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前言

維多利亞女王在位64年(1837—1901年),但歷史學家一般認為,廣義的“維多利亞時代”向前延伸至拿破侖戰爭宣告結束的1815年,向后囊括愛德華時代(1901—1910年)。此百年間,英國從一個島國崛起,軍事上由守勢進入攻勢,政治版圖向世界各洲擴張,統治地盤一度達到3600萬平方公里,經濟占全球的70%,貿易出口比全世界其他國家的總和還多上幾倍。然而,自19世紀70年代開始,英國逐漸失去工業方面的世界壟斷地位,與競爭對手德國、美國相比,其經濟權勢走向衰退。19世紀末英帝國陷入布爾戰爭,繼而卷入第一次世界大戰。二戰后殖民地紛紛獨立,英帝國化解為英聯邦。

關于英國的沒落,英國歷史學家科雷利·巴內特撰文說,“英國病”是一個可追溯到一個世紀前就開始的現象,這一病癥根植于英國的社會結構和社會心態。倫敦經濟學院的校長拉爾夫·達爾倫多夫也認為,英國的經濟表現與它的文化價值觀息息相關。本書的研究對象正是隱匿在英帝國崛起和衰落背后產生巨大作用的“社會心態”以及“文化價值觀”。

具體而言,本書聚焦于英國維多利亞時代相繼居于主導地位的兩大社會意識形態——福音主義和達爾文主義。通過追溯福音主義和達爾文主義的起源、發展以及取得社會認同的過程,通過解讀19世紀英國文學和文藝思潮、考辨社會史并在文史之間構筑互證,本書力圖闡明兩種社會意識形態對維多利亞時代的信仰生活、社會秩序、道德意識、文化結構、民族性格、情感方式、性別觀念的塑形作用,評述兩者對于英帝國造成的即時和長期、正面和負面的歷史效應。

依據雷蒙·威廉斯的研究,“意識形態”一詞的當代用法根植于19世紀哲學界賦予它的兩種含義。其一是馬克思和恩格斯批判以黑格爾和費爾巴哈為代表的德國古典哲學所使用的貶義,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黑格爾和費爾巴哈思想的唯心主義基礎使他們忽略了真實的歷史過程,因而把哲學理論變成了抽象的空談,甚至是對現實的顛倒。恩格斯在致弗·梅林的信中寫道:

意識形態是由所謂的思想家通過意識、但是通過虛假的意識完成的過程。推動他的真正動力始終是他所不知道的,否則這就不是意識形態的過程了。因此,他想象出虛假的或表面的動力。因為這是思維過程,所以它的內容和形式都是他從純粹的思維中——不是從他自己的思維中,就是從他的先輩的思維中引出的。[1]

在馬克思與恩格斯的著作中,把意識形態視為幻象、虛假意識、偽現實的用法是非常普遍的。

19世紀通行的意識形態的第二種含義,在列寧的著作里得到了全面的體現和發展。列寧把意識形態闡述為一種由物質社會關系決定并以它為基礎的上層建筑,是包含有政治、宗教、文化和藝術等多種意識形式的綜合思想體系。簡言之,意識形態在這里為中性,指的是基于特定物質利益,或源自特定階級或群體的一整套觀念。所以,依據列寧的理論發展,每個社會形態里的各個階級都有自身的意識形態,無產階級斗爭的意識形態就是社會主義意識形態:

每個民族文化,都有一些民主主義的和社會主義的即使是不發達的文化成分,因為每個民族都有被剝削勞動群眾,他們的生活條件必然會產生民主主義的和社會主義的意識形態。[2]

隨著經濟基礎的變更,全部龐大的上層建筑也或慢或快地發生變革。在考察這樣的變革時,必須時刻把下面兩者區別開來:一種是生產的經濟條件方面所發生的物質的、可以象自然科學那樣精確地確定的變革,一種是人們借以意識到這個沖突并力求把它解決的那些法律的、政治的、宗教的、藝術的或哲學的,簡言之,意識形態的形式。[3]

因此,在列寧這里,意識形態不一定是虛假的,反而可以是科學的;不僅存在無產階級意識形態,也存在中產階級意識形態;每一種意識形態,都是適合某個階層或群體的觀念體系,可以是顯性的,也可以是隱匿的。本書正是從這一層意義上研討維多利亞時代的社會意識形態。

19世紀英國精神領域發生的最重要的變化應當是宗教權威的衰落。但在衰落以前,英國人的宗教信念所經歷的擴展和振興、它與世俗世界之間的互相滋養和互相影響是史無前例、前所未見的。從福音運動中興起的福音主義可以說是維多利亞時代前期社會精神權威的代名詞。

福音運動帶著挽救腐敗的英國國教教會、復興其榮耀的使命誕生。1789—1850年是福音主義傳播的鼎盛時期。在此期間,福音主義從一種宗教意識形態擴展為社會意識形態,主導英國生活的許多方面。我們今天稱之為“維多利亞精神”(Victorianism)的種種政治立場、社會價值、文學觀念、藝術態度,許多都源自福音主義。可以說,福音主義在英格蘭民族性格上打下烙印,同時給19世紀的英國文學和知識領域留下影響深遠的難題。

福音主義的重要性主要體現在三方面:它營造了一種覆蓋各階層的宗教—道德共識和社會道德氛圍;它參與塑造了英國國民性理論、國民性特征和中產階級價值體系;它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維多利亞小說的形式、文學審查機制和文藝趣味。另一方面,福音主義作為一股社會力量崛起,無法超越其固有的信仰—道德偏執、反理性和反智屬性,也無法擺脫文化認同上的狹隘性,因此,它在推動維多利亞社會革新與進步的同時,也損害文學文化,束縛全民心智,最終將精神災難引向自身——當科學引發知識革命,撼動福音派中產階級的信仰根基的時候,它完全無力應對。

19世紀的信仰危機,一部分緣于自然科學新發現和達爾文的《物種起源》,一部分要歸結于德國語言學者和歷史學家在圣經研究工作上的進展,他們所開創的圣經批評對圣經文本之神性的瓦解是致命的。自然科學發展和圣經批評都是19世紀歐洲歷史意識覺醒、歷史主義興起再疊加科學精神和科學研究方法的產物。

科學發現孕育出科學新思想。《物種起源》作為科學新觀念的綜合闡發,給福音主義所主導的英國信仰世界帶來了深層的震撼。部分科學家構想出有神進化論和自然神論進化說,嘗試抹平自然選擇與神創論之間的矛盾,平息大眾的焦慮,而敏銳的文學知識分子則在自然主義、實證主義、理性主義以及由此產生的反思性悲觀主義當中選擇信仰替代品。

達爾文主義替代福音主義成為社會意識形態主流,與此同時,知識打開權力之門,科學技術專家從知識分子集團分離,成為一個獨立的知識共同體和文化權威共同體。自然科學與人文學科在社會名望方面展開激烈競爭,科學主義與人文主義兩種文化漸行漸遠。面對英國知識階層發生的這一不可阻擋的歷史分化,19世紀的科學小說塑造出一系列“瘋狂科學家”,讓他們來背負種種罪責,以此來表達英國知識—社會權力格局變化給文學家們帶來的思考和焦慮。

科學家成為新的文化代理人登上歷史舞臺,赫胥黎是最具代表性的個案。此外,嘗試將達爾文主義應用于社會學、倫理學和心理學成為維多利亞時代后期的人文社科學界新潮流。其中,英國哲學家赫伯特·斯賓塞最早把進化論和倫理學連接起來,闡述建構出“進化倫理學”,從而成為思想史上默認的“社會達爾文主義”代言人。達爾文主義被挪用,成為為資本主義制度下的個人本位、自由放任經濟政策、強權即公理觀念辯護的工具。它對西方社會集體無意識的塑造作用,至今可見。另外,19世紀科學崇拜替代圣經崇拜,對于當下的倫理觀念——比如“幸福”的定義以及消費形態,具有舉足輕重的影響。

本書在醞釀和寫作過程中力求貼近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重要報告中反復強調的“四個自信”要求,不盲從于國外相關研究的立論,堅持中國學者的研究主體性,勇于提出獨立的原創性論斷。

英國維多利亞時代一直是英美文學研究的熱門領域,近些年,無論是傳統的作家作品研究、敘事學研究、斷代文學史研究,還是立足于文學文本和社會史考據的文化研究,或者結合理論的維多利亞時代婦女問題研究、殖民問題研究、新歷史主義研究、大眾閱讀研究等,中國學界出產的學術成果非常豐碩。然而,專門考察維多利亞時代的社會意識形態的批評研究還不多見。意識形態是無形的,常常隱藏于各種文學著述、歷史文獻的字里行間,以迂回、隱晦的方式體現在語言風格和社會習俗中。英美批評家和他們的研究對象生活在同樣的意識形態傳統下,所以,他們有特定的觀察盲區,對于維多利亞時代的文學和社會的某些問題習焉不察。而我們站在西方思想傳統之外,有客觀觀察的優勢,然而又面臨經驗和知識上的短板,因此必須通過各類文本的交叉細讀和相互比較、借助于跨學科(文學、政治史、社會史和思想史)考察,才能捕捉住這一無形之物的精髓,勾畫出它的輪廓,描述它的起源和發展,評述它的正面和負面、即時和長遠的影響。本著作對福音主義和達爾文主義的探究,在國內尚屬一種破冰式的探索。

本書雖以“維多利亞”時代作為限定語,但視野并不局限于19世紀英國。為了厘清觸發福音主義和達爾文主義的歷史動力,挖掘兩種意識形態的演化之于英國現代史的意義,本書的論述向前延伸至18世紀,向后碰觸到當代,充分展示了兩種意識形態發展的歷史邏輯。

本書分為上、下兩編,第一至第六章聚焦于福音主義,第七至第十一章聚焦于達爾文主義。

上編第一章追溯福音運動起源的歷史語境,概述福音派的信念體系,分析他們重建英國社會的信仰標準和道德標準的使命。第二章探討福音主義如何從一種宗教意識形態成功地發展為主流社會意識形態,討論福音主義的倫理價值定位、哲學資源(對功利主義的改造和吸收)以及它對全民精神凈化的執念所帶來的偽道學世風。第三章考察福音主義對英國的國民性理論——文明等級論——的決定性影響,對維多利亞時代所確立的國民理想品質產生的規范作用。第四章論述福音主義在維多利亞小說中的三方面滲透及體現:其一,福音主義塑造了維多利亞小說的道德意識光譜;其二,福音主義化身為審查制度塑造了維多利亞小說的三卷本形式、結構和語言;其三,福音主義具象化為各種小說中的一系列福音派角色,成為維多利亞社會的表征和符號。第五章以勃朗特的名著《簡·愛》為中心,論述維多利亞時代女性主義觀念如何借助于福音主義話語發聲,又如何因這種寄生關系而遭受后者的局限和壓制。第六章聚焦于如畫美學,解讀羅斯金的藝術批評與福音主義的聯系,剖析羅斯金美學的“英國性”。

下編第七章概述維多利亞時代初期的知識圖景,分析歷史意識覺醒和歷史主義所帶來的新的求知格局:考古學和圣經批評的崛起,地質學、古生物學等新興科學的發展,進化論的發現。第八章考察達爾文的自然進化論如何被赫伯特·斯賓塞挪用、整合為他的社會進化理論——也就是社會達爾文主義。本章基于對斯賓塞理論構建思路的梳理,指出社會達爾文主義是為捍衛個人主義和自由放任而設計的社會學和倫理學理論,因此他在利用達爾文主義賦予自身合法性時難免會進行一些再加工,致使社會達爾文主義產生了一些明顯的邏輯謬誤和悖論。第九章聚焦于達爾文主義給福音主義主導的維多利亞社會造成的精神危機,一方面解讀科學界調和科學發現與有神論之間的矛盾的嘗試,另一方面考察文學知識分子尋找新信仰作為替代的思想路徑。第十章集中考察19世紀的科學小說創作,揭示這一新興文類所隱含的科學與人文兩種文化之間的思想辯論和文化競爭:有機主義與機械唯物主義之爭,業余主義與專業主義之爭,科學崇拜的危險后果。第十一章梳理科學知識共同體在維多利亞時代的制造過程,并且以赫胥黎為例分析公共科學家替代牧師集團成為舉足輕重的公共知識分子所使用的策略及進程,最后考察了自然科學在文化權威的競爭中取得壓倒性勝利以后形成的科學崇拜對當代的倫理觀念和日常生活的捏塑作用。


[1]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26頁。

[2] 《列寧全集》第24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25—126頁。

[3] 《列寧全集》第26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58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陕西省| 景宁| 濮阳县| 海宁市| 乐至县| 社会| 临武县| 佛学| 巴南区| 光泽县| 区。| 安平县| 奉贤区| 全椒县| 淮安市| 景德镇市| 太和县| 巢湖市| 松阳县| 马鞍山市| 关岭| 罗平县| 黎平县| 都匀市| 永定县| 香港 | 商洛市| 历史| 柞水县| 阿鲁科尔沁旗| 石景山区| 黎平县| 鸡西市| 双柏县| 扎兰屯市| 丁青县| 手游| 黄山市| 上饶县| 广元市| 积石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