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鬧了把語音助手當成“電子宮娥”的笑話后,蕭玉甯雖然有些羞惱,但也意識到,閉門造車、獨自摸索終究不是長久之計。要真正掌握這“攝魂匣”的奧妙,她需要一個更可靠、更了解這個時代的“向導”。而眼下最合適的人選,無疑就是她那位熱情、直率,雖然有時大大咧咧,卻心地不壞的室友——林小滿。
于是,蕭玉甯放下了身段,開始有意識地向林小滿請教關于手機使用的各種問題。
起初,林小滿還覺得有些奇怪:“蘇瑾,你以前不是也會用手機嗎?怎么落了次水,回來跟失憶了似的,連最基本的操作都要問?”
蕭玉甯只能繼續用“落水后遺癥”、“腦子有點糊涂”之類的借口搪塞過去。好在林小滿神經大條,雖然覺得她變化很大,但也并未深究,反而很樂意充當“小老師”的角色。
“來來來,我教你!”林小滿搬了把椅子坐到蕭玉甯旁邊,拿起她的手機(一部看起來有些年頭的舊款蘋果手機,是“蘇瑾”的原物),開始從最基礎的功能講起。
“你看啊,這個圖標(瀏覽器),點進去,就能上網查找任何你想知道的東西!就像一個無所不知的‘百曉生’!”林小滿點開瀏覽器,熟練地在頂部的搜索框里打字,“比如,你想知道南梁的歷史,就在這里輸入‘南梁’,然后點這個‘前往’……”
屏幕上瞬間刷新,出現了密密麻麻的搜索結果,各種鏈接、圖片、甚至還有短視頻。
蕭玉甯湊近屏幕,看得目不轉睛。這比她之前自己摸索要快得多!而且林小滿還能幫她篩選信息,辨別哪些是相對可靠的“官方記載”(如百科詞條、學術論文數據庫),哪些是道聽途說的“野史雜聞”(如論壇帖子、自媒體文章)。
“這個‘度娘百科’還比較靠譜,可以先看看。不過也不能全信,有時候會出錯?!绷中M指著其中一個鏈接說道,“還有這個‘知了網’,里面都是專家學者寫的論文,比較專業,但可能有點難懂?!?
“論文?”蕭玉甯記下這個詞。難道是指……像朝廷奏疏或策論那樣的文章?
“對啊,就是你們導師秦教授他們寫的那種!研究成果!”林小滿解釋道。
原來如此。蕭玉甯若有所思地點點頭??磥?,要了解這個時代對歷史的真正看法,還得去看這些“論文”。只是……她現在的文字水平,能看懂嗎?
“還有這個,像個小喇叭的圖標,我們平時聊天最常用的!”林小滿又點開微信,“你看,這是我們的聊天記錄。你給我發的文字,我給你發的表情包……哦對了,表情包就是這些小圖片,用來表達心情的,你看這個笑哭的,還有這個捂臉的……”
蕭玉甯看著那些夸張搞怪的小人臉圖案,依舊覺得有些……幼稚,但也不得不承認,它們確實能很直觀地表達情緒,比單純的文字要生動許多。
“除了發文字和表情包,還可以發語音!”林小滿按住一個話筒按鈕,“就像這樣,按住說話,松開就發出去了!比打字快多了!”
“按住說話……松開即發?”蕭玉甯覺得很新奇。這豈不是比飛鴿傳書還要快捷百倍的“千里傳音”?!
“還能視頻通話!”林小滿又點開一個像攝像機一樣的圖標,屏幕上立刻出現了她自己的臉,“你看,這樣就能看見對方,跟面對面說話一樣!想家了就可以跟爸媽視頻!”
看到屏幕上清晰映出的林小滿的臉龐,以及她身后宿舍的背景,蕭玉甯再次被震撼了!這……這簡直就是傳說中的“水鏡術”或“洞察天機”??!相隔千里,竟能音容宛在眼前!
若是……若是她也能用這個“視頻通話”,聯系到遠在南梁的父兄……
這個念頭一起,她的心便像被什么東西狠狠揪了一下,酸澀難當。不可能的。時空相隔,豈是這小小的“攝魂匣”能夠跨越的?這“神通”再大,也終究只是這個時代的產物。
林小滿沒有注意到她瞬間的失神,還在興致勃勃地介紹著:“還有這個‘朋友圈’,可以看到朋友們最近都在干嘛,發了什么照片,去了哪里玩……就像一個大家互相展示生活的小廣場!”
她點開朋友圈,屏幕上立刻滾動出各種圖片和文字:有人在曬美食,有人在曬旅游風景,有人在抱怨功課太難,有人在分享剛看的電影……五花八門,千姿百態。
蕭玉甯看著這些碎片化的、充滿了個人情緒和生活細節的信息流,感到一陣眼花繚亂。這個時代的人,似乎很樂于將自己的生活點滴都公之于眾?這與南梁那種注重隱私、講究“藏”的文化截然不同。
“你看這個!這是秦教授發的!”林小滿突然指著其中一條說道。
蕭玉甯心中一緊,連忙看去。只見那條“朋友圈”里,秦岳發了一張圖片,似乎是一片新出土的、帶著模糊銘文的青銅器殘片,配的文字是:“南郊工地有新發現,似乎與南梁早期祭祀有關,待考?!毕旅孢€有幾個歷史系其他老師或學生的點贊和評論。
秦岳……他竟然也在用這個“朋友圈”?而且還把考古發現發在了上面?
蕭玉甯看著那張模糊的青銅殘片照片,心中涌起一種奇異的感覺。仿佛透過這方寸屏幕,她窺視到了那個一直在暗中觀察、試探她的教授的另一面——一個專注于學術、對歷史充滿熱情的學者。
“秦老師好厲害??!經常能發現新東西!”林小滿感嘆道,“不過他朋友圈好無聊,除了發這些考古的東西,就是轉發一些學術會議信息,一點生活氣息都沒有!”
蕭玉甯沒有說話,只是默默記下了秦岳的這個“賬號”。雖然她并不打算主動聯系他,但知道有這樣一個可以“窺視”他動態的途徑,總歸是多了一份信息。
在林小滿耐心(且略帶炫耀)的教學下,蕭玉甯對手機的各種功能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她學會了如何更高效地搜索信息,如何在不同的App之間切換,如何下載新的App(雖然她暫時還不知道該下些什么),甚至學會了如何使用那個她之前一直覺得粗鄙不堪的“掃碼支付”——原來錢并非藏在手機里,而是與一張叫“銀行卡”的東西綁定,通過掃描一個奇特的黑白方塊(二維碼)就能完成交易,其便捷程度讓她咋舌。
隨著對手機越來越熟悉,蕭玉甯第一次真切地體會到了這個“信息時代”的便捷與……沖擊。
便捷之處顯而易見。一部小小的手機,幾乎囊括了衣食住行、學習娛樂的方方面面。想知道天下大事?點開“新聞”App。想學習知識?點開“瀏覽器”或各種學習App。想與人聯系?點開“微信”或“電話”。想吃飯購物?點開“外賣”或“網購”App。甚至連出行問路,都有專門的“地圖”App可以指引方向,其精確程度遠超她所知的任何輿圖!
這一切,都極大地提高了生活的效率,也打破了地域和時間的限制。仿佛整個世界,都被濃縮在了這方寸屏幕之中,觸手可及。若是南梁也能擁有此等“神器”,那傳遞軍情、調配糧草、治理天下,豈非易如反掌?
然而,便捷的背后,是同樣巨大的沖擊。
信息的泛濫讓她應接不暇。網絡上充斥著各種真假難辨、良莠不齊的信息,需要耗費大量精力去篩選和辨別。那些碎片化的、娛樂至死的“短視頻”和“八卦新聞”,更是如同精神鴉片,極易讓人沉迷其中,消磨時間和意志。蕭玉甯好幾次看到林小滿抱著手機傻笑或憤怒,一刷就是一兩個時辰,便暗自警惕,絕不能讓自己也陷入這種“玩物喪志”的境地。
人與人之間關系的異化也讓她感到不安。雖然“微信”和“視頻通話”拉近了空間的距離,但她總覺得,這種隔著屏幕的交流,似乎少了些面對面時的真誠與溫度。人們習慣于用簡單的文字、表情包甚至“點贊”來維持關系,真實的、深入的情感交流反而變得稀缺。她看到林小滿通訊錄里有成百上千的“好友”,但真正能交心的,似乎也沒幾個。這種看似熱鬧實則疏離的社交方式,讓她感到困惑和不適。
更讓她警惕的,是個人信息的無處遁形。她發現,無論使用哪個App,似乎都需要先“注冊賬號”,提供各種個人信息,甚至需要綁定那張記錄著她身份的“符牌”(身份證)。她的每一次搜索、每一次點擊、每一次購買,似乎都會被記錄下來,形成一個龐大的“數據檔案”。那個叫“大數據”的東西,據說能比她自己更了解她的喜好和習慣,并據此向她推送各種“精準”的信息和廣告。
這讓她感到一種深深的恐懼。在這個時代,每個人似乎都成了透明人,一舉一動都可能被記錄、被分析、被利用。這對急于隱藏自己身份的她來說,無疑是一個巨大的威脅。她開始更加謹慎地使用手機,盡量避免留下不必要的痕跡。
盡管如此,信息時代的浪潮還是不可避免地裹挾著她向前。她就像一個站在海岸邊的古人,第一次看到洶涌澎湃的大海,既驚嘆于它的浩瀚與力量,又畏懼于它的深不可測與潛藏的危險。
她知道,自己無法抗拒這股浪潮,唯有努力學會駕馭它,才能在這片波濤詭譎的“信息之?!敝?,找到屬于自己的航向。
“蘇瑾,你在想什么呢?這么出神?”林小滿的聲音將她從沉思中拉回。
蕭玉甯抬起頭,看著室友那張青春洋溢、對這個信息時代習以為常的臉龐,微微笑了笑:“沒什么,只是覺得……這個世界,真是……奇妙得緊?!?
“那是當然啦!”林小滿得意地揚了揚下巴,“我們這可是21世紀!高科技時代!你以后慢慢習慣就好了!”
習慣嗎?或許吧。蕭玉甯在心里默默地想。但她永遠不會忘記,自己來自何方。這方寸屏幕雖然能讓她觀世界,卻永遠取代不了她心中那個魂牽夢繞的故國。
她低頭,再次點亮手機屏幕。這一次,她不再是茫然地探索,而是帶著更清晰的目標,開始搜索關于“時空”、“穿越”、“歷史干預”等關鍵詞。
也許,這個無所不能的“網絡”上,也隱藏著她最想知道的那個秘密——回家的路?
雖然希望渺茫,但她必須嘗試。因為,這方寸屏幕之外,還有更廣闊的天地,和更重要的使命,在等待著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