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4章 瀘山:邛海之畔的靈秀史詩

  • 西昌是個好地方
  • 綠水紅掌
  • 2295字
  • 2025-04-09 14:40:23

邛海相依的千年翠屏

站在邛海東岸遠眺,瀘山如一軸青翠的屏風,自北向南綿延十余里,與碧波蕩漾的邛海構成“半壁青山半壁湖”的絕景。這座海拔2317米的山巒,是橫斷山脈東緣的余脈,因形似古代酒器“匏尊”而得名“瀘山”,彝語稱“俄爾則俄”,意為“雄鷹棲息之地”。山體由二疊紀玄武巖構成,地質年齡約2.5億年,其褶皺與斷層中記錄著青藏高原抬升的壯闊史詩。

瀘山的植被垂直分布如一部活的生態教科書:山腳是人工種植的云南松林,山腰密布著櫟樹、杜鵑與箭竹,海拔2000米以上的原始森林中,冷杉與云杉直插云霄。1986年,瀘山被列為省級自然保護區,擁有高等植物2000余種,鳥類300余類,其中綠尾虹雉、黑頸鶴等珍稀物種在此繁衍生息。山間四季景致各異——春有杜鵑似火,夏有煙嵐如紗,秋見層林盡染,冬藏雪頂銀冠,古人謂之“瀘峰春曉”“古寺晚鐘”,皆入“西昌八景”。

二、佛道共棲的靈山圣境

瀘山最動人心魄的,是山腰處星羅棋布的十余座寺廟宮觀。自唐代起,這里便成為佛、道、儒三教交融的圣地,形成了“一山藏千年,三教共一爐”的獨特文化景觀。

光福寺:萬鐘齊鳴的禪意

光福寺始建于唐天祐年間,原名“飛梁寺”,明代重建后更名。寺內千佛殿的漢白玉釋迦牟尼像,據傳為唐代高僧玄奘取經歸來后命弟子所雕。更令人驚嘆的是寺內懸掛的明代銅鐘,重達萬斤,鐘聲可傳十里,每逢農歷初一、十五,108響鐘聲蕩滌山林,與邛海波濤相應和。寺前兩株千年古柏,虬枝如龍,樹皮皴裂似經文,彝族人視其為“神樹”,常系紅綢祈愿。

三教庵:一爐香火三教同輝

海拔2000米的三教庵,堪稱中國宗教融合的活化石。正殿供奉釋迦牟尼、太上老君與孔子像,香案上《金剛經》《道德經》《論語》并列。庵中碑刻記載,明萬歷年間,彝族土司安氏為平息部族紛爭,特建此庵倡導“三教合一”。每年農歷六月二十四日火把節,彝族畢摩、佛教僧侶與道教法師齊聚于此,共誦祈福經文,彝漢百姓登山參拜,盛況空前。

文昌宮:科舉文化的山間烙印

清代所建的文昌宮,是西南地區保存最完好的科舉文化遺存。大殿內懸有“文運天開”匾額,為光緒年間西昌最后一位進士馬毓麟所題。宮墻嵌有明清進士題名碑83塊,記錄著459名科舉及第者的姓名。更奇特的是殿前“筆冢”——歷代學子將廢筆埋于此地,堆成三米高的小丘,寓意“禿筆成冢,文脈不絕”。

彝族史詩中的英雄圖騰

在彝族創世史詩《勒俄特依》中,瀘山是英雄支格阿魯射日之地。傳說遠古時天有七日,大地焦裂,支格阿魯登瀘山最高峰,以神弓射落六日,唯留其一滋養萬物。至今,山頂“射日臺”巨石上仍留有形似箭痕的凹槽,彝族畢摩祭祀時必面向此石吟誦史詩。

另一傳說則與山中的“蛙泉”相關:明代彝族女首領奢香為解部族干旱,率眾登瀘山求雨,感動山神化身為蛙,口吐清泉成溪。如今,光福寺后的“蛙泉”仍汩汩不息,泉邊建有“奢香祈雨亭”,亭柱鐫刻彝文禱詞,每年雨季前,當地彝老仍會來此舉行“喚雨”儀式。

地震碑林:鐫刻災難記憶的石頭史書

瀘山東麓的涼山彝族奴隸社會博物館內,藏著中國最特殊的地震檔案館——西昌地震碑林。這里陳列著153通明清地震碑刻,最早可追溯至明嘉靖十五年(1536年)。

最著名的《嘉靖乙卯地震碑》詳細記載了1536年7.5級大地震的慘狀:“山崩地裂,邛水逆流,城垣盡圮,壓斃者十之三四”。另一通光緒碑刻則用彝漢雙語記錄了1850年大地震前后彗星現、井水渾等異象,成為研究地震預測的珍貴史料。這些石碑不僅是災難記憶的載體,更展現了古人“以石為紙,銘刻警世”的智慧。

現代科技與古老山巒的對話

瀘山的西側山脊,一座銀白色球狀建筑與千年古寺遙相呼應——這是中國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的觀測站。1970年代,科學家們選擇在此建立觀測點,因瀘山海拔高、大氣透明度佳,且與發射場直線距離僅60公里。每逢重大發射任務,天文望遠鏡與雷達陣列從山間升起,現代科技的冷光與寺廟的燭火在山霧中交織,構成魔幻現實主義的圖景。

更有趣的是彝族傳統歷法與航天科技的暗合:彝族十月太陽歷以地球繞太陽公轉為周期,每年10個月,每月36天,剩余5-6天為過年日。這種歷法對季節變化的精確把握,竟與衛星軌道計算中的“回歸年”概念不謀而合。2016年,“嫦娥四號”發射前夕,彝族畢摩在瀘山舉行祈福儀式,用古老的星圖對比航天軌道圖,成為民族文化與現代科學對話的經典瞬間。

茶馬古道上的生命走廊

瀘山北麓的樟木箐,曾是南方絲綢之路與茶馬古道的重要隘口。明代在此設“瀘山關”,現存300余米石板古道,馬蹄印深達十厘米,訴說著當年“日過千騎,夜宿萬商”的繁華。古道旁的“馬店遺址”中,考古學家發現了融合漢彝風格的客?;罚夯鹛猎O計符合彝族圍坐習俗,梁柱雕花卻是漢族工匠手筆,地窖中出土的普洱茶餅與彝族漆器酒具,印證了“茶馬互市”的文化交融。

今日的古道已成為徒步愛好者的天堂。沿途可見彝族牧羊人用樹葉吹奏《阿惹妞》,漢家老嫗在百年核桃樹下賣著“古道涼粉”,青石板縫中鉆出的車前草與紫花地丁,恰似歷史長出的新芽。

靈山何須問古今

暮色中的瀘山,晚霞將古寺飛檐染成金紅,衛星觀測站的指示燈開始明滅。登山步道上的游客漸漸稀少,而光福寺的晚課鐘聲如期響起,驚起一群白鷺掠過邛海。

這座山見證了青銅器時代的祭祀煙火、茶馬古道的馬蹄聲聲、衛星升空的烈焰熊熊,卻始終靜默如初。它的魅力,正在于這種包容萬物的沉默——佛教的禪意、道家的自然、彝族的祖靈崇拜、現代科技的理性,都在此找到了安放之所。當我們在山間拾起一片櫟樹葉,或仰望火箭劃過的尾跡時,便已觸摸到了時間的褶皺:古老與未來,從來不是對立,而是共生于同一片土地上的兩種呼吸。

注:文中歷史事件與數據綜合自《涼山州志》《西昌地震碑林考釋》及光福寺碑刻,民俗傳說參考彝族口述史詩《勒俄特依》,現代科技內容源自西昌衛星發射中心公開資料。

主站蜘蛛池模板: 绍兴县| 馆陶县| 岑溪市| 林西县| 福贡县| 松江区| 上栗县| 丽水市| 南投县| 天峨县| 莱芜市| 青铜峡市| 韶山市| 嘉兴市| 富宁县| 玛多县| 邳州市| 从江县| 视频| 高邮市| 永顺县| 宁强县| 大方县| 山阴县| 临汾市| 阿城市| 壶关县| 唐山市| 中超| 福贡县| 巴彦淖尔市| 遂昌县| 德钦县| 双流县| 常熟市| 鲜城| 乐平市| 孟村| 都匀市| 赞皇县| 蒙阴县|