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子產與春秋時期的政治轉型
- 劉曉東
- 608字
- 2025-04-28 20:02:54
第一章 先秦兩漢文獻的子產記述
史料是歷史研究的基礎,然而,史料的來源和性質不同,其價值也不盡相同。對此,中國古代史家做出過許多精辟分析。如唐代劉知幾將“為史之道”分為“書事記言”和“勒成刪定”兩個類別:
夫為史之道,其流有二。何者?書事記言,出自當時之簡;勒成刪定,歸于后來之筆。然則當時草創者,資乎博聞實錄,若董狐、南史是也。后來經始者,貴于雋識通才,若班固、陳壽是也。必論其事業,前后不同。然相須而成,其歸一揆。[1]
清代章學誠將歷史記述劃分為“記注”和“撰述”,強調“撰述欲其圓而神,記注欲其方以智也”[2]。《四庫全書總目》的編撰者進而指出,歷史書寫存在“考證”和“撰述”的區分,“撰述欲其簡,考證則欲其詳。莫簡于《春秋》,莫詳于《左傳》”[3]。因此,研究子產及其時代的歷史,不僅需要對古代歷史記述中的“書事記言”“記注”和“考證”類史料進行鑒別,還要對“勒成刪定”及“撰述”過程中折射出的歷史真相進行必要的探究。
子產研究的史料主要來自傳世文獻,其來源主要有三:一是《左傳》,篇幅占比最大,記載也比較連貫;二是《史記》,有一定篇幅,但也主要見于《鄭世家》,信息總量不大,記述也不甚連貫,有些還與《左傳》有所出入;三是先秦兩漢時期的眾多諸子文獻,其中單部文獻的記述一般只是片言只語,但涉及子書數量眾多,記述形式多種多樣。這些來源不同、表現各異的記述,共同構成了子產研究的史料基礎,對認識子產及其時代的歷史各有特定的史料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