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章 落水亭(2)
書名: 家父王安石作者名: 九品上卿本章字數: 2050字更新時間: 2025-05-05 00:00:00
司馬光面無表情地看著王方。
王方笑瞇瞇地看著司馬光。
“嘿嘿……”
司馬光無語,心想王安石怎么就生了這么一個兒子。
瞧瞧這個不著四六的樣子。
這要是他的兒子,早就兩腳踹死了。
司馬光端起茶盞,輕輕抿了一口,冷冷說道。
“咱們倆就這樣干坐著?”
“那哪能啊?!?
王方笑道。
“大伯您博學多才,精通歷史,侄兒還有好多東西想向您請教呢?!?
司馬光微微一笑。
“你父親的才華不在我之下,有什么東西是連他也不會的。再說,你就這樣看著我傻笑,我也不知道你到底想要問什么啊。”
“侄兒剛才是在想東西,想得入神了。”
“哦?想的什么???”
“侄兒是在想,到底什么是君子,什么是小人呢?侄兒記得歐陽老先生之前說過,君子群而不黨,小人黨而不群,這么說來,君子也是有朋黨的,那為何歷朝歷代的皇帝,都要殺朋黨呢?這樣不就是在殺君子么?”
司馬光聽言,呵呵笑了起來。作為一個長輩,他并沒有什么架子,對于好學的晚輩,他是很樂于與其坐而論道的。
“你能去思考君子小人的分別,可見圣賢書你還是讀到心里去的。只是盡信書則不如無書,若是一昧只去信書上說的,干脆就不要讀書了。歐陽公于我雖然有提攜之恩,但這里我也不怕得罪人,所謂君子群而不黨的這句話,本身就是錯的。在當時就引起一場紛爭來,如今這句話就該刪去,不讓人讀才是?!?
王方聽言,趕緊問道。
“侄兒心里實在不明白,懇請大伯教我。”
“也罷,難得見你好學,我便與你多說一些,也讓你那泯頑不化的父親好好學著,該怎么教育孩子?!?
司馬光捋著胡須,慢條斯理說道。
“所謂君子,言必行,行必果。其志也,如高山大川,不可撼動。小人者,言隨利,行因勢。其志也,如見風使舵,遇難則退,遇利則爭先。此所謂君子小人之別也?!?
“這么說來,大伯其實跟歐陽老先生那套理論沒什么分別了?!?
“也不盡然。”
司馬光對王方笑道。
“比如現在你面前站著一個人,你能簡單地將他分為君子和小人嗎?就好比一個人,爭權斗力,誣陷同僚,然其最后舍生取義,為國殉節,你能說他是君子,還是小人呢?”
“我明白了,君子和小人其實不是簡單能分出來的。他在這件事上是這個樣子,在另一件事上,或許又是另外一個樣子?!?
“正是如此?!?
王方有些驚奇,沒想到變法革新最大的阻力,司馬光先生,竟然還是一個懂得用辯證法看待問題的人。
王方笑得很是天真爛漫。
“所以如果一個人,被人罵成小人的話,或許未必是小人,而一個人被稱為君子的話,或許也未必是君子,也可能是小人嘍?”
司馬光連連點頭。
“耳聽為虛,眼見為實?!?
王方沒忍住,撲哧一笑,趕緊捂住嘴。
“好啦,大伯你這樣解釋,侄兒就全都明白了。這樣,侄兒就不耽誤大伯養病了,能什么時候有空,侄兒再來陪大伯說話哈?!?
王方笑嘻嘻地,說完轉身就跑,頭也不回。
司馬光起先還樂呵呵地,但越琢磨越不對勁。
等他琢磨過來的時候嗎,王方早就跑沒影了。
老先生氣得直跺腳。
小兔崽子,這是拐著彎罵我是小人?。?
“豎子!”
司馬光一口氣沒喘上來,直翻白眼,差點就壽終正寢。
作為一個從小到大受儒家文化熏陶的標準的儒生,司馬光一輩子都在用君子來標榜自己。他也相信,自己就是一個標準的君子。
他怎么能夠容忍被人,而且是被一個二十來歲的晚輩后生,當著面被罵成小人?!
新仇舊恨,現在一下子全涌上來了。
司馬光氣憤地將頭上他用來裝病的頭巾給扯下,丟在地上。
他要親自上戰場了。
他必須要讓王安石看看,他們兩個,到底是誰才是君子,誰才是小人!
——
由于之前在昌王,還有太皇太后的逼迫下,神宗不得已將王安石移除三法司。現在王方回京,神宗為了試探,先是下旨讓王安石重新回到三法司,接著又快速除掉了太皇太后的心腹黃平。
結果不出所料,太皇太后直接以死相逼,只要神宗再用王安石,她就撞墻而死。
神宗沒辦法,只好作罷。
但這不代表他就因此而屈服。
他干脆直接撤了三法司。
讓兩府的宰執們來討論這個案子。
這樣身為翰林學士的王安石,就能名正言順地參加會審。也能讓那些一直躲在底下的保守派們,全都浮出水面。
來來來,都別裝了,有什么事兒擺到明面上來說!
目前兩府的宰執都有:
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曾公亮。
參知政事,翰林學士趙槩。
參知政事,唐介。
樞密院樞密使,文彥博,也是真正意義上的舊黨領袖。因為上了年紀,實際領袖就成了司馬光。
樞密副使呂公弼。
樞密副使陳升之。
這些人中,唯一支持變法的,只有陳升之一人,就連對王安石有提攜之恩的宰相曾公亮,實際上都對變法持有保留態度,以至于讓人非議,他舉薦王安石,究竟是不是單純揣摩圣意。
剩下的文彥博,趙槩,唐介,呂公弼,無一例外,全部反對王安石推行新政。
這就是目前大宋朝的中樞班子,不久的將來,會有很多人黯然離場,也有很多人會無限風光。不過起起落落,就好像潮水一般,有漲潮的時候,也會有退潮的時候,無非時間早晚,個人機遇而已。
王方辭去了登州知州的身份,但神宗保留了他朝奉郎的虛職,以便他能夠在御前行走。
由于他是親自到登州去考察了一圈,阿云案他最有發言權,連兩宮的太后都沒有理由阻攔。
于是,由王安石,陳升之,王方。以及文彥博,司馬光,唐介,趙槩,呂公弼組成的新舊兩派的兩大陣營正式形成,終于要在福寧殿展開一場殊死搏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