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章 夫子山一脈,永不奉大康
- 蟬仙!
- 騎牛北上
- 2177字
- 2025-05-11 11:03:00
李知蟬離開第八年,明平的死訊,傳遍大康。
草原再度南下了。
北方戰場,那位新的將軍,以為和之前一樣,只是演一場戲。
可結果是,他的性命,永遠留在了戰場。
頭顱被掛在草原狼旗之上,北疆大軍軍心潰散,大敗而歸。
北軍依靠城池,苦守兩月,等不到朝廷援軍,邊關城破。
消息傳回,朝堂嘩然,百官慌亂,康皇也茫然了。
北軍一直壓著草原打,怎會突然就潰敗了?
他想不通。
百官心中清楚是怎么回事,可他們也后悔了。
他們和草原的約定,是換掉明平之后,議和結盟。
可草原撕毀了約定,入關之后,大肆劫掠,屠殺,包括他們這些權貴士族。
這個時候,丞相顧文庸才知道,草原就是一頭餓狼,沒有信譽的餓狼!
明平在北疆,草原不敢來犯。
當權貴士族找上他們的時候,草原單于做夢都帶著笑。
自掘墳墓的蠢貨!
長生天賜下如此福源,他若不抓住,怎對的起草原子民?
北疆潰敗,殘兵無首,不少心中本就不滿的將士,沒有再抵抗,選擇離開軍隊。
權貴士族們一邊找康皇商議,再度提起議和之事,一邊繼續聯絡草原單于。
夫子山十分平靜,西江風調雨順。
可這份平靜沒多久,被康皇的旨意打亂了。
康皇下令,全國征兵,抵抗草原。
西江的青壯,被強行征調,衛平凡躲進了夫子山。
白璃娘娘施法,將夫子山隱匿起來。
至于西江城,她不會去管,降下災難,已經有業力了,再隨意插手,業力更深。
“大康不值得去救。”呂紅梅冷聲道。
明平的死,明泰失蹤,她對大康徹底失望了。
“我要走了。”雷云道。
“二叔,你還要堅持嗎?”呂紅梅皺眉,面露不滿。
“我的家鄉。”雷云擔憂道。
呂紅梅沉默了,雷云可以不顧大康,但家鄉卻不能不管。
夫子山太小,住不下那么多人,也不可能帶著他們,跋山涉水而來。
“照顧好小安,莫要為我擔心。”
雷云離開了,他要去整合當年的游俠兒,守衛家鄉。
呂紅梅目送他離開,心中掛念著明安,沒有跟去。
衛雨立于她身旁:“師伯母,回山吧。”
“你想出山。”呂紅梅道。
其余人皆未來相送,唯獨衛雨來了,她不止一次提過,想去看看外面的世界,一如當年的明平和明泰。
她氣養之法已有所成,武道天賦奇高,刀槍劍戟,皆有所成。
若是男兒身,呂紅梅覺得,她會比明平更強。
“可我出去又能做什么?”衛雨神色黯然。
“大康很亂。”呂紅梅道。
“是啊,大康很亂,這戰亂會波及到夫子山的。”衛雨眸中帶著憂慮:“娘娘只能庇護一時,大夫子是仙師,亦不能隨意插手凡俗,夫子山只有我和明安兩位弟子,終究要有人站出來的。”
明心夫子,雖然精通君子六藝,也修了氣養之法,可天資不如她,武道亦不如。
而且,明平和明泰的事情,對她打擊很大。
“甲申年快到了,你可問問行者。”呂紅梅道。
草原終究太急躁了,認為明平死了,再無人可擋。
他們不愿意議和,想要一口吞下大康。
權貴士族們首次感受到了危機,空前團結。
他們在各地組建義軍,狼煙四起。
明面上,他們依舊效忠大康,實際上,已經各地為王。
權貴士族的軍隊,雖不如草原,但依靠城墻,暫時擋住了草原鐵蹄。
李知蟬離開第九年,夫子山來了一位陌生青年。
他立于山下,不得其門,卻不愿離開,每日都會來。
連續三月,衛雨將他帶上了山。
青年得見明心夫子,作揖見禮:“學生趙勤,見過明心夫子,衛雨師姐,明安師弟,呂夫人。”
他客氣見禮,卻引來了呂紅梅的怒氣。
她拔出長劍,有劍氣吞吐:“你還敢來夫子山?”
“未能護住明泰夫子,明平將軍,是勤無能。”趙勤面露悲戚,跪拜下來:“勤不敢言大康,只求諸位,能看看天下子民。”
“你回去吧。”明心夫子壓抑著怒火:“明泰信你賢明,明平選擇了大康,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這是他們的選擇,我不怪任何人;但我是他們師妹,不曾出山,亂你大康,已是我心善。”
眼前之人,正是大康太子。
趙勤沉默片刻,道:“能否讓勤敬夫子和將軍一碗酒?”
“你休要在此惺惺作態,我衛雨在此立誓,夫子山一脈,永不奉大康!”衛雨怒道。
趙勤苦澀一笑:“只是敬一碗酒,不敢奢求,亦不敢言大康,若是夫子山想取天下,勤愿為馬前卒。”
“我夫子山乃是學問之地,要這天下作何?”衛雨冷聲道。
“帶他去吧,最遲日落,不可留宿。”明心道。
“勤謝過明心夫子。”趙勤站起身來,正色道:“勤以大康太子之名立誓,若夫子山救這天下,勤愿為馬前卒。”
“休要說了。”明心擺手。
“勤要說,是大康對不起萬民,是勤對不起夫子和將軍。”
趙勤再次作揖:“天下非趙姓之天下,而是萬民之天下,勤無能,護不住夫子和將軍,若有朝一日勤去了,請夫子山,憐憫萬民。”
他深深一禮。
衛雨冷哼一聲,將他提了起來,直接走向后山。
趙勤沒有反抗,心中驚異,夫子山一位女弟子,便有如此怪力,能將他輕松提在手中。
他心中越發愧疚,若明平不死,大康何至于此。
他來到后山,這里有三座墳,杜夫子,明平和明泰。
明泰是衣冠冢,明心堅持立下的,明泰失蹤,未歸夫子山,便知他無顏歸山,既然假死,那便當他去了。
趙勤敬了三碗酒,在墳前跪坐。
“勤終于知曉夫子和將軍的艱難了,以往有夫子護著,勤覺得任何事都有夫子。
夫子去時,勤才知自己無能,夫子和將軍忠君愛國,勤亦是如此。”
趙勤深深叩首:“勤愧對二位,愧對杜夫子,可勤,實不敢違逆孝道……”
他痛哭流涕,心中滿是無力和絕望。
身為太子,卻遭受父皇猜忌,無權無勢。
若當時自己能掌握一支軍隊,或許一切都可解決。
可他沒有,無權無勢,亦無錢財,拿什么養一支軍隊?
再加上康皇的猜疑,若真有軍隊,人頭落地的怕會多他一個。
“您常說勤賢明,勤起初也自詡賢明,可勤讓您失望了,勤不是賢明,而是軟弱無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