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蕭條中飛躍的大智慧
- (日)稻盛和夫
- 3105字
- 2025-04-17 19:12:32
預防策略——高收益
應對蕭條最高明的一招,就是在平日里打造企業高收益的經營體質。
高收益意味著什么呢?它意味著一種抵御能力,使企業在蕭條的形勢下照樣能站穩腳跟。也就是說,企業即使因蕭條減少了銷售額,也不致陷入虧損。換句話說,高收益就是預防蕭條最重要的策略。
同時,高收益企業有多年積累的、豐厚的內部留存,即使蕭條期很長、企業長期不贏利也依然承受得住考驗。另外,此時可以下決心用多余的資金進行設備投資,因為蕭條期購買設備比平時便宜許多。所謂經營,不是臨時抱佛腳、被蕭條逼入困境后才奮起努力,而是在平時就要盡全力打造高收益的經營體質。
如果是高收益,銷售額急速下滑仍能確保贏利
一旦蕭條降臨,必須化不利為有利,把蕭條轉化為成長的機會。但是,在這之前,作為企業經營者,我們有自己必須思考的問題,那就是蕭條到來之前的預防工作。我們無法預測什么時候發生怎樣的蕭條,但事先有沒有應對蕭條的預防措施,所產生的結果就會大相徑庭。
我多次在不同場合跟大家講過,“沒有10%的銷售利潤率,就算不上真正的經營。”有人說,毛利不大的流通行業、零售行業,要實現10%的利潤率很困難。但是假定毛利率只有20%、30%,如果從中擠出10%的利潤率是困難的,那么擠出7%、8%的利潤率則是可能的,應該努力做到。事實上,在我們“盛和塾”的塾生所經營的企業當中,就有很多達到了這個目標。
平時努力打造企業高收益的經營體質,就是預防蕭條最有效的策略。
為什么打造高收益的企業可以預防蕭條呢?蕭條出現時,首先是客戶的訂單減少,對制造業來講,就是沒有活干,可賣的產品減少,銷售額降低,比如本來賣100個產品的企業現在只能賣90個,利潤當然會減少,但因為平時有10%的利潤率,即使銷售額下降10%,照樣可以贏利。不!就算銷售額下滑兩成,企業仍然可以保證有一定的利潤。為什么?因為利潤率高意味著固定費用低,原來有10%的利潤率的話,銷售額下降10%,利潤率只會下降5%、3%、2%,只有當銷售額下降30%、40%時,企業才可能出現赤字。

如果企業的利潤率達到15%、20%,極端地說,即使銷售額下降一半,企業仍可贏利。也就是說,一個高收益的企業即使遭遇蕭條,銷售額大幅下降,仍然可以保持一定的利潤。
過去有過所謂石油危機,有過日元升值危機,我們經歷過多次經濟蕭條,但是在“京瓷”50年的歷史中,從來沒有出現過一次虧損,也就是說50次的年度決算,年年贏利。
“京瓷”曾經銷售額在半年中就下降了90%,但還是沒有出現虧損,因為當時它的利潤率達到30%。因為“京瓷”擁有獨創性技術,能制造當時誰也做不了的新型陶瓷產品,所以有很高的利潤率,在這種情況下,即使銷售額大幅下滑也不會出現赤字。
“沒有10%的利潤率,就算不上真正的經營。”我說這句話包含兩層意思,一是企業在平時、在經濟繁榮時期就必須付出最大的努力;二是企業要想能夠應對經濟蕭條的襲擊,必須有一個強健的企業體質。
在第一次石油危機時,“京瓷”面臨訂單日益減少、將要無活可干的境況,即便如此,“京瓷”的利潤還在繼續增加。
1973年10月前后,“石油危機”開始影響日本。1974年1月,“京瓷”的訂單額每月有27億日元,但到了同年7月,降至不足3億日元,可以說是驟減。生產總值也從1974年5月的26億日元猛降至1975年1月的9億日元,情況極為嚴峻。在如此大蕭條的壓迫之下,連大企業也紛紛停產,削減、解雇員工,或讓員工歇業待崗。但此時“京瓷”沒有削減、解雇一名員工,也沒讓一名員工待在家里。在保證員工繼續工作的同時,“京瓷”仍然保持了相當高的利潤。
蕭條降臨之后再匆忙應對,是不可能提高收益的,而平日的高利潤率正是企業應對蕭條的最好準備。
豐厚的內部留存可以保障員工生活
預防蕭條,企業高收益的經營體質之所以有效,還有一個理由。
高收益的經營體質使企業積累了相當多的內部留存。縱使因蕭條而出現赤字,一年兩年,就是不向銀行借款,不解雇員工,企業照樣挺得下去。
缺乏高收益的經營體質,經營拮據,企業就無法儲備自有資金。只有高收益才能對抗經濟蕭條,談到這一點,我還想起了一些往事。
無論作為一個普通的人,還是作為經營者,我都屬于謹慎小心又愛操心的那一類人。“一旦遭遇蕭條該怎么辦呢?”我從年輕時開始,就一直忐忑不安,也正因為如此,我就格外努力,結果是在實現了高收益的同時,增強了企業的體質。所以,1974年,石油危機到來時,在公司的安全性方面我有足夠的自信。
經濟不景氣,員工就動搖。當時我這樣說:“請大家不要擔心,即使優秀企業也因不景氣接連破產,然而我們‘京瓷’仍然可以生存,哪怕兩年三年銷售額為零,員工們照樣有飯吃,因為我們具備足夠的內部留存。所以大家不必驚慌,讓我們沉著應戰,繼續努力。”我用這些話來穩定軍心,事實上當時我們也的確有足夠多的資金。
“京瓷”經營至今,一直在不斷地充實企業的內部留存。截止到2008年3月,“京瓷”集團有現金、銀行存款6000億日元,股票4000億~5000億日元,合計約有10 000億日元的內部留存,足以應對任何的蕭條與不景氣。
這就是松下幸之助所講的“水庫式經營”。幾十年前我聽松下先生講演時,也想搞“水庫式經營”,而且從那時開始我就一直實行“水庫式經營”,這就是防御蕭條最好的辦法。而且這樣做還能穩定人心,面對蕭條,員工們可以不必驚惶失措,而能沉著冷靜地去克服困難,這就是企業高收益的經營體質所具備的優點。
這里有一個問題。以美國為中心的海外基金和投資家們,動用巨額資金買賣企業股票,借此獲利,這些人看重的是股東資本利潤率。
資金負債表中有自有資本這個部分,相對于這個自有資本,當期純利潤是多少,這個經營指標就叫“股東資本利潤率”。我講的“利潤率10%”是利潤相對于銷售額而言的,而投資家們看重的是利潤相對于自有資本的比例。
所謂自有資本,是只要將賺到的錢不斷積攢起來就能增加的,也就是積累內部留存。企業經營得越好,自有資本就越雄厚。而投資家們看重的是這么多的自有資本能產出多少利潤。自有資本大,而由它所產出的利潤卻不高,就被認為是投資效率差。
投資家們常說:“如果達不到百分之多少的凈資產收益率(ROE),那家公司的股票就不能買。”受他們的影響,一般經營者也開始認為“為了提高ROE應該減少內部留存”。因此,這些經營者使用內部留存的資金不斷并購企業,不斷購買設備,去追求更多的短期利潤。
降低包括內部留存在內的自有資本,增大利潤,分母小分子大,ROE的百分比就上去了,在世界上的發達國家的思維中,這樣的企業被稱為優秀企業,這已成為共識。
“京瓷”的經營干部在美國、歐洲開投資說明會,總會聽到這樣的意見:“‘京瓷’的自有資本比例實在太高,而ROE太低,存這么多錢干什么呢,應該去投資,應該去使用,好賺更多的錢,這是我們投資家的要求。”聽到這種意見,干部們回來同我商量,我就說:“不必按那些投資家的意見去辦。”當“ROE高的企業就是好企業”這種觀點成為共識的時候,我的意見就是謬論。但是,這種所謂共識,歸根到底,不過是短期內衡量企業的尺度。現在買進股票,待明年升值時拋出,這樣就能輕松賺錢。對這樣思考問題的人來說,當然ROE越高越好,但我們要考慮未來的幾十年,要一直把企業經營下去。對于我們來說,穩定比什么都重要,企業應該有足夠的儲備,才承受得起大蕭條的沖擊。
然而,當今的共識卻是,這種儲備越充足,經營者就越被視為無能,要被打上“不夠格”的烙印。“你們去對投資家們說,他們要給我們打‘不夠格’的烙印,那是他們的事。”我對“京瓷”的干部們這么說,“去告訴那些投資家,我們必須保護員工,保護企業,如果他們要否定這一點,那是他們的事。”
在日常經營中不斷積累內部留存就可以預防蕭條。企業總是微利,在內部留存很少的狀態下遭遇蕭條,企業就難以承受,經營者就會寢食難安。我一貫強調,企業至少要有10%的利潤率,意義就在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