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道者不避,乃以身應劫!
- 漢末太平道
- 揮劍斬云夢
- 4043字
- 2025-04-22 11:35:21
“承負留下來,其他人先去吧!…”
“是!…”
兩點松明,在大殿中描出橘影,飄出淡淡的松香。大殿中并沒有神像的巍峨,只有“黃天”樸素的木頭神牌,靜靜供奉在祭壇上。而在神牌的俯視下,就是一南一北,相對跪坐的師徒。
兩人都戴著黃巾,穿著簡樸的麻衣,就像是最普普通通的農人,手上也都都是老繭。太平道徒,無論是道首還是弟子,本就是這種模樣。
“承負,養童者,育道根也;教之以善,導之歸真。童子天真之性未失,若是教導得當,便可入我太平之道。故而,收納孤童,一是養,二是育。你既要主持此事,就擔上了這一層‘養育’的責任,萬萬馬虎不得。”
大賢良師張角端坐席上,叮囑著俯首聆聽的張承負。他的話語很慢,也很清晰,同樣充滿力量。
“先說‘養’。你準備收養多少孩童?又如何養活他們?”
“回師父。這些天我在營中賑濟,也曾數過流散孤童的數量。大概有兩百多個。其中七、八成是男孩,兩、三成是女孩。都是十歲以上,十二到十四歲最多,能夠跟上大人走路的年紀…”
張承負垂著眼睛,講述著營中的情形。他沒有解釋,這些孤童為何是這種比例,這種年紀,他們又是如何而來。張角也垂了垂眼睛,不需要他來解釋,早已見得太多。
此時十五歲以下,視為童子。十五到二十歲,便是青年。二十歲及冠之后,就視為成年。而張承負今年十四,雖然看起來老成,其實也還是童子的范疇。
“弟子想著,若是糧食支應的開,就把這些孩童盡數收下。他們可以做些力所能及的雜務,幫著救治病患。他們能從疫病中熬過來,便有了份黃天的庇佑,不容易再染上傷寒…”
“而等下個月,五月刈麥后。弟子想在祠廟周圍,帶著這些孩童,開墾些薄田出來,種些豆子和粟米。然后十月秋收,能從新田中打出糧食,就能自給自足…”
聽到這開荒種地的打算,張角微微頷首。他思慮數息,如經驗豐富的老農般開口道。
“天地生人,使人勞而食,不使人盜而得。承負,你開荒種地的想法不錯。但開墾荒地,一則土質堅硬,二則雜草深根,兼之水源難尋。要砍除灌木野草、挖出深根石頭,再初耕翻土、曬地除蟲、種豆養地,如此三年才得地熟。而灌溉取水,也是苦勞…這種繁重的勞動,丁壯都深以為苦,不是童子們能承受的。”
說到這,張角頓了頓,沉吟片刻,又給小弟子加了些支持。
“嗯…這樣吧!平鄉和巨鹿很近,元義在南邊,靠近巨鹿縣的地方,有一處莊子。之前他帶的門徒,都是在那邊躬耕。今年夏收后,元義會帶門徒南下,去司隸洛陽…那處莊子會空出人手,可以交給你帶著童子們種地。你再選十幾個新入道的丁壯門徒,幫著維持一下。后面從耕種到收獲,就全看你自己了!”
“啊!有一個能種地的莊子?是,謝師父!”
聞言,張承負大喜,恭恭敬敬,給師父行了個拜禮。如果能有個莊子自支自用,不僅能方便他教導童子們,更讓他自己也有了些活動的自主權。只是…張承負思索著,低聲問道。
“師父,元義大師兄,要去司隸洛陽?”
“嗯。怎么,你也想去嗎?”
張角嘴角揚起,看著小弟子,笑著道。
“司隸洛陽,是天下十三州的中心,世間最繁華的所在!元義看著你長大,知曉你驚人的術算本領,本想著帶你一起去的。你若是后悔了,現在反悔還來的及。童子隊的事,也可以交給道奴。”
“不!師父,我不去洛陽。洛陽雖然繁華,但那繁華屬于皇室貴胄,屬于官宦子弟,屬于士族豪姓。那繁華,不是我等鄉野農人的,反而要農人的血肉供養!…至于教導童子,就像在田里培養新芽。這是為太平道傳薪積火,是更值得我去做的,我也希望去做這個!”
張承負的答復斬釘截鐵,很是堅定。對他來說,大漢的帝都洛陽,縱然繁華富麗,但始終蒙著一層化不開的黑暗。真正的火光點燃在鄉野,在這冀州的腹地,在黃色的鹿角上閃爍。
師父張角雖然沒說,他也能隱約猜到,元義大師兄去洛陽所圖為何。時代的帷幕,終于緩緩揭開。數年間不斷的天災人禍,數以萬計、十萬計的流民,就像越積越高的洪水。而大漢朝廷不但不賑濟疏導,反而催逼封堵,讓洪水越積越高。若是再來兩場天災,那數以十萬、百萬死中求活的百姓,就會化作咆哮的黃河。而太平道早已做出了選擇,絕不可能置身事外…
想到大師兄馬元義平日里的照拂,張承負抿了抿嘴,含著深意地低聲道。
“黃天在上!師父,對我太平道來說…洛陽,恐怕不是個好地方!…”
“嗯,洛陽是天下之中,我太平道想要成事,洛陽是繞不開的。這也是元義自己的選擇。縱然,千難萬難...”
張角的聲音也很低,但張承負能夠清晰的聽清。這一刻,他罕見的,從師父的聲音中,聽出了猶豫與遲疑。而后,這份動搖一閃而過,像是幻覺一樣。他再抬起頭,只看到張角沉肅的臉龐,和又一次的諄諄教導。
“承負,為師在巨鹿縣出生,也在巨鹿縣收你入門。巨鹿縣的情形,你很熟悉,自不用我多言。我只說一條。我知道巨鹿沮氏,與你有血仇。但沮氏是郡中望族,在刺史府衙中多有任職,家中又有數百持刀仆從。你不可輕動…”
“太平經言,道亦有輕重,不可強力而行,須因人、因地、因時。黃天正道雖大,行之卻需審勢。你肩上背負了童子們的責任,就應以此為先!…記住為師的話,能忍人間事,方持天上心。正道要行得穩,更要行得實…”
“能忍人間事,方持天上心…行穩行實…”
張承負默然良久,才伏地行禮,回道。
“師父,承負明白了。我會把童子的責任放在前面…至于報仇的事,弟子會慎思、慎言、慎行…就像元義師兄,他有自己必須去做的事。弟子也是一樣…但請師父相信,弟子絕不會貿然行動。所行的事,也絕不會違背我太平道的準則…”
聽到這一番話,張角蹙起眉頭,看了會小弟子堅定的臉。片刻后,他輕嘆一聲,搖了搖頭,繼續回到正題。
“我等求道者,善養嬰兒赤子之心,以成大道。而收養童子,除了‘養’,更關鍵的,是‘育’!”
“這些童子收養不難,但要培育,哪怕不是親傳,只是培養成門徒,也是得花大功夫的。承負,你雖然年歲不大,但胸中自有溝壑。這育童之事,你可有什么章程,可需要其他師兄幫扶?”
聽到這一問,張承負沉思片刻,早有準備的回應道。
“師父!弟子不通禮教,只會道書。我會以《太平經》為根本,教授簡單易寫的文字,闡述陰陽五行,天地運轉,以及黃天正道的本義…”
“弟子熟悉術算,會教授些簡單的計算,尤其用于田畝測算、播種計算和倉儲估算。弟子粗通醫術,會選些出色的童子,稍加教導。若是發現有上好的苗子,也會請師兄和老師來教…”
“除了文字、計算與醫術外,弟子還跟隨老師,學過天時歷法、播種耕種。帶著童子們務農,也是一種重要的學習,可以稱為農學。而在閑暇之時,帶著童子們打熬筋骨,打坐養性,也能略有所得…當然,若是能有些拳腳棍棒師傅,教些武藝,就更好了…”
聽到這許多要教導的學問,張角啞然失笑。這個小弟子天賦出眾,心氣也確實是極高。這預想的章程,哪怕只要能實現個一兩成,就算是教有所成,立有功德了。而全實現的話…張角笑著道。
“天之道在高,人之行在誠。志在其上,功得其中。若茍安于下,則下下而不能保…承負,你能有這番上上的志向,很是不錯。既然你已有章程,那我就靜觀你的行止吧!這對你來說,也是一種修行的歷練。”
“是!”
張承負恭敬低頭,再次行禮。張角微微還禮。兩人聊完了正事,便閑聊了會,殿中也輕松了許多。而后,張角想到了什么,又關切的問道。
“承負,你的附魂失魂之癥,已經好透了嗎?可曾再有頭疼?”
“回稟師父。去年秋收后,直到今年,弟子已經大好,再沒犯過了。”
“嗯。那大抵是游神過路,沖撞了魂魄,離去后便慢慢好了…”
說到此處,張角沉吟了片刻。他明顯有些猶豫,但數息后,還是看著張承負的眼睛。他知道這位早慧的弟子,能聽懂他的話,便沉聲問道。
“承負,這番遭遇…你除了術算外,可還有其他所得?…”
聞言,張承負神情一肅。他默了默,跪下拜了拜,鄭重回答。
“蒼天已死,黃天當立。歲在甲子,天下大吉!…”
“還是這一句嗎?”
“弟子愚鈍,只得了這一句…”
張角垂目數息,嘆了口氣。他身為大賢良師,若不是心中有了動搖,有了畏懼,又何必去問弟子呢?想到這,他疲憊的臉上自嘲一笑,搖了搖頭,對張承負道。
“承負,你已經做的很好了。天數之事,難以言測。我觀星多年,只覺天道既有定數,卻又留一絲玄變…”
“天下之事,有天數,有可為,有不可為。但若尋得自己的道,因悲愿、正心、修德而行,不求得大道,就不得退!此時天數如何,成敗如何,其實皆不重要了!唯有向前而已…”
“下去吧!天色已晚,好生歇息…”
張承負默然良久,心中涌出哀傷。這一刻,他聽懂了大賢良師的話,也聽出了對方決然的死志。或許,在這天齊廟中,師父的志向,也只有他能聽懂。他又一次失了聲,默默伏跪在席上,重重叩首三次。
好一會后,他才抬起頭,看著已經背過身去的大賢良師,看著那松明下拉長的背影,輕聲道。
“師父!黨人不可信,豪強不足恃…這大漢天下,我等能依靠的,只有我太平道自己,只有祈求太平的百姓們!或許,甲子之事,還要從長計議。先深固根本,經營出一塊黃天樂土來,再求長遠…”
張角轉過身,用溫潤深邃的眼神,注視著最小、也是最年輕的弟子。這一刻,他仿佛看到了一個遙遠的靈魂。他就這樣看了許久,才笑著頷首,溫和的回答道。
“黨人不可信,豪強不足恃。承負,你說的不錯,也看得很準!只是,蒼天已死,黃天當立…”
“求道者當知天命,曉生死。我的時間,其實不多了,就在這兩年。而我的道,也已經定下,改易不得…更何況,這冀州連年的天災與疫病,這大河兩岸數以百萬的百姓們,更沒有多少活路,等不得那許久了!…”
“夫知天命者,不避死而避無為;寧亡于道,勿死于卑…好在,你們的時間還多。大漢氣數將盡,或許你們能見到,這太平之道立于世間,天下萬民盡享太平的那一日!…去吧!收納孤童的事,好生去做,好好教導~~”
“...是!”
松明搖曳,兩點燭火映在眼中,卻已經快燃到盡頭。張承負伏地稽首,留下兩點濕痕。隨后,他緩緩站起身,倒退著出大殿。
大賢良師張角,就這樣站在黃天的神牌前,戴著黃巾,握著九節竹杖,留給張承負一個飄搖的背影。
而在張承負退出殿門的那一刻,只聽到一句低沉的念誦,卻是《太平經》中的句子,是張角親身踐行,曾教導過他們的話。
“道雖微,愿者行之;劫雖大,有德者應之。雖知天數難轉,然道者不避,乃以身應劫!…”
“道者不避,乃以身應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