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方象瑛研究
- 王成
- 1596字
- 2025-04-28 12:52:38
三 研究方案
1.研究對象與研究目的
本書以方象瑛文集所存詩歌、散文為基本研究對象,從第一手材料爬梳入手,力求具體而深入地厘清方象瑛的家世、家風、生平、交游等情況。在此基礎上,論述詩文作品的內涵、藝術特征以及在清初文壇的地位。本書研究的目的在于,客觀地呈現方象瑛個體真實而豐滿的形象,展現出清初文人作家群體的生存狀態、文學創作、文學思想等,為清初文學研究的拓展貢獻綿力。
2.研究方法
“知人論世”法。所謂知人,指要充分了解作家各個方面的情況、創作意圖等;所謂論世,指要了解作品反映的時代背景、作家創作該作品時所處的社會狀況等。韋勒克《文學理論》指出:“一部文學作品最明顯的起因,就是它的創造者,即作者。因此,從作者的個性和生平方面解釋作品,是一種最古老和最有基礎的文學研究方法。”[15]欲將方象瑛的文學作品研究透徹,就要充分了解其人、其家族、其出身環境等,并熟悉清初社會、經濟、政治、文壇發展等。只有如此,才能得出符合實際的研究結論。
文本細讀法。“細讀法”是20世紀英美新批評學派創造的一種具體的批評方法,所謂“細讀”,即對文學作品作全方面、立體式的解剖,要求研究者細致地研究作品的上下文及其言外之意,發現詞句之間微妙的聯系,包括詞語的組織和搭配、意象的選擇,等等。陳思和《文本細讀在當代的意義及其方法》中說:“細讀文學作品的過程是一種心靈與心靈互相碰撞和交流的過程。我們閱讀文學,是一種以自己的心靈為觸角去探索另一個或更為熟悉或陌生的心靈世界。”[16]方象瑛的詩文營造出了一個心靈世界,我們要走進這既精彩而又陌生的心靈世界,就需要對其詩文作品進行細致的文本解讀,認識方象瑛詩文作品產生的過程與意義,實現“細讀文本”作為主體心靈審美體驗的交融與碰撞。
詩史互證法。在全面搜集相關文獻資料的同時,重視在考證方面下功夫。以考究原始文獻為基礎,史論融通為主,將歷史描述與邏輯分析相結合,力求闡明方象瑛家世生平,考述其著述情況和交游狀況,深入分析方象瑛的詩文,對其作品中豐富的思想內涵及藝術特色作盡可能深入的解讀。
3.創新之處
其一,就方象瑛研究本身而言,本書是第一次有關方象瑛全面系統的專題研究,對其家世、生平、交游、著述、文學創作的內涵和藝術特色等都作出了具體闡述。其二,在具體研究方面,詳細系統地論及其詩文,將方象瑛置于清初政治、文化和社會活動的客觀環境中,注意選擇方象瑛每一時期的代表性作品,作重點評析;同時兼顧每一時期的創作概況,以點帶面,點面結合,從縱向和橫向對清初文壇情況進行整體把握。
[1]章培恒:《〈陳維崧年譜〉序》,載陸勇強《陳維崧年譜》,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年版,第2頁。
[2]洪若皋(生卒年不詳),字虞鄰,浙江臨海人。順治十二年(1655)進士,累官至福建按察司僉事。有《南沙文集》八卷。丁澎(生卒年不詳),字飛濤,號藥園,浙江仁和(今杭州)人。順治十二年(1655)進士,累官禮部郎中。與陸圻、柴紹炳、毛先舒、沈謙、孫治、張丹、吳百朋、陳廷會、虞黃昊齊名,稱“西泠十子”。著有《扶荔堂詩集選》《扶荔詞》等傳世。其他幾人,后文有介紹,此處不贅述。
[3]徐汾:《〈四游詩〉序》,《健松齋集》卷二十二《四游詩》卷首,第352頁。
[4]徐汾:《〈四游詩〉序》,《健松齋集》卷二十二《四游詩》卷首,第353頁。
[5]張希良:《〈錦官集〉序》,《健松齋集》卷二十《錦官集》卷首,第324頁。
[6]《成都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年第2期。
[7]《文史哲》2012年第1期。
[8]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1年版。
[9]安徽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14年。
[10]《明清文學與文獻》第6輯,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8年版。
[11]《文獻》1983年第4期;《史學集刊》1984年第3期。
[12]河南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1年。
[13]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
[14]《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1980年第3期。
[15]韋勒克:《文學理論》,劉象愚等譯,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84年版,第68頁。
[16]陳思和:《文本細讀在當代的意義及其方法》,《河北學刊》2004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