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連墩”鷹子包戰國古墓的考古發掘舉世聞名,而“鷹子包”古墓曾險遭盜掘卻鮮有人知。
在湖北棗陽,民間流傳著這樣一個傳說——
唐朝開元年間,姜家營有個叫姜厚志的漢子,年不滿四十,身不高五尺,坐下去沒一把,站起來沒一拃,獐頭鼠目,黑不溜秋,三分像人,七分倒像猢猻,村里人根據他名字的諧音,給他取了個外號叫“姜猴子”。這姜猴子雖然貌不驚人,卻是個盜墓高手。他胸有城府,工于心計,在盜掘古墓這條道上趟了多年,從來沒有失過手。
姜猴子早就從老一輩人嘴里聽說過,楚懷王中后期,楚國有一個姓趙的封君,為人耿直,清正廉潔,剛正不阿,為此得罪了不少貪官污吏,被貪官污吏視為眼中釘、肉中刺。后來,因為趙封君直面進諫,惹得楚懷王不高興,貪官污吏借此機會大加陷害,楚懷王一怒之下,斬下了趙封君的頭顱。貪官污吏為解心頭之恨,瞞著楚懷王,毀掉了趙封君的頭顱。事后不久,楚懷王幡然醒悟,悔恨自己錯殺了忠臣,于是,下令厚葬趙封君。然而,卻再也找不到趙封君的頭顱。楚懷王頒下詔令,選能工巧匠,按照趙封君的生前模樣,用純金為他鑄造了一顆頭顱。為了防止盜墓賊覬覦金頭顱而盜掘趙封君墓,楚懷王再次頒下詔令,在趙封君下葬的當夜,一下子建造了真真假假的九座大墓。這樣一來,趙封君的陵墓被弄得虛虛實實,真假莫測,誰也不知道趙封君的遺體和金頭顱究竟埋在哪座土墩之下。后來,當地百姓就稱這九座真假難辨的封土堆為“九連墩”。
姜猴子對傳說中的趙封君金頭顱覬覦已久,早就存下盜墓之心。他扮成游方郎中,成天東游西逛,在“九連墩”一帶尋找趙封君的真正陵墓。可“九連墩”的范圍實在太大,九個封土堆的地形外貌也都差不多,即使姜猴子家傳摸金絕技再高,一時半會兒卻也難以判斷出準確的墓葬所在。
這日,姜猴子來到白水村以北的周家臺,站在一個荒崗上遠遠望去,被當地人稱為“九連墩”的那九個封土堆盡收眼底,方圓足足有十數里。這一帶地廣人稀,一片寂靜,艷陽高照下的九連墩卻顯得陰森森的。姜猴子在九座土墩上轉悠過來、轉悠過去,利用家傳絕技和以往盜墓經驗,初步勘準一個叫“鷹子包”的土墩,決定從這下手。
經過一番精心準備,姜猴子在一個月黑風高的晚上,攜帶羅盤、牛蹄子、“洛陽鏟”等盜墓工具,神不知鬼不覺地摸到了鷹子包。
此時正值初冬時節,北風蕭蕭,寒氣逼人,看樣子像是要下雪。這樣的天氣,很少有人外出,正是盜墓的絕佳機會。
四周靜悄悄的,偶爾可以聽到貓頭鷹凄厲的叫聲。姜猴子雖是摸金傳人,一向以膽大著稱,此時也不由得寒毛直豎,心頭沒來由地掠過一絲恐懼。這可是他從事摸金這一行當數十年從來沒有過的感覺。姜猴子端坐在地上,眼觀鼻、鼻觀心,默念摸金驅邪要訣,漸漸地定下神來,找到白天選定的那處土墩,開始挖掘盜洞。
姜猴子不愧是盜墓高手,出手果然不凡。不到兩個時辰,他就動作老練地掘開了這座古墓,順利地進入墓室。
摸金這行當有一條世代相傳的行規,叫做“逢兇不下鏟,燭滅不摸金”。姜猴子身為摸金一脈的嫡傳弟子,自然不敢壞了規矩。他先在墓室的東南角點燃一支蠟燭,陰沉沉的墓室頓時亮了起來。他快步閃回盜洞入口處,雙眼死死地盯著蠟燭的火光。只見蠟燭的火焰上下跳動,時而忽左,時而忽右,竟似有人在輕輕吹動一般。突然,一股陰風襲來,蠟燭的火苗隨風搖曳,似滅未滅。姜猴子嚇得后退幾步,臉上青一陣、白一陣,忍不住打了個冷戰,右手迅速從懷里掏出一只事前備好的牛蹄子高高擎著,強忍內心的恐懼凝神一看,好家伙!不出他的預料,這座古墓果然沒有被盜掘過,仍然保存完好。葬具均為二槨二棺,外槨均為五室,內槨置于中室內,禮器、樂器、生活用器、車馬器、喪葬用器等分置東、南、西、北四室內,數量驚人的隨葬品幾乎閃瞎了姜猴子的雙眼。
姜猴子按捺住狂喜的心情,對那些編鐘、編磬、竹簡、青銅器全都不屑一顧,一心只想盡快找到那個傳說中的趙封君金頭顱。然而,姜猴子把家傳摸金倒斗的絕技幾乎用盡,也未發現傳說中的趙封君金頭顱,內心里不免有些失望。他在南槨室里拿起一個青銅古鼎,隨手便揣進了懷里。當他正要去取另一件人面鳥身的青銅葬品時,又一股陰風吹來,蠟燭搖曳的火苗一下子熄滅了,墓室里頓時漆黑一團。姜猴子起了一身的雞皮疙瘩,頭也莫名其妙地疼痛欲裂。在他的盜墓生涯中,這樣的怪事可是從未遇見過。他嚇得再也顧不得去取那些青銅葬品,隨手將牛蹄子向陰風吹來處扔去,轉身連滾帶爬地從盜洞里鉆了出來,撒開兩只腳丫子,拼命地逃離了這個恐怖之地。
姜猴子懷揣從鷹子包趙封君古墓中盜得的那個青銅古鼎逃回家中,仍然驚魂未定,茶飯不思,神思恍惚,頭痛欲裂,后來又發起了高燒,渾身滾燙。恍惚中,一個金頭將軍來到姜猴子面前,對他說:“我乃楚國趙封君是也!我受奸臣陷害,被楚懷王錯殺后葬在鷹子包,距今已經一千余年,從來無人驚擾。大膽的姜厚志,你居然敢冒天下之大不韙,趁我外出時掘洞進入我的寢陵,還盜走了我寢陵中的青銅寶鼎,是可忍孰不可忍!”
姜猴子從恍惚中猛然驚醒,渾身大汗淋漓。這個夢太真實了,如同當頭棒喝:摸金倒斗喪陰德,再不懸崖勒馬,只恐命難久矣!姜厚志頓時大徹大悟,他發誓再也不干盜墓這個行當,為子孫后代積點兒陰德。
說來也怪,姜猴子一旦醒悟,這病也就好了。他找來一個石匠,把自己盜掘九連墩鷹子包趙封君陵墓的經過,以及自己對盜掘古墓的悔罪心理,原原本本地刻在了一塊石碑上。石碑刻好以后,姜厚志懷揣著從鷹子包趙封君古墓中盜得的那個青銅古鼎,帶著家人和石碑,來到九連墩鷹子包下。
姜厚志命家人在趙封君的寢陵前焚香磕頭,然后自己一個人捧著青銅寶鼎,順著他以前挖掘的盜洞鉆進陵墓,把青銅寶鼎放回原處,跪在地上恭恭敬敬磕了三個響頭,這才又順著原路鉆了出來。全家人一起動手,照原樣把趙封君的陵墓封好夯實,把刻好的石碑恭恭敬敬地立在鷹子包下,又跪下對趙封君磕了幾個頭,這才離開九連墩。
從此后,姜厚志果然金盆洗手,再也不干摸金盜墓這一行當,還在家里供奉趙封君的牌位,每天早晚跪在牌位前自省悔罪,請求趙封君赦免自己以前的罪愆。除此而外,姜厚志還時不時地做一些修路鋪橋的善事,倒也落得一個善終。
時光如箭。轉眼間,到了明朝末期,李自成率農民起義軍路過棗陽,大軍行至九連墩時,一輛戰車突然陷在鷹子包下,兵士們四處尋找能夠墊在車輪下的石塊,卻怎么也找不到一星半點兒。這時,一個校尉發現了鷹子包下的那塊石碑,便指揮兵士們把這塊石碑刨了起來,墊在車輪之下,這才把那輛戰車拉了起來。從那時候起,鷹子包下的石碑便渺無蹤影,而這個民間傳說究竟有幾分可信度,便再也無從考究了。
后來,為了修高速,國家文物部門對鷹子包戰國古墓進行搶救性發掘。考古發現,這座古墓是戰國中后期、楚國鼎盛時期的墓葬,是迄今為止全國已發掘的楚墓中規模最大、保存最完好、最壯觀的車馬坑;湖北發現的最大的夫妻墓,墓葬規格都在封君以上,而墓主人的身份至今尚未定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