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 歸錨
- 諸天之位面游記
- 佛系獅子座
- 3920字
- 2025-04-25 09:33:26
消毒水刺鼻的氣味在鼻腔里橫沖直撞,劉宇緩緩從昏迷中蘇醒過來。眼皮像是被灌了鉛,沉重得難以睜開,他下意識想要挪動身體,后腰處傳來一陣尖銳的劇痛,仿佛有無數根鋼針深深扎進肌肉里。他忍不住倒吸一口涼氣,意識也隨之清醒了幾分。
“劉先生,您終于醒了。”護士輕柔的聲音在耳邊響起,帶著熟悉的嶺南口音,“您在珠江新城遭遇雷擊,昏迷了三天。”
劉宇費力地睜開眼睛,白色的天花板、閃爍的監護儀燈光,還有護士關切的面容逐漸清晰起來。他的目光下意識地掃向手腕,留置針的針管扎進皮膚,周圍的皮膚微微泛紅。他動了動手指,手腕上似乎少了點什么,那原本習慣的智能手環觸感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片空蕩蕩。
恍惚間,他的思緒飄回到了那個戰火紛飛的年代,1931年秋的佛山城頭,硝煙彌漫,喊殺聲震得人耳膜生疼。阿福舉著半截搟面杖在人群中奮力奔跑,木樨花瓣如雪花般紛紛揚揚地飄落,染血的衣襟在風中獵獵作響。他猛地抬手摸向后頸,那里有一塊明顯的異樣感,手指觸碰到的皮膚滾燙且粗糙,是一個淡褐色的齒輪狀印記,邊緣模糊,仿佛是被烈火灼燒后留下的痕跡。
手機在床頭柜上震動起來,屏幕亮起,是母親發來的消息。他伸手拿過手機,手指有些顫抖地劃開屏幕,一張老照片出現在眼前。那是二十年前祖父的葬禮上拍攝的,遺像背景是一幅已經褪色的水墨畫。畫中,一位身穿長衫的男子負手而立,身姿挺拔,腰間微收的肌群線條流暢,與他記憶中葉問的模樣分毫不差。他的目光順著畫中男子的身形下移,落在腳下的青磚地面上,那青磚的紋路竟與他在民國地道里曾經踩過的磚面裂紋驚人地相似,仿佛是時光留下的隱秘線索。
三天后,劉宇回到了珠江新城的公寓。站在全身鏡前,他緩緩解開襯衫的紐扣。后腰處,一道螺旋狀的刀疤觸目驚心,從右腰眼蜿蜒延伸至左肩胛骨。看著這道傷疤,他的思緒又回到了那場慘烈的巷戰中,那是他用“螺旋卸力”巧妙扭斷日軍刺刀時留下的紀念,每一道扭曲的紋路都仿佛在訴說著當時的驚心動魄。
更讓他感到震驚的是后頸的齒輪印記,在燈光的映照下,印記中央隱隱約約能看到“護根”兩個字的筆畫輪廓,宛如用燒紅的斷槍硬生生刻進皮膚里一般。
那些被歲月塵封的記憶如決堤的洪水般洶涌而來。葉問在昏暗的地道里,不顧咳血的病痛,耐心地指導他“半步崩”的步法;阿福在斷墻之下,帶領著孩子們齊聲高唱“高粱紅,木樨香”的童謠,稚嫩的聲音中充滿了堅定與希望;還有陳婆婆臨終前那滿含囑托的眼神,以及那句“搟面杖能搟面,也能護糧”的話語,仿佛一把重錘,狠狠地撞擊著他的心房。
他突然意識到,那段在民國的經歷并非是一場虛幻的夢境,而是一段真實發生過的人生,那些人、那些事,都深深地烙印在了他的生命里。
一周后的元時科技會議室,全息投影上正展示著最新的智能手環方案。技術部主管站在前方,滔滔不絕地匯報著各項數據和設計思路。劉宇靜靜地聽著,目光卻緊緊地盯著屏幕上關節運動軌跡圖,眉頭漸漸皺了起來。
“腕部旋轉角度錯了。”他突然開口,聲音沉穩而堅定。
“劉總,這是按照運動捕捉數據建模的,應該不會有問題。”主管有些困惑,他調出 3D模型,試圖向劉宇解釋。
“真正的寸勁,腕部要先內旋 15度,再外旋 30度。”劉宇站起身來,抓起一旁的白板筆,在玻璃上迅速畫出一條螺旋狀的軌跡,“就像這樣,不是直線發力,而是螺旋透勁。”
他的思緒不由自主地飄回到了 1930年的冬天,葉問在武館前親自演示黏手的場景,掌心傳來的溫度仿佛還在,葉問那嚴肅而又充滿智慧的面容也清晰地浮現在眼前。
會議結束后,劉宇獨自留在了實驗室。他戴上自研的柔性傳感器,緩緩走到木人樁模型前,深吸一口氣,揮拳而出。傳感器實時反饋的數據在屏幕上不斷跳動,然而,看著那并不完美的勁力曲線,他微微搖了搖頭,總覺得差了那么一點。
他閉上眼睛,努力回憶著在民國的點點滴滴,阿福在地道里畫的斷槍圖騰突然在腦海中清晰地浮現。他猛地睜開眼睛,調整站姿,雙腳分開與肩同寬,膝蓋微微扣起,仿佛腳下正踩著鋒利的刀刃。
“叮——”
傳感器發出一聲清脆的提示音,屏幕上的勁力曲線終于呈現出了完美的螺旋狀。劉宇看著眼前的數據,嘴角微微上揚,露出了一絲欣慰的笑容。這不再是單純依靠現代運動科學得出的結果,而是他在 1931年秋天,在佛山城墻下與日軍激烈戰斗時,身體所銘記的本能反應,是傳統武學與現代科技的完美融合。
母親寄來的快遞在玄關放了三天,劉宇這才想起拆開。層層報紙包裹之下,是一個精致的檀木相框。他輕輕地打開相框,一張祖父年輕時的照片出現在眼前。照片中,祖父站在“裕昌當鋪”前,臉上帶著堅毅的神情,身后一位身穿月白中衣的男子。。
他的目光被照片中當鋪立柱上的一個細節所吸引,那里用炭筆寫著一個歪斜的“護”字,字體雖然歪歪扭扭,卻充滿了力量。這個“護”字與阿福在地道墻上畫的斷槍圖騰,筆畫風格如出一轍,仿佛是一條無形的線,將過去與現在緊密地連接在一起。
“小宇,你爺爺走前說,他護過糧。”母親的語音消息帶著一絲哽咽,“說有位姓葉的師傅,教他用扁擔打人要打手腕,說那里是勁力的根。”
劉宇的手指輕輕撫摸著照片上祖父的手,虎口處那厚厚的老繭清晰可見,那是歲月留下的痕跡,也是祖父曾經為了護糧而拼搏的見證。他的腦海中不禁浮現出護糧隊的腳夫們,他們用扁擔熟練地施展“膀手”格擋日軍的刺刀,用鋤頭有力地使出“耕土”下砸,這些樸實而又有效的招式,被他改良成了“農具十三式”,如今正通過智能手環的震動反饋模塊,變成了普通人也能學會的防身術,傳承著那份堅韌與勇氣。
深夜,他翻出壓在箱底的筆記本,上面密密麻麻地記滿了在民國時期的武學筆記。詠春“小念頭”的肩頸角度精確到了 37度,誤差控制在±2度;八極“貼山靠”的地面應力詳細記錄為 80kg/㎡,并且注明了需要配合跺腳頻率 1.2Hz;護糧隊童謠的節奏也被他準確地記錄下來,每分鐘 68拍,恰好對應著二字鉗羊馬的呼吸頻率。
這些曾經被他視為穿越者獨特密碼的數據,此刻卻成為了連接兩個時空的橋梁,承載著那段波瀾壯闊的歷史和無數人的心血。當他將童謠節奏輸入手環的震動模塊,熟悉的“噠、噠、噠”聲在安靜的房間里響起時,他的眼前仿佛出現了一幅生動的畫面:阿福帶領著兒童隊在空地上認真地練拳,孩子們的臉上洋溢著純真的笑容,木樨花香彌漫在空氣中,那充滿活力的場景仿佛穿越了九十年的時光,呈現在他的眼前。
三個月后,CES Asia的展臺上,元時科技的新品發布會正在如火如荼地進行著。劉宇站在聚光燈下,身上散發著自信的光芒,手腕上戴著全新的“護根手環”。
“這款產品的核心,不是智能科技,而是傳承。”他的聲音堅定而有力,在會場中回蕩,“我們從傳統武術中提取了三種核心算法。中線保護系統,源自詠春拳的中線理論,通過傳感器實時監測你的重心偏移,就像有一位經驗豐富的老師傅時刻在你耳邊提醒‘腰要正,勁才穩’。螺旋透勁反饋,模擬了八極拳與詠春拳的融合發力方式,當你遭遇危險時,手環會通過震動及時引導你做出最有效的防御姿勢,它不是為了攻擊,而是為了更好地保護自己和身邊的人。薪火傳承模塊,內置了六首根據民國護糧童謠改編的節奏,只要你跟隨著震動練習,就會在不知不覺中學會基礎的防身步法。這些步法,曾經在九十年前保護過三百個孩子的生命,如今,它們將繼續守護更多人的安全。”
臺下響起了雷鳴般的掌聲,
深夜的實驗室里,劉宇獨自一人專注地調試著手環的香氣模塊。當木樨花精油滴入芯片的瞬間,后頸的印記突然一陣發燙,他的眼前頓時閃過一道白光。緊接著,1931年秋的佛山城景象如電影畫面般在他眼前清晰地浮現:阿福站在地道口,手中高舉著半截搟面杖,向他用力地揮動著,臉上帶著堅定而又充滿希望的笑容。木樨花瓣在風中翩翩起舞,紛紛揚揚地落在鐵軌上,被火車的汽笛聲帶向遠方。
他急忙摸出鐵路圖殘頁,將其放在臺燈下,仔細地觀察著。在“滬上”二字的下方,他終于看清了那行若隱若現的小字:腦海中不禁想起了突圍時,葉問曾經說過的那句話:“下一站,或許該去看看外面的世界。”
那一刻,他忽然明白了,自己所擁有的那些看似神奇的解析能力,并不是所謂的金手指,而是時光給予他的珍貴禮物。這份禮物讓他能夠在現代的繁華都市中,重新找回與民國護糧隊之間那緊密的聯系,讓他有機會將那段充滿熱血與犧牲的歷史傳承下去。
手環的屏幕突然亮起,上面顯示著最新的用戶反饋。有一位母親留言說,自從跟著童謠練習之后,她現在敢在夜路上獨自回家了,心中充滿了安全感;一個中學生興奮地分享,他發現手環的震動節奏和歷史課本里記載的抗戰童謠竟然完全一致,這讓他對那段歷史有了更深的興趣和理解;還有一位海外華僑發來了一張照片,照片中是祖父的舊筆記本,上面竟然畫著與手環界面相同的斷槍圖騰,仿佛是跨越時空的奇妙呼應。
劉宇望向窗外,珠江新城的燈火璀璨,照亮了夜空。然而,在這繁華的背后,他的心中卻始終惦記著九十年前的那輪明月,以及那些在戰火中為了護糧而英勇奮斗的人們。他知道,當某個孩子跟著手環的節奏認真地擺出二字鉗羊馬的姿勢,當某個母親在危急時刻憑借著螺旋卸力的步法保護自己和家人時,那些在民國巷戰中逝去的英靈們,他們的精神便在時光的長河中得以延續,煥發出新的生機。
后頸的印記不再發燙,反而帶著一絲溫暖,如同母親輕柔的撫摸,如同葉問充滿力量的手掌,如同阿福遞來的那半塊充滿希望的盲公餅。劉宇緊緊地握住手環,心中涌起一股堅定的信念。他終于明白,所謂的金手指,從來都不是什么特殊的能力,而是每個時代的人們對“護根”這一信念的執著堅守。這份信念,深深地刻在童謠里,印在掌紋中,流淌在中華民族的血脈之中,永遠不會斷裂。
當第一顆流星劃過天際,劉宇的嘴角微微上揚,露出了一個自信而又堅定的笑容。他知道,下一次的穿越或許就在明天,或許在十年之后,但無論何時何地,護糧隊的薪火,都會在他的掌心,在每個普通人的拳頭上,繼續熊熊燃燒,照亮前行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