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福田赳夫評傳:尋求戰后日本的繁榮與安定
- (日)五百旗頭真主編 (日)井上正也 (日)上西朗夫 (日)長瀨要石著
- 1007字
- 2025-04-28 18:00:27
前言
各位中國朋友:
值此《日中和平友好條約》簽訂45周年之際,《評傳福田赳夫》漢譯版正式發行,我為此感到由衷高興。本書由中國社會科學院日本研究所優秀的學者所譯,在此謹向組織本次翻譯工作的日本研究所以及出版社的各位表示衷心感謝。
日本與中國一衣帶水,自古以來就有著密切的交往。但是,20世紀前半期的一段時間,由于日本國策的失誤,走上了對外侵略擴張的道路,給包括中國在內的亞洲鄰國帶來巨大傷害。而第二次世界大戰后,在嚴峻的東西方冷戰的背景下,日本與中華人民共和國之間,很長時間沒有實現邦交正常化。
直至步入20世紀70年代,情況才發生了變化。我的父親福田赳夫出于對日本與亞洲各國的協助及關聯的重要性的思考,在其擔任首相的1977年出訪東南亞各國的時候,提出了“福田主義”的主張,“福田主義”體現了日本不尋求成為軍事大國,以真誠交往的手段建立相互信賴關系的外交原則,也明確反映了福田赳夫率領日本以和平國家的姿態為世界作出貢獻的信念。同時,福田在1978年《日中和平友好條約》簽訂前又提出了“全方位和平外交”的倡議,這也體現出福田希望日本與周邊各國建立友好關系的愿望。
此外,福田赳夫在其離任首相后的1983年創立了國際行動理事會。國際行動理事會的創設目標是推動世界的和平與發展,該理事會向聯合國遞交了《世界人類責任宣言》并獲采納。宣言中所引用的《論語》中所說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正是落實全人類責任的關鍵所在,其理念與實踐至今依然未曾改變。
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經歷了戰后重建以及經濟高速增長期,在經濟層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其間,福田赳夫在內閣先后擔任了農林大臣、大藏大臣、外務大臣、經濟企劃廳長官等職務,在自民黨內也出任了政調會長以及干事長等要職。在經濟、財政政策方面為戰后日本的經濟發展作出了貢獻。20世紀70年代以后,在因石油危機給包括日本在內的世界經濟秩序造成動蕩的時刻,福田赳夫作為日本經濟的指導者,及時地為日本找到了擺脫困境的路徑。同時,他還以20世紀30年代失敗的封閉經濟的歷史教訓為戒,對各國首腦反復強調加強協作的重要性。
當下,迄今為止受到全球化恩惠的國際社會又直面被割裂的危機,仿佛又重現了過去那種以鐵幕隔斷東西方交流的冷戰時代的情況。同時,如同泡沫經濟破裂后的日本那樣,現在的中國社會也面臨著伴隨高度經濟發展而產生的問題。由衷期待這本描述福田赳夫在戰后日本生平事跡的書,能為中國未來的飛躍發展以及日中關系的安定成長貢獻一點菲薄之力。
福田康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