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近現代報人小說與報刊新聞的互文性
- 康鑫
- 3412字
- 2025-04-27 17:26:28
第一章 晚清小說與報刊結緣及報人小說的產生
第一節 晚清小說的發展及媒介環境
明清之際,資本主義萌芽逐漸產生,打破了農耕經濟的閉塞狀態,市民階層的興起需要新的載體來寄托情感,除了被統治階級掌控的詩詞之外,小說自然而然成為市民百姓寄托情感,表達思想的最佳選擇,通俗的市井小說開始流行。隨著工商業市鎮的發展,書坊、印刷技術也隨之更新進步,小說有了物質載體隨市場的需求開始流傳。在此之前,唐代和宋代已經萌發了小說創作與傳播的勢頭,到了明清之際,小說的發展勢頭終于如同詩詞一樣能夠在文學史上獲得一定的地位。明清的白話小說受市民階層的喜愛,除了短篇小說盛行之外,還出現了長篇章回小說。雖然小說在正統文人觀念里依舊處于旁枝末節的地位,但社會的發展已經為小說的傳播儲備了一定的受眾基礎。
清代小說觀念較為寬泛并將小說取名為“說部”,包含各種形式和內容的小說,這一名稱的使用表明清代小說已經在各個文類中獨成一體,雖與如今所說的小說觀念有很大出入,但文體的獨立為小說的進一步發展提供了可能性。20世紀伊始,西學東漸風氣越來越濃,受到西方文化熏染的中國文人對待小說的態度有了明顯轉變,西方小說的引進與翻譯成為晚清初期文壇重要現象之一。與此同時,外國商人創辦的譯書館和清政府成立的同文館均在小說成為一種主要文體的過程中起到重要作用。1840—1901年,詩歌、散文創作在不同程度上有了些許變革,但是在正統文學觀念束縛下,文人作詩為文依舊擺脫不了八股文的套路,即使有小說問世也是落魄文人的消閑自娛之作,內容也均為花街柳巷逸事。在此期間,傳統士人受正統文學觀念的影響將創作小說看作不入流的行為,小說的地位一直處于文學體制的下層。文學觀念的限制、作家思想的束縛、讀者群的匱乏,使1900年之前的小說發展較為萎靡。阿英在《晚清小說史》一書中總結了促使晚清小說興盛的三點原因:印刷術的進步,知識階級的開化以及清政府的改革措施。歐陽健的《晚清小說史》將晚清小說的繁榮期劃定在1900—1911這十一年間,通過分析1903年、1907年兩個小說創作高峰期探尋小說繁榮的根由,最終認為清廷改革措施達到上行下效的作用使晚清小說從內容和形式上產生了質的飛越。
庚子國變是繼鴉片戰爭后清廷統治下的又一重大事件,直接威脅到最高統治者的生存問題,慈禧太后攜光緒帝逃到西安引起舉國震蕩,也激起了清廷的改革之心。這一次改革仍舊是被迫的產物,但相比前期的一些皮毛舉措,這次的改革措施中顯示出了一分誠意。光緒二十六年二月,慈禧以光緒帝的名義頒布了一道頗具新意并意愿強烈的變法上諭,這道上諭的措辭與清政府的萬古守舊治國之道相比甚是開明,不但將之前的改革措施界定為皮毛之舉,更是決心在朝政、軍事、學校、官吏、財政等方面進行徹底的大變革,不管清廷統治者真誠與否,這道上諭在晚清制度更新進程中,體現了超出維新派所提倡的改良之舉,包容了更大更遠的治國理想,涉及晚清社會的諸多方面,揭開了由封建專制體制向現代化社會體制邁進的序幕。其中,科舉制度的廢除,新式學堂的興建以及派遣留學生等措施,直接影響到晚清思想層面和文學層面的更新。以上海為例,鴉片戰爭以來的上海在經濟和文化上率先進入了現代化,為晚清報刊業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物質基礎和社會環境,從而為文人的轉型和發展提供了新的模式。如果說1900年之前從事小說創作的主體力量是舊式文人,那么進入20世紀以后,從事文學活動的文人開始轉變為受過西學影響的新式文人,他們或是在科舉舊夢中覺醒的士人,或者為受過西學熏陶認清中國文學現狀的新式知識分子。小說的興起與晚清救亡啟蒙幾乎同時興起,小說地位提高也與救亡運動相關聯。社會環境的醞釀發酵使文化改革順理成章,印刷工具的革新也為文化的發展準備了充分的物質條件,因此晚清的改革反映在文學界,最成功的便是以“小說界革命”為口號的小說革新運動。以報刊為載體的傳媒工具的使用,使自古以來始終被正統文學觀念鄙棄的小說文體得到了歷史上的正名。
報刊的出現和興盛與晚清社會轉型有密切的關系,社會的變革為報刊提供了豐厚的土壤,報刊的孕育成熟雖是一個緩慢的過程,但從這個過程可以看到報刊發展和社會轉型之間相輔相成的作用。唐代出現了中國乃至世界上最早的報紙——《邸報》,此時的報紙與現代意義上的傳媒工具還具有很大差距。《邸報》專為中央統治集團使用,便于聯系地方政府傳遞行政消息,維護封建王朝的統治。直到資本主義經濟萌芽的出現,打破了封建制度統治下長期處于農耕文化自給自足的社會狀態,也開始逐漸瓦解民間對消息流通沒有過高要求的狀況。與此同時,民間最常見的口傳式的故事流傳形式也隨著經濟的轉型開始產生更高的需求,一直處在民間流傳狀態的小說得以面世。西方報紙隨西學東漸一同傳入中國,最初的中文報紙并沒有在國內產生,而是由英國傳教士馬禮遜于1815年在馬六甲創辦,名為《察世俗每月統計傳》。此份報紙的發行量較少,發行范圍僅僅涉及馬六甲附近的城市,但是這一舉措卻成了西方人在晚清中國辦刊的肇始,為之后西人辦報提供了范例。鴉片戰爭戰敗,晚清政府被迫開放了上海等五個沿海城市作為通商口岸,國門洞開促使中國社會結構變化速度加劇,以報刊為媒介的新型傳播方式加速影響中國的沿海城市,并由沿海向內陸逐漸散發。此時作為通商口岸的沿海城市以更加直接和便捷的方式接受新的事物,報刊終于突破了限制開始產生更為直接的影響,西人也開始在中國處理報紙的生產和發行等相關事宜。1868年9月5日,美國傳教士林樂知在上海創辦了一份旨在傳播教會知識的報紙——《萬國公報》,實際上這份報紙上的教會教義內容占比不是很大,更多的是介紹西學為主。《萬國公報》在內容上的設置,一方面影響了報紙刊承載內容的更新,另一方面也為清末士人接觸新的學識提供了資源。鴉片戰爭后除了《萬國公報》這份在華影響力很大的報紙之外,另一份更具商業性質和商業價值的報紙——《申報》,也開始嶄露頭角。1872年4月30日,《申報》創刊于上海并開始了在中國長達77年的出版發行,這份報紙的創刊經營可謂見證了中國報業的興起和發展。繼教會報刊之后出現的以盈利為目的的綜合性商業報紙,為之后文藝專刊的出現做好了鋪墊。從《申報》第一期本館告白和發行內容上可知它是一份集綜合性和商業性于一身的報紙,《申報》刊登內容紛雜繁多,起初雖有些許文藝作品出現,但其目標并不是為文藝作品的傳播提供載體和出路,為了擴大市場的占有率,《申報》陸續在各地設立報刊分銷處,憑借先進的印刷技術先后設立了書局作為附屬產業。出版孤本、珍本、名著等圖書迎合市場需求賺取利益,正是《申報》的一系列商業行為,激發了晚清小說撰寫和發布的熱潮。
報紙刊登詩詞歌賦等文學作品不是《申報》的首創,登載稿件和征求稿件的運營方式也不是《申報》一家,但使征文制度和登載制度成為報紙運營的一種方式并掀起征文投稿熱潮的,卻始于《申報》。《申報》在創刊號上將文藝作品的征稿方式納入了“本館條例”中,其目的雖不是為了文學作品的面世尋找新的出路,但也無形中為報刊和文學的結合做了助力,值得關注的是,《申報》的征文條例中提出了“附登斯報,概不取酬”的策略,此舉打破了傳統的自費出版的模式,激發了晚清文人創作投稿的熱情,也激發了國人投稿發文和辦報的熱潮。
在西人辦報的影響和刺激下,國人也開始投入新媒體的出版發行行列。1872年,我國第一種文藝期刊《瀛寰瑣記》創刊先后經歷了兩次改名,從《瀛寰瑣記》到《四溟瑣記》并以《寰宇瑣記》結束它的歷史,三種“瑣記”由申報館出版,累計發行量51期。三種“瑣記”刊載了大量的詩詞作品,同時還刊登翻譯作品、人物札記以及海外見聞等內容。此后《候鯖新錄》《藝林報》《海上奇書》等文藝報刊的出現,標志著晚清文藝期刊進入主動探索期,晚清小說借助期刊進行傳播成為一種新方式。1902年梁啟超借助《新小說》提出“小說界革命”的口號之后,晚清辦刊熱潮如雨后春筍迅猛發展,據不完全統計,1902—1911年,晚清文藝期刊有40多種,除了發行量較大的晚清四大小說期刊之外,《小說時報》《新新小說》《中外小說林》《小說世界》《小說七日報》《藝林新報》《新世界小說社報》等文藝期刊也占據一定的市場份額。這些期刊的出版大多是通商口岸,約有39種集中在上海地區,其次是杭州、廣州、香港等東南部地區,呈現出一種分布不均的狀態。經歷了西人辦報的影響期和國人自主創刊的醞釀期,以期刊為載體的新型傳媒工具將小說的影響力持續擴大,讀者的需求、社會的發展、歷史的裹挾等諸多因素將小說和期刊二者緊密聯系在一起,晚清小說與期刊結合的模式由此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