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一、北宋錢乙

《小兒藥證直訣》在兒科發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詳細闡述了小兒的生理病理、診斷方法與臨床表現、方藥治療。該書在《黃帝內經》五行理論基礎上,結合張仲景《金匱要略》和孫思邈《備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中有關臟腑癥狀的歸納和論述,發展了五臟辨證理論,進一步完善了肝病的辨證論治。

(一)肝之生理

1.肝與變蒸

變蒸,是古代醫家用來解釋嬰幼兒生長發育規律的一種學說。變者,變其情智,發其聰明,主要是指精神發育;蒸者,蒸其血脈,長其百骸,主要指形體發育。2歲以內的小兒,由于生長發育旺盛,其血脈、筋骨、臟腑、氣血、神志等各個方面都在不斷發育,蒸蒸日上,每隔一定的時間就有一定的變化,并且還可表現出一些癥狀,如發熱、煩躁、哭吵、出汗等等,看似異常,實無病態。變蒸是小兒精神、形體階段性生長發育的一種生理現象。變者生五臟,蒸者養六腑;變者上氣,蒸者體熱。小兒需得變蒸,方能生長。

書中闡明小兒變蒸就是五臟六腑逐一充盛的過程,每三十二日為一個周期。對小兒變蒸與肝膽的關系敘述為“一百六十日五變,生肝哭。一百九十二日六變,生膽,其發目不開而赤,肝主木,木數三”,即肝、膽通過兩個周期的變蒸而充盛。

2.肝與面診

面部分候五臟,通過觀察面部不同部位色澤變化以診察相應臟腑的病變。“左腮為肝,右腮為肺,額上為心,鼻為脾,頦為腎。赤者,熱也,隨證治之。”肝開竅于目,與目內證關系密切,其主色為青,故可通過觀察目的顏色癥狀來指導治療。如:“青者,肝熱,瀉青丸主之。淺淡者補之。”闡述了肝在面部的位置及肝與目內證的聯系。

3.肝與五臟證、五臟所主

《小兒藥證直訣·皰疹候》提出五臟各有其證,各有所主。如“五臟各有一證,肝臟水皰,肺臟膿皰,心臟斑,脾臟疹,歸腎變黑。”五臟所主:“肝主淚,肺主涕,心主血,脾為裹血。”“其瘡出有五名,肝為水皰,以淚出如水,其色青小。”有利于診斷其內在的病變以指導治療。

(二)肝病辨證體系

1.肝與他臟關系

五臟是相互聯系的整體,肝與他臟聯系密切,相互影響,相互制約。如肝與肺的相互關系。肝病勝肺:“肝病秋見(一作日晡),肝強勝肺,肺怯不能勝肝,當補脾肺治肝。”肺病亦能勝肝:“肺病春見(一作早晨),肺勝肝,當補腎肝治肺臟。”

在斑疹部分,解釋了斑疹與心、肝、脾的關系。如:“瘡疹由內相勝也,惟斑疹能作搐。疹為脾所生,脾虛而肝旺乘之。木來勝土,熱氣相擊,動于心神,心喜為熱,神氣不安,因搐成癇。斑子為心所生,心生熱,熱則生風,風屬于肝,二臟相搏,風火相爭,故發搐也。”

2.肝與疾病病因病機

肝與多種疾病相關,肝病可成為引起諸多疾病的病因,如在《肝有風甚》篇中提到,肝風可導致抽搐。“凡病或新或久,皆引肝風,風動而止于頭目。目屬肝,風入于目,上下左右如風吹,不輕不重,兒不能任,故目連扎也。”在《早晨發搐》篇言:“因潮熱……此肝旺。”

3.肝病臨床表現

五臟病有各自獨特的臨床表現,《小兒藥證直訣》系統描述了肝病的臨床表現。如根據肝之虛實劃分,“肝主風,實則目直,大叫,呵欠,項急,頓悶;虛則咬牙,多欠,氣熱則外生氣,氣溫則內生氣”。肝熱導致的“手尋衣領及亂捻物”;肝風導致的“目連扎不搐”;肝有風甚導致的“身反折強直不搐”。

4.肝與疾病治則

在疾病的治療上,錢乙繼承了前人的治療原則:“視病之新久虛實,虛則補母,實則瀉子。”

主站蜘蛛池模板: 霍山县| 东海县| 沐川县| 邮箱| 富阳市| 太保市| 龙川县| 霍州市| 犍为县| 普兰店市| 吉木乃县| 收藏| 灌南县| 井冈山市| 佛冈县| 安西县| 济南市| 桐城市| 石棉县| 汉中市| 无为县| 郸城县| 罗定市| 昭平县| 峨边| 永泰县| 林周县| 镇雄县| 永川市| 怀集县| 潜江市| 彝良县| 德安县| 西丰县| 灵川县| 富裕县| 泊头市| 三河市| 彰化市| 咸丰县| 宝应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