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無法更改的起義時間
- 漢末太平道
- 揮劍斬云夢
- 4474字
- 2025-05-08 21:57:41
農歷八月,仲秋已至。冀州農村里忙碌的農活很多。八月萑葦,是收割荻草和蘆葦,編織草席、草筐,或者曬干成燃料使用。八月載績,則是進行紡織,制作成麻布。當然,八月里最重要的,自然還是秋收。
三月春種,八月秋收,收的是春播的粟米。這是豐收的季節,哪怕雨水很少,也依然能聞到田野里飄揚的谷香,讓人心生喜悅。
“獲之挃挃,積之栗栗。其崇如墉,其比如櫛。以開百室。百室盈止,婦子寧止…”
“揮鐮收割齊聲響,打下谷子堆起來。高處似城墻,兩旁似梳齒。開上百谷倉。谷倉各個都裝滿,婦女童子心安寧!…”
張承負扛著把挖沙的鐵鍬,滿頭是汗,帶著幾十個童子,從挖坡塘的河坎走回。他一邊走,一邊看著收獲后的粟田,唱著《周頌·良耜》的農歌,也是一首生產祭祀的指導詩歌。
一日的挖土,累的他夠嗆,但心里卻是暢快的。他笑著走過田野,走回莊子,要開始為童子們準備晚飯。然而,他剛到了村中的“谷倉百室”,就看到莊頭張阿公低著頭,在糧倉門外的曬谷場踩翻著谷子,似乎一副憂心忡忡的樣子。
“秋后曝粟于庭,以足躡之…”
一堆堆黃澄澄的粟米,就在曬谷場中曝曬著,看起來堆得不高。剛收完的粟米水分比較多,得連著秸稈,以“谷子”的形態曬上個十天八天的,才能脫殼,入糧倉儲存。這也是盡量吸收完秸稈里最后的養分,來增加一丟丟的產量。
“嗯?這次莊里的收獲…不大多啊!”
張承負估摸了下這片谷場中收獲的粟米,大概也就三、四百斛的樣子。整個莊子已經收割完的四、五百畝粟田,難道一共就收了這么點嗎?他又趕緊去最重要的谷倉里望了望,確實沒有其他的粟米,只有些數量不多的陳粟舊麥干豆,還有些收割的麻。
《豳風·七月》里說,“九月筑場圃,十月納禾稼。黍稷重穋,禾麻菽麥。”此時整個華夏天下的主要作物,也就黍米、稷米、早稻、晚稻,粟米、麻、豆子和小麥。而其他的谷物,還沒傳入進來的。
“張阿公,秋收的粟米很香啊!莊里今年春播的粟,一畝收了多少?”
“...哎!雨水太少,一畝春粟,畝產連一斛都不到。往年年景好的時候,都是兩斛收成的!”
“一畝粟一斛都沒有嗎?”
“沒有的。一斛十斗,今年的粟田一畝,大多只收了八斗多,還差了一兩斗…哎!…”
張承負看了一圈,才走到莊頭張阿公旁邊,笑著問了兩句。而曬谷場里,莊頭張阿公抬起頭,這才注意到張承負的出現,開口就是一聲嘆息。他臉上的皺紋耷拉著,掰著手指,仔細算給張承負聽,聲音里滿是憂慮,甚至多了些恐懼。
“莊里今年種了一千畝粟田,一千畝麥。粟田是春播秋收,麥田是冬麥夏豆連著來的。今天由于旱災,夏收的麥子一畝只收了一斛半,比往年都折了一半了。而秋收的粟米一樣糟,折了一半還多!…”
“這下子,就只有承負你帶童子們,夏天播種的一千畝豆子,勉強能夠指望一下,看看十月能收多少。但豆子收的本來就不高,也就是稍稍找補一點…”
“而老叟一想到,明年還要有旱災,就根本睡不著覺!老話說,三年豐收,才能存下一年的吃食。而這幾年總是鬧災,小戶百姓的,又有幾家有一年的存糧?就是我們這莊子里,官府收的租賦不多,也只有八九個月的糧食…這明年難活啊,不知會有多少人餓死!…”
“明年的旱災…”
聽到張阿公這發自內心的惶恐,張承負在心底默默計算,眉頭也蹙了起來。
這一斛粟大概50-60斤,旱災直接把小米的畝產,打到五十多斤一畝了。而想盡辦法節省,這一畝的收成,才可能夠一個干農活的丁壯吃上兩個月,通常也就夠吃一月半。
往年沒旱災的時候,一畝旱地的粟田,一年能有兩斛收成,四畝地夠養活一丁。要是換成一畝麥豆套作的水澆好田,一年能有四斛多收成,兩畝就能養活一丁!
當然,這是在朝廷不收賦稅的情況下。這莊子有太平道庇護,官府就只收了“什一”田租和“百二十”算錢。而對普通的小民百姓,朝廷各種賦稅加在一起,往往能收走正常年景的一半。
這么一算,一個四口的中等農戶家庭,老弱婦孺算半丁,一共折合成三丁。他們得有三十畝旱田才能生存下去,并且每年存下四、五斛存糧。這樣攢上三、五年,就勉強能夠抵御一年災情,不至于立刻破產。
然而,當旱災連續到來,脆弱的平衡立刻就會打破!田地的畝產,會減少一半甚至更多!哪怕是中等的農戶家庭,手頭的存糧往往也只夠熬過一次旱災,還要留下第二年的種糧。中等以下的農戶,則必須減少家庭人口,犧牲一個老弱,或者賣地變成貧農,才能讓家庭活到第二年…
可若是第二年再次爆發旱災,甚至來上第三年,那八成以上的普通農民,包括富庶些的農戶,就都會完全赤貧化,再也熬不過去了!
“中黃太一啊!若是明年冀州再次出現旱災,夏糧大規模減產。那到了明年六七月秋收前,整個冀州的農戶就會開始大規模破產!他們根本交不出朝廷的夏稅,連種糧都留不下來!”
“到時候,河北大地上,必然遍地都是流民。他們為了求一口吃的,得到處逃荒,賣兒賣女,甚至人相食。而明年八月的秋收再被旱災減產一大半,僅有的秋糧吃到后年年初,就此完全吃盡。自此再無一粒糧食、田間也再無播種…那可就真是,沒有任何的活路和指望了!到時候,必然會出現數十萬、甚至上百萬的饑餓流民!”
“所以,這么一算,后年春天的黃巾起義,正是三年旱災的必然!除非天象有大變,明年的旱災變成降雨的豐年。又或者,官府大規模的賑濟,以百萬斛的規模賑濟…否則,后年春,百萬農民糧盡之時,就注定是我太平道的舉兵之日!…”
算清楚了這一切,張承負垂下了眼睛。他已然明白,師父張角為何會說,冀州的黃巾信眾等不了那么久,大河兩岸的數百萬農民也等不了那么久了。
在東漢末年的官府重稅與連年災情下,無數黃河兩岸的農民正迅速赤貧化。他們掙扎在生存的死亡線上,只有最脆弱的收支平衡,小規模的民變早已層出不窮。而當三年大旱一到,就是“最后一根稻草”,來徹壓倒大河南北的最底層,那無數牛馬不如的農戶百姓!
“發如韭,剪復生;頭如雞,割復鳴。吏不必可畏,小民從來不可輕…”
張承負垂下腦袋,輕輕念出這一句,正在大漢天下傳播的童謠。天下早已堆積滿了薪柴,等著天公丟下那一根燎原的火把。而在這等山崩地裂的大勢到來前,他又能做些什么呢?
“呼!…只能往前走,一步一步。往前走!”
張承負如此對自己說。而莊頭張阿公嘆了口氣,又念叨了幾句,才問道。
“承負,那坡塘挖的如何了?”
“那洺水的支流,已經圍堰改了河道。靠河坎的那半邊天然堤壩,也都清理加固好了,鋪上了些碎石。而百畝底部的土方,剛剛動手,才挖了幾畝。這不就來看看,莊子里收完了粟米,丁壯也有了空閑,可以動員去挖土!…”
“啊!對!是該動員全莊去挖坡塘!嗯…莊子里就幾十把鐵鍬、鐵鋤、鎬頭,木頭的工具多些,但也不夠那么多丁口用。不如分成兩邊,一邊挖土,另一邊就開始筑壩。筑壩也是個漫活,得一段段、一寸寸的往上筑!…”
“可!那筑壩的那邊,就交給阿公來指揮!我來管挖土方。然后讓李阿公總管全局,來回巡視看著!…”
“行!我這就召集全莊,給每戶都派上活!再讓王木匠、孫石匠,再多做幾個夯土的大木槌、石槌!”
說干就干,田里的事拖延不得。很快,莊子里就出了兩百丁壯上坡塘勞作,還有一百婦孺準備伙食后勤,也幫著遞送工具和水。而五百多童子分成兩批輪換,一半去長成的豆田看護鋤草,另一半在坡塘上忙。他們的體力畢竟有限,連軸轉是不成的,只能輪換著來。
“嘩…嘩!…”
鐵鍬落下,泥土拋起,汗水浸潤了泥地,太陽曬黑了脖頸。挖掘土方是真正的苦活,一個丁壯從早挖到晚,大概能挖出三到五方土來。主要取決于他用的工具,和要挖掘的地。
像是中間已經清理過的田地,挖起來就輕松許多,只用鍬就行。而周圍沒清理過的荒地,就得鐵鍬、鐵鋤、鎬頭一起上,先松土,再挖掘樹根石塊,最后才是最容易的挖土。
“起…落…嘿…喲!…”
“砰…砰!…”
一兩百斤重的夯錘被十丁重重拉起,再用力砸向地面,將夯筑的土層砸實,發出震撼人心的響聲!這就是“眾槌齊下”,是群力協作的夯土。
這夯土的工具,叫夯錘,通常以沉重的木頭制成,底部鑲上石塊鐵皮增加重量和硬度。這種夯土方式,從前秦修筑馳道的時候,就已經在關東普及了,也是所有修河工程中最主要的修筑辦法。這夯實土層,不管是筑底還是筑壩,就講究一個齊心協力,用力狠砸!
“太一神在上!承負符師,你問有沒有組裝的踏夯錘或樁錘?你是從哪里聽說的?這種器械可稀少的緊。普通的百姓,甚至普通的士族,聽都沒聽過。只有郡里管河的老吏,還有我們這種老河工知道...”
“我想想,魏郡的州郡府庫里可能有,那里的好東西有不少。但估計也都放朽壞了…再說,村里鄉里筑壩,哪里用得上那種大器械?”
站在圍堰筑壩的河邊,張承負扛著鐵鍬,找到大水工李老河。他看著那一次次拋起又落下的夯錘,忍不住問起省力的器械來。而李老河睜大眼,驚訝的看著張承負,搖頭道。
“早些年桓帝那會,修筑大的堤壩,確實用過樁錘。那玩意不好造,用木用鐵的成本都高。造那玩意的技術,也是打仗的時候用的…”
“打仗的時候用的?您是說…攻城槌?”
“嗯!”
李老河點了點頭,有些諱莫如深。他遲疑了會,看了看左右,低聲道。
“王木匠可能會造,他以前也是官府的大工…不過以莊里的人力,工匠的數量,不知道幾個月才能造出來…造出來也用不了多久,受力的地方很快就會壞。所以,這是沒影子的事…”
“桓帝那會修河,還用過一種吊重木、重石的轆轤架子,專門給大壩打石樁用。那個難度也高,轆轤特別容易壞,除非能用上精貴的鐵木…”
“木架轆轤?…哦!是帶滑輪的起重器!…”
聽了李老河的描述,張承負想了會,明白那是什么了。他來這里這么久,還一直沒見過這些復雜的器械。原以為是沒有,現在看來是制作的成本與技術太高,遠沒有隨便征召的夫役好用。
更何況,靈帝繼位以來,朝廷各種買官賣官,官府飛快的腐朽失能,已經完全失去了修建大型水利工程的能力。這些傳承下來的工程技術,也就隨之塵封深埋…
“也是!制造器械的成本太高,還不如用人力來干活。小型的水利工程,都是沒有太多難的,只需要使勁堆力氣!人心齊,泰山移。只要糧食足夠,大伙齊心協力,就沒什么困難的!…”
張承負點頭笑著,又扛起鐵鍬,下到塘底,奮力開挖起來。一般的丁壯一天能挖3-4方,而以他的體力,挖個6-7方并不難。一個半大少年干的活,就抵兩個丁壯,力氣大的驚人!
李老河站在坡塘上,看著那個坡塘下挖土的背影,看著那流出的汗滴。他神情復雜的看了許久,才低聲贊嘆道。
“這個小張符師…原以為只是說說空話,沒想到,卻是真的帶頭勞作啊!”
“呼!比起其他符師來,可真是要親近的多,倒像是自家子侄一樣了…這太平道的道,百姓的道,或許真的存在...”
老漢的低語散入風中,丁壯們的勞動口號在伴著震天的錘響,童子們的喊聲中則帶著稚嫩與認真。眾人的臉上都帶著笑,一點一點的,把一座希望的坡塘,慢慢修筑出雛形。
當八月過了一半,十五的“月節”即將到來的時候。七師兄高道奴,也終于帶著四十多個青壯門徒,從東南巨鹿縣城的方向買糧回來了。
眾人戴著黃巾,帶著弓刀,趕著十幾輛裝滿糧食的牛車,行走很是警惕。直到看到太平道的莊子,他們臉上的警惕,才終于變成了興奮。
“到莊子了!到莊子了!”
“律!律!”
馬匹的嘶鳴聲,讓張承負瞬間起身,從坡塘里兩步跳到河坎上,把鐵鍬豎成了矛。而當他緊張的視線望去,卻驚愕的發現,被他支使出去買糧的七師兄,居然帶回了一輛兩匹馬拉的馬車?
“這是?兩匹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