿車,動作輕盈如燕。她摘下金簪插入車轅,《聲聲慢》詞句從簪頭溢出,化作冰棱刺穿石俑眼眶。“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她每吟半句,便有一尊石俑炸裂,爆出的卻不是碎石,而是裹著楚辭殘篇的酒霧,那酒霧中仿佛蘊含著古老的力量和不屈的靈魂。
劉伶趁機擲出酒葫蘆,葫蘆在空中裂成九只青銅爵,爵口射出鎖鏈捆住剩余石俑。“老子在魏晉喝的五石散,可比你們這腐酒夠勁!“他拽緊鎖鏈,脖頸青筋暴起,臉上滿是瘋狂與豪邁,“蘇子,點火!“
蘇軾揚手拋出燃燒的《酒經》,火焰如蛟龍般竄起,觸到酒霧轟然炸開。赤水河上空騰起蘑菇狀火云,火光沖天,照亮了整個戰場。在火光中,紅軍浮橋與鹿車的星光通道終于交疊,那是希望的通道,是連接過去與未來的橋梁。
5
杜康最后一個踏入通道,他腳步沉穩,眼神警惕。回望時,烏蒙山巔立著一道黑影,黑袍上繡滿酒器湮滅的圖騰,透著一股神秘而邪惡的氣息。“酒神祭司……“杜康瞳孔驟縮,聲音中帶著一絲震驚與憤怒,“果然是你抽走人間酒魄!“
黑影抬手,一股強大的力量頓時席卷而來,赤水河倒卷成血龍撲向眾人。血龍張牙舞爪,所過之處,河水翻涌,波濤洶涌。李白反手擲出青蓮劍,劍身鐫刻的《將進酒》全篇亮起:“與爾同銷萬古愁!“詩句化作金色鎖鏈絞住血龍,陶淵明趁機閉合通道。
在通道即將關閉的最后一瞬,眾人聽見1935年的小戰士舉著竹筒酒壺高喊:“同志,替我們喝盡興!“那聲音鏗鏘有力,充滿了革命的豪情與對未來的期許,久久回蕩在眾人耳邊。
6
通道內星光如瀑,閃爍的星光仿佛是宇宙的低語,訴說著無盡的奧秘。李清照的青銅酒樽盛滿四渡赤水的戰火酒魄,樽壁浮現茅臺鎮地貌圖。“原來如此,“她摩挲著樽上紋路,眼神中閃過一絲恍然,“三百年后,這些酒魄會融入回沙工藝。“她仿佛看到了未來,看到了酒文化的傳承與發展。
劉伶癱在鹿車角落,抓著半截石俑手臂當酒壺,臉上帶著滿足的笑容:“痛快!比圣墟那馬尿夠味!“俑臂斷面滲出秦代黍酒,他仰頭一飲而盡,酒香四溢,仿佛在品味著歷史的味道。
陶淵明凝視《桃花源記》上新生的“豁然開朗“四字,輕嘆道:“此番渡的不僅是河,更是華夏酒魄的生死劫。“他的眼神中透著欣慰與感慨,歷經這場戰斗,華夏酒魄得以延續,未來充滿希望。
尾聲
赤水河恢復死寂,河面上波光粼粼,仿佛什么都沒有發生過。十二金人石俑碎成齏粉,散落在河岸,見證著這場驚心動魄的戰斗。酒神祭司的黑袍碎片飄到1935年的浮橋遺址,化作一塊石碑,碑文隱約可見“四渡赤水,酒魂不滅“,那是歷史的見證,是酒魂精神的永恒傳承。
千里外茅臺鎮的酒窖中,一壇新酒悄然泛起金光,那是希望的光芒,是華夏酒魄生生不息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