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屈原文化的當代價值和世界意義:首屆屈原文化研究國際論壇論文集
- 屈原文化研究院編
- 7611字
- 2025-04-27 17:47:19
屈原文化的當代價值和世界意義
劉躍進[1]
今天(2022年8月1日),我們在屈原的故鄉討論屈原文化的當代價值和世界意義,感到非常親切,兩千多年的歷史,一下子就拉到了眼前。
1940年,由郭沫若、老舍等文學家倡議,將每年的屈原殉國日即端午節設立為詩人節加以紀念,并于第二年在重慶隆重舉行了第一屆詩人節大會。在20世紀40年代初抗日戰爭相持階段,這個活動起到了鼓舞士氣、凝聚民心、共同抵抗外侵的重要作用。
1953年,世界和平理事會把屈原列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紀念他逝世兩千兩百三十年。從那時起,又過去了七十年。至今,屈原離開這個世界已近兩千三百年。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人民,每到端午節,總是要舉行紀念活動——劃龍舟、吃粽子。在中國的歷史上,沒有第二個詩人能像屈原那樣被人民廣泛紀念,不曾中斷。在今天這樣一個特殊的場合,我想圍繞著屈原的家國情懷、美政理想、政治主張以及屈原的文學創作等問題,談談自己膚淺的認識。
一 屈原的家國情懷
《離騷》前八句說到祖上和自己出生的不凡:
帝高陽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攝提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
皇覽揆余初度兮,肇錫余以嘉名。名余曰正則兮,字余曰靈均。
屈原自稱顓頊高陽氏的后代。高陽氏生在西部的昆侖,屈原在自己的作品中兩次提到高陽氏,凡是困惑時他總是想到昆侖。此外,他還把南方的舜作為自己傾訴的對象。
好多年前,我曾到昆侖山腳下,仰望高山,想到了屈原。那是屈原的寄命歸宗之地。
關于生辰,屈原聲稱寅月寅日生,這是一年中最好的日子,非常吉祥。他的父親認為他氣度不凡,叫他正則;后來起了字,叫靈均。《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說:“屈原者名平?!闭齽t是平字的引申義?!墩f文解字》:“高平曰原?!鼻@個名字,具有非同尋常的意義。所以,他特別自信。
司馬遷說,屈姓為“楚之同姓”,是楚國大姓。屈原一出生,就與楚國的歷史緊密相連,自帶光環。這有點像杜甫,雖然出生在河南鞏縣一個普通家庭,但由于母親與皇室有點血緣關系,他便把自己與李唐王朝聯系起來,家國一體,榮辱與共。
在中國人的心中,家是最小的國,國是千萬家,每個人的生命體驗都與家庭、家族、國家緊密相連。從家出發,個人、家庭、群體、國家乃至天下,一脈相承,共同支撐著我們的理想。屈原、杜甫的特殊身世,更讓他們產生一種休戚與共的家國情懷。
這種家國情懷,以修身自律為起點,以經世濟民為目標,以天下太平為理想。修齊治平,修身是第一位的。個人修養的好壞,關系到家族的榮耀,關系到國家的盛衰,更關系到天下的興亡。
《離騷》在前八句介紹自己身世之后,緊接著又寫道:
紛吾既有此內美兮,又重之以修能。扈江離與辟芷兮,紉秋蘭以為佩。
值得注意的是“內美”與“修能”這兩組詞,還有詩人外在的裝扮。
所謂“內美”,就是《招魂》和《卜居》中所說的“廉潔”:“朕幼清以廉潔兮”“寧廉潔正直以自清”。據說,這是“廉潔”一詞的最早出處。這種廉潔自律,淵源有自,如《橘頌》所說:“深固難徙,廓其無求兮;蘇世獨立,橫而不流兮。”
所謂修能,就是“行比伯夷”“法夫前修”。
屈原的服飾、裝扮尤其超凡拔俗,披紅掛綠,還有暗香盈袖。《離騷》這樣描寫自己:
高余冠之岌岌兮,長余佩之陸離。芳與澤其雜糅兮,唯昭質其猶未虧。
他年輕時如此,直至老境,依然如故?!渡娼穼懙溃?/p>
余幼好此奇服兮,年既老而不衰。帶長鋏之陸離兮,冠切云之崔嵬。
屈原堅守“皓皓之白”,追求“蘇世獨立”,內秀于心,外美于形。他在《惜誦》中說:“言與行其可跡兮,情與貌其不變?!笨梢姡砝锶缫?,言行一致。
這樣的人格追求,這樣的外在形象,在朝秦暮楚的戰國時代,確乎有些不合時宜。在屈原的筆下,那些貪婪競進之徒,顛倒是非,混淆黑白,《懷沙》形容這些小人“變白以為黑兮,倒上以為下”?!峨x騷》也說:
眾皆競進以貪婪兮,憑不厭乎求索。羌內恕己以量人兮,各興心而嫉妒。
結果,在現實生活中,屈原不斷地遭到各種白眼、嫉恨、打擊、迫害。而他的堅決不肯“從俗”的態度,又惹怒了身邊的“黨人”,他們造謠生事,“眾女嫉余之蛾眉兮,謠諑謂余以善淫”;他們為一己私利,改弦易轍,“固時俗之工巧兮,偭規矩而改錯。背繩墨以追曲兮,競周容以為度”。所謂“改錯”,就是違背規矩,改變既定的規則。
屈原很無奈,只能安慰自己說:
民生各有所樂兮,余獨好修以為常。雖體解吾猶未變兮,豈余心之可懲。
他甚至還指天發誓,表達自己的忠誠?!毒耪隆はдb》說:
惜誦以致愍兮,發憤以抒情。所作忠而言之兮,指蒼天以為正。
所有這一切,又有多少人能理解呢?
屈原身為三閭大夫,其中一個重要的職責就是教育宗族子弟。他這樣教導子弟:
忽奔走以先后兮,及前王之踵武。舉賢而授能兮,循繩墨而不頗。
最叫詩人不解的是,他精心培養的那些弟子亦隨波逐流,“何昔日之芳草兮,今直為此蕭艾也”。
屈原目睹了身邊太多的丑陋、虛偽、變節,乃至永無止境的陰謀傾軋,他無法理解,于是在辭賦中反復質問、陳辭,上下求索,升天入地、求神問卜、征之前圣、寄情香草,但依然找不到答案。
在“黨人”的圍獵中,楚王最終聽信了讒言,“荃不察余之中情兮,反信讒而齌怒”。后來,屈原被貶謫江南,離開京城。《哀郢》描寫了詩人離開郢都時的種種不舍:
羌靈魂之欲歸兮,何須臾而忘返。背夏浦而西思兮,哀故都之日遠。
是的,楚王已經拋棄了屈原,國人也不理解他。按理說,他完全可以現實一點,像孔子那樣,“道不行,乘桴浮于?!保辽倏梢悦髡鼙I恚靡陨平K。他也可以像莊子那樣高蹈世外,就像秋蟬脫殼,浮游于塵世之外,“奏《九歌》而舞《韶》兮,聊假日以媮樂”。他想過,也嘗試過,所以《離騷》說:“靈氛既告余以吉占兮,歷吉日乎吾將行。”他準備遠行了。
可是,作為一個愛國家、愛人民的詩人,屈原又做不到莊子那種“相忘于江湖”的超然,也不能像孔子那樣委屈自己,累累如喪家之犬。他準備遠行時,又放不下家鄉的一切。“忽臨睨夫舊鄉,仆夫悲余馬懷兮”,以至于“有路可走,卒歸于無路可走”。在絕望中,他選擇了死亡,寧肯“伏清白以死直兮”,也絕不茍且偷生于亂世?!峨x騷》的最后一句是“已矣哉!國無人莫我知兮,又何懷乎故都!既莫足與美政兮,吾將從彭咸之所居”,表達以死抗爭的決心。這是屈原的悲劇,也是時代的悲劇。
這使我想起了司馬遷《報任安書》中的話:“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泵飨凇稙槿嗣穹铡分幸昧诉@句話,并引申說:“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還重。”屈原為國家而死,他的死也比泰山還重。說到這里,我想到一段往事。在四川宜賓李莊的“中研院”舊址,我看到梁思成、林徽因故居墻上懸掛著一張照片,林徽因躺在病榻上,有人問:“如果日本人打過來,你怎么辦?”林徽因說:“我只能像屈原那樣,自沉嘉陵江。”像屈原那樣,為國家、為民族而死,死得其所。死,也是一種永生。
屈原的一生,踐行了中國知識分子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理念。他“寧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為此態”。所謂“不忍此態”,就是絕不隨波逐流,而是守道以誠,報國以忠,“雖九死其猶未悔”。他真正做到了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真正踐行了自己的美政理想和政治主張,這是屈原留給我們的最寶貴的精神財富。
習近平同志在國家博物館參觀《復興之路》陳列時說:“歷史告訴我們,每個人的前途命運都與國家和民族的前途命運緊密相連。國家好,民族好,大家才會好。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一項光榮而艱巨的事業,需要一代又一代中國人共同為之努力。”總之,中國人的家國情懷不是一句空洞的口號,而是像屈原那樣,把無疆大愛深深地植根于內心深處,無論何時何地,都不曾改變對祖國與人民的深沉眷戀,不曾改變對理想與正義的堅定持守。這是對國家的高度責任感和使命感,這是中華民族永遠立于不敗之地的文化密碼,這也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內生動力,值得我們永遠珍惜。
二 屈原的美政理想
屈原的一生都在為國家和人民請愿,他常常天真地幻想著人民的幸福和楚國的強大,并且為此身先士卒,義無反顧。他說:
不撫壯而棄穢兮,何不改乎此度?乘騏驥以馳騁兮,來吾道夫先路。
他唯一擔心的是“老冉冉其將至兮,恐修名之不立”,故在《離騷》中一而再,再而三地談道自己的追求:“日月忽其不淹兮,春與秋其代序;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遲暮。”當國家面臨強敵入侵時,很多人都在為自己尋找退路,屈原卻正道直行,冒死進諫,即使被國君誤解,被奸人讒言陷害,遭罷官流放,也堅持初衷不改、無私無畏、正氣凜然。
在《離騷》和《天問》中,他多次提到唐堯、虞舜、夏禹、商湯、周文王、齊桓公等先王,也多次提到伊尹、比干、周公旦、伍子胥等名臣。在屈原的心目中,“曰兩美其必合兮,孰信修而慕之”。君臣遇合,實現美政,這是屈原念念不忘的夢想。
如何實現這樣的夢想呢?《大招》:“雄雄赫赫,天德明只”“德譽配天,萬民理只”。王逸注:“德配天地,體性高明?!碧斓戮褪敲鞯?,就是民德?!峨x騷》:
皇天無私阿兮,覽民德焉錯輔。
夫維圣哲以茂行兮,茍得用此下土。
錯輔,即輔佐。茂行就是德行。下土,國土?;侍鞜o私阿,就是上天不會偏袒任何人,而以百姓品德表現來觀察在位者施政的得失。君主要有盛德之行,才能夠治理天下。屈原認為,這是天意所在,天德所鐘。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凡是講到“天”的地方,一定與“民”相關聯。天是最高的境界。天既是抽象的,又是具體的。從自然層面來說,日月運行,不為堯存,不為桀亡,自有其亙古不變的運行規律。從社會層面來說,天就是老百姓。敬天就是敬畏百姓?!蹲髠鳌氛f:“民之所欲,天必從之?!薄皣鴮⑴d,聽于民;將亡,聽于神?!?/p>
中國古代思想家早就指出,誰能獲得百姓的信任,誰就會贏得最終的勝利;誰損害老百姓的利益,誰就必然招致滅亡?!渡袝范啻螐娬{知人安民的重要性?!盾髯印ね踔啤钒丫c民的關系比作舟與水的關系,水可以載舟,也可以覆舟。《管子·四順》也說:“政之所興,在順民心;政之所廢,在逆民心。”天地間,民為貴;濟大事者,必以人為本。這是非常重要的民本思想。
屈原深知民為國本,本固邦寧的道理,對勞動人民生活的苦難艱辛給予深切的同情和擔憂。他說:“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泵裆械谋咀幼鳌叭松保@恐怕是后人所改。在《哀郢》中,他感嘆:“皇天之不純命兮,何百姓之震愆?”“民離散而相失兮,方仲春而東遷。”他還對統治者漠視民眾的苦難表示了極大的憤慨:“怨靈修之浩蕩兮,終不察夫民心?!睘榇?,他在詩中反復以夏桀、商紂王、周幽王等亡國之君作為例證,告誡楚王避免重蹈覆轍,要以百姓為心,四海為念。
正是從這個意義上,屈原被稱為人民的詩人。
三 屈原的政治主張
屈原生活在歷史巨變的前夜。
楚國本來是殷王朝的同盟。公元前401年楚悼王啟用吳起變法,明法審令,要在強兵。其后,楚肅王、楚宣王、楚威王相繼為王,前后七十余年,楚國逐漸走向強盛,長江流域、漢水流域、淮河流域等都被納入楚國的版圖,其疆域幾乎涵蓋了大半個中國,南到百越之地,西南至巴蜀、漢中、黔中等地。戰國七雄,燕、趙主要區域在黃河以北,魏、韓、宋的核心地帶在中原。其他三國,西有秦,東有齊,南有楚。其中,楚國的疆域最為遼闊。按照這樣的發展態勢,楚國完全有可能統一中國??上У氖?,楚國遇到了強大的對手——秦國;可惜的是,楚王犯了顛覆性的錯誤,最終落得亡國的下場。
《資治通鑒》從三家分晉寫起,重點寫到了秦王啟用商鞅得以迅速崛起于西北的歷史。商鞅變法比吳起晚二十年,其影響極為久遠。秦國本是西北邊陲一個蕞爾小國,最后得以挺進關中,直接受益于商鞅變法。
秦國東征,最后落腳在雍地,也就是今天的陜西鳳翔。秦國三十六代國君,有十九代建都鳳翔,前后長達294年。包括秦王嬴政(秦始皇)成年加冕也在雍城內的大鄭宮舉行。近年發掘的秦公一號大墓,是我國目前已發掘的最大的土壙墓,呈“中”字形,全長300米,面積5334平方米,有東西墓道和墓室。墓內有186具殉人,是中國自西周以來發現殉人最多的墓葬?!妒酚洝泛汀对娊洝酚涊d秦穆公死后曾殉人達177人之多,但無法證實。這次從秦公一號大墓發掘殉人牲達186具,清楚地表明秦國當時的奴隸制社會性質。
為了統一的要求,秦國最終放棄了雍都,而建都咸陽,并普遍設縣,直面中原。這對于當時的政治形勢產生重要影響。
大國中,東齊、西秦、南楚,對中原形成合圍之勢。這里,楚國的位置非常重要,如果與其他幾個國家聯合起來,形成合縱勢力,齊、秦便無所作為。很多有識之士早已看出這一點。公元前329年,楚威王卒,懷王立。這一年,魏人張儀入秦為相,倡導連橫政策,倡議秦、楚、齊這三個大國聯合起來對付其他國家。而魏將公孫衍則推行合縱方略,發起魏、韓、趙、燕、中山“五國相王”抗擊秦、楚、齊。
《史記》說屈原“明于治亂”,對當時的政治形勢有著比較清醒的判斷。他力主連齊抗秦,楚懷王也知道“秦之心欲伐楚”,于是聽從了屈原的建議,決定聯齊抗秦,派遣“屈原為楚東使于齊,以結強黨”??上В淹鯖]有把握住榮任“縱約長”的機會,患得患失,目光短淺,致使秦國各個擊破,使楚國逐漸處于不利地位。
秦、楚本為姻親國,自春秋戰國以來一直通婚。兩國的關系向來比較復雜,可以用又愛又恨來描述。就秦國方面來說,更多的是占具強勢地位。譬如公元前316年,秦國乘亂攻占巴蜀,楚國失去可靠的大后方?!度A陽國志》載:“得蜀則得楚,楚亡則天下并矣?!蓖辏剀姈|向,攻破趙、韓等地,魏、韓公開投入秦國懷抱。最終,秦國統一了天下。
毛澤東曾深情地說:“屈原生活過的地方我相當熟悉,也是我的家鄉么。所以我們對屈原,對他的遭遇和悲劇特別有感受?!彼治銮幍臍v史時代說:“歷史上任何一個偉大變革都會產生一些悲歡離合的故事。至于屈原,政治變遷是他個人的不幸。屈原艱苦地走過他的時代。他憂國憂民,力求挽救楚國的危亡?!?/p>
毛澤東還說:“連年戰亂使國家凋敝、民不聊生,楚國滅亡了,這是事情的一個方面。接著開始了另一個歷史過程,就是把那些分散的、互相爭權奪利爭戰不休的諸侯王國統一起來的過程,這個過程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最后,它以秦始皇統一中國而告終,從而形成第一個集中統一的帝國。這對中國的命運產生了重要作用。這是事情的另一個方面?!?/p>
1953年,《文藝報》發表社論《屈原和我們》,其中有這樣一段話:“統一中國,是春秋戰國時代政治上的中心問題。后來秦始皇終于滅了六國而把中國統一了,這是實現了歷史的要求,也就是歷史的進步。但是,我們說到屈原,可不能因為屈原曾經反對過秦國的‘兼并’運動和向楚國的進攻,就說屈原反對統一中國,就說屈原是違背歷史的進步性的?!边@也是毛主席說的“這是事情的另一個方面”。我們應當在這個認識基礎上看待屈原的人民性和愛國情懷。
當前,國際形勢正處于大調整、大變革的動蕩時期,這與屈原生活的戰國中晚期有許多相似之處。世界各國為了在激烈的競爭中取得優勢,都在搶抓機遇,積極調整自己的發展戰略,改革創新,奮力開拓新的發展空間。屈原的政治主張,屈原的愛國思想,還有他的求索精神、改革精神、創新精神、斗爭精神,在當今社會依然有著積極的現實意義。
四 屈原的文學意義
司馬遷說:“屈原正道直行,竭忠盡智。……其文約,其辭微,其志潔,其行廉,其稱文小而其指極大,舉類邇而見義遠。其志潔,故其稱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痹诂F實政治生活中,屈原是一個失敗者;但作為一個偉大的愛國者和詩人,他又在理想的天國獲得永生。所以毛主席說:“屈原喝的是一杯苦酒,也是為真理服務的甜酒?!痹谒纳砗?,一部《楚辭》,彪炳千古。
劉勰在《文心雕龍·辨騷》中,詳細地描述了他眼中的屈原賦的特質,除了其依經立義的正統之外,他還對屈原賦的美學特征有所總結,他用到了下面的詞匯:詭異、譎怪、狷狹、荒淫、夸誕、朗麗、綺靡、瑰詭、耀艷、放言、獨往。當我們將這些詞匯搜集到一起,就會立刻發現它們是中國傳統思想文化中相對缺失的美學風格與思想特征。儒家秉持中庸思想,而道家崇尚自然,二家都不追求屈原這種原發于人性的極致之美。這種詭異、絢爛和孤絕獨往的精神,更接近于現代主義,而非古典主義。這是屈原與現代世界的遙遠呼應。劉勰說屈原的作品“能氣往轢古,辭來切今,驚采絕艷,難與并能”絕非虛言。
在屈原之前,中國的詩歌形式,包括詩經、青銅器上的銘文,多以四言為主,相當一部分屬于貴族的作品。而《楚辭》則打破了傳統的詩歌形式,用一種最自由的詩體,傳達出最浪漫的情懷?!峨x騷》有兩千五百余字,是中國古代文人創作的最長的詩歌。《九章》《九歌》形式活潑,充滿民間色彩。《天問》提出了一百多個問題,涉及大量的神話傳說。2022年,我們有問天實驗艙遨游蒼穹,實現了古與今、文學與科技的完美對接。
從漢代的賈誼、司馬遷,到唐朝的李白、杜甫,一直到現代的魯迅、郭沫若,歷代有成就的文學家,無不受到屈原的影響。李白曾把屈原的作品比作日月高懸,說:“屈平詞賦懸日月,楚王臺榭空山丘。”杜甫也以屈原的成就來自勉:“竊攀屈宋宜方駕,恐與齊梁作后塵?!?/p>
魯迅先生十九歲時所作的舊詩《蓮蓬人》就借鑒了《離騷》以美好植物比喻自己高潔志向的方式;二十歲時,他又所作《祭書神文》,說“狂誦《離騷》兮為君娛”,皆表明魯迅對屈原的熱愛。在“五四”退潮之后,魯迅在最孤苦寂寞的時候又想到了屈原,在他創作的小說集《彷徨》的扉頁上,題寫了《離騷》中的一章:
朝發軔于蒼梧兮,夕余至乎縣圃;欲少留此靈瑣兮,日忽忽其將暮。
吾令羲和彌節兮,望崦嵫而勿迫;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毛澤東在長沙第一師范學校讀書時,就如癡如醉地學習《楚辭》,對屈原崇拜得無以復加,1959年、1961年他兩次要《楚辭》,還特別指明要人民文學出版社影印的宋版《楚辭集注》。1972年,毛主席將宋版影印本《楚辭集注》作為國禮,贈送給日本首相田中角榮。
從古至今,屈原的精神在漫漫歲月中不斷被傳承、發揚,從個體擴展到群體,從群體擴展到整個民族。屈原對理想的堅定信念,獨立不遷的人格,浪漫與充滿熱愛的性情,對美好世界的求索與向往,早已積淀成中華兒女的民族品格,是刻在華夏民族血脈里的不屈的、頑強的力量。每一個中華兒女,無論生在何時,身在何處,都是中華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員,都要為中華民族的發展貢獻一分力量。茍利社稷,生死以之。魯迅說:“我們從古以來,就有埋頭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為民請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濒斞阜Q他們是中國的脊梁。屈原也是中國的脊梁。
屈原及其作品,不僅僅是中國人民的財富,也是世界上所有熱愛和平、追求民族獨立的人民的共同財富。今天,中華民族正處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的關鍵時期。黨中央號召我們,必須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推進和拓展中國式的現代化。中國式的現代化,一個重要標志,就是中華文化的全面復興。在這樣一個背景下,我們紀念屈原,研究屈原,當然不是為了發思古之幽情,而是從屈原那里汲取文化自信的精神力量,迎接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1] 作者簡介:劉躍進,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