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特稿

民主化 法治化 合理化

——新時代中國在國際秩序建設中的“三化”原則探析

石斌[1]

內容提要 國際秩序主要由政治秩序、經濟秩序、安全秩序和法律秩序等具體實踐領域構成。針對不同領域的現狀與特點,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了許多獨特見解和改革方案。其中堅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觀,不斷完善全球治理體系,推動國際政治經濟秩序朝著更加公正合理有效的方向發展這個核心思想貫穿始終。民主化、法治化與合理化這三項原則也體現在各個實踐領域當中。民主化的核心是各國平等參與處理國際事務,反對霸權主義與強權政治;法治化的要義是遵守規則尤其是聯合國憲章的宗旨和原則,不搞雙重標準;合理化的關鍵就是相關制度、規則要反映國際政治經濟格局的新變化,要改革不公正、不合理的制度安排,增加發展中國家的發言權。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三化”原則的深刻論述,系統表達了國際秩序變革問題上的中國立場與中國方案。

關鍵詞 習近平;外交思想;國際秩序;民主化;法治化;合理化

當今世界正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這個大變局涉及眾多維度。其中,與國際格局的變化密切相關的國際秩序狀況和發展趨勢,是一個至關重要的方面,也是世界政治中最具全局性、長期性和戰略性的重大問題之一。

國際秩序主要由政治秩序、經濟秩序、安全秩序和法律秩序等具體實踐領域構成。針對不同領域的現狀和特點,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了許多獨特見解和改革方案。其中,堅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觀,不斷完善全球治理體系,推動國際政治經濟秩序朝著更加公正合理有效的方向發展這個核心思想貫穿始終;民主化、法治化與合理化這三項原則也得到了充分體現與合理運用。本文主要圍繞這三項原則在政治、經濟、安全、法律這四大國際秩序實踐領域中的體現做一個集中討論。

按照國際社會的普遍共識,公正合理的國際政治秩序至少應具備如下特征:維護聯合國憲章的宗旨和原則,發揮聯合國在維持國際秩序中的核心地位與作用;各國不分大小、強弱、貧富,都應當作為國際社會的平等成員,參與處理國際事務;各國有權自主選擇本國的社會制度、經濟模式和發展道路;互相尊重國家主權與領土完整;和平解決國際爭端。這些特征的核心是聯合國憲章的宗旨和原則。

習近平總書記的相關論述充分體現了以上原則,貫穿著民主化、法治化與合理化三原則。其中有三個鮮明特點。

其一,堅決維護聯合國憲章的宗旨和原則。就國際政治秩序而言,“民主化”的含義首先在于要堅決維護以聯合國憲章宗旨和原則為基礎的國際關系基本準則,尊重各國主權和領土完整,反對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2014年7月16日習近平主席在巴西國會的演講中指出,維護和弘揚國際公平正義,必須堅持聯合國憲章宗旨和原則。應該提倡尊重各國主權和領土完整,尊重世界文明多樣性和國家發展道路多樣化,尊重和維護各國人民自主選擇社會制度的權利,反對各種形式的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2]2015年10月12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七次集體學習時又指出,當今世界發生的各種對抗和不公,不是因為聯合國憲章宗旨和原則過時了,而恰恰是由于這些宗旨和原則未能得到有效履行,“要堅定維護以聯合國憲章宗旨和原則為核心的國際秩序和國際體系,維護和鞏固第二次世界大戰勝利成果”。[3]

其二,突出強調國家主權平等和自主選擇發展道路的權利。主權平等和自主選擇發展道路是“民主化”的另一個重要體現。主權平等是最重要的國際關系準則,也是聯合國及所有國際機構、組織共同遵守的首要原則。習近平主席指出,“主權平等,真諦在于國家不分大小、強弱、貧富,主權和尊嚴必須得到尊重,內政不容干涉,都有權自主選擇社會制度和發展道路”。[4]在新形勢下,要堅持主權平等,推動各國“權利平等、機會平等、規則平等”。[5]“要堅持國家不分大小、強弱、貧富一律平等,尊重各國人民自主選擇發展道路的權利,反對干涉別國內政,維護國際公平正義。”[6]“不管國際格局如何變化,我們都要始終堅持平等民主、兼容并蓄,尊重各國自主選擇社會制度和發展道路的權利。”[7]

其三,大力推動國際關系的民主化、法治化與合理化。這是“三化”原則在國際政治與全球治理層面的整體運用和直接表述。2013年3月23日,習近平主席在莫斯科國際關系學院的演講中指出:“各國主權范圍內的事情只能由本國政府和人民去管,世界上的事情只能由各國政府和人民共同商量來辦。這是處理國際事務的民主原則,國際社會應該共同遵守。”[8]2014年6月28日,習近平主席在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發表60周年紀念大會上的講話指出:世界各國應該“共同推動國際關系民主化”,世界上的事情應該由各國政府和人民共同商量來辦;“共同推動國際關系法治化”,各方都要遵守國際法和公認的國際關系基本原則,用統一適用的規則來明是非、促和平、謀發展,而不是搞雙重標準;“共同推動國際關系合理化”,[9]全球治理體系改革要適應國際力量對比新變化,體現各方尤其是發展中國家的關切和訴求。2015年10月12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集體學習時再次強調,要推動變革全球治理體制中不公正不合理的安排,推動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銀行等國際經濟金融組織切實反映國際格局的變化,特別是要增加新興市場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代表性和發言權,推動各國在國際經濟合作中“權利平等、機會平等、規則平等”,[10]推進全球治理規則民主化、法治化,努力使全球治理體制更加平衡地反映大多數國家意愿和利益。

在中國等發展中國家看來,公正合理的國際經濟秩序,起碼應包含這樣一些內容:各國有權選擇符合本國國情的經濟模式和發展道路;各國有權平等參與處理國際經濟事務;發達國家在提供援助時不應附加任何政治條件;加強南北對話與合作,在商品、貿易、資金、債務、貨幣、金融等主要領域做出必要的調整和改革。

然而現行國際經濟秩序仍然存在許多缺陷,全球經濟形勢更不容樂觀。習近平主席在2018年11月5日曾這樣描述全球經濟形勢:“世界經濟深刻調整,保護主義、單邊主義抬頭,經濟全球化遭遇波折,多邊主義和自由貿易體制受到沖擊,不穩定不確定因素依然很多,風險挑戰加劇。”[11]2019年6月28日,習近平主席又指出:“國際金融危機發生10年后,世界經濟再次來到十字路口。保護主義、單邊主義持續蔓延,貿易和投資爭端加劇,全球產業格局和金融穩定受到沖擊,世界經濟運行風險和不確定性顯著上升。”[12]面對這種形勢,中國所提出的應對方案同樣旗幟鮮明、獨具特色。

第一,主張合力推進“開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贏的經濟全球化”。習近平主席認為,“經濟全球化是客觀現實和歷史潮流”。[13]在2016年年底亞太經合組織領導人非正式會議上,習近平主席提出,要讓經濟全球化進程“更有活力、更加包容、更可持續”。[14]他認為,面對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南北差距、貧困和饑餓、新的數字鴻溝等問題,“以鄰為壑”的老辦法根本行不通。在2017年的“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金磚國家領導人廈門會晤期間、中外政黨高層對話等場合,習近平主席反復強調,應該堅持“你好我好大家好”的理念,推進“開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贏”的經濟全球化。[15]

第二,倡導“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觀”。習近平主席認為,“共同發展是持續發展的重要基礎”,并提出了促進共同發展的四點建議:“變革創新”以提供不竭動力、“維護和平”以提供安全保障、“推進合作”以提供有效途徑;“開放包容”以提供廣闊空間;同時還強調“要加強南南合作和南北對話,推動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平衡發展,夯實世界經濟長期穩定發展基礎。”[16]習近平主席指出,要提倡“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觀”,縮小各國發展差距,促進同繁榮。為此要秉持“開放、融通、互利、共贏的合作觀”。維護世貿組織規則,支持多邊貿易體制,構建開放型世界經濟。[17]

第三,強調國家平等是全球經濟治理的基礎。習近平主席認為:“全球經濟治理應該以平等為基礎”,[18]應更好地反映世界經濟格局新現實,增加新興市場國家和發展中國家代表性和發言權,確保各國在國際經濟合作中權利平等、機會平等、規則平等。在談論國際秩序與全球治理問題時,習近平主席總是從發展中國家的立場出發,他表達得最多的一個核心觀點是:“國家不分大小、強弱、貧富,都是國際社會平等成員,理應平等參與決策、享受權利、履行義務。要賦予新興市場國家和發展中國家更多代表性和發言權。”[19]

第四,主張穩步推進國際經濟金融體系改革。這其中集中反映了“合理化”的要求,即國際經濟規則要反映客觀經濟格局、責任與能力相適應、“份額”與經濟權重要一致。習近平主席指出,“國際經濟規則需要不斷革故鼎新,以適應全球增長格局新變化,讓責任和能力相匹配”。[20]其中國際金融體系改革習近平主席關注的一個重點。他在博鰲亞洲論壇2013年年會上就曾提出,要摒棄不合時宜的舊觀念,沖破制約發展的舊框框,“穩步推進國際經濟金融體系改革,完善全球治理機制,為世界經濟健康穩定增長提供保障”。[21]在同年9月的二十國集團領導人峰會上,習近平主席再次提出,要繼續改革國際金融機構,抓緊落實好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份額和治理改革方案。要制定反映各國經濟總量在世界經濟中權重的新份額公式。[22]在2016年二十國集團領導人杭州峰會上習近平主席同樣指出,應該不斷完善國際貨幣金融體系,優化國際金融機構治理結構。[23]

第五,堅定不移構建開放型世界經濟。面對逆全球化思潮上升、保護主義和單邊主義蔓延的嚴峻挑戰,習近平主席多次表達了中國堅定捍衛多邊主義和自由貿易、維護開放型世界經濟的立場。[24]他在世界經濟論壇上鏗鏘有力地宣示,“要堅定不移發展開放型世界經濟,在開放中分享機會和利益、實現互利共贏”,“要堅定不移發展全球自由貿易和投資,在開放中推動貿易和投資自由化便利化,旗幟鮮明反對保護主義”。[25]在2019年第二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上,習近平主席就構建開放型世界經濟提出三點倡議,即“開放合作、開放創新、開放共享”。[26]在2020年9月的聯合國大會上習近平主席再次呼吁,“要秉持開放包容理念,堅定不移構建開放型世界經濟,維護以世界貿易組織為基石的多邊貿易體制,旗幟鮮明反對單邊主義、保護主義,維護全球產業鏈供應鏈穩定暢通”。[27]

這些論述中所包含的共同發展、開放包容、平等參與、普惠均衡等理念,以及捍衛多邊主義和自由貿易,反對單邊主義和保護主義等立場,都體現了民主化與合理化的原則。

“當今世界仍不太平,國際熱點此起彼伏,加強全球安全治理刻不容緩。”[28]這是2016年習近平主席向國際社會發出的呼吁。2017年1月18日,習近平主席在聯合國日內瓦總部發出“時代之問”:“當今世界充滿不確定性,人們對未來既寄予期待又感到困惑。世界怎么了、我們怎么辦?”他同時指出:人類正處在一個挑戰層出不窮、風險日益增多的時代。“世界經濟增長乏力,金融危機陰云不散,發展鴻溝日益突出,兵戎相見時有發生,冷戰思維和強權政治陰魂不散,恐怖主義、重大傳染性疾病、氣候變化等非傳統安全威脅持續蔓延。”[29]回應“時代之問”的中國方案就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就國際安全治理這個重要實踐領域而言,“中國方案”有四個顯著特點,其中同樣貫穿了民主化、法治化與合理化的原則。

其一,倡導“共同、綜合、合作、可持續的新安全觀”。2013年習近平主席在俄羅斯發表演講指出,“各國和各國人民應該共同享受安全保障”,要同心協力,妥善應對各種問題和挑戰。“面對錯綜復雜的國際安全威脅,單打獨斗不行,迷信武力更不行,合作安全、集體安全、共同安全才是解決問題的正確選擇。”[30]在2013年中共中央召開的周邊外交工作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堅持“互信、互利、平等、協作的新安全觀”,倡導全面安全、共同安全、合作安全理念,推進同周邊國家的安全合作。[31]在2014年上海亞信峰會上,習近平主席首次正式提出,要積極倡導“共同、綜合、合作、可持續的亞洲安全觀”,走出一條“共建、共享、共贏”的亞洲安全之路。[32]共同,就是要尊重和保障每一個國家安全;綜合,就是要統籌維護傳統領域和非傳統領域安全;合作,就是要通過對話合作促進各國和本地區安全;可持續,就是要發展和安全并重以實現持久安全。習近平主席在2015年9月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的講話中再次提出這一新安全觀,使之開始具有了全球意義。2017年1月習近平主席在聯合國日內瓦總部發表題為《共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主旨演講,主張為建設一個普遍安全的世界,各方應樹立共同、綜合、合作、可持續的安全觀,從而使這一新安全觀成為共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有機組成部分。可持續安全觀兼顧國內安全與國際安全,統籌傳統安全與非傳統安全,聯系可持續發展與可持續安全,是站在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高度提出的重要思想,是中國為國際安全治理合作提供的新思路和新方案,也是對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繼承和發展。

2020年12月1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六次集體學習時強調,“堅持推進國際共同安全,高舉合作、創新、法治、共贏的旗幟,推動樹立共同、綜合、合作、可持續的全球安全觀,加強國際安全合作,完善全球安全治理體系,共同構建普遍安全的人類命運共同體”。[33]這是對中國所倡導的安全觀、安全治理原則與治理目標的最新集中表述。在這些表述中,“平等”“共同”“法治”“合作”“共享”等關鍵詞,都是國際關系民主化、法治化與合理化要求的具體體現。

其二,堅定支持多邊主義與聯合國核心作用。這是國際安全治理民主化與法治化原則的集中體現。加強多邊主義和聯合國作用是國際社會的共識。習近平主席指出,“多邊主義是維護和平、促進發展的有效路徑”,中國始終支持和踐行多邊主義。他連用四個“堅定”表明中國的立場:“堅定維護以聯合國為核心的國際體系,堅定維護以聯合國憲章宗旨和原則為基石的國際關系基本準則,堅定維護聯合國權威和地位,堅定維護聯合國在國際事務中的核心作用。”[34]習近平主席在2017年9月金磚國家工商論壇開幕式上還表示,要維護聯合國憲章宗旨和原則以及國際關系基本準則,堅定維護多邊主義,推動國際關系民主化,反對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

“聯合國是多邊主義的旗幟,多邊主義最基本的道理,就是國際上的事情要由各國商量著辦,要按照大家同意的規矩辦,要兼顧各國利益和關切”。[35]國際社會普遍期待聯合國在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特別是在深化全球合作解決全球性挑戰方面,發揮引領作用,因此維護聯合國的權威與作用,就是維護國際社會共同利益和各國合法利益。聯合國安理會作為國際集體安全機制的核心,在維護國際和平與安全方面負有首要責任,因此中國主張充分發揮聯合國及其安理會在止戰維和方面的核心作用。

其三,倡導通過對話協商與大國協作解決分歧。國際安全治理的關鍵是如何解決國際分歧、爭端或沖突,因此必須堅持民主化與法治化原則。習近平主張通過對話協商化解國家間分歧,通過大國協作解決重大爭端,并堅持公平公正原則處理矛盾。2014年5月21日,習近平主席在亞信第四次峰會上指出:“要通過坦誠深入的對話溝通,增進戰略互信,減少相互猜疑,求同化異、和睦相處”,“要堅持以和平方式解決爭端,反對動輒使用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脅”。[36]習近平主席在亞信第五次外長會議開幕式上指出:弱肉強食有違時代潮流,窮兵黷武締造不了和平,要堅持通過對話協商,依據國際法,“堅持以和平方式解決爭議問題,以對話增互信,以對話解紛爭,以對話促安全”。[37]2015年9月28日,習近平主席在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時也指出:“協商是民主的重要形式,也應該成為現代國際治理的重要方法,要倡導以對話解爭端、以協商化分歧。”[38]

除了要堅持對話協商化解分歧,還要堅持合作共贏。面對各種全球性挑戰,任何一國都不可能獨自應對,必須深化多邊合作尤其是大國合作,以實現普遍安全與共同安全。大國對處理重大爭端有著重要影響。大國之間以實現共同安全為目標的協調與合作是解決國際安全問題的有效途徑。因此習近平主席指出,大國要成為解決問題的“中流砥柱”。“‘大邦者下流”,大國要擁有容納天下百川的胸懷。要實現大國協作,就必須建設全球伙伴關系,構筑新型大國關系。2013年6月,習近平主席在與美國總統奧巴馬會晤時提出,中美兩個大國在全球治理領域有著廣泛的利益交匯點,也肩負著重要的責任和使命,“中美需要在加強對話、增加互信、發展合作、管控分歧的過程中,不斷推進新型大國關系建設”。[39]新型大國關系是以相互尊重、合作共贏的合作伙伴關系為核心特征的大國關系,當然并不限于中美兩國之間。習近平主席在第七十屆聯大發言時指出,要走出一條“對話而不對抗,結伴而不結盟”的國與國交往新路。大國之間相處,要不沖突、不對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贏。[40]

公平公正是處理矛盾的基本原則。“公平”就是要保障國際社會成員國地位平等、權益平等、機會均等,避免歧視;“公正”則是要維護正義,中立無私,避免雙重標準。習近平指出:“公平正義是世界各國人民在國際關系領域追求的崇高目標。”[41]國際爭端要公正解決,只能以國際法和公認的國際關系原則為標準。習近平主席強調:我們應該共同推動國際關系法治化,推動各方在國際關系中遵守國際法和公認的國際關系基本原則,用統一適用的規則來明是非、促和平、謀發展,“適用法律不能有雙重標準”。[42]

其四,重視應對新型重大安全挑戰。主要與政治軍事因素有關的傳統安全議題一直是各國安全政策的重點,但自冷戰結束特別是進入21世紀以來,防范和應對非傳統安全威脅的緊迫性日益增強。許多非傳統安全因素又與傳統安全因素交織在一起,使國際安全形勢更加復雜。在國際社會總體和平,重大戰爭得以避免的情況下,人類尤其需要合作應對一些新興領域的安全威脅,這類挑戰既涉及非傳統安全問題,也涉及一些傳統安全問題的新表現形式,或者是兩者的交織。習近平主席提出的可持續安全觀,強調統籌應對傳統與非傳統安全挑戰。他尤其重視不斷增生、范圍廣泛且同時影響國家安全與國際安全的非傳統安全挑戰,特別是其中一些重大“全球性”“新興領域”或“新疆域”的安全挑戰,也就是國際安全研究界現在所說的“新型重大安全挑戰”。習近平同志在眾多場合對這類問題的論述不僅異常豐富,而且非常深入具體。例如:

2015年10月: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集體學習,強調國際社會要加強應對資源能源安全、糧食安全、網絡信息安全、氣候變化、恐怖主義、重大傳染性疾病等“全球性挑戰”的能力。

2016年9月:在主持中共十八屆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五次集體學習時指出,中國要積極參與制定海洋、極地、網絡、外空、核安全、反腐敗、氣候變化等“新興領域”治理規則,推動改革全球治理體系中不公正不合理的安排。[43]

2017年1月:在日內瓦演講中提出,“要秉持和平、主權、普惠、共治原則,把深海、極地、外空、互聯網等領域打造成各方合作的新疆域,而不是相互博弈的競技場”。[44]

2018年4月:在博鰲亞洲論壇上,呼吁“敬畏自然、珍愛地球,樹立綠色低碳可持續發展理念,尊崇、順應、保護自然生態,加強氣候變化、環境保護、節能減排等領域交流合作”。[45]

2020年:新冠疫情暴發以來多次強調,“公共衛生安全是人類面臨的共同挑戰”,[46]呼吁共同構建人類衛生健康共同體。

這些論述本身已經清楚揭示了當今人類所面臨的生存、安全與發展難題,指出了國際安全治理民主化、法治化與合理化的必要性,生動詮釋了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共同、綜合、合作、可持續安全觀以及建設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榮、開放包容、清潔美麗“五個世界”的深刻內涵與深遠意義。

就國際法律秩序而言,“法治化”更是題中之義。國際法是國際秩序的重要基礎和集中體現。國際法是調整國家間關系的制度、原則和規則。國際秩序需要有規則,這就是國際法的一些基本原則和準則,主要體現在聯合國憲章的宗旨和原則之中,如主權平等,不干涉內政,和平解決國際爭端,禁止非法使用武力等。在國際關系中定規則、守規則是大勢所趨。國際法作為國際關系穩定器的價值、在國際秩序塑造中的作用將更受重視。

當前的國際法形勢有幾個突出特點:其一,個別國家奉行單邊主義與雙重標準,將強權凌駕于法律規則之上,濫施單邊制裁和“長臂管轄”,不斷“廢約”“退群”,以及無視國際規則或條約義務,關閉駐華總領館,就新冠疫情對華濫訴“追責”等現象,成為國際秩序動蕩之源,使國際法的權威和作用面臨嚴峻挑戰。其二,包括中國在內的大多數國家支持和維護以聯合國為核心、以國際法為基礎的國際秩序,倡導國際政治的民主化和法治化,認為國際法仍然是國際關系最權威的規則框架,聯合國憲章的宗旨和原則是人類和平與發展最重要的指引,多邊主義是現有國際秩序的根基和支柱。其三,隨著技術進步和人類活動空間的擴展,海洋、外空、網絡、極地等新領域對國際規則的需求不斷增加,國際立法進入新階段。圍繞海洋生物多樣性、國際海底資源開發規章、南極海洋保護區、氣候與環境等問題的談判方興未艾。外空活動、網絡時代信息保護、跨境數據流動與管理、人工智能與國際人道法等新技術領域的規則制定和討論呈活躍勢頭。其四,國際司法機構的作用不斷上升。中小國家日益注重將國際司法作為外交博弈的手段。總之,國際法的發展處于新的大變革、大調整時期。此外,新冠疫情暴露了全球治理體系的短板和國際公共衛生治理、多邊貿易體系等許多領域的“規則真空”,國際法相關領域的變革勢在必行。[47]

過去70年來,中國參與了27000多項雙邊條約、500多項多邊條約,與74個國家締結了121項引渡和刑事司法協助條約,在國際法建設方面做出了重大貢獻。中國始終倡導和堅持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為國際法發展做出歷史性貢獻。中國始終堅持聯合國憲章的宗旨和原則,廣泛參與全球治理各領域國際規則制定,已成為捍衛國際公平正義、促進國際法發展的重要力量。

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國際法律秩序的論述非常系統和深入,同樣是高屋建瓴、立場鮮明、重點突出。其中有三個特點一以貫之。

一是倡導國際關系法治化,強調公平正義、反對雙重標準。習近平指出:“我們應該共同推動國際關系法治化。推動各方在國際關系中遵守國際法和公認的國際關系基本原則,用統一適用的規則來明是非、促和平、謀發展。”[48]他還指出:“我們應該創造一個奉行法治、公平正義的未來。要提高國際法在全球治理中的地位和作用,確保國際規則有效遵守和實施,堅持民主、平等、正義,建設國際法治。”[49]

針對少數國家無視規則和法治,奉行雙重標準,大搞單邊霸凌、“退群毀約”的現象,習近平主席指出,這不僅違背世界人民普遍愿望,也是對各國正當權利和尊嚴的踐踏。“適用法律不能有雙重標準。我們應該共同維護國際法和國際秩序的權威性和嚴肅性,各國都應該依法行使權利,反對歪曲國際法,反對以‘法治’之名行侵害他國正當權益、破壞和平穩定之實。”[50]在聯合國成立75周年紀念峰會上,習近平主席還強調,“大國更應該帶頭做國際法治的倡導者和維護者,遵信守諾,不搞例外主義,不搞雙重標準,也不能歪曲國際法,以法治之名侵害他國正當權益、破壞國際和平穩定”。[51]

二是維護以聯合國憲章宗旨和原則為核心的國際法體系。這是國際關系民主化和法治化原則的集中體現。國際秩序的基礎和國際法的核心是聯合國憲章的宗旨和原則。2019年4月,習近平主席在會見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時所指出,“中國堅定維護多邊主義,堅定維護以聯合國為核心的國際體系,堅定維護以國際法為基礎的國際秩序,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52]同樣是在聯合國成立75周年紀念峰會上,習近平主席強調,國際關系必須“厲行法治”,“聯合國憲章宗旨和原則是處理國際關系的根本遵循,也是國際秩序穩定的重要基石”。[53]習近平總書記還撰文指出,60多年前,中國提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得到國際社會廣泛認同和支持,成為國際關系基本準則和國際法基本原則。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提出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受到各方普遍歡迎和高度評價,被載入聯合國一系列決議。我們要乘勢而上、順勢而為,“堅定維護以聯合國憲章宗旨和原則為核心的國際秩序和國際體系,為全球治理體系改革和建設貢獻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54]

三是捍衛發展中國家平等參與國際法建設與國際規則制定的權利。這是國際關系民主化、法治化與合理化三原則的綜合體現。國家無論大小、強弱、貧富,一律有平等參與處理國際事務的權利,是習近平外交思想中的一個核心觀點。習近平總書記曾經指出,治理體制變革是事關國際秩序規則與方向以及各國地位和作用的重大問題,因此他特別強調中國等發展中國家參與制定國際法律規范的平等權利,尤其是參與制定海洋、極地、網絡、外空、核安全、氣候變化等“新興領域”治理規則的權利,為此竭力倡導國際關系民主化、法治化與合理化,堅決捍衛聯合國在維持國際秩序中的核心作用,支持擴大發展中國家在國際事務中的代表性與發言權。習近平總書記的論述不僅表明了中國堅決維護以聯合國憲章宗旨和原則為核心的國際法律秩序的立場,同時也指出了發展中國家的外交理念與國際法原則相契合的重要性。以中國為例,“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是新時代的中國外交方略,不僅已寫入中國憲法,上升為國家意志,而且已被寫入聯合國人權理事會決議等相關文件。這意味著我們必須繼續推動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國際法闡釋與國際法構建,為推動全球治理體系變革提供國際法支撐,為打造中國特色國際法話語體系提供理論支持。“一帶一路”倡議是中國今后對外開放與合作的總規劃,法治保障是其中的重要一環。建立起一整套符合“一帶一路”實際需要的條約和法律規則網絡,不僅將為“一帶一路”建設提供穩定的制度環境,還將為中國深度參與和引領全球治理提供重要保障。

五 結束語

“世界怎么了”“人類向何處去”,這類“時代之問”的核心實際上就是與國際政治經濟格局的變化密切相關的國際秩序狀況和發展趨勢問題。國際秩序主要由政治秩序、經濟秩序、安全秩序和法律秩序等具體實踐領域構成。針對不同領域的現狀與特點,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了許多獨特見解和改革方案。其中,堅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觀,不斷完善全球治理體系,推動國際政治經濟秩序朝著更加公正合理有效的方向發展這個核心思想貫穿始終;民主化、法治化與合理化這三項國際關系與國際秩序原則也體現在各個實踐領域當中。

從習近平總書記的論述中可以看出,民主化的核心就是各國平等參與處理國際事務,反對霸權主義與強權政治;法治化的要義就是遵守規則尤其是聯合國憲章宗旨和原則,不搞雙重標準;合理化的關鍵就是相關制度、規則要反映國際政治經濟格局的新變化,要改革不公正、不合理的制度安排,提高發展中國家在全球治理中的代表性和發言權。習近平總書記對于“三化”原則在新的時代條件下所具有的重要理論與實踐意義所做的深刻論述,系統表達了國際秩序建設與全球治理體系變革問題上的中國立場與中國方案,是對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幾代領導人外交思想的繼承和發展,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和現實針對性。


[1] 石斌,南京大學亞太發展研究中心主任,南京大學—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中美文化研究中心教授;南京大學國際關系學院雙聘教授,博士生導師;重慶市“巴渝學者”講座教授(四川外國語大學)。

[2] 習近平:《弘揚傳統友好 共譜合作新篇——在巴西國會的演講》,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第8頁。

[3] 本書編寫組編:《新理念 新思想 新戰略80詞》,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244頁。

[4] 習近平:《共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2017年1月18日在瑞士日內瓦萬國宮“共商共筑人類命運共同體”高級別會議的主旨演講,《習近平著作選讀》(第一卷),人民出版社2023年版,第563頁。

[5] 習近平:《共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2017年1月18日在聯合國日內瓦總部的主旨演講,《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二卷),外文出版社2017年版,第539頁。

[6] 習近平:《順應時代前進潮流,促進世界和平發展》,2013年3月23日在莫斯科國際關系學院的演講,《習近平談治國理政》,外文出版社2014年版,第273頁。

[7] 習近平:《攜手合作,共同發展》,2013年3月27日在金磚國家領導人第五次會晤時的主旨講話,《習近平談治國理政》,外文出版社2014年版,第324頁。

[8] 習近平:《順應時代前進潮流,促進世界和平發展》,2013年3月23日在莫斯科國際關系學院的演講,《習近平談治國理政》,外文出版社2014年版,第274頁。

[9] 習近平:《弘揚和平共處五項原則 建設合作共贏美好世界——在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發表60周年紀念大會上的講話》,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第11頁。

[10] 慎海雄主編:《習近平改革開放思想研究》,人民出版社2018年版,第338頁。

[11] 習近平:《共建創新包容的開放型世界經濟》,2018年11月5日在首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開幕式上的主旨演講,《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三卷),外文出版社2020年版,第200頁。

[12] 習近平:《合力打造高質量世界經濟》,2019年6月28日在二十國集團領導人峰會上關于世界經濟形勢和貿易問題發言的一部分,《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三卷),外文出版社2020年版,第473頁。

[13] 習近平:《在第七十五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上的講話》,2020年9月22日,《習近平在聯合國成立75周年系列高級別會議上的講話》,人民出版社2020年版,第9頁。

[14] 習近平:《面向未來 開拓進取 促進亞太發展繁榮——在亞太經合組織第二十四次領導人非正式會議第一階段會議上的發言》,《人民日報》2016年11月22日。

[15] 習近平:《把世界各國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變成現實》,2017年12月1日在中國共產黨與世界政黨高層對話會上的主旨講話,《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三卷),外文出版社2020年版,第434頁;習近平:《開啟金磚合作第二個“金色十年”》,2017年9月4日在金磚國家領導人廈門會晤大范圍會議上的講話,《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二卷),外文出版社2017年版,第492頁。

[16] 習近平:《共同創造亞洲和世界的美好未來》,2013年4月7日出席博鰲亞洲論壇年會上的主旨演講,《習近平談治國理政》,外文出版社2014年版,第330—331頁。

[17] 習近平:《弘揚“上海精神”,構建命運共同體》,2018年6月10日在上海合作組織成員國元首理事會第十八次會議上的講話,《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三卷),外文出版社2020年版,第441頁。

[18] 習近平:《面向未來 開拓進取 促進亞太發展繁榮——在亞太經合組織第二十四次領導人非正式會議第一階段會議上的發言》,《人民日報》2016年11月22日。

[19] 習近平:《共擔時代責任,共促全球發展》,2017年1月17日在世界經濟論壇年會開幕式上的主旨演講,《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二卷),外文出版社2017年版,第481頁。

[20] 習近平:《打造金磚國家利益共同體》,2015年7月9日在俄羅斯烏法舉行的金磚國家領導人第七次會晤上的講話《共建伙伴關系,共創美好未來》的一部分,《習近平外交演講集》(第一卷),中央文獻出版社2022年版,第251頁。

[21] 習近平:《共同創造亞洲和世界的美好未來》,2013年4月7日在博鰲亞洲論壇2013年年會上的主旨演講,《習近平談治國理政》,外文出版社2014年版,第330頁。

[22] 習近平:《共同維護和發展開放型世界經濟》,2013年9月5日在二十國集團領導人峰會上的發言,《習近平談治國理政》,外文出版社2014年版,第338頁。

[23] 習近平:《構建創新、活力、聯動、包容的世界經濟》,2016年9月4日在二十國集團領導人杭州峰會上的開幕辭,《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二卷),外文出版社2017年版,第472頁。

[24] 習近平:《為國際社會找到有效經濟治理思路》,2018年11月17日在亞太經合組織工商領導人峰會上的主旨演講,《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三卷),外文出版社2020年版,第456—457頁。

[25] 習近平:《共擔時代責任,共促全球發展》,2017年1月17日在世界經濟論壇年會開幕式上的主旨演講,《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二卷),外文出版社2017年版,第481頁。

[26] 習近平:《開放合作,命運與共》,2019年11月5日在第二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開幕式上的主旨演講,《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三卷),外文出版社2020年版,第209—230頁。

[27] 習近平:《在第七十五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上的講話》,2020年9月22日,《習近平在聯合國成立75周年系列高級別會議上的講話》,人民出版社2020年版,第10頁。

[28] 《習近平出席伊朗核問題六國機制領導人會議》,《人民日報》2016年4月2日。

[29] 習近平:《共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2017年1月18日在聯合國日內瓦總部的演講,《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二卷),外文出版社2017年版,第537—538頁。

[30] 習近平:《順應時代前進潮流,促進世界和平發展》,2013年3月23日在莫斯科國際關系學院的演講,《習近平談治國理政》,外文出版社2014年版,第273—274頁。

[31] 習近平:《堅持親、誠、惠、容的周邊外交理念》,2013年10月24日在周邊外交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習近平談治國理政》,外文出版社2014年版,第298頁。

[32] 習近平:《積極樹立亞洲安全觀,共創安全合作新局面》,2014年5月21日在亞洲相互協作與信任措施會議第四次峰會上的講話,《習近平談治國理政》,外文出版社2014年版,第354—355頁。

[33] 《堅持系統思維構建大安全格局 為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提供堅強保障》,《光明日報》2020年12月13日。

[34] 習近平:《共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2017年1月18日在聯合國日內瓦總部的主旨演講,《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二卷),外文出版社2017年版,第547頁。

[35] 《特稿:團結合作是必由之路——多位聯合國機構負責人縱論弘揚多邊主義和中國的重要作用》,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2020年9月27日,https://www.gov.cn/xinwen/2020-09/27/content_5547556.htm。

[36] 習近平:《積極樹立亞洲安全觀,共創安全合作新局面》,2014年5月21日在上海舉行的亞洲相互協作與信任措施會議第四次峰會上的講話,《習近平外交演講集》(第一卷),中央文獻出版社2022年版,第135頁。

[37] 習近平:《凝聚共識,促進對話,共創亞洲和平與繁榮的美好未來》,2016年4月28日在北京舉行的亞洲相互協作與信任措施會議第五次外長會議開幕式上的講話,《習近平外交演講集》(第一卷),中央文獻出版社2022年版,第390頁。

[38] 習近平:《攜手構建合作共贏新伙伴,同心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2015年9月28日在美國紐約聯合國總部舉行的第七十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時的講話,《習近平外交演講集》(第一卷),中央文獻出版社2022年版,第287頁。

[39] 《習近平同奧巴馬總統共同會見記者》,《人民日報》2013年6月9日。

[40] 習近平:《攜手構建合作共贏新伙伴,同心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2015年9月28日在第七十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時的講話,《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二卷),外文出版社2017年版,第523頁。

[41] 習近平:《弘揚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建設合作共贏美好世界》,2014年6月28日在北京舉行的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發表六十周年紀念大會上的講話,《習近平外交演講集》(第一卷),中央文獻出版社2022年版,第155頁。

[42] 習近平:《弘揚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建設合作共贏美好世界》,2014年6月28日在北京舉行的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發表六十周年紀念大會上的講話,《習近平外交演講集》(第一卷),中央文獻出版社2022年版,第156頁。

[43] 習近平:《提高我國參與全球治理的能力》,2016年9月27日主持中央政治局集體學習時的講話,《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二卷),外文出版社2017年版,第448頁。

[44] 習近平:《共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2017年1月18日在聯合國日內瓦總部的演講,《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二卷),外文出版社2017年版,第541頁。

[45] 習近平:《開放共創繁榮,創新引領未來》,2018年4月10日在博鰲亞洲論壇2018年年會開幕式上的主旨演講,《習近平外交演講集》(第二卷),中央文獻出版社2022年版,第100頁。

[46] 習近平:《為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提供強大科技支撐》,2020年3月2日在同有關部門負責同志和專家學者就疫情防控科研攻關工作座談時的講話,《習近平關于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重要論述選編》,中央文獻出版社2020年版,第103頁。

[47] 《當前國際法形勢和我國外交條法工作》,《中國國際法前沿》(公眾號)2020年11月9日。

[48] 習近平:《弘揚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建設合作共贏美好世界》,2014年6月28日在北京舉行的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發表六十周年紀念大會上的講話,《習近平外交演講集》(第一卷),中央文獻出版社2022年版,第156頁。

[49] 習近平:《攜手構建合作共贏、公平合理的氣候變化治理機制》,2015年11月30日在氣候變化巴黎大會開幕式上的講話,《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二卷),外文出版社2017年版,第529頁。

[50] 習近平:《弘揚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建設合作共贏美好世界》,2014年6月28日在北京舉行的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發表六十周年紀念大會上的講話,《習近平外交演講集》(第一卷),中央文獻出版社2022年版,第156頁。

[51] 習近平:《在聯合國成立七十五周紀念峰會上的講話》,2020年9月21日,《習近平外交演講集》(第二卷),中央文獻出版社2022年版,第256頁。

[52] 《習近平會見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人民日報》2019年4月27日。

[53] 習近平:《在聯合國成立七十五周紀念峰會上的講話》,2020年9月21日,《習近平外交演講集》(第二卷),中央文獻出版社2022年版,第255—256頁。

[54] 習近平:《推進全面依法治國,發揮法治在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中的積極作用》,《求是》2020年第22期。

主站蜘蛛池模板: 溆浦县| 延边| 新宾| 达州市| 罗平县| 西昌市| 渝北区| 江川县| 德格县| 清新县| 滕州市| 调兵山市| 榆社县| 新疆| 襄汾县| 区。| 万源市| 鄂托克前旗| 临湘市| 岫岩| 吉林市| 石门县| 白银市| 哈尔滨市| 梁平县| 平武县| 门源| 新绛县| 勃利县| 黔江区| 晋宁县| 体育| 建昌县| 皮山县| 磐石市| 河间市| 博野县| 玉屏| 富锦市| 壶关县| 襄垣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