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黨員干部理想信念的內在關系
- 黨員干部理想信念建設研究
- 陳金龍 蘇澤宇 楊泰龍
- 5899字
- 2025-04-23 14:51:20
理想和信念雖然各有其內涵和特點,但在中國共產黨的話語體系中,在很大程度上已經作為一個整體性概念來使用,有時甚至不加區分。據呂林考證,理想信念作為一個整體性的專用術語,首次出現在黨的十四屆六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若干重要問題的決議》,其中規定,教育要聯系思想實際和工作實際,著重解決理想信念和思想作風方面存在的突出問題。[35]中國共產黨的理想信念,就是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對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的信念,其本質是中國共產黨人的政治信仰。正如劉建軍所言,這是人類歷史上劃時代的信仰變革,共產主義是現實的信仰、科學的信仰、崇高的信仰、健全的信仰,“是迄今為止的人類信仰史上最偉大的信仰”[36]。不過,從學術研究的角度而言,仍然有必要厘清作為整體性概念的理想信念的內在關系,這有助于我們更加深入地把握黨員干部理想信念的特征和要求。
(一)整體性概念中理想和信念的關系
在一般意義上,共產黨人的理想和信念是一體的、整體性的。不過細致分析,理想和信念各自有所指向,內涵各自有所側重,也有其內在聯系。
第一,黨員干部的理想信念都指向共產主義、社會主義,指向相同,但理想強調現實與未來相統一、具有超越性的未來美好圖景,突出客觀的一面;信念強調內心確信,側重主觀的一面。理想信念作為一個整體性概念,具有主客觀統一的特點。
第二,黨員干部的理想為信念提供合法性論證和支持。黨員干部的信念實質是對共產主義遠大理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的科學性和必然實現的內心確信,共產主義遠大理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的科學性、價值性(價值美好性)是共產主義信念、社會主義信念的基礎所在,為共產主義信念、社會主義信念提供合法性論證和支持,沒有共產主義遠大理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的科學性、價值性(價值美好性)支持,共產主義信念、社會主義信念就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呂林認為:“信念本身是一種邏輯的外衣,它屬于派生物,其內核是理想,信念的內容是由理想這個核心引出的邏輯解釋,而理想是穩定的,是去除邏輯‘油彩’之后的剩余物。”[37]雖然信念是“去除邏輯‘油彩’之后的剩余物”這個說法有可商榷之處,但黨員干部的理想是黨員干部信念的內核,為信念提供了論證和基礎,這是確定無疑的。
第三,黨員干部的信念為理想的鞏固、實現提供精神支撐和動力。對共產主義、社會主義的信念,是黨員干部強大的內在驅動力,是事業遭遇質疑、挫折時保持定力和重新奮起追求理想的重要精神支撐。中國共產黨的歷史生動地證明了這一點。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當革命遭遇挫折、進入低潮時,革命必然勝利的信念支撐著中國共產黨人渡過難關,重新奮起,直至革命取得勝利;在社會主義建設遭遇重大挫折、受到質疑時,共產主義、社會主義必然勝利的信念支撐著中國共產黨人尋找新的發展道路,探索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堅持為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努力奮斗。信念對理想的積極作用,在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身上表現得尤為生動。習近平在紀念鄧小平誕辰110周年座談會上的講話中對鄧小平執著的信念作了生動表述:“信念堅定,是鄧小平同志一生最鮮明的政治品格,也永遠是中國共產黨人應該挺起的精神脊梁。”面對“文化大革命”十年內亂,鄧小平信念執著、從不消沉;面對國際國內復雜的政治風波,鄧小平冷靜觀察、從容應對;鄧小平始終堅信馬克思主義、堅守共產主義理想,堅持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呈現的道路上不斷推進我國現代化事業。[38]老一輩革命家的信念與理想,在鄧小平身上得到了鮮明體現。
(二)黨員干部理想信念的多重關系
黨員干部理想信念有其特定指向和更高要求,由此,其內部也有多重關系需要處理。
一是客觀規律與主體能動的關系。共產主義、社會主義以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呈現的是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黨員干部的理想信念是基于社會發展客觀規律的,具有無可辯駁的科學性。但是,社會發展規律有一個認識的過程,也有是否遵循、能否踐行的問題,這也是人的主體能動性的問題。社會規律與人的主體能動性既有一致的一面,也有矛盾的一面。就共產主義、社會主義理想信念而言,一致主要體現為客觀規律是主體能動性的基礎,能夠更好地認識客觀規律,就能夠更好地樹立和踐行共產主義、社會主義理想信念,共產主義遠大理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需要黨員干部充分發揮主體能動性才能推進和實現,也就是“從必然走向自由”。矛盾主要體現為認識客觀規律不是一件簡單的事,對社會發展客觀規律的認識是有爭論和分歧的,對共產主義和社會主義理論與實踐的認識是一個循環往復的復雜過程。從歷史實踐看,在正確認識主體能動性的發揮與客觀規律時容易出現兩個極端:其一是“積極的宿命論”,認為共產主義、社會主義會自動實現,不用黨組織和黨員的努力,放棄主體能動性的發揮;其二是對客觀規律的認識不深刻、不尊重客觀規律,違背實事求是原則,以能動性取代規律性,以主觀取代客觀,發揮主體能動性出現方向性偏差,使中國革命、建設遭遇挫折。因此,既要深刻認識和遵循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增強共產主義、社會主義理想信念,同時也要正確發揮主體能動性,做到遵循客觀規律和發揮主體能動性的有機統一。
二是小我(個體)與大我(黨組織)的關系。中國共產黨是“價值型”政黨,以崇高的價值理想作為立身之本和存在依據,共產主義、社會主義理想信念是將黨員整合成一個堅強政治組織的根本要素。黨員干部堅定理想信念,就是將小我(個體)融進大我(黨組織),超越小我實現大我,通過大我實現更高層次的小我,達到小我與大我的有機統一。不過,在實踐中,由于思想觀念變化、個體利益訴求、社會因素影響等各方面原因,作為黨員個體的小我未必始終具有堅定的理想信念,導致小我難以融入大我,出現矛盾緊張;有的黨員干部甚至背叛黨的理想信念,與大我背道而馳,黨員個體的小我和黨組織的大我尖銳對立。將大我的理想信念具體化為小我個人的理想信念,處理好黨員個體小我與黨組織大我的關系,始終是黨員干部理想信念建設中需要面對和處理的一個重要問題。
三是未來與現實的關系。理想和信念都是指向未來的,共產主義理想的未來屬性尤為突出。在現實生活中,指向未來的共產主義理想信念會遇到種種社會現象和現實問題的沖擊和挑戰,有的會帶來黨員干部的思想困擾,有的會帶來黨員干部的利益損失。比如,在一段歷史時期,我們大力宣傳現實的社會主義無論在哪一個方面都遠遠優于西方發達資本主義,宣傳共產主義理想很快就會實現,在思想路線和具體政策上犯了“左”的錯誤,導致黨和國家事業遭遇挫折,人民生命財產遭遇損失。面對社會主義建設出現的挫折,一些黨員干部對共產主義能否實現產生了懷疑,有的甚至對共產主義本身的合理性、正當性產生了懷疑,理想信念動搖甚至丟失。改革開放以來,社會上出現了另一種觀點,說共產黨不談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只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是因為兩者是矛盾的,共產主義遠大理想是虛假的、騙人的,所以中國共產黨都不提共產主義。這種觀點是極為偏頗和錯誤的。共產主義是黨的遠大理想,共產主義的實現既是一個長期過程,也是一個現實過程,我們正在進行的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就是在通往共產主義。習近平曾經引用陳云的話說,“共產主義遙遙有期,社會主義就是共產主義的第一階段”[39]。只有把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實實踐的辯證關系理清楚,才能防止發生“左”和右的錯誤。正如習近平指出,要把“踐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和堅定共產主義遠大理想統一起來”,“堅決抵制拋棄社會主義的各種錯誤主張,自覺糾正超越階段的錯誤觀念和政策措施”[40]。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和客觀現實之間的張力,始終是黨員干部理想信念建設需要面對和處理的一對關系、一個挑戰性問題。
四是理論和實踐的關系。馬克思主義是中國共產黨的指導思想,是共產主義、社會主義理想信念的理論基礎。中國共產黨創造性地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形成了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馬克思主義是科學性與價值性的統一,中國化馬克思主義同樣如此。共產主義、社會主義理想信念,是建立在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科學性和價值性統一基礎上的。不過,理論與實踐之間總會存在一定“落差”,甚至有時還會出現“背反”。比如,在理論發展過程中可能會出現偏差,實踐過程中可能會出現失誤,這些都會影響黨員干部理想信念的樹立和鞏固。就今天中國共產黨面臨的形勢來看,黨的創新理論和實踐較好地實現了統一,但在一些方面、一些領域,理論和實踐的張力仍然存在。
五是堅持與變化的關系。共產主義、社會主義理想信念是中國共產黨的立身之本,必須堅定不移。但是,共產主義、社會主義理想信念不是一成不變的,怎樣才算真正或正確地堅持共產主義、社會主義理想信念,是一個需要細致探討的問題。英國哲學家拉卡托斯的“硬核—保護帶”理論認為,硬核是韌性的、不可改變的,必須堅持;保護帶是靈活的,是為保護硬核服務的,具有發展、變化的性質。呂林根據拉卡托斯的“硬核—保護帶”理論,提出共產主義遠大理想是中國共產黨理想信念的“內核”,不同歷史時期的基本路線方針是“保護帶”,以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和方法為解題手段。[41]黨員干部理想信念的內核是什么,保護帶有哪些,是可以討論的。“硬核—保護帶”理論給我們的啟示是黨的理想信念是可以細分的,具有本質特征的內核必須堅持,為內核服務的保護帶的內容是發展變化的,黨的理想信念是堅持與發展的統一,必須以守正創新的辯證發展眼光,正確對待和處理黨的理想信念堅持和發展變化的關系,既不能教條主義地理解和對待共產主義、社會主義理想信念,也不能把“洗澡水和嬰兒一起潑掉”。
六是自覺與紀律的關系。共產主義、社會主義理想信念不是自發形成的,需要從外部灌輸,但灌輸和自覺并不矛盾,黨員干部樹立理想信念必須從灌輸轉變為自覺,自覺開展思想改造,自覺進行自我革命,不斷堅定理想信念。不過,在各種因素影響下,一些黨員干部會出現理想信念弱化、淡化甚至丟失的情況,為此,必須以政治、思想、作風、組織等各方面的黨規黨紀,引導和保證黨員干部始終堅持共產主義、社會主義理想信念。總的來說,黨員干部理想信念的自覺與紀律是一致的,必須雙管齊下、同向發力。一方面,必須以嚴格的紀律,防止黨員干部理想信念放任自流的現象發生;另一方面,理想信念終歸要靠灌輸教育和自覺提升,必須始終堅持思想建黨、理論強黨,從源頭進行建設和治理,不能過多地依賴紀律手段。對廣大黨員干部來說,要自覺處理好自覺與紀律的關系,把樹立和堅定理想信念的重點放在自覺上,同時又在心中樹立黨紀底線,自覺遵守黨章和黨內法規,努力做到自覺與紀律的統一。
(三)黨員干部理想信念的層次
黨員干部必須堅定共產主義、社會主義理想信念,但從黨員個體理想信念的發展規律和黨員干部理想信念外部展現的情況來看,黨員干部理想信念的樹立和堅定是有層次之分的。
從黨員個體理想信念的發展規律和實際表現來看,可以劃分為認知層次、情感層次、意志層次、行動層次。
認知是指對共產主義、社會主義理想信念有了思想上的認識,對中國共產黨的屬性和要求有了思想上的認識。認知層次是指達到了思想認知這個水平。按照列寧灌輸論的觀點,共產主義、社會主義理想信念的認知要通過理論灌輸來完成。比如,通過日常的學校教育、入黨積極分子和黨員干部的黨校教育等來實現。
情感是對共產主義、社會主義理想信念具有比較深的情感投入,對共產主義、社會主義有了情感上的認同和依賴,達到了情感認同和依賴的層次。影響情感形成的因素有很多,有建立在認知基礎上的,也有建立在樸素感情基礎上的。就共產主義、社會主義理想信念來講,情感應當建立在科學認知基礎上,這樣才能保證情感的穩定性和可持續性。
意志是指在對共產主義、社會主義遭到批評指責,共產主義、社會主義實踐出現挫折,以及黨員自身情況出現大的變化時,對共產主義、社會主義理想信念仍然深具信心,具有比較強的意志力和定力。意志層次就是指在這樣一種情況下黨員已經達到的思想層次。要達到意志層次,不僅需要教育引導和情感養成,更需要黨員干部投入實踐,以實踐磨煉意志。
行為是指黨員將共產主義、社會主義理想信念作為自己的行為指引,將共產主義、社會主義理想信念付諸實踐。行動層次就是指這種情況和水平。將共產主義、社會主義理想信念轉化為具體行動,做出實際貢獻,是中國共產黨對黨員干部的重要要求,是每一個黨員應盡的義務。
一般來說,“知情意行”是層層遞進的關系,黨員干部的共產主義、社會主義理想信念層次也是如此。按照中國共產黨的要求,黨員干部理想信念的堅定,應當包括“知情意行”四個方面,這也是黨的紀律要求,是黨員干部理想信念的理想狀態。不過,思想是復雜的,實踐也是復雜的,有些黨員干部雖然在言論和行為上沒有明顯的越軌,但其對共產主義、社會主義理想信念的認識可能只是停留在認知上,意志力不足,但也能夠做好本職工作。有的黨員可能由于文化層次不高,對共產主義、社會主義理想信念的理論認知不足,但對共產主義、社會主義理想信念懷有深厚的情感,意志和行動都很堅定,但在思想和實踐容易出現不夠理性的情況,甚至出現思想和行為理解上的“偏差”,如教條主義、實用主義地理解黨的理想信念。
從黨員干部理想信念在實踐中的實際情況看,可以劃分為五個層次。一是模范層次,處于這一層次的黨員干部的共產主義、社會主義理想信念高度堅定,在工作中生活中,在黨內黨外,都能夠成為大家學習效仿的楷模,革命先烈、優秀黨員等是模范層次的代表。二是合格層次,黨員干部理想信念堅定,能夠較好地做到知情意行的統一,遵守黨紀國法和道德規范,比較好地完成本職工作。三是弱化層次,處于這個層次的黨員干部,雖然相信共產主義、社會主義理想信念,但有所動搖,或者實用主義地理解黨的理想信念,不能做到正確和堅定,黨員意識有所弱化,需要加強教育引導。四是失落層次,一些黨員干部在各種因素影響下,對共產主義、社會主義理想信念產生了懷疑,不再認同黨的理想信念,但由于職位、利益考慮等原因,不愿意失去自己的黨員身份,仍然留在黨內,他們也能夠做到遵紀守法,沒有明顯的違紀違法行為。暗地里信仰宗教的黨員就是典型例子。對于理想信念失落的黨員干部,要進行強有力的思想教育,必要時還要輔之以黨的紀律和組織處置手段。五是背叛層次。這個層次的黨員,已經徹底背棄了黨的理想信念和入黨時的承諾,不僅理想信念喪失,而且利用人民和黨組織給予的權力貪污腐化,侵害黨和人民的利益。對背叛層次的黨員干部,必須按照黨紀國法予以嚴懲,堅決清除出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