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代民國江西地區田宅契約研究
- 彭志才
- 1657字
- 2025-04-28 20:03:41
序一
契約文書是記錄民間社會人們生產生活的重要文獻,是傳統典籍記載之外珍貴的“民間實錄”,真實而鮮活地反映了民間各類經濟活動、社會治理與社會交往、民俗生活等方方面面的實況與變遷。歷史學者歷來十分重視開展對遺存于民間各地的契約文書進行搜集與整理工作。最近二三十年來大量的契約文書資料陸續得到整理并刊發,從而為學術界提供了更加豐富的研究素材與探索空間。
彭志才于2011年考入河北大學宋史研究中心,由我指導攻讀博士學位。此前,他已由云南大學獲得碩士學位并入職江西省博物館,工作期間接觸到了江西省博物館于1953年從江西省土改展覽會征集收藏的自清代雍正元年以來二百四十年間總計1443件(套)的民間契約文書實物。由于這一批文書是當時所見批量最大的江西省內契約,而學者涉獵較少,絕大部分內容尚未研究發表,其豐富內涵與價值有待于深入挖掘。故入學后,彭志才就與我商量,想在整理這批館藏契約文書的基礎上,對清代以來江西省社會經濟的發展情況進行研究。我感覺彭志才的這個議題很好,他既掌握了第一手材料,又可以將自己的學術追求與博物館工作有效結合,以他刻苦鉆研孜孜以求的精神和毅力,一定能寫出有學術價值的博士學位論文。但我自己也有較大的壓力,因自己不做清代經濟史方面的研究,能否在彭志才撰寫論文期間給予有效的指導,我心里是很忐忑的。好在當時宋史研究中心為提高博士生的培養質量,已提倡采用雙導師培養制度。中心的博士生導師劉秋根教授不僅在中國經濟史研究領域有豐碩的成果,亦有整理出版民間契約文書的豐富經驗,于是我邀請劉老師擔任了彭志才的第二導師,共同予以指導把關。彭志才作為在職攻讀博士學位者,在學校完成博士生課業期間,就已經對這批契約文書完成了謄錄歸類整理工作,他在開題報告《清代以來江西地區社會經濟研究——以江西省博物館藏契約文書為中心的考察》順利通過后便返回江西省博物館,一邊工作,一邊撰寫學位論文,日常則利用電子郵件,及時向我匯報學位論文的進展與修改情況。2014年6月,彭志才順利通過學位論文答辯,獲得博士學位。畢業后,他以“清代—民國江西地區田宅契約研究”為題申請了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規劃項目,對博士學位論文做進一步地修改完善,遂成定稿。
彭志才對江西省博物館藏契約文書的整理與研究,不僅為學者們的深入研究提供了新的資料依據,亦真實、細致地展現了江西省社會經濟從清代到民國時期發展進程及特點的豐富圖景,對江西地方經濟史、社會史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推進作用。
依我個人淺見,彭志才書稿研究的內容相比博士學位論文至少有了以下兩點改進:一是討論的契約文書類別更為集中,主題更為鮮明,即對江西省博物館藏契約文書中最為重要也是保存數量最多的兩類契約——農業土地交易契約和城鄉房產店鋪契約——進行了集中解讀與剖析;二是切入的視角更為豐富,從第一章至第六章對不同時期田宅契約文書展現出的時代特點分別進行了系統性的梳理和個案分析,特別是在第三章對廣昌縣鄉村地主張殿酬長期的土地交易活動進行個案分析后,又增加了第四章《大家族的財產:上饒方氏家族的土地交易》內容,對契約文書中以家族名義如方錫福堂、方錫壽堂、方璧祝祀、方和甘祀、方達生祀等出現的購買產業現象進行了剖析,認為這是宗族祭祀組織參與交易活動的體現,是區別于個人或個體家庭的鄉村宗族共有財產的交易狀況,從而加深了我們對中國古代宗法制社會中宗族或大家族參與農村土地交易活動特點的認識。
當然,彭志才書稿中也還有需要繼續深入研究或完善的地方。例如,他在博士學位論文中討論了九江水事合約內容,其中民國叁拾年農歷六月的《熊、楊、張等姓買田開溝管水合約》極具代表性,是我們了解中國小農經濟時代如何由眾多個體農戶共同參與農田交易并合理分配使用水利資源的重要資料。遺憾的是,可能限于此類契約文書數量太少,不足以展開討論,書稿未予收入。
史學研究中總是不可避免地存在這樣那樣的缺憾和不足,這也促成了學者們不懈探究歷史真相的動力。我相信,假以時日,借助契約文書的日漸積累與研究工作的持續進展,彭志才定會奉獻出更為豐碩的學術成果。
王菱菱
2023年3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