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緒論

一 研究意義

順治元年(1644),清軍入關,清廷隨之將都城由盛京遷至北京,盛京設總管來管理。順治中期,清廷基本實現了對全國的統一,國家的各項事務也開始由以征戰為主轉向以恢復建設為主,清統治者對滿洲發祥之地的恢復也隨之提上日程。為了“近奉山陵,遠翊畿輔”,清帝將盛京設為陪都,為了凸顯陪都的身份,又仿照京師六部,在盛京相繼建立了禮、戶、工、刑、兵五部,因為盛京官吏選任事務比較簡單,所以仍由京師吏部負責,在盛京未設有吏部。盛京的這五個部,因為同為陪都機構,履行職能時很多情況下需要通力合作,各部官員也經常相互調遣,所以,五個部門聯系緊密,因而,清代文獻中經常將這五個部統稱為“盛京五部”。盛京五部是清廷在盛京城仿照京師六部設立的處理盛京等處相關事務并兼及處理京師六部涉及吉林、黑龍江兩省相關事務的中央國家機關。

《清實錄》中記載的有關盛京等處的事務多涉及將軍和府尹,而對五部的記載多是指出五部官員的腐敗和懶散。這似乎表明盛京等處事務主要是由將軍和府尹負責處理,五部人少事簡,是奉天地區閑散衙門,因而忽略了五部所發揮的作用。同時保存至今的有關盛京五部的史料不多,散見于清代各種資料中,不容易收集和整理。所以,現今學界還沒有出現對盛京五部進行全面整體的研究,史料的稀少及內容的單一,也使得人們對盛京五部的認識還很膚淺?;谝陨线@些情況,筆者通過對五部相關資料的收集,試圖對五部進行全面整體的研究,盡可能將收集到的資料中所反映的五部的狀況都呈現出來,在此基礎上展現出盛京五部在有清一代發展變化的狀況,使讀者能夠對盛京五部有更加全面的認識,同時也對清代奉天地區的政治管理制度提出一些新的看法。

二 相關研究回顧

學界至今還沒有對盛京五部進行全面整體的研究,已有研究成果中有關五部的內容,多是為了闡述相關問題而對五部進行的簡單介紹,敘述淺顯且零散,以下便對中國大陸地區、中國臺灣地區及海外相關研究成果中散見之盛京五部研究狀況進行簡要闡述。

(一)中國大陸地區研究現狀

20世紀八九十年代,學界還沒有專門研究盛京五部的成果,只是在通史、制度史、東北史及東北政治制度史的研究中對五部的內容偶有涉及。蕭一山的《清代通史》(中華書局1986年版)、張博泉的《東北地方史稿》(吉林大學出版社1985年版)是較早述及五部的通史及東北史著作。之后出版的研究清代政治制度史的著作,如李鵬年等編的《清代中央國家機關概述》(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劉子揚編的《清代地方官制考》(紫禁城出版社1988年版),也對盛京五部的機構及職官概況做了簡要介紹。與此同時,在一些東北史的專項研究中也散見關于五部的內容。這些專項研究所涉及的內容包括東北的官莊、關外的一宮三陵、東北的驛站、清帝東巡、祭祀長白山、清與朝鮮的往來、清對三姓的貢賞等。不管是在通史、制度史、東北史的研究中,還是在專項研究的論著中,盛京五部的研究都比較零散,很不深入。隨著時間的推移,到了21世紀初,盛京五部的研究取得了一些新的進展。2007年,遼寧大學歷史學院的丁海斌教授所著《清代陪都盛京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7年版),首次以盛京五部為章節標題,但是由于篇幅所限,也只限于介紹五部的機構和職能,對其他內容涉及較少,而且對所涉及內容缺乏動態研究。劉佺仕的《清代盛京刑部初探》(碩士學位論文,中央民族大學,2013年),首次對盛京刑部進行了全面的研究,填補了五部中各部專項研究的空白,不足之處在于利用的資料有限,研究不夠深入。以下僅從有關五部的綜合性研究、專題研究及職能研究三方面對現今中國大陸地區學者對五部的研究情況進行簡要介紹。

1.有關盛京五部的綜合研究

蕭一山的《清代通史》(中華書局1986年版)在述及地方政治制度時對奉天地區的政治組織進行了論述,其中對盛京五部的說明尤為詳細,先后敘述了五部的建立、設官及其職能。張博泉的《東北地方史稿》(吉林大學出版社1985年版)是國內第一部完整的東北區域史著作,該書始于原始社會,止于清代,按照時間發展的順序對各個時期東北歷史的狀況做了簡要的敘述。其中,在述及清代東北史時,作者認為清代東北政治管理的特點是旗民雙重制,盛京五部便是執行這一特殊制度的機構,既協調旗署又兼理民署。佟冬主編的《中國東北史》(吉林文史出版社1998年版),對東北地區歷史發展狀況記載極為詳盡,該書共計6卷430萬字。其中,在敘述奉天地區政治機構設置時,對盛京五部侍郎的設置及職能進行了簡要闡述,并在對東北地區經濟、文化事業的論述中偶有對五部職能的介紹。薛虹、李澍田主編的《中國東北通史》(吉林文史出版社1993年版)與李治亭主編的《東北通史》(中州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都對五部的設立和職能進行了闡述,兩書對五部職能的敘述比佟冬《中國東北史》的敘述更加詳細、具體。朱誠如主編的《遼寧通史》(遼寧民族出版社2009年版),是最近一部出版的研究現今遼寧省行政區劃范圍內各地歷史的多卷本通史,上起原始社會下至當代,在述及清前期遼東行政建制之陪都機構時,將盛京五部與盛京內務府并列提出,但所述內容相對簡單且概括。鄭川水的《大清陪都盛京》(沈陽出版社2004年版),丁海斌、時義的《清代陪都盛京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7年版),武斌的《故宮學與沈陽故宮》(故宮出版社2017年版),王忠昆主編《盛京皇城》(遼寧美術出版社2019年版)等是以清代盛京及盛京城作為研究對象,對其歷史沿革、政治、經濟、文化、宮殿建筑等進行全面研究的著作,其中,在敘述盛京政治制度時,提及盛京五部并進行了概要性介紹。劉子揚的《清代地方官制考》(紫禁城出版社1988年版),劉文瑞的《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皇帝制度與中央政府》(中國書籍出版社2018年版)等從制度史角度對清代中央及地方政治制度進行敘述,涉及清代相沿明代之陪都體制時,對盛京五部的設置進行了簡要描述。

2.有關盛京五部職能的研究

有關盛京五部所屬官莊的研究。官莊,自清初有廣義與狹義兩種說法。狹義僅指內務府官莊即皇莊,廣義便還包括盛京戶部、禮部、工部和三陵所轄官莊。近年來,隨著清代東北邊疆檔案資料特別是《黑圖檔》等盛京內務府檔案的陸續刊布,盛京內務府官莊的研究備受關注。早期相關著述有關嘉祿、佟永功的《盛京內務府糧莊述要》(《歷史檔案》1979年第1期),魏鑒勛、關嘉祿的《康熙朝盛京內務府皇莊的管理》(《故宮博物院院刊》1984年第2期),沈微的《盛京內務府糧莊概述》(《社會科學輯刊》1986年第4期),王革生的《清代東北官莊的由來和演變》(《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1989年第3期),烏廷玉的《清朝盛京內務府官莊的幾個問題》(《北方文物》1989年第3期);近期有李文秀、穆崟臣的《國內清代皇莊研究的回顧與展望》(《農業考古》2016年第3期),李小雪的《順康年間盛京上三旗包衣佐領所屬糧莊群體的組織與管理》(《清史研究》2019年第2期),王萍的《清康雍乾時期盛京皇莊研究》(碩士論文,遼寧大學,2018年),祁美琴的《清代包衣旗人研究》(第七章第一節《村屯包衣》),劉小萌的《“三藩漢人”與東北官莊》(《民族研究》2020年第6期)等。而由官莊所指范圍的變化,可見,清初清廷與盛京在對各機構所屬莊園的設置及管理上存在相似,由此,學界便于對盛京內務府官莊的研究推及對其他盛京相關機構所屬莊園之研究,其中便涉及盛京五部所屬官莊。五部所屬莊園,主要指盛京戶部、盛京禮部及盛京工部所屬官莊。遼寧省社科院的王革生研究員對東北官莊的研究比較深入,他的《清代東北土地制度史》(遼寧大學出版社1991年版)一書,對清代東北官莊進行了詳細的論述,其中對盛京戶、禮、工三部官莊的種類、所在地、產品、莊田額、租稅、莊內人丁的身份及隸屬等問題進行了探討并配有詳細的統計表。同時,又寫作了《清代東北官莊的由來和演變》(《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1989年第3期)、《清代東北官莊生產關系的演變》(《滿族研究》1991年第3期)等論文專門對東北官莊相關問題進行了研究,其中對盛京戶、禮、工三莊的建立、勞動力來源、繳納產品及生產關系轉變等問題進行了論述。衣興國、刁書仁所著《近三百年東北土地開發史》(吉林文史出版社1994年版),對盛京戶、禮兩部官莊的土地來源、種類、數額、內部結構、土地管理等問題進行了論述,特別對盛京戶部專轄若干旗丁,使其聽命服役之事進行了闡述。此外,烏廷玉、張云樵、張占斌的《東北土地關系史研究》(吉林文史出版社1990年版),刁書仁的《東北旗地研究》(吉林文史出版社1993年版)等對盛京戶、禮、工部的官莊有所論及。王佩環的《清代前期盛京地區官鹽生產供銷概述》(《鹽業史研究》1988年第3期)對盛京鹽莊的經營情況進行了敘述。

有關盛京五部與清帝東巡的研究。王佩環的《清帝東巡》(遼寧大學出版社1991年版)、白文煜的《清帝東巡研究》(遼寧大學出版社2015年版)等以清帝東巡為研究對象,全面闡述清帝東巡的總體概況,沈陽故宮宮殿建筑群最后形成與清帝東巡之間的關聯,沈陽故宮原藏文物的由來,清帝東巡對盛京三陵乃至東北地區的影響,以及清帝東巡等。前者對清帝東巡期間于沈陽故宮的活動、清帝東巡與盛京三陵、清帝東巡對東北地區的影響等問題進行了深入研究與探討。后者將沈陽故宮置身于一個更宏大的文化背景之中。而清帝東巡除了祭祀祖陵之外,巡察吏治也是一項重要內容。清帝在東巡中對東北吏治的整頓涉及盛京五部官員。劉渝龍、金身佳的《古代帝王巡游記實》(岳麓書社1997年版)、王佩環的《嘉慶東巡得失論》(《社會科學輯刊》1991年第6期)及姜相順的《乾隆東巡的政治活動與歷史作用》(載《滿族史論集》,遼寧民族出版社1999年版)均記述了東巡期間清帝對盛京五部官員的怠政、清語生疏、上下包庇、恥于在盛京做官等情況的整治。

有關盛京五部與清關外三陵及祭祀長白山活動的研究。清關外三陵主要指在盛京城的清福陵、清昭陵和在興京的清永陵。清代設立三陵總理事務大臣,由盛京將軍兼任,總管關外三陵相關事務。其下設三陵承辦事務衙門,屬具體辦事機構,負責三陵祭祀和修繕等事務。而承辦事務衙門的官員主要由盛京戶部、盛京禮部、盛京工部派充?,F今關外三陵研究中涉及五部的主要是盛京戶部、盛京禮部、盛京工部承辦三陵祭祀、修繕等事務的研究。如白洪希的《清陵寢員役制度初探》(《滿族研究》2003年第2期)、《清關外三陵管理機構探實》(《滿族研究》1997年第4期),《沈陽福陵志》(遼寧民族出版社2006年版)、《沈陽昭陵志》(遼寧民族出版社2006年版)、《盛京永陵》(沈陽出版社2004年版)都是在談及三陵的管理機構時提及盛京戶、禮、工三部,但是均未對盛京戶、禮、工三部具體行使的職能進行論述。王英鷹、張淑芝的《清關外福、昭二陵祭祀與東巡》(《滿族研究》1999年第2期),韓志峰的《永陵大祭考略》(《滿族研究》1986年第2期)只針對三陵祭祀之時,盛京戶部、禮部、工部的某些職能進行了描述。如,盛京戶部、禮部準備祭品,盛京禮部派遣讀祝官將祭品送至陵寢,盛京工部負責用藥材對祭器進行炸洗等。姜相順的《乾隆東巡謁祖陵期間在盛京皇宮的增建及懸掛珍藏》(載《滿族史論集》,遼寧民族出版社1999年版),《從滿族的文化習俗看沈陽故宮的門神和匾聯》(載《滿族史論集》,遼寧民族出版社1999年版)及王佩環的《沈陽故宮鳳凰樓建筑年代考》(《故宮博物院院刊》1982年第4期)等對盛京皇宮修繕等進行了研究。陶勉的《清代封祭長白山與派員踏查長白山》(《中國邊疆史地研究》1996年第3期)一文,在敘述清代封祭長白山的過程時,提到了盛京五部在其中所發揮的作用。如工部負責維修祭殿、禮部負責準備祭品并派遣官員參與祭祀活動,兵部負責向出邊門祭山的祭祀人員發放火牌。

有關盛京五部與清代東北邊疆少數民族貢賞制度的研究。關嘉祿、佟永功的《清代貢貂與賞烏綾制度的確立及演變》(《歷史檔案》1986年第3期)一文主要利用遼寧省檔案館藏的《三姓副都統衙門滿文檔案》對清代貢貂賞烏林(又寫作“烏綾”)制度進行了說明,其中提到了盛京五部在貢賞過程中所發揮的作用。即,賞烏林時吉林將軍需先向盛京禮部發咨文辦理手續,然后盛京禮部轉發咨文給盛京戶部,由盛京戶部對手續和賞賜的數量進行復核,再飭交銀庫發給烏林,最初賞賜的成衣是由盛京工部制作的,盛京戶部和盛京禮部還要負責收藏關領烏林的清冊。李桂芹的《明清兩代對東邊北疆的管轄與貢賞聯姻制度》(《黑河學刊》1992年第2期)一文,也提出了相同的觀點。此外,楊余練、關克笑的《清朝對東北邊陲民族的聯姻制度》(《黑龍江文物叢刊》1984年第2期)、袁森坡的《康雍乾經營與開發北疆》(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1年版)及關嘉祿的《里達喀及其進京納婦淺析》(載《清史滿學暨京劇藝術研究·關嘉祿文集》,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2年版)等文還提到盛京五部負責對遠嫁三姓地區的民女進行賞賜,盛京工部提供朝衣、袍、撒袋及犁鏵等農具,盛京戶部提供馬匹。

有關盛京五部與清代東北行政管理體制的研究。針對入關前東北行政管理體制的情況,鄭天挺在《牛錄·城守官·姓長——東北地方行政機構》(載《清史探微》,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一文中指出,入關前東北地區地方行政單位是牛錄,其上設城守官,邊疆少數民族地區實行姓長制。對于入關后東北行政管理體制的研究,金毓黻先生最早在其《清代統治東北之二重體系》(載孫進己、馮永謙、馮季昌編《東北歷史地理論著匯編》第5冊,遼寧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主辦,1987年)中提出清初統治者在東北設立旗署和民署分別管理旗民事務,進而形成旗民二重管理體系。暴景升的《清代中前期東北地區統轄管理體制初探》[《云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年第2期]一文對金先生的二重體系做出了更加細致的解讀。他認為東北地區的旗民二重體系在奉天、吉林、黑龍江地區實行方法各不相同。奉天地區由奉天將軍和奉天府分別管理旗民事務;吉林地區是吉林將軍總管之下實施旗民分治;黑龍江地區則是完全采取八旗制進行管理。任玉雪的《清代東北地方行政制度研究》(博士學位論文,復旦大學,2003年)則對上述東北地方管理體制由入關前至入關后,直至清末總的發展情況進行了綜合研究。作者提出盛京五部在東北地方管理體制中的作用在于制衡盛京將軍和奉天府府尹,在將軍和府尹分治中,五部不論旗民,只按所管事務來分,將將軍和府尹即旗民事務聯系在一起。丁海斌的《論清朝陪都盛京的政治制度》[《遼寧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年第4期]、孟繁勇的《清代盛京將軍與陪都機構權力關系的演變》(《社會科學輯刊》2009年第3期)、張士尊的《清代盛京移民與二元行政管理體制的變遷》(《東北師范大學學報》2004年第4期)等文詳細論述了五部在盛京將軍和奉天府府尹的權力交叉中對二者的制衡作用,基本上已將這一問題理清。劉文波的《清代東北駐防將軍職掌比較研究》[《內蒙古社會科學》(漢文版)2010年第3期]、任玉雪的《從八旗駐防到地方行政制度——以清代盛京八旗駐防制度的嬗變為中心》(《中國歷史地理論叢》2007年第3期)對在盛京戶部征稅和盛京刑部審理旗民交涉事務時,將軍和府尹出現權力交叉事例進行了簡要說明。此外,劉國輝的《試述清季奉天省官制改革》(《北方文物》2012年第1期)一文主要針對清末廢除盛京將軍、盛京五部而建立三省的史實進行了闡述,但文中對廢除五部的原因未加分析。

盛京五部各部職能的研究。劉佺仕的《清代盛京刑部初探》(碩士學位論文,中央民族大學,2013年)是最早對五部中某一部進行系統專門研究的學位論文。該文歷史文化學院對盛京刑部的建立、機構、衙署、管轄范圍、職能、改革和裁撤等方面進行了研究,比較全面地勾勒出盛京刑部的概況,但對盛京刑部職能變化缺少動態說明,同時對盛京刑部職官選拔任用及與其他各部門的關系也未曾論及。張瑩的《試論清代盛京刑部》(載白文煜主編《清前歷史與盛京文化》,遼寧民族出版社2015年版)對清入關前刑部與入關后陪都刑部進行了比較,通過對刑部的設置、職官、職能等的梳理,既厘清了盛京刑部設立之背景,又在此基礎上對盛京刑部機構實質進行了探討。何永智的《清代盛京戶部經費來源研究》(《中國經濟史研究》2019年第2期)、《清代盛京戶部“赴京領餉”制度及其嬗變——兼論東三省俸餉籌措》(《歷史教學》2019年第16期)利用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保存的檔案文獻資料,對盛京戶部的經費來源、俸餉籌措等內容進行探討,有助于理解清代中央財政與東北地方財政的互動關系,亦為考察清廷對東北邊疆的經略提供了有益視角。但文內引證盛京檔案資料過少,似乎使得論證難言全面。王依凡《〈黑圖檔〉所見盛京禮部及相關史料》(《蘭臺世界》,2020年第11期),王琳《〈黑圖檔·咸豐朝〉所見盛京工部對宮殿修繕準備工作的分析》(《蘭臺世界》,2021年第2期),趙彥昌、王依凡《〈黑圖檔·嘉慶朝〉所見盛京禮部管理皇室檔案的職能》(《蘭臺世界》,2021年第5期),趙彥昌、王依凡《〈黑圖檔〉所見盛京禮部對禮儀的管理職能》(《蘭臺世界》,2021年第5期),王依凡、趙彥昌《〈黑圖檔〉所見盛京禮部祭祀管理的職能》(《蘭臺世界》,2021年第5期)等,均為遼寧大學檔案學專業教授趙彥昌先生與其學生利用遼寧省檔案館新近出版之盛京內務府抄存檔案——《黑圖檔》所作研究之系列成果,對涉及盛京禮部及盛京工部相關職能的檔案進行分類與整理,在此基礎上對職能履行的程序進行敘述與說明,由此體現出歷史檔案的實用價值。但若從制度史角度來看,對相關機構職能的形成與演變缺乏動態認識,且盛京五部作為陪都機構,對其職能演變的考察應置于中央國家機關職能調整背景之下,而以上成果對清會典、會典事例及題本、朱批奏折等清中央檔案資料缺乏關注。

(二)中國臺灣地區研究現狀

《東北文獻》是中國臺灣地區公開發行的一本季刊,該刊致力于通過收集和整理散佚文獻對中國東北地區相關問題進行研究,是大陸學者關注臺灣有關中國東北問題研究現狀不可忽視的資料。陳致平在《中華通史》第10卷《清史后編》(花城出版社2003年版)中認為,盛京五部是清統治者仿照明代兩京制,以清入關前盛京六部為基礎復設而成的,特點是官少事簡,是一個小型的形式上的中央政府。陶希圣的《明清政治制度》(臺北:商務印書館1967年版)簡要述及了盛京五部的建置沿革及各部的執掌。古鴻廷的《清代官制研究》(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99年版)、楊樹藩的《清代中央政治制度》(臺北:商務印書館1986年版)兩書從官制的角度對五部進行了介紹,劉家駒的《清朝初期的八旗圈地》(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79年版)從經濟制度方面對清初東北旗地情況有所涉及,那思陸的《清代中央司法審判制度》(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2年版)在述及清代的司法制度時對清代中央各部門負責的司法審判內容作了介紹,使我們對清代六部除刑部外其他各部所負責的司法審判有了一定了解,進而為了解盛京五部承擔的司法審判職能提供了線索。“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的趙中孚先生對清代特別是晚清東北政治制度史的研究比較深入,成果頗多,出版專著《清季中俄東三省界務交涉》(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9年),發表《移民與東三省北部的農業開發》(《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1972年第3期)、《清末東三省改制的背景》(載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推行委員會主編《清季立憲與改制》,臺北:商務印書館1986年版)、《清代東三省的地權關系與封禁政策》(《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1987年第10期)等論文。趙先生對清末東三省的改制及伴隨改制東北地區在經濟、社會方面發生的變化做出了深入細致的研究,在研究中,趙先生贊同金毓黻先生提出的清代東北地區實行旗民雙重管理體制的觀點。青年學者林士鉉的《清季東北移民實邊政策之研究》(臺北:臺灣政治大學歷史學系,2001年),以移民實邊為研究對象,在討論清中期以來清廷對東北邊疆政策調整時,對包括盛京五部在內的清代東北邊疆政治體制進行了評述與研究。

(三)海外研究現狀

國家清史編纂委員會編寫的《1971—2006年美國清史論著目錄》(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分23個專題對美國學者近三十年來清史研究的狀況作了梳理和羅列,其中在政治、邊疆、民族等專題中列出了一些研究清代東北史及清代政治制度史的論著。19世紀末20世紀初,英國傳教士杜格爾德·克里斯蒂和伊澤·英格利斯以醫生身份在中國東北奉天傳教,以其親身經歷書寫了《奉天三十年(1883—1913)杜格爾德·克里斯蒂的經歷與回憶》(張士尊、信丹娜譯,湖北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形象地描繪出清末奉天社會歷史風貌,為晚清東北地方史及社會史提供有價值的資料。20世紀30年代,美國學者歐文·拉鐵摩爾在美國社會科學研究委員會的支持下對東北地區進行了九個月的考察,之后寫作了《滿洲:沖突的搖籃》[1]。該書開篇先對中國東北地區的民族、歷史、文化進行了分析。書中序言部分涉及一些清代東北地區政治管理制度的論述,因為是為之后論述東北地區成為諸多勢力角逐之地做鋪墊的,因而敘述比較粗淺。20世紀70年代初,美國學者羅伯特·李寫作了《清朝歷史上的滿洲邊疆》[2],其中對清代東北地區的政治制度作了詳細的介紹。此書也成為之后美國學者費正清主編的《劍橋中國晚清史(1800—1911)》(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編譯室譯,中國社會科學院1983年版)敘述東北內容的主要參考書。羅伯特·李的著作及《劍橋中國晚清史(1800—1911)》在論述東北地區的政治制度時,對盛京五部的介紹僅局限于機構設置和基本職能,并未對此進行深入的分析。美國學者邵丹的《遠鄉與故土:滿洲、東北與滿族(1907—1985)》[3]是以中國東北作為研究對象的學術著作,但主要是對民國之后東北現狀的研究,而節選該書的前言與部分章節形成的文章《故土與邊疆:滿洲民族與國家認同里的東北》(載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政治史研究室編《清代滿漢關系研究》,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1年版)則主要對清代東北地區的情況作了闡述,提及一些東北地區政治制度史的內容,但是涉及盛京五部的內容不多。美國學者謝健的《帝國之裘——清朝的山珍、禁地以及自然邊疆》(關康譯,北京大學出版社2019年版)雖言寫作主旨是環境史研究,但文中有關清代東北的人參、蘑菇及毛皮等貿易問題的討論,為研究清代東北經濟史相關內容提供參考。

日本學術界研究中國東北史始于19世紀末20世紀初。甲午戰爭之后,日本出于侵略中國東北的需要,成立了“滿鮮地理歷史調查部”,由白鳥庫吉負責,他先后邀請箭內亙、池內宏等一批學者加入,開始對中國東北的歷史、地理等狀況進行研究,之后出版了專著《滿洲歷史地理》[4](東京:丸善株式會社,1940年),該書奠定了日本史學界研究中國東北史的基礎。20世紀初,日本的南滿洲鐵道株式會社又組織學者對東北的土地狀況進行了調查,之后寫作了《滿洲舊慣調查報告》(南滿鐵道會社1912—1915年版),該報告對東北地區清代內務府官莊、皇產、一般民地、蒙地及土地的典押等情況進行了論述,該報告中有對盛京戶、禮、工部官莊情況的論述,并且將其收集到的相關史料附在書后,為學者進一步研究提供了方便。之后,日本學者村松祐次的《清內務府莊園:關于“內務府造送皇產地畝冊”的史料》[5]、江夏由樹的《八旗遺產:清末奉天地方精英的崛起》[6],均利用檔案資料對盛京莊頭地畝及皇產等進行研究。日本學者稻葉延吉(君山)所著的《滿洲發達史》(楊成能譯,翠文齋書店1940年版)對明清東北經濟的開發作了總體的敘述,該書在述及東北的交通及封禁時提及盛京五部的某些職能。日本學者園田一龜的《清朝歷代皇帝之滿洲巡幸》[7](1932年奉天圖書館叢刊本)一書對清帝東巡進行了專項論述。該書主要述及了東巡的由來及歷代皇帝東巡的經過,其中對乾隆皇帝東巡事跡的敘述最為詳盡,乾隆皇帝東巡中對東北吏治的整頓涉及盛京五部官員相關內容。20世紀80年代,日本學者周藤吉之所著的《清代東亞史研究》[8](東京:日本學術振興會1972年版)對清代東北基層村落制有所介紹,進而對東北基層管理制度進行了探討?!岸稹焙笕毡緦W者無法對中國東北進行的實地調查,此時也重新展開。日本學者細谷良夫編的《中國東北地區的清朝史跡——1986—1990年:科研費成果報告書第3冊》[9](仙臺:梅村坦1991年版)便是此間調查的記錄。實地調查的展開,也為此后日本學者對中國東北史的研究奠定基礎。與此同時,日本東亞史研究的突出特點之一是跨越一國史范圍的海域史研究的興盛。日本學者松浦章的《康熙盛京海運和朝鮮賑濟》(載[日]石橋秀雄編《清代中國的若干問題》,楊寧一、陳濤譯,山東畫報出版社2011年版)一文,便對康熙年間清廷以海運的方式將山東、天津的糧米運至盛京一事進行了闡述,該文所引用的史料多涉及盛京戶部,反映出盛京戶部秉承京師戶部旨意具體負責接應賑濟等事。近期,日本學界對中國社會集團的研究頗為關注,由此研究對象更關注地域社會具體情況,日本學者荒武達朗的《近代滿洲的開發與移民》[10](東京:汲古書院2011年版)對清代東北移民社會相關問題進行研究,通過對清廷移民政策的探討對清代東北行政管理體制進行展現。

三 運用史料

本書所利用的新資料主要是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和遼寧省檔案館已刊和未刊的相關檔案資料,所選用的基本史料主要是進行清史研究需要利用的常規文獻資料,包括通史類、政書類、方志類、傳記類和筆記類等史料。

(一)新資料

新資料主要有遼寧省檔案館藏的已出版和未出版的清代奉天地區的檔案,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的已出版和未出版的有關清代奉天地區事務的題本和奏折,以及中國臺灣地區出版的有關清代奉天地區事務的題本和奏折。遼寧省檔案館藏的清代奉天地區的檔案主要是:《盛京內務府檔》和《黑圖檔》。在此基礎上分類整理出版的檔案有:中國邊疆史地研究中心、遼寧省檔案館合編的《東北邊疆檔案選輯(清代·民國)》(1—84冊)(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年版);遼寧省檔案館編《中國近代社會生活檔案(東北卷一)》(共27冊)(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遼寧省檔案館編《盛京皇莊檔案史料選編》(遼海出版社2006年版);趙煥林主編,遼寧省檔案館編《一宮三陵檔案史料選編》(遼海出版社2003年版);楊豐陌、趙煥林、佟悅主編《盛京皇宮和關外三陵檔案》(遼寧民族出版社2003年版);遼寧省檔案館、遼寧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沈陽故宮博物院編譯《三姓副都統衙門滿文檔案譯編》(遼沈書社1984年版);關嘉祿、關克笑、沈微、王佩環、佟永功編譯《清代三姓副都統衙門滿漢文檔案選編》(遼寧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趙煥林主編,遼寧省檔案館編譯《盛京參務檔案史料》(遼海出版社2003年版);楊豐陌、趙煥林主編《興京旗人檔案史料》(遼寧民族出版社2001年版);季永海、何溥瀅譯《盛京內務府順治年間檔》(載《清史資料》第2輯,中華書局1981年版);關嘉祿、王佩環譯《黑圖檔中有關莊園問題的滿文檔案文件匯編》(載《清史資料》第5輯,中華書局1984年版);遼寧省檔案館編譯《盛京內務府糧莊檔案匯編》(上、下)(遼沈書社1993年版);等等。

遼寧省檔案館藏的《盛京內務府檔》及其抄存檔案——《黑圖檔》中,包括盛京五部的相關資料。而《東北邊疆檔案選輯(清代·民國)》(70—84冊)、《中國近代社會生活檔案(東北卷一)》正是對《盛京內務府檔》《黑圖檔》的原件進行分類整理后影印出版的資料選輯,兩書收入的檔案既包括漢文資料也包含滿文資料,相關滿文資料還配有漢譯內容。因為兩書取材相同,分類相近,所以收入的資料存在重復的內容。除去重復內容,《東北邊疆檔案選輯(清代·民國)》(70—84冊)所收入的檔案中關于盛京戶部和盛京刑部的內容最豐富,涉及盛京戶部的主要包括盛京戶部對奉天地區旗地、錢糧、戶籍的管理,對奉天地區戶婚田土案件的審理及雜項支給等內容;涉及盛京刑部的主要包括盛京刑部對旗人案件、旗民交涉案件的審理,及秋審、部駁復審等內容。此外,也包括盛京禮部對八旗官學、奉天地區的僧道寺院、壇廟等的管理,盛京兵部對邊門、選拔武職官員的管理,盛京工部對下屬匠役的管理等。《中國近代社會生活檔案(東北卷一)》除去與《東北邊疆檔案選輯(清代·民國)》收錄相同或相近內容外,主要補充了盛京禮部對奉天地區一般禮儀管理的情況,包括:坐班,對每年封印開印的通知,對每年重要節日的要求,接發詔書及發布禁令等。《盛京皇莊檔案史料選編》主要反映了盛京戶部涉及旗地、詞訟及支給等方面的職能?!兑粚m三陵檔案史料選編》和《盛京皇宮和關外三陵檔案》兩部檔案資料都是對盛京皇宮及永陵、福陵、昭陵相關檔案的分類整理,但是《盛京皇宮和關外三陵檔案》所涉及和收錄的檔案資料更加全面。該檔案主要涉及盛京禮部和盛京工部的相關職能,涉及盛京禮部的內容包括盛京禮部對清帝東巡盛京時相關禮儀的管理,對實錄、玉牒、冊寶、圣容入盛京時相關禮儀的管理,對陵寢和祠廟祭祀的管理等;涉及盛京工部的內容包括盛京工部對宮殿及陵寢相關工程的營建和維修,對宮殿、陵寢所需相關物品的供給等?!度崭倍冀y衙門滿文檔案譯編》和《清代三姓副都統衙門滿漢文檔案選編》兩書主要是對三姓地區相關檔案的收錄和整理,前者只收錄了滿文檔案,而后者則在此基礎上又補入了漢文檔案。但是三姓地區的事件與盛京五部相關的主要是關領和賞賜烏林,而有關此類事件的記載主要存于滿文檔案中,所以《三姓副都統衙門滿文檔案譯編》中收錄的涉及盛京五部的檔案資料更豐富一些。其主要反映了盛京禮部接收吉林將軍發來的關領烏林的清單,并將其轉與盛京戶部,經盛京戶部審核后從庫中支給一事,前期有些物品還要從盛京工部庫中領取,所以還會涉及一些有關盛京工部的事務。《盛京參務檔案史料》,主要涉及盛京刑部對偷挖人參案的審理,同時因為該書收集整理了康熙時期的資料,所以能反映出官參局設立之前盛京工部對采捕人參事務的管理情況。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有關清代盛京五部的檔案主要分散于內閣檔案、軍機處檔案及宮中各處檔案中。內閣檔案主要包括內閣題本和史書;軍機處檔案主要包括軍機處錄副奏折、隨手登記檔、上諭檔和寄信檔;宮中各處檔案主要包括硃(朱)批奏折、諭旨及官員履歷單片等。針對這些檔案一史館已經整理出版有:《清初內國史院滿文檔案譯編》(光明日報出版社1989年版),《雍正朝內閣六科史書·吏科》(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雍正朝內閣六科史書·戶科》(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年版),《乾隆朝軍機處隨手登記檔》(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3年版),《乾隆朝上諭檔》(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年版),《嘉慶道光兩朝上諭檔》(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年版),《咸豐朝上諭檔》(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年版),《同治朝上諭檔》(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年版),《光緒宣統兩朝上諭檔》(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1996年版),《乾隆朝滿文寄信檔譯編》(岳麓書社2011年版),《康熙朝漢文硃批奏折匯編》(檔案出版社1984—1985年版),《康熙朝滿文朱批奏折全譯》(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6年版),《雍正朝漢文硃批奏折匯編》(江蘇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雍正朝滿文朱批奏折全譯》(黃山書社1998年版),《雍正朝漢文諭旨匯編》(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年版),《光緒朝硃批奏折》(中華書局1995年影印版),秦國經主編《清代官員履歷檔案全編》(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7年版),等等。中國臺灣地區也出版了一些能與一史館出版的檔案相補充的檔案資料,主要有:張偉仁主編,“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編輯的《明清檔案》(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6年版);“故宮博物院”編的《宮中檔康熙朝奏折》(臺北:“故宮博物院”1977年版)、《宮中檔雍正朝奏折》(臺北:“故宮博物院”1979年版),《宮中檔乾隆朝奏折》(臺北:“故宮博物院”1982年版),《宮中檔光緒朝奏折》(臺北:“故宮博物院”1973年版);等等。臺灣出版的《明清檔案》補充了未出版的一史館藏內閣題本的內容,而臺北“故宮博物院”出版的《宮中檔乾隆朝奏折》又彌補了未出版的一史館藏乾隆朝硃批奏折的內容。

綜合一史館藏的已出版和未出版的檔案資料,再結合中國臺灣地區出版的檔案資料,可以對有清一代清廷對奉天地區管理情況有所了解,特別是一史館藏的內閣題本對五部的職能有所展現,錄副奏折和宮中檔硃批奏折對五部與各衙門的關系有所揭示?!豆饩w朝硃批奏折》中收錄了崇實、趙爾巽圍繞奉天地區政治改革所上的一些奏折,利用這些奏折可以了解到盛京五部裁撤的直接原因、裁撤的過程及裁撤后對原機構和人員的處理等內容。

(二)基本史料

通史類的史料主要包括清代歷朝起居注、歷朝實錄、《東華錄》《東華續錄》及朝鮮《李朝實錄》等。起居注現已出版的有:《康熙起居注》(中華書局1984年版),《清代起居注冊——康熙朝》(中華書局、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2009年版),《雍正帝起居注冊》(中華書局1993年版),《乾隆帝起居注》(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嘉慶帝起居注》(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年版),《清代起居注冊——道光朝》(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5年版),《清代起居注冊——咸豐朝》(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3年版),《清代起居注冊——同治朝》(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3年版),《清代起居注冊——光緒朝》(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7年版),《光緒帝起居注》(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年版),《宣統帝起居注》(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年版),等等。已出版的實錄主要是《清實錄》(共60冊)(中華書局1985—1987年版),還有《東華錄》(齊魯書社2005年版),《東華錄·東華續錄》(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版),《李朝實錄》(東京:學習院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1953—1967年版)。起居注、實錄及《東華錄》中有關盛京五部的內容主要涉及兩方面,一是關于五部官制變化的內容,二是關于五部職能變化的內容。關于五部官制的變化主要反映了五部官員的設置、選拔任用及獎懲,關于五部職能的變化則比較零散,只能用于對五部的某項職能進行補充和解釋,很難單獨運用?!独畛瘜嶄洝穼κ⒕┪宀垦芯孔钣幸饬x的部分是其對順治時期東北地區現狀的記錄。

政書類主要包括大清會典及會典則例、事例,各部則例,清“三通”加《清朝續文獻通考》。大清會典及會典則例、事例主要有:(康熙朝)《大清會典》(《近代中國史料叢刊三編》第72輯,臺北:文海出版社1992年版),(雍正朝)《大清會典》(《近代中國史料叢刊三編》第77—79輯,臺北:文海出版社1994年版),(乾隆朝)《欽定大清會典》(《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619冊,臺北:商務印書館1983年版),《欽定大清會典則例》(《欽定四庫全書》,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嘉慶朝)《欽定大清會典》(《近代中國史料叢刊三編》第64輯,臺北:文海出版社1991年版),(嘉慶朝)《欽定大清會典事例》(《近代中國史料叢刊三編》第65—70輯,臺北:文海出版社1991—1992年版),《光緒會典》(《近代中國史料叢刊》第13輯,臺北:文海出版社1967年版),(光緒朝)《清會典事例》(中華書局1991年版)。各部則例主要有:故宮博物院編的《欽定吏部則例》(《故宮珍本叢刊·清代則例》第282—283冊,海南出版社2000年版),《欽定戶部則例》(《故宮珍本叢刊·清代則例》第284—286冊,海南出版社2000年版),《欽定禮部則例二種》(《故宮珍本叢刊·清代則例》第288—292冊,海南出版社2000年版),《欽定中樞政考三種》(《故宮珍本叢刊·清代則例》第324—329冊,海南出版社2000年版),《欽定工部則例三種》(《故宮珍本叢刊·清代則例》第294—298冊,海南出版社2000年版)。清三通及《清朝續文獻通考》主要有:《欽定皇朝通典》(《四庫全書》第642—643冊,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欽定皇朝通志》(《四庫全書》第644—645冊,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清朝文獻通考》(王云五總編:《萬有文庫第二集·十通》第9種,商務印書館1936年版),《清朝續文獻通考》(王云五總編:《萬有文庫第二集·十通》第10種,商務印書館1936年版)。

大清會典及會典則例、事例中有專門對盛京五部的記載,將不同時期的會典及會典則例、事例所記內容前后相接進行對比分析,恰好反映出五部職能在有清一代的動態發展過程。各部則例中,因為編寫則例時主要針對的是京師各部,所以各部則例主要是對京師各部處理全國各項事務進行闡述,涉及盛京五部的內容不多。相比之下對盛京五部的研究最有幫助的是《欽定吏部則例》。因為盛京各部中沒有設吏部,所以奉天地區對官員的銓選和處分是由京師吏部來負責的,因而《欽定吏部則例》中所涉及的奉天地區的內容較其他部的則例多,而且《欽定吏部則例》是按照滿缺、蒙古缺、漢軍缺、漢缺等官缺的設置來分類的,奉天地區的官員大多是滿缺,所以有關奉天地區的內容集中于滿缺一部分,容易收集。同時奉天地區官員的銓選、處分等內容在實錄中大量出現,在五朝大清會典及會典則例、事例中吏部一章同樣有所涉及,所以可以利用《欽定吏部則例》與五朝會典及會典則例、事例中所記內容進行互補梳理,然后用實錄來解釋原因,可將奉天地區官員的銓選和處分內容理清。清三通因其是仿效三通的體例來撰修的,所以對國家典制的述及較粗,涉及五部的內容不多,但是《清朝續文獻通考》對五部的研究有一定的價值。其編寫的綱目雖仿照《文獻通考》,但是其內容是以史抄的方式對清代各種史料中的相關內容進行匯總,其中不乏檔案資料,所以該書對研究五部乃至清代典章制度都是很有價值的,其對五部研究的價值便體現在對五部裁撤后機構及人員安置的論述,恰好與《光緒朝硃批奏折》互補。

方志類,主要有《大清一統志》《盛京通志》《奉天通志》《吉林通志》《黑龍江志稿》以及奉天地區的一些縣志?!洞笄逡唤y志》按照修撰時間的不同分別有四個版本,即康熙時期的《大清一統志》,乾隆初年的《大清一統志》,乾隆中期的《大清一統志》及嘉慶時期的《大清一統志》。筆者所利用的主要是《大清一統志》[康熙二十五年(1686)刻本],《大清一統志》[乾隆八年(1743)刻本],《大清一統志》[乾隆二十九年(1764)刻本],穆彰阿等編修的《嘉慶重修一統志》(中華書局1986年版),穆彰阿等編修的《大清一統志》(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等。《大清一統志》對全國范圍內各行政區劃進行了概況性敘述,因而對每個地區的具體情況闡述的并不多,盡管其中提及了盛京的情況,但很簡略。《盛京通志》按照編撰時間的不同主要有四個版本,即康熙《盛京通志》,雍正《盛京通志》,乾隆《盛京通志》和咸豐《盛京通志》。筆者主要利用的是:伊巴漢等編修的《盛京通志》[康熙二十三年(1684)刻本],王河等編修的《盛京通志》[臺北:文海出版社1965年據乾隆元年(1736)刻本影印],阿桂等編修的《盛京通志》(《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501—503冊,臺北:商務印書館1983年版),雷以誠等編修的《盛京通志》[咸豐二年(1852)校補乾隆元年(1736)刻本之重印本],雍正《盛京通志》,因其編撰于雍正十三年(1735),成書于乾隆元年(1736),而記載內容截止于雍正十三年(1735),所以筆者將其命為雍正《盛京通志》。咸豐《盛京通志》,是對雍正《盛京通志》的補校,經筆者對兩書進行核對,發現改動不大,所以咸豐《盛京通志》主要反映的還是雍正十三年(1735)以前盛京統部的狀況??滴酢妒⒕┩ㄖ尽贩从沉隧樦卧辏?644)至康熙二十三年(1684)盛京統部的概況,雍正《盛京通志》又將時間延至雍正十三年(1735),而乾隆《盛京通志》再將時間延至乾隆四十九年(1784),所以三個版本的《盛京通志》前后相接,比較具體地展現了順治年間至乾隆年間盛京統部的概況?!妒⒕┩ㄖ尽分杏嘘P衙署和職官的內容涉及盛京五部,筆者將三個時期通志中有關衙署和職官的內容進行對比,發現盛京五部衙署及職官設置的變化,職官設置的變化,主要反映出五部職官設置的增多,分工更細,機構所管理的事務逐漸增多等情況。這些內容恰好可以與會典及吏部則例中有關五部官員設置的內容相結合,對五部官員的相關問題進行研究。另外,由于清代官方資料對順治年間清軍入關后東北地區的狀況記載不多,特別是對行政機構設置的記載更是少之又少,所以康熙《盛京通志》的記述就顯得彌足珍貴,筆者通過對該書的仔細閱讀,發現該書的相關記載很好地解讀了清統治者設立陪都的原因及設立陪都目的的轉變,以及隨著清軍入關盛京原六部遷入京師,而戶、禮、工三部留下部分人員配合盛京總管駐防的史實。另外該書也明確給出五部設立的時間,五部相繼設立于順治末康熙初,該書編撰于康熙初年,且編撰者又都是盛京地方大員,有的甚至直接參與各部的設立,所以所述各部設立時間相比其他時期的資料來說更接近事實。《奉天通志》,筆者主要利用的是:王樹枏等編的《奉天通志》[民國二十三年(1934)刻本]和金毓黻主編的《奉天通志》(遼海出版社2003年版)。另外還有長順等主編的《吉林通志》(吉林文史出版社1986年版)和張伯英總纂的《黑龍江志稿》(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兩部《奉天通志》均成書于民國,很好地彌補了《盛京通志》的記錄僅至乾隆年間的缺陷,金毓黻先生主編的《奉天通志》,采用史抄的形式將涉及奉天地區各方面事務的清代史料進行了分類匯總,利用起來更為方便,該書中大事志主要是對清實錄中有關奉天地區各項重要事件的摘錄,可以使我們對奉天地區有清一代的歷史概況有所了解,職官志中對盛京五部侍郎的記錄彌補了《盛京通志》只記到乾隆年間的缺憾,將其擴展至五部裁撤。

傳記類,主要利用的有:王鍾翰點校的《清史列傳》(中華書局1987年版),吳忠匡總校的《滿漢名臣傳》(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錢儀吉編《碑傳集》(周駿富輯:《清代傳記叢刊》,綜錄類三,臺北:明文書局1986年版),全繆孫編《續碑傳集》(周駿富輯:《清代傳記叢刊》,綜錄類四,臺北:明文書局1986年版),閔爾昌輯《碑傳集補》(周駿富輯:《清代傳記叢刊》,綜錄類五,臺北:明文書局1986年版),汪兆鏞纂《碑傳集三編》(周駿富輯:《清代傳記叢刊》,綜錄類六,臺北:明文書局1986年版),李桓編《國朝耆獻類征初編》(周駿富輯:《清代傳記叢刊》,綜錄類七,臺北:明文書局1986年版),李元度著《國朝先正事略》(周駿富輯:《清代傳記叢刊》,綜錄類八,臺北:明文書局1986年版),蔡冠洛著《清代七百名人傳》(周駿富輯:《清代傳記叢刊》,綜錄類九,臺北:明文書局1986年版),徐世昌著《大清畿輔先哲傳》(周駿富輯:《清代傳記叢刊》,綜錄類十一,臺北:明文書局1986年版)及《清史稿》(中華書局1977年版)的人物傳記部分等。利用這些傳記資料主要是對盛京五部侍郎的事跡進行研究,但是經筆者查檢之后發現,有清一代盛京五部眾多的侍郎,出現在清代傳記史料中的不過二十幾位,而且在傳記中記錄了其在侍郎任上之事又很少,所以利用傳記資料對盛京五部侍郎事跡的考察,仍較困難。

筆記類,主要利用的是金毓黻主編的《遼海叢書》(全5冊)(遼沈書社1985年版),興振芳主編的《遼海叢書續編》(全5冊)(沈陽古籍書店1993年版),王錫祺的《小方壺齋輿地叢鈔》[光緒二十三年(1897)上海著易堂鉛印本],《盛京典制備考》[光緒二十五年(1899)上海雙順泰印本],中央民族大學圖書館藏的《奉使土默特貝勒旗會審老頭會日記》,韓國學者林基中主編的《燕行錄全集》(全100冊)(首爾:東國大學校出版部2001年版),等等。這些史料中,與盛京五部相關的內容主要有兩類,一類是有關奉天地區典制的資料,如,《盛京典制備考》《東三省紀略》《盛京通鑒》及《盛京奏議》等;一類是身處奉天地區的一些官員、學者、使臣等對其所見所聞作的記錄。這部分資料中,筆者認為值得重視的是中央民族大學圖書館藏的《奉使土默特貝勒旗會審老頭會日記》和朝鮮的燕行使者所作的記錄?!斗钍雇聊刎惱掌鞎徖项^會日記》中記載了額勒和布做盛京戶部侍郎的見聞,對研究盛京五部的職能及其與盛京其他機關的往來具有重要意義。朝鮮燕行使者的記錄特別是那些在順康時期進入奉天地區燕行使者的見聞,剛好補充了對順治年間奉天地區社會狀況的記載。

四 框架結構

本書的正文部分由四章組成。

第一章是對盛京五部的沿革及其所屬機構與人員的論述。具體分兩節來敘述,第一節討論了盛京五部的沿革,主要內容包括盛京五部建立的原因、建立的過程、管轄范圍及裁撤。第二節討論了盛京五部所屬機構和人員,主要內容包括五部機構發展演變的動態過程,并從品級、俸祿、旗籍、出身、出任、離任等方面對五部侍郎進行探討,同時也對五部部員的品級、俸祿、銓選及處分情況進行了闡述。由此表明,盛京五部實際上是具有地方機構特色的陪都機構。地方機構特色表現在其伴隨著盛京地方社會的發展而設置,并隨著盛京地方行政體制的變革而裁撤。而陪都機構身份,又使其可以代替京師六部處理奉天、吉林及黑龍江三地相關事務;且作為中央國家機關,清廷可以通過控制五部來限制盛京將軍并制衡奉天府尹,由此實現對奉天地區上層行政機構的管理。

第二、三章是對盛京五部各部職能的論述。因為有清一代,五部所承擔的事務繁簡不一,盛京戶部和盛京刑部職能相對較多,需要處理的事務相對紛雜,所以,將這兩部的職能歸入一章來論述,其他三部的職能歸入下一章論述。盛京戶部的職能涉及對官莊、旗地、錢糧、詞訟、戶籍、雜項支給等事務的處理,盛京刑部的職能涉及對旗民案件、蒙古案件、私刨私販人參案件、逃人、造買賭具及私入圍場等案件的處理,盛京禮部的職能涉及對祭祀、禮儀、官學、宗教及貢使等事務的處理,盛京工部的職能涉及對營造、收支等事務的處理,盛京兵部的職能涉及對點驗軍器、監射、驛站、東六邊門及武職官員選任等事務的處理。清代基本史料中對盛京五部的記錄較少,所以,該部分對盛京五部職能的論述主要利用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的內閣題本及遼寧省檔案館藏的《盛京內務府檔》等檔案資料,重點將對遼寧省檔案館最新出版的盛京內務府檔案的抄存檔案——《黑圖檔》加以利用。

第四章是對盛京五部與清帝及各衙門關系的論述。主要內容包括盛京五部與清帝及盛京內務府的關系,盛京五部與京師六部及盛京五部彼此之間的關系,盛京五部與盛京將軍衙門的關系以及盛京五部與奉天府的關系等。盛京五部與清帝及各衙門的關系主要通過盛京五部各部的職能體現出來,所以,這部分的論述將在第二、三章對盛京五部各部職能研究的基礎上進行歸納探討。論述中,涉及清帝對盛京五部侍郎的利用、盛京五部與盛京將軍的博弈及盛京五部侍郎對奉天府的兼理等內容,由此,從盛京五部的角度,對盛京地區政治管理制度特別是旗民二重管理體制進行補充。


[1] Owen Lattimore,ManchuriaCradle of Conflict,New York:The Macmillan Company,1935.

[2] Robert.H.G Lee,The Manchurian Frontier in Ching History,Cambridge,MA and London: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70.

[3] Dan Shao,Remote Homeland,Recoverde BrrderlandManchus,Manchoukuoand Manchuria,1907-1985,Honolulu: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2011.

[4] 白鳥庫吉監修:《満洲の歴史地理》,東京:丸善株式會社1940年版。

[5] 村松祐次:《清の內務府荘園:「內務府造送皇産地畝冊」という史料について》,《一橋大學研究年報·経済學研究》,1968年版。

[6] Yoshiki Enatsu,Banner LegacyThe Rise of the Fengtian Local Elite at the End of the Qing,Ann Arbor,Michigan,Center for Chinese Studies,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2004.

[7] 園田一亀:《清朝歴代皇帝の満洲巡幸》,1932年奉天図書館叢刊本。

[8] 周藤吉之:《清代東アジア史の研究》,東京:日本學術振興會1972年版。

[9] 細谷良夫編:《中國東北地區の清朝史跡——1986~1990年:科研費成果報告書第3冊》,仙臺:梅村坦1991年版。

[10] 荒武達朗:《近代満洲の開発と移住》,東京:汲古書院2011年版。

主站蜘蛛池模板: 北川| 司法| 金川县| 栖霞市| 万载县| 靖西县| 万源市| 广河县| 南部县| 宜丰县| 陈巴尔虎旗| 庐江县| 沁水县| 丁青县| 翁源县| 徐州市| 东源县| 来宾市| 台东市| 衡东县| 娱乐| 冷水江市| 井冈山市| 沙雅县| 云和县| 遵化市| 石阡县| 克东县| 湘潭市| 高雄县| 天津市| 高碑店市| 古田县| 辽中县| 东辽县| 宁德市| 宜丰县| 松江区| 闸北区| 高碑店市| 高密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