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歐洲智庫的中國觀研究
- 張莉著 柳斌杰 陳昌鳳主編
- 3267字
- 2025-04-27 17:10:35
第一節 中歐關系發展簡述
中國和歐盟(歐洲經濟共同體)于1975年正式建立外交關系。彼時,在歐洲經濟共同體與中國開展的外交活動中,更多以經濟方面的合作為主。1978年,中歐雙方簽訂了貿易協定,并建立了聯合貿易委員會。這是兩國經貿關系發展的重大突破。雙方承諾在多個貿易領域給予對方最惠國待遇。隨著中歐經貿關系日益密切,1985年中國與歐洲經濟委員會簽訂了新的經貿合作協議。該協議成為中歐關系法律框架的重要構成內容。1989年,因天安門事件,雙方關系進入低谷。與此同時,中歐雙邊經貿關系進一步發展。1993年歐洲聯盟(以下簡稱歐盟)正式成立后,其在“共同外交與安全政策”方面的權利得到拓展,歐盟也更加關注與中國在經濟領域以外的雙邊合作。1994年,歐盟出臺《新亞洲戰略》,開啟了與亞洲主要國家新的政治對話。1995年,歐盟發布第一份對華綱領性政策文件——《歐中關系長期政策》。該政策文件為中歐關系的未來發展描繪了藍圖,不僅對雙邊關系建設起到了積極推動作用,也成為日后歐盟成員國一致對華行動的交往準則。1998年,歐盟發布第二份對華政策文件——《與中國建立全面伙伴關系》,提出“將中歐關系提升到與歐美、歐日、歐俄同等地位”,并將多年來雙方在人權方面的對抗轉為對話,與中國建立“建設性伙伴關系”。中歐雙方決定每年進行一次領導人高峰會議,使雙邊政治關系更近一步。時任中國駐歐盟使團團長宋明江指出:“中國和歐盟是世界舞臺上兩支重要力量,相互沒有根本利害沖突,在許多領域有共同點和互補性,在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加速發展的今天,中歐加強合作符合雙方利益”(魏崴,1998)。
中歐“建設性伙伴關系”在2001年升級成為“全面伙伴關系”后,2003年9月,歐盟發布第四份對華政策文件——《歐中關系的共同利益與挑戰——走向成熟的伙伴關系》。2003年10月,中國政府對歐盟作出積極回應,發布了第一份《中國對歐盟政策文件》,隨后雙方在10月底舉行的第六次領導人峰會期間正式宣布確立為“全面戰略伙伴關系”,中歐關系進入全新階段。從此,中歐在數十個領域開展了行業雙邊對話與合作,包括農業對話、民用航空、消費者產品安全、教育、文化、環境、能源、信息社會、海上運輸等。中歐關系也被稱為進入了“蜜月期”。從2004年起,歐盟成為中國第一大貿易伙伴。
然而,隨著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后中國綜合國力的日益提升,歐盟方面的對華政策開始由友好合作逐漸轉向強硬。2006年,歐盟發表《競爭與伙伴關系:歐盟—中國貿易與投資政策》和對華政策文件《歐盟與中國:更緊密的伙伴,承擔更多責任》。這兩份文件標志著中歐“蜜月期”正式結束,成為雙邊關系轉變的重要節點。隨著歐盟對華貿易逆差的逐年增長,雙方貿易摩擦增多,同時,歐盟指出其在中國投資受到多重制約和阻礙,導致中歐貿易的不平等關系。2007年和2008年德法高層領導人會見達賴也致使中歐關系陷入緊張,直至2009年溫家寶總理訪問歐洲,雙邊關系才得以緩解,2010年雙方將高層對話機制升級為年度“高級別戰略對話”,中歐關系逐漸恢復。在2011—2012年歐盟發生歐元區主權債務危機之時,中國政府對歐元區有關國家積極伸出援手,幫助其渡過難關。中國對歐元區遭受主權債務危機嚴重的國家的幫助被稱為“雪中送炭”,這些歐盟國家也被認為因“登上了中國快車”而可以擺脫危機(Lai & Zhang,2013)。
2013年11月20日,習近平主席在北京會見來華出席第十六次中國歐盟領導人會晤的歐洲理事會主席范龍佩和歐盟委員會主席巴羅佐時對中、歐做出如下評價:作為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和最大的發達國家聯合體,中、歐是維護世界和平的“兩大力量”;作為世界上兩個重要經濟體,中、歐是促進共同發展的“兩大市場”;作為東西方文化的重要發祥地,中、歐是推動人類進步的“兩大文明”。21日,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人民大會堂同歐洲理事會主席范龍佩、歐盟委員會主席巴羅佐共同主持第十六次中國歐盟領導人會晤。雙方共同制定《中歐合作2020戰略規劃》(“China-EU 2020 Strategic Agenda for Cooperation”)。這一全面戰略規劃確定了中、歐在和平與安全、繁榮、可持續發展、人文交流等領域加強合作的共同目標,促進了中歐全面戰略伙伴關系在未來數年的進一步發展。
2014年3月31日,習近平主席在布魯塞爾與時任歐洲理事會主席范龍佩舉行會談時,首次提出“共同打造中歐和平、增長、改革、文明四大伙伴關系”。同年4月,中國政府發布第二份《中國對歐盟政策文件》,希望雙方在“戰略伙伴關系”達成十年的基礎上進一步深化互利共贏的中歐全面戰略伙伴關系,并規劃今后五到十年的合作藍圖,以推動中歐關系實現更大發展。遺憾的是,歐方并未對此做出積極回應。
長期以來,并未從2008—2009年經濟危機中完全緩解過來的歐盟一方面面臨歐元區主權債務危機和隨后的難民危機;另一方面,歐洲內部的民粹主義和極端主義逐漸抬頭,歐盟在應對自身危機的同時,也關注到中國的崛起及其帶來的影響。2016年6月22日,時隔10年,歐盟再次發布對華政策文件:《歐盟對華新戰略要素》。雖然,從文件內容上看,在對華戰略認知和核心政策立場上,歐盟保持了其政策的連續性,但是在對華關系上,歐盟更加注重利益和價值觀之間的謹慎平衡,同時對中國崛起產生的影響給予特別關注。這一方面反映出歐盟仍然把中國置于全球戰略框架的重要位置,希望與中國在全球治理的許多關鍵領域加強合作;另一方面也展現了歐盟對中國發展的所謂不確定性的隱憂,表明了雙方政治互信仍然不足的現實(房樂憲、關孔文,2017)。
2018年12月,在中歐全面戰略伙伴關系建立15周年、中國—歐盟領導人會晤機制建立20周年之際,中國政府發布第三份《中國對歐盟政策文件》,旨在與時俱進、繼往開來,進一步明確新時代深化中歐全面戰略伙伴關系的方向、原則和具體舉措,推動中歐關系取得更大發展。
然而,2019年3月,歐盟發布《中歐戰略展望》對華政策文件。該文件對中國的定位有所改變,一方面認為中國再也不能被視為發展中國家;另一方面指出中國對歐盟同時具有多重身份——歐盟尋求與之緊密協調目標的伙伴國家、歐盟尋求與之平衡利益的談判伙伴以及歐盟的經濟競爭者和制度性對手。這給中歐關系的發展進一步蒙上了陰影。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中歐領導人在線上舉行第二十二次會晤,共商雙邊關系發展與全球格局轉變。會晤中,雙方重申了在2020年達成中歐投資協定的目標。9月,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同德國總理默克爾、歐洲理事會主席米歇爾、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共同舉行中、德、歐領導人會晤。會晤提出中、歐要做維護全球和平穩定的“兩大力量”,要做推動全球發展繁榮的“兩大市場”,要做堅持多邊主義、完善全球治理的“兩大文明”。同時,中、歐雙方宣布簽署《中歐地理標志協定》,并于2021年3月1日正式生效。這是中國對外商簽的第一個全面的、高水平的地理標志雙邊協定。這有助于深化雙方互利合作,進一步鞏固中歐全面戰略伙伴關系的經貿基礎,并進一步增強中歐雙邊政治互信。新冠肺炎疫情對世界經濟造成了嚴重沖擊,而中國成為全球唯一實現經濟正增長的主要經濟體。2020年,中國超越美國成為歐盟的第一大貿易伙伴。2020年末,中歐投資協定談判順利完成。然而,2021年3月歐盟突然對中國進行無理制裁,中方也以反制裁回擊,隨后,歐洲議會在2021年5月凍結中歐投資協定,再加上下半年成員國立陶宛對“一中政策”的挑釁,中歐關系發展的變數增多。
總之,一方面,從雙邊建交以來,中歐關系發展迅速,建立了“全面戰略伙伴關系”,經貿關系也成為雙邊關系的壓艙石;另一方面,隨著雙邊合作程度的加深和廣度的加強,中國實力和國際影響力的提高,中歐雙方摩擦也有所增多。此外,“中國威脅論”論斷在歐洲的“復蘇”不僅使歐盟進一步調整對華戰略,而且以惡意來揣測中國“一帶一路”倡議和中國與中東歐國家共建的“16+1”合作機制,視其為中國的“地緣政治戰略”與“分裂歐洲行為”。
然而,在當前的國際背景下,中歐關系的發展前景是廣闊的。在美國推行單邊主義、保護主義與“美國至上”的大背景下,中歐雙方擁有巨大的合作發展潛力。作為當今國際格局中的兩支重要力量,中歐有能力也有責任在保護全球自由貿易體系、應對氣候變化、反對技術霸權、完善全球治理等領域加強互惠平等合作,高舉多邊主義旗幟,維護世界的和平與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